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拉·史洛夫、艾历克斯·崔斯尼阿思基编著的这本《星期一的斑马线》是近年来美国出版界难得一见的优秀外国文学作品。它讲述了一个白人女性和一个黑人小男孩之间的友谊。在冰冷的街角,奇妙的缘分让身处不同世界的两个人相遇,共赴一场长达三十年的约定。这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小男孩莫里斯成为家族中第一个获得大学文凭的人,彻底摆脱祖父母和父母生活的轨道,而劳拉则从童年家庭暴力的阴影中走出,和过去的伤疤真正说再见。
图书 | 星期一的斑马线 |
内容 | 编辑推荐 劳拉·史洛夫、艾历克斯·崔斯尼阿思基编著的这本《星期一的斑马线》是近年来美国出版界难得一见的优秀外国文学作品。它讲述了一个白人女性和一个黑人小男孩之间的友谊。在冰冷的街角,奇妙的缘分让身处不同世界的两个人相遇,共赴一场长达三十年的约定。这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小男孩莫里斯成为家族中第一个获得大学文凭的人,彻底摆脱祖父母和父母生活的轨道,而劳拉则从童年家庭暴力的阴影中走出,和过去的伤疤真正说再见。 内容推荐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需要选择的不是东西南北,而是前后左右。 十一岁的小莫里斯,站在纽约市第五十六街百老汇的转角处,这里也是他和劳拉相遇的地方。原本已经擦肩而过的劳拉,没想到会因为一个转身,而让两人间从此有了一个关于“星期一”的承诺。 三十多年过去了,相遇的蝴蝶效应悄悄地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惊天的变化。当初是什么让劳拉在斑马线上回头?他们之间的约定又是什么?欲指答案是什么,请看长篇小说《星期一的斑马线》。 《星期一的斑马线》由劳拉·史洛夫、艾历克斯·崔斯尼阿思基编写。 目录 序 华莱莉·莎伦贝尔 序章 第一章 多余的零钱 第二章 第一天 第三章 一个好的突破 第四章 生日礼物 第五章 棒球手套 第六章 就这样吗? 第七章 母亲的歌 第八章 父亲的传承 第九章 棕色纸袋 第十章 大餐桌 第十一章 错过的约定 第十二章 由外往内看 第十三章 苦乐参半的奇迹 第十四章 一份简单的食谱 第十五章 新自行车 第十六章 冬天外套 第十七章 黑暗森林 第十八章 最后考验 第十九章 最棒的礼物 尾声 爱你的莫里斯 谢辞一 劳拉·史洛夫 谢辞二 艾历克斯·崔斯尼阿思基 试读章节 “不好意思,女士,你有没有多余的零钱?” 这是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那是一个冷冷的九月天,地点是纽约市第五十六街,百老汇的转角。 我听到他的声音,不过没有真的把他的话听入耳里。那是整条街喧闹谈笑声中的一部分,和车子的喇叭声或有人高喊拦下出租车的声音融为一体。你可以说这些都只是杂音,是纽约客学会关上耳朵不去听的噪声,所以,我当他不存在似的从他身边走过去。 然而,走开不到几公尺,我却停下脚步。 至今,我仍不确定是什么缘故,但我掉头回去。 我走回去看他,发现他只是个小男孩。刚刚,我曾从眼角余光注意到他年纪很轻,现在正眼看他,我才发现他是个孩子,身躯娇小,皮包骨似的手臂,还有一双大大圆圆的眼睛。他上身穿着一件脏兮兮、磨损的深紫红色运动衫,下身搭配一条也是深紫红色的破烂运动裤,脚上是一双磨损的白色球鞋,没有绑鞋带;指甲很脏,但眼睛明亮,整体而言甚至有可爱的感觉。不久之后,我得知他现年十一岁。 他把手掌伸向我,又问了一次:“不好意思,女士,你有没有多余的零钱?我好饿。” 我的回答可能出乎他的意料,但真正吓了一跳的人其实是我。 “如果你饿了,”我说,“我带你去麦当劳买午餐。” “我可以吃吉士堡吗?”他问。 “可以。”我说。 “大麦克呢?” “也可以。” “健怡可乐?” “可以,没问题。” “嗯,那么香浓巧克力奶昔和薯条呢?” 我说他想吃什么都可以,然后我问他,我可否和他一起用餐。 他想了一下。 “当然。”最后,他如此说。 那天,我们在麦当劳共进午餐。 之后,我们每个周一都会见面。 而且持续整整一百五十个周一。 他的名字是莫里斯,他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为什么会停下脚步,掉头走回去找莫里斯呢?还是跟你说我为何一开始没理他比较简单。