CCTV《百家讲坛》特邀嘉宾,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养生堂》前任主编罗大伦博士跨界新作。
《弟子规说什么》这是一本未被今人参透的“家长规”,一本教你和孩子成“人”成“功”的国学经典。
这不仅仅是一本如何教育你和孩子守规矩的国学经典,更是一本从医学、心理学、国学全视角深度解析,帮你从小到大构建完美人际关系和人生大格局的现代积极心理学范本。
图书 | 弟子规说什么/国学温故知新典藏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CCTV《百家讲坛》特邀嘉宾,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养生堂》前任主编罗大伦博士跨界新作。 《弟子规说什么》这是一本未被今人参透的“家长规”,一本教你和孩子成“人”成“功”的国学经典。 这不仅仅是一本如何教育你和孩子守规矩的国学经典,更是一本从医学、心理学、国学全视角深度解析,帮你从小到大构建完美人际关系和人生大格局的现代积极心理学范本。 内容推荐 罗大伦编著的《弟子规说什么》这是一本写给家长读的书,一本改善家长心理的书。它颠覆了大家对《弟子规》这一国学经典只是要培养孩子守规矩的粗浅认识,阐明了《弟子规》不仅仅是教孩子和家长守规矩,更是培养孩子和家长构建与他人、与社会的完美亲密关系、更易成功的教育学、沟通学、心理学经典著作。这本书不但让孩子从小学会人际沟通,长大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更快成功,还能解读家长的职场困惑,改善家长的身心健康。 目录 1.父母呼,应勿缓 从小养成与父母互动的好习惯,长大后会少吃很多亏 培养孩子的良好社会关系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 习惯决定命运 互动的好习惯,能在方方面面帮你大忙 不懂规矩的人,生活中会欺软怕硬 2.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的话,孩子一定要听吗 《弟子规》的真正意思是“父母规” 懒都是惯出来的 勤劳,才是父母送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 你所做的一切,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 成功的不二法门:多为大家做事 3.父母教,须敬听 要想有大成就,做人做事离不开一个 “敬”字 做什么事都要明白“目标,为什么做,怎么做,做的结果” 人生的大格局从“敬”开始 成功的人容易看到别人好处,不幸福的人最擅长挑别人的错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的态度,都可以让我们进步 从小不学会敬人敬事, 长大后做什么都被人看不起 4.父母责,须顺承 人生大事,无一不是顺势而为 除了父母,没有人会无条件爱你 无论父母正确与否,都要先考虑父母的感受 对父母的批评,应该先顺着接受,不要在当时顶撞 学会顺势而为,一生从容不迫 5.冬则温,夏则凊 我们还剩多少体察温暖、传递温暖的能力 “冬则温,夏则凊”并不是让小孩子去暖被窝 如果你只会观察别人的“恶”,最后一定深受“恶”害 不要奢谈感恩,感恩也是需要能力的 6.晨则省,昏则定 做一个早晚问候一下父母的人 心中有对父母的爱就行了吗 把善的意愿表达给他人,这是生活的一种能力 养成善的习惯,生命就会少很多负能量 你怎么做,你的孩子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7.出必告,反必面 不令父母心安就是不孝 父母对我们的担心是一辈子的 活在“关爱的网络”里,我们才可能从优秀到卓越 不会与家庭成员良好互动的人,在社会上也会失道寡助 8.居有常,业无变 要让父母能够随时联系到你,随时知道你的情况 父母的很多病,都是为孩子担心出来的 空间稳定的人更容易成功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 9.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成就一生积极心理的奠基石 人性的一大弱点:过分关注“大”,嫌弃“小”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说法害人不浅 做事任意妄为,势必害人害己 为什么抱孩子的人特别难打车 《弟子规》里面,其实讲的都是现代心理学的道理 10.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学会分享,你才会更幸福 人获得幸福的过程,也是不断克服自己私欲的过程 与人分享是人生快事 自私的人,最终都是失败 与人分享并不意味着放弃一切 “不要责怪贪官” 11.亲所好,力为具 你与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你事业的走向 “平静的海面上永远锻炼不出伟大的航海家” 对孩子的希望,一定不要过度和方向不明 不努力成才,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哪些事做儿女的要替老人做主 为老人养心的事情,我们是否“力为具”了 12.亲所恶,谨为去 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多强,幸福感就有多强 从小斩断恶习,长大才有出息 人生最骄傲的事,莫过于调理好父母的身体 待人接物,随时注意不要侵犯他人利益 13.身有伤,贻亲忧 千万别以为健康是你一个人的事 如果我们身体受伤,等于给父母平添了痛苦 一定要学会成为家人的健康保护神 14.德有伤,贻亲羞 为什么坏德行,祸害的不仅仅是你自己 你做的任何事,都会回馈到你和你家人的身上 如果一个人在团队里肆意妄为,结果会让大家都蒙羞 不要因为自己德行的问题,伤害到大家赖以生存的整体 15.亲爱我,孝何难 能够“以德报德”的人,路会走得更远 孝道还需要教吗 每一个孝顺的人,身上都有“神”的光彩 16.