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阿英阳翰笙卷)(精)
内容
试读章节

昨天总算又从侦探包围中逃了出来。到汉口以后的日记和文稿全数焚毁了。不能再回寓处,和叔真在萃仁旅馆住了一夜。她来此已经两个月了。今天八点钟,周达来,说彦常承认我们搬到第三部去住。这时我在第二女中兼课,她也在那里教课。但是我们变了计划,决计到武昌。托她替我们向学校请半个月的假,汉口,事实上已经不能再住下去。

八点钟,叔真、静芷和我一阵渡江。天气凉,雨意甚浓。小轮听差去了,我们只得乘小划船行。同船的一个海关办事人,对政府大发牢骚。告诉我们武昌很有一些商人,因为“国库券”的价格和兵士们冲突,被拉去枪毙了。市面现在是日渐萧条。商人们到了想停业因畏罪而又不敢停业的地步。禁止现金出口,但到处飞的是票洋。“冰忌凝”的市价已经从二角涨到半块大洋。完全看到金融的紊乱。约两点,到筷子街泊。我们往中和门后街找维寅,静芷到第七小学有事。

维寅刚刚在家。介绍我们和他的舅父、夫人相见了。他已有三个孩子,大的十一岁,次的八岁,又次的三岁。全家都靠他一个人供养。穷人多子女,真是不幸的事。

接着,静芷来。维寅问了我们的来意,说附近可以找到屋子。我们很愉快。这样我们暂时还可以不离开湖北。

晚饭后,到附近散步。此地在长湖堤畔,风景很好,有村居风味。其实,这本是城内的乡村。附近住有军队。离此不远,有一座洋楼,平时非百元租不到,屋主怕兵住,以八元租金找妥人居。我们想租,然而我们怕生问题,没有去。这是最近湖北的很普通的事。只要你肯替人看守屋宇,不出一个钱都会有高大的洋楼住的。就是有了租金的,房东也往往几个月不敢来收。

十一时,寝。

P3-4

后记

阿英(1900—1977),安徽芜湖人,原名钱杏邙,阿英为其最主要的笔名,另有寒星、张若英、钱谦吾、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笔名。现代作家、学者,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代表。

阿英十八岁时只身到上海中华工业学校土木工程系求学,不久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他奔走于上海芜湖之间,积极宣传反封建反专制。1926年10月,阿英加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阿英到武汉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编辑科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阿英历经艰辛,辗转千里回到上海,开始了他的有声有色的职业写作生涯。

1928年元旦,阿英与蒋光慈、孟超、洪灵菲等共产党人合作,在上海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出版《太阳月刊》,大力宣传“革命文学”。他的文学才华喷涌而出,接连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革命的故事》、《义冢》、《一条鞭痕》,小说戏剧集《欢乐的舞蹈》,日记体散文集《流离》,诗集《暴风雨的前夜》、《饿人与饥鹰》等等。在上海文坛的“革命文学”论战中,阿英又发表了《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论文,产生了很大影响。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阿英出任常委。左联时期阿英一直活跃于第一线,积极编辑左联刊物、开展大学校园的左翼文艺活动、参加文艺大众化讨论等等。他自己在新文学创作、新文学评论、新文学史料研究、近代文学和民间文学史料整理和研究等领域里均颇有建树,许多都是开创性的。他出版了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散文集《夜航集》,评论集《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现代中国女作家》、《中国新文坛秘录》、《小说闲谈》、《晚清小说史》等,还编有《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料》、《现代十六家小品》等。1936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阿英主编“史料索引卷”,奠定了他中国新文学史料学研究先行者的地位。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一·二八”淞沪战争以后,阿英与夏衍、郑伯奇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担任顾问。他努力投入电影创作和电影评论工作,不但独立创作了电影剧本《丰年》,还与人合作创作了《时代的儿女》、《三姐妹》、《女儿经》等电影剧本。这些影片上映后,赢得大批观众,从此揭开了中国现代左翼电影的新页。

抗战爆发后,阿英在上海协助郭沫若等创办《救亡日报》,主编资料性刊物《文献》,积极宣传抗日。“孤岛”时期,阿英致力于戏剧尤其是历史剧的创作。《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三剧均以晚明史为题材,借古讽今,旨在寓意抗战,曲尽其同仇敌忾的民族豪情,正如他后来所说的:“借历史的题材,对现实有所启发。”(《关于平剧(孔雀胆)》)这三部历史剧加上另一部以太平天国为题材的《洪宣娇》,公演之后都轰动上海,好评如潮,柳亚子就曾予以充分肯定:“《海国英雄》公演的结果……真是所谓‘有口皆碑,誉腾孤岛’了。”(《(海国英雄)序》)阿英由此成为三四十年代上海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家之一。