不理他的原因很简单:他不在我的行事历上。 你瞧,我是个照行事历生活的女人。我订下约定,填补空隙,每分每秒都在我的管理之下;我从一个会议跳到另一个会议,逐一勾除名单上的待办事项;我很守时,不管是什么约定,必定提早十分钟抵达。我是这样生活的,这就是我;但是,生命中不是每件事都能完美地融入行事历中。 雨,就是一个例子。遇到莫里斯的那一天,也就是一九八六年九月一日,大雨横扫整座城市,我在倾盆大雨的黑暗中醒来。那是夏天即将溜走的劳工节周末。我有美国网球公开赛下午的门票,而且是包厢票,就在中央球场的第三排。我不是很爱看网球,但我懂得享受这么好的座位。对我来说,这些门票是我的事业有多么成功的实证。一九八六年,我三十五岁,是《今日美国》的广告业务经理,对工作非常有一套,凭着个人性格的魅力建立人脉。或许我还没有达到人生中想要达到的位置——我还是单身,又一个夏天来了又走,我却依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特殊的人——然而,不论是用什么标准来看,我都算得上是事业有成。带客户去观赏网球公开赛,免费坐在球场旁边,正可用来衡量我这个来自长岛劳工阶级小镇的女孩已经爬上多少层楼。 不过,大雨洗去了我那一天的计划。到了中午,美网已经宣告赛事延后举办。我在公寓里闲晃,稍微整理了一下,打了几通电话,看看报纸,雨终于在下午三四点时歇止。我随手抓了一件毛衣就出去散步。我没有想去哪里,只有个清楚的目的:享受空气中的秋凉,以及乍现的太阳照在脸上的感觉,顺便做一点运动,也对夏天道别。我的计划中根本不包含停下脚步这部分。 所以,当莫里斯对我说话时,我只是继续往前走。还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纽约,流浪汉与乞丐就像骑脚踏车的小孩或推着婴儿车的妈妈们一样随处可见;国家正在享受经济的蓬勃发展,华尔街每天都制造出新的百万富豪,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贫富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没有哪个地方比纽约市的街头更能清楚看到这一点。而流入中产阶级的财富仍非纽约市最穷、最绝望的人触手所能及,许多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住在街头。过了一阵子,你开始习惯看到那些愁苦憔悴的男人和悲伤烦恼的女人,他们穿着破烂的衣衫在角落搭营,睡在铁格栅上,求人施舍零钱。你很难想象有人可以看着他们却不会为了他们的苦境动容,然而,他们的人数太多,我们大多数人几乎都在潜意识中做了避开视线的决定,基本上就是忽略他们。问题太大,太地方性,停下来帮助一个乞丐感觉很没有意义,于是,我们每天都从他们身边匆匆走过。在茫茫人海中,我们自顾自地过日子,接受没有什么是自己真能帮得上忙的事实。 P3-7 序言 一九七八年,劳拉·史洛夫走进我位于曼哈顿的办公室面试。我对她的自信印象深刻,也感觉到她的性格魅力,但坦白说,一切还不到令我折服的地步——至少不足以当场雇用她。我喜欢她,对她很有好感,可是我需要再多了解一点;不只是了解她的工作能力,也要知道她的价值观。我需要发现她是哪一种人。 当时我是开创性月刊《女士》(Ms.)杂志的副发行人。这本一九七二年开始发行的杂志有个简单但深刻的理念:我们致力于成为改变社会的催化剂。《女士》支持性别平等,给予女性勇气,激励她们发掘出全部的潜能,做自己的主人,并在男性主宰的美国企业中与众人一较高下。今日,哈佛商学院有将近百分之四十的毕业生为女性,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却非如此。当时没有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欧普拉一周五次在电视上鼓励女人,要她们活得更勇敢、更充实。欧普拉创办的《0》杂志非常鼓舞人心,但在一九七八年,它甚至还没开始发想。 从许多方面来说,《女士》是独自出来闯天下,替欧普拉之类的女性铺路,希望能提高新一代领袖的自主能力。因着这份使命,所有替《女士》工作的人都怀有一份极大的责任感,我们觉得自己不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而是在改变世界!作为副发行人,我的工作之一是雇用销售杂志广告页的女性。