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拆解与叠拼(阎连科文学演讲)
内容
编辑推荐

阎连科,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日光流年》、《情感狱》、《受活》、《最后一个女知青》、《坚硬如水》、《丁庄梦》等;中篇小说《年月日》、《耙楼天歌》等。其作品曾多次获得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上海中长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等国内文学奖项。

本书为其文学演讲文集,共计21篇。

内容推荐

去年,在大连的一个文学会议上,大家讨论汉语写作时,陈思和先生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他说:“中国作家用欧化语言进行写作,也同样是汉语写作。”在那个会上,他很详细地论述了他对汉语写作的宽容与见解。我想,他这样说自然有他的考虑和见地。只少说,我们没必要对汉语写作有那么多的担心,没必要担心有五千年历史的汉语会因为几个作家的小说语言有欧化倾向、充满了翻译腔而受到侵袭与伤害;没必要担心网络语言对汉语写作构成了什么威胁,使汉语写作到了必须警惕,必须防范,必须服用中药进行调理和医治的田地。汉语是强大的,几千年的汉语历史,像一棵根深枝茂的大树,它不会被几股什么细风所吹倒,不会被几场细雨所淹没。相反,正是有这样那样的风雨,汉语这棵大树才不断地在生长中得到新的滋养,而更加枝繁叶茂,有着旺盛的姿态。也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风雨,使一部分作家对方言、地域性语言、民间语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自觉的追求,也才使我们今天出现的多元写作中,呈现了汉语“多元”的丰富景观……

这是截选自本书的一段文字。

该书收录了我国著名作家阎连科的文学演讲21篇。

目录

小书大说(代序)

我为什么写作

——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演讲

只有追求没有旁顾

——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世纪汉语写作走向”讨论会上的发言

少年阅历与文学

——在洛阳大学的演讲

独立精神,是书院生命的灵魂

——在“万松浦书院”成立研讨会上的发言

小说与世界的关系

——在上海大学的演讲

语言小说之用:从小说的开头说起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作家的角色

——在山东大学的演讲

什么叫真实?

——在山东师范大学的演讲

小说的困境

——在青岛大学的演讲

小说艺术的惟一性

——在青岛师范大学的演讲

激情:小说文本内的文本

——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演讲

文学与底层人生活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让文学成为自己的生命之神

——给第二届鼎钧双年文学奖的致词

军事文学的四道窄门

——在军艺文学系的演讲

“大江文学”给中国文学的几点启示

——在“大江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当下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在南京大学的演讲

个人的现实主义

——在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的发言

文学的“摆脱主义”

——在郑州大学文学院的演讲

文学与体制

——在北师大研究生院的演讲

民间文化与我的创作

——在辽宁师范大学的演讲

我的现实我的主义

——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试读章节

只有追求没有旁顾——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世纪汉语写作走向”讨论会上的发言

“汉语写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术问题,已经被文学界讨论了将近十年。就是今天我们在“汉语写作”前面冠以“新世纪”三个字,它也仍然是个老问题,老话题。一个老问题,老话题,不断地被专家、学者、教授和作家们不厌其烦地讨论、争论和言说,也足见这个问题的庞杂,这个话题的魅力。

既然讨论的是汉语写作,我就从写作——即:文学创作的角度谈谈汉语与写作的关系。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并不以为汉语写作有多大危机,比如“欧化语言”、“长向子”等等对汉语的影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茅盾、巴金他们的小说语言受外来影响很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欧化非常严重;而沈从文、老舍、萧红他们则完全使用另外一套小说语言进行创作,这种乡土的,民间的、区域化、地方化的语言,在那个年代的写作中构成了另外一种汉语景观。是一种更为美丽、壮观,更具生命力的汉语写作的风景。正是这样截然不同的汉语写作的风光,构成了那个时期斑斓多彩、绚丽耀眼的文学景色,构成了那个时期汉语写作的主要构架和丰富的内涵。仔细想来,没有那时所谓欧化语言的写作,也就没有那时汉语写作的丰富,也没有那些本土语言写作的发展。