1941年12月,上海沦陷,阿英奔赴苏北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中开始了他的新的军旅文学生涯。

阿英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长达十三年,留下了众多优秀的文学创作和评论。限于篇幅,本卷只收入他的散文和历史剧。《流离》、《盐乡杂信》和《城隍庙的书市》等篇都是文学史家早有定评的散文佳作;荡气回肠的《碧血花》和《海国春秋》不但是他历史剧也是他整个戏剧创作的代表作,自不可不选也。

阳翰笙(1902—1993),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笔名华汉、寒生等。四川高县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电影家,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代表。

阳翰笙1924年到上海,在上海大学插班就读。次年3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上海闸北区委书记。1926年初至广州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接着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时担任起义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南昌起义失败后,阳翰笙辗转香港回到上海,参加后期创造社,参与创办《流沙》半月刊。1928年3月至5月在《流沙》上连载小说《马林英》,从此走上革命文学之路。他1929年参与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于1930年下半年至1932年担任党团书记,后至中共中央上海局文委和中国左翼文艺总同盟工作。在此期间,阳翰笙致力于小说创作,成果累累,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女囚》、《十姑的悲哀》和《活力》,中篇小说《暗夜》、《寒梅》、《两个女性》、《复兴》、《义勇军》和《大学生日记》以及长篇小说《地泉》(《深人》、《转变》、《复兴》三部曲)等。《地泉》1930年10月出版后,引起上海左翼文坛的广泛关注,就左翼小说如何“真正反映现实斗争”,克服“革命的浪漫蒂克”,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严肃批评。1932年7月《地泉》重版时增收了参与讨论的易嘉(瞿秋白)、茅盾、郑伯奇、钱杏邨(阿英)等左翼重要作家的序文。

自1932年起,阳翰笙转入电影剧本创作,先后为明星电影公司和艺华电影公司编剧。处女作《铁板红泪录》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武装反抗的影片,以后一发不可收,创作了《中国海的怒潮》、《生之哀歌》、《逃亡》等影片。《逃亡》上映后轰动上海影坛,使阳翰笙成为中国左翼电影的又一位代表作家。

1938年4月,阳翰笙在武汉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设计委员并第三厅主任秘书。1940年9月起在重庆转任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抗战时期,阳翰笙仍笔耕不辍,不但创作了电影剧本《八百壮士》、《夜奔》、《青年中国》等,而且进一步涉足话剧创作,先后创作了《李秀成之死》、《塞上风云》、《天国之秋》、《草莽英雄》、《两面人》、《槿花之歌》等剧。前三部中,《李秀成之死》和《天国之秋》借太平天国题材宣传坚持抗战,《塞上风云》则是首次表现各民族团结抗日,上演后均大获赞誉,盛演不衰。尤其是反映“杨韦事件”的《天国春秋》被认为是“气魄的浩瀚,可以接近莎士比亚的血统”,“是奠定中国历史剧的一块主要基石,一个纪念碑”(欧阳凡海《从(天国春秋)谈到目前的演剧水平》)。

抗战胜利后,阳翰笙重返上海,担任昆仑影业公司编导委员会主任。1948年7月,他与沈浮(沈浮生于1905年,卒于1994年,天津人,著名话剧和电影导演,曾多次与阳翰笙成功合作)合作的电影《万家灯火》上映,这部电影描写小知识分子在急剧变动的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真挚感人,被誉为“写尽了今日的时代,今日的社会生活,写尽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赵清阁《(万家灯火)座谈会》),是阳翰笙40年代后期电影创作的代表作。1948年8月,阳翰笙离开上海到香港,后取海道北上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筹备工作。

从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阳翰笙两度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学创作和活动,成绩卓著。本卷收入阳翰笙在上海创作的短篇小说《马林英》、中篇小说《暗夜》和电影剧本《万家灯火》,以及他的话剧代表作《天国春秋》,以展示他多方面的文学成就。

陈子善

2009年末于海上梅川书舍

目录

凡例

前言

阿 英

“七一三”以后的武昌

盐乡杂信

袁中郎做官

吃茶文学论

版本小言

城隍庙的书市

机械诗话(四则) 

碧血花

海国英雄

阳翰笙

马林英

暗夜

天国春秋

万家灯火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序言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内容推荐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

本卷为其中之一,收录了著作家阿英、阳翰笙的作品。

编辑推荐

阿英安徽芜湖人,原名钱杏邙,阿英为其最主要的笔名,另有寒星、张若英、钱谦吾、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笔名。现代作家、学者,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代表。

阳翰笙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笔名华汉、寒生等。四川高县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电影家,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代表。

本书收录作者各时期不同体裁、风格的主要作品,力求全面反映其创作成就、艺术风貌和思想历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阿英阳翰笙卷)(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子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8197
开本 32开
页数 49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63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5.01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