不管是在哪家杂志社,这都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更别提在《女士》;因为身为一份新颖且自成一格的杂志有个缺点,那就是世人不太了解我们代表着什么。有很长一段时间,全美广告业界都把《女士》看成不受欢迎的臭鼬。我们的业务员必须锲而不舍才能卖出广告页,推销我们想要传达的讯息、价值观和观点。我需要一位了解这项挑战的女性,她必须和我一样对杂志的前景有热情,还能走进充满敌意的环境去扭转众人的想法;我需要对自己的价值观深有所感且有勇气为了它们挺身而出的人。 所以,在遇到劳拉的时候,我问自己这个问题:她真的在乎我们的事业吗?或者她只是要一份工作? 我安排劳拉下次再来面试,并请她在第二次的面试中告诉我,她的生命中以什么为重。她毫不迟疑,立刻谈起她的家人和朋友,谈到忠诚和群体利益,还有替人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我开始了解劳拉是个会关切我们在做什么的人。当她对《女士》的使命明白展现出她的热情时,我发现她确实了解赋予人们怀抱更大的梦想,还有迈向更好生活的能力有多么重要。 第二次的面试后不久,我们就雇用了劳拉,她也果真用热情和信念席卷广告业界,替杂志带来了极大量的广告业务成长。 然而,我还要在过了许多年之后,才真正了解劳拉的卓越之处。 那是在我离开《女士》到《今日美国》(USA Today)工作,挑战另一个创新的出版刊物,并且为了每一块广告收入焦头烂额的时候。身为业务主管,我必须说服美国的大企业做一次信心上的大跳跃,在对全美发行的彩色全幅日报上为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做广告。由于当时的美国尚不习惯阅读彩色印刷的日报,这项任务令人望而却步,我意识到我必须雇用几个可以信赖的聪明入,而我名单上的第一个人选便是劳拉。她跟着我跳槽,再一次表现得极为出色,’替报社带来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广告业绩。 但这也不是我发现她有多么与众不同的原因。 经过这些年,劳拉和我变得不只是业务上的同事,同时也是好友。我们会一起用餐、讨论男友、逛街,做所有朋友会做的事,我们真诚地关怀对方的生活。所以,一九八六年劳工节过后的周二,劳拉来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她前一天的遭遇,倒也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 只是,当时我不可能知道她告诉我的故事有一天会变成一本书;我不可能知道她对我描述的事情,在我的心中会界定出劳拉和她的为人。当时,那只是我们彼此会分享的许多事情之一,我猜想我们两个都没料到,这会变成二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谈论不休的事。 劳拉告诉我,她走出她位于曼哈顿市中心的公寓出门去散步,但没走多远,一个十一岁的小男孩在街上向她乞讨多余的零钱,她就停下了脚步。她说那个男孩有着一双哀伤的眼睛,跟她说他真的很饿。劳拉告诉我,起初她只是走开,但接着,不知为何,她折返回去。她没有给男孩一枚二十五美分的硬币,而是直接带他去吃午餐。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很惊讶。我个人对于曼哈顿街头的乞丐已经变得无动于衷,换作是我,一定是走过那个男孩,而且不会回头,我赞赏劳拉的善举。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去吃晚餐,又多聊了一下那个名叫莫里斯的男孩。我想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劳拉对事情这么充满活力和兴奋,虽然她刚遇到这个小孩,却显然挂怀他的福祉。他身上似乎有什么触碰到她的心。 在那之后,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又谈了许多次莫里斯的事,而劳拉说得越多,我越能了解为何她在做这样的事。但坦白说,我仍然不是很确定,劳拉和这个男孩以及他那机能不全的可怕家庭来往是不是个正确的决定。我担心劳拉受伤害,也怕她的行动遭人误解;我觉得她让自己陷入很大的风险中,有时还非常生她的气。我纳闷劳拉是否想过她承担了什么样的重责大任,万一莫里斯养成习惯,什么事都依赖她的善心怎么-办?