亲憎我,孝方贤 尽量做一个“以德报怨”的人 恨孩子,主要责任在父母身上 面对负面刺激,我们很容易学会逆来顺受 不管别人如何发出不良信息, 我们都要秉持内心的善良 17.亲有过,谏使更 对一个孩子的承诺,特别要遵守 丧失什么也别丧失童心 养育孩子,是我们重新提升自己的机会 像孩子一样纯净,我们就不会活得那么累 18.怡吾色,柔吾声 有效沟通的大智慧 不好好说话,再合理的事都不合理 语言,要像阳光、花朵、净水 19.谏不入,悦复谏 乐观是一种大本事 做再难的事,都要抱持愉悦的心情 快乐做事才会很快成功 20.善巧劝,终无怨 站多高,才能看多远 进步就是不断找到身边的榜样,然后克隆他 有效沟通的秘密: 尊重对方的观点、思想体系、人生规划 21.亲有疾,药先尝 只有学会养生知识,关键时刻才能救家人 别把有病的身体全部交给医生 不懂医学知识,可能伤害家人健康 医生“尝药”是为患者负责 22.昼夜侍,不离床 爱父母,就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身体状态 时刻关注父母的身体才能掌握重要的治疗信息和依据 疾病在一天里面,有着明显的发病规律 父母生病了,很多人都不会照顾 23.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孝父母,百善先,仁之本,莫等闲) 有多少孝心,就有多少福报 对待逝去的老人,尽礼要像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 保有对亲人的感恩,莫等闲 唯有善,让我们一天天强大 后记:人生遇到困难时,看看《弟子规说什么》 试读章节 1.父母呼,应勿缓 从小养成与父母互动的好习惯,长大后 会少吃很多亏 培养孩子的良好社会关系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 《弟子规·人则孝》第一句话就是:“父母呼,应勿缓。” 这句的字面意思是:对于父母的呼唤,做孩子的,应该立刻回应,不要让父母等待。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的家长立刻提出,这种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我,会不会太严厉了? 我先给大家讲个真实的例子。曾经有位朋友,听完我的课后,请我帮助她分析她女儿的皮肤问题。那段时间我特别忙,那天真的是挤出时间,在去她家附近办事的时候,提前打电话给她说:“你也来吧,我顺便看一下。”结果这孩子来了,吓我一跳,不是她身体有什么问题,而是她的情绪不对头。这孩子上初中,脸色是铁青的,头发垂到了眼睛边缘,没有一点儿笑容。她妈妈让她和我打招呼,她嘴里只是哼了一声。在她妈妈与我寒暄的时候,她把头趴到桌子上,左右滚来滚去。最后我简单分析了一下,告诉这个孩子饮食应该注意什么(其实根源是情绪,但是我觉得以我的能力,找不到开解她的方法)。最后告别的时候,她妈妈对她说要谢谢叔叔,她眼皮都没抬,铁青着脸,一言不发,头一扭就走了。她妈妈整个过程都很尴尬,一直在对我说现在的小孩子个性特别强。 这次的事情,令我印象深刻,这种个性我首次见识。这个孩子当天的表现,可以说是连最起码的礼貌都没有。对她妈妈希望她做到的,她一样都没有做到。可能这个孩子不想来,是家长硬拖她来的,但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可以如此消极地对待吗?这样的情况,长大了就会自然好转吗?说实话,我当时觉得这个孩子以后可能是难以融人社会的。如果这样进人社会,是完全不会被接纳的。 我也很清楚,这孩子不是青春期叛逆个性强,她的这种行为也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应该是贯穿整个教育时期。 再讲个成人的事情。一个硕士毕业生到了单位,有一天领导让她送一份文件给合作单位。可能这位毕业生觉得应该由比自己职位低的人去做,比如办公室打杂的,自己是硕士毕业生,干送信这个活儿太丢人,所以很不愿意去送。那么,这个硕士研究生是怎么做的呢?她领了任务,很不开心,就开始摔摔打打把东西往桌子上扔,以表达自己的不满,然后在离开时,把门“咣”的一声甩上,把经理吓得不轻。如果你碰到这么一位下属会怎么办呢?反正这位领导没有培养这个硕士毕业生的“自我…‘个性”,如此作为几次三番以后,立刻劝她离开了公司。 那么,这个毕业生的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仅仅是长大以后才这样的吗?我想大家都理解,应该是在家里做儿女的时候,脾气就已经形成了。 所以中国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无道理。因为,很多思维惯性,儿童时期已经奠定了。 那么,这句“父母呼,应勿缓”培养的是什么样的思维习惯呢? 大家可能会说,培养的是服从的习惯。我说,这只是表面含义,再深一层,培养的是:自己与他人一体,要互相合作的思维习惯。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和别人是一体的。大家活在一个圈子里,你影响我,我影响你;没有人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不与别人发生关系。在这样的圈子里,别人对你如何,基本上取决于你对别人如何。大家还别不信,这是一个互动的圈子,你发出什么样的信息,最后都会回馈到你身上。比如,你骂人,整天骂,结果如何?别人都会微笑对你?不会的,难道大家都欠着你的?所以,别人也会用不愉快的态度对你。 因此,在这样的圈子里,要想生活幸福,嘘,记住秘诀:你必须和大家一起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 比如,当你向别人发出请求配合你工作的信息后,别人会前来配合吗?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别人需要你配合工作的时候,你的反应。如果平时与同事就有非常好的互动,大家感觉彼此和谐顺畅,很开心,那么,你发出请求信息的时候,别人当然也会欣然而至。 这是人世间的规律。 那么,这种良性的互动是怎样形成的呢?就要靠你平时的思维习惯。不是强迫自己这样去做的,而是习惯。你要有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积极配合的习惯,这是思维惯性。而这个惯性,很大程度上可能来自少儿时期。 序言 一路有善,、无所不能 现在很多幼儿园、小学,甚至一些单位,都在学习《弟子规》。可是,对于为何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到底是讲什么的,很多人还心存疑虑。甚至有的家长非常抵触,认为这是封建余毒,拒绝让孩子学习。 那么,《弟子规》到底是讲什么的呢? 其实,《弟子规》讲的就是一些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素,比如孝顺、关爱、忠诚、互助,等等。 我们教给孩子这些内容,并让他们从小就背诵,有用吗? 答案是:不但有用,而且有大用。 现在很多人讨厌道德教育,认为它虚伪、枯燥。为何会如此呢?以前我们认为人类的道德要素都是圣人制定出来教化老百姓的。其实,这个看法是大错特错的。现在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道德要素,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进化而来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生下来就有的。圣人们教我们所做的,就是启发它、强化它而已。 那么,我们人类为什么要进化出这些道德要素呢?因为我们要生活在一起,突破血缘关系,结成更大的群体,对抗自然界的恶劣环境。这些道德要素,可以使我们减少摩擦,和谐相处。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没有进化出这些道德要素的人类,估计已经被淘汰了;而留下来成为人类的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这些道德要素。 美国耶鲁大学对三个月的婴儿进行测试,发现他们已经懂得讨厌“破坏”了。这说明这些没有经过教育的婴儿,已经有了朦胧的善恶观。 所以,大家看看,这种力量多么强大!它是进化的结果,也是推动我们进化的力量。 这样看,我们就能明白了,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启发孩子心中的道德要素,孩子未来就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甚至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引领者。 而国学,就是培养这些道德要素的一套工具。 所以,我这次讲《弟子规》,并不是简单给大家讲古代的道理,而是贯穿东西方,用心理学的原理来阐述《弟子规》的内在含义。大家阅读后,可以思考一下,你就会明白古人为何讲这些内容了。相信大家能得到新的启发。 这本书,严格地说并非是写给孩子的,而是写给家长的。家长如果能把其中的原理弄懂,就可以给孩子解读了。接着,需要家长自己去做,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将这些原理融人到他的心灵中。 我相信,这样的孩子会真正成为品性优良的有用人才! 在这本书中,我只讲了《弟子规》里面“人则孝”部分的内容,接下来,我会陆续把《弟子规》里面的其他内容,与大家一点点分享。 后记 严格地说,这本书,不是给孩子看的,而是给家长看的。如果家长懂得了其中的原理,演示给孩子,则孩子在背诵《弟子规》的同时,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可以不断实践,使之成为习惯。那么这样的孩子,未来会无比幸福。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儿时我们没有养成好的思维习惯,长大后即使学习了道理,心里还是会犹豫,需要掂量思考,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也有很多人还是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但是,如果我们儿时受过训练,养成了好的思维习惯,那么长大后,遇到问题时,就能立刻本能地做出善的反应。这种状态,叫先天自然。这种自然而然的善的反应,最为难得,它不需要任何纠结,不消耗任何心理能量。因而,这样的人,更加幸福。 为了下一代的幸福,让我们加油吧! 书评(媒体评论) 罗老师写得太好了!分析得很深入,把我想不通、想不到的地方都讲透了。现在发现《弟子规》绝不仅仅是给孩子用的,任何人都能从中学到为人立世之道!读后满满的正能量。 ——网友 窗前明月 每晚给小朋友念《弟子规》,忽然惊觉是给自己念的……现在小朋友乖了很多,自己也内省很多,每晚一起念《弟子规》成了我们一段很幸福的时光…… ——网友 乐乐032011 罗老师说得真好!其实家长更应该学习《弟子规》。正人先正己,所有的理论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教别人;只有自己行得通,才是方法;只有自己证到,才是真实…… ——网友 清净亦然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弟子规说什么/国学温故知新典藏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罗大伦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02683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6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首版时间 | 2016-01-01 |
印刷时间 | 201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8 |
CIP核字 | 2015308567 |
中图分类号 | H194.1 |
丛书名 | |
印张 | 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