万一这个不被人爱且情感上受尽虐待的孩子,需要的东西远超过她所能付出的怎么办?我把这些顾虑,所有这些“万一”统统告诉劳拉,而且常常是很强调地去说。我觉得我必须代表她的理性说话。 但我很快就发现,劳拉并不受理性指引,她是受信仰、信念和爱的指引。 劳拉以她的行动而非言语说服了我,她永远不会遗弃莫里斯。过了一段时日,在谈过莫里斯的事情许多次后,我发现劳拉让莫里斯参与她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小作息,用这个方式教导他将一辈子受用的珍贵教训。她告诉我,不论她发生什么事,不论她变成一个多么成功的广告业务主管,生活变得有多忙碌,也不管她的私人生活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她对莫里斯有一辈子的承诺。 我很了解劳拉,知道她不只是说说而已,她把对莫里斯的承诺看得很重,永远也不会背弃他。 这时,我才终于了解劳拉的故事有多么非比寻常。 生活在一个愤世嫉俗的世界,我们的犬儒主义有时会阻挡我们看到事情真实的样貌。我自己历尽千辛万苦才发展出的纽约客犬儒主义,阻碍了我去了解劳拉和莫里斯之间的特殊联结,但不知怎么,劳拉能克服所有的疑问、风险和非理性,看到事情原本的样貌,了解那是两个互相取暖的人所缔造出的温柔真诚联结。 现在,劳拉要与这个世界分享她的故事,我的欣喜无以复加。我相信她小而简单的善举中蕴含着强大的讯息,也希望你们会和我一样深受她的故事激励。 我还记得许多年前曾读到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的一句名言,他说:“踏出信念的第一步,你不需要看到整座楼梯,只要踏出第一步。” 谢谢你,劳拉,谢谢你对莫里斯踏出了那最初的一步。 华莱莉·莎伦贝尔。 书评(媒体评论) 错综复杂,但忠于事实,且激励人心……这本书能恢复我们对彼此的信心。 ——《让爱传出去》作者 这是个诉说得十分美丽又真诚的特殊故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皆有提升他人生命的力量,而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们个人的生命将会变得多丰富。 ——《当幸福来敲门》作者 《星期一的斑马线》的真实和质朴能够勾到读者的心。 ——台湾春光出版总编辑 嘿,我们都不是超级英雄,更不是特别善良。在遇到彼此的时候,我们只是有着复杂过去和脆弱梦想的两个人,但不晓得什么缘故,我们找到彼此,并成为莫逆之交。 ——劳拉史洛夫 《星期一的斑马线》是关于两个不同的人之间不寻常的友谊,这是一个渴望有小孩的母亲,和一个渴望有母亲的小孩之间的故事。那份渴望与脐带或是基因无关,它和两个彼此互相需要,并注定在街头转角相遇的人有关。每个周一,那个母亲得以认识自己的儿子,那个儿子也能更加了解他的母亲。 ——莫里斯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星期一的斑马线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劳拉·史洛夫//艾历克斯·崔斯尼阿思基 |
译者 | 林雨倩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接力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83304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0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首版时间 | 2014-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6 |
CIP核字 | 2013303606 |
中图分类号 | I712.45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西 |
长 | 209 |
宽 | 149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桂图登字:20-2013-130 |
版权提供者 | Atheneum Books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