去年,在大连的一个文学会议上,大家讨论汉语写作时,陈思和先生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他说:“中国作家用欧化语言进行写作,也同样是汉语写作。”在那个会上,他很详细地论述了他对汉语写作的宽容与见解。我想,他这样说自然有他的考虑和见地。只少说,我们没必要对汉语写作有那么多的担心,没必要担心有五千年历史的汉语会因为几个作家的小说语言有欧化倾向、充满了翻译腔而受到侵袭与伤害;没必要担心网络语言对汉语写作构成了什么威胁,使汉语写作到了必须警惕,必须防范,必须服用中药进行调理和医治的田地。汉语是强大的,几千年的汉语历史,像一棵根深枝茂的大树,它不会被几股什么细风所吹倒,不会被几场细雨所淹没。相反,正是有这样那样的风雨,汉语这棵大树才不断地在生长中得到新的滋养,而更加枝繁叶茂,有着旺盛的姿态。也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风雨,使一部分作家对方言、地域性语言、民间语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自觉的追求,也才使我们今天出现的多元写作中,呈现了汉语“多元”的丰富景观。

汉语是我们写作最根本的源泉,是文学这棵大树最坚实的根茎,这是不可动摇的,也是不可更改的。你有天大的能力,都无法撼动汉语这棵大树。即使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了“文革”和许多与“文革”相类似那样的历史时期,有过这样那样的“文字狱”,曾经使汉语写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伤害,但是,严冬过后,春天依然会降临,汉语也依然会修复伤痛,依然会走向丰富与发达,依然会回到它先前枝繁叶茂的境地里去。

汉语是强大的。

汉语是不会轻易被动摇的。

具体到作家的汉语写作中,我以为真正属于每个作家的只有一种写作语言。谁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写作语言,也许谁就有可能成为我们说的那种语言大师。鲁迅、老舍、沈从文、张爱玲、萧红、赵树理、孙犁、汪曾祺等,他们都是那种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小说语言的大作家、优秀作家,都对我们的汉语写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甚至今天,或多或少的还在影响着一部分人的汉语写作。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他们的语言,独属于他们个人的创作,而不属于别的任何作家。属于每个作家的只有一种他自己的语言。作家每部小说的创作过程,也都是对这种语言寻找的过程。找到了,也就“非凡”了,找不到,也就只能痛苦地滞留在寻找的过程中。决定一个作家是什么样小说语言的有两个部分,一是他的成长环境,二是他的阅读背景。成长环境是先天的,父母给的,像是你一出生就已存放在那里的一大块等待发酵的面团,一缸等待卤水的豆腐,或者是一湖不能流动的死水。而阅读则正好是帮助面团发酵的碱,是点入豆腐缸中的卤水,是促成死水流动的暗道或河渠。没有阅读给你的启悟,那面团、豆腐、湖水都是死的,在写作中只能散发出一种死亡的气息。可只有阅读,放弃自己成长的环境与经历这把启开写作语言密码的钥匙,那阅读如果不是一棵无根之树,也是一棵断根的芦苇。反过来说,成长与阅读这两个要素,是写作中的一对孪生,二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但是,有了二者,并不等于你找到了独属于你的写作语言,和卤水点豆腐一样,多少卤水、多少豆汁,什么样的卤水,什么样的豆汁,如何的搭配比例才能使这一反应恰到好处,处于最佳状态——这,就是一个作家在写作中对独属于自己写作语言的寻找过程。

一个作家——就我个人而言,在写作的过程中,只有对语言寻找的追求,并没有对汉语写作修正、匡扶的明确承担。除非我到了我认为我已经找到了独属于我个人的写作语言时,也许我才会顾及到我的写作语言应该对汉语写作承担什么,或者已经承担了什么。可是,我不相信我这辈子能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写作语言,也没听说过哪个作家斗胆说他已经彻底找到了独属于他的写作语言。我只相信,我一辈子的写作,都是一种苦苦无奈的对独属于自己写作语言的寻找、追求的过程。

2003年9月31日

P15-17

序言

小书大说

一个运动员无论是刚刚进行了万米长跑,还是刚刚完成了百米冲刺,他都会在越过终点之后的那一刻,有一段惯性的运动。而真正使他兴奋不已、倍感遗憾或悲从心来的那种五味杂陈的感受,并不在他起跑后的竞争阶段——那时候他脑子里一片空白,唯一的念头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冲向终点。可冲过终点后的那段放慢脚步的运动,却是运动员心中最为轻松、最为懊悔、最为悲伤和最为百感交集的时刻。

我们要了解一个运动员的内心世界,最重要的阶段应该是他越过终点后的那段源自心灵的那一刻的感受。无论他获得冠军后要以一个鱼跃的姿势跳上领奖台,或是以最末的名次到达终点后,。直接瘫倒在地上的那一瞬间,这都是他们人生最为漫长、最为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一次最为简捷的表露。

去年,我出版了十二卷本的《阎连科文集》,其中除了大家共知的原因,没有收入我的某一篇小说和《丁庄梦》之外,几乎收入了我前半生的全部作品。今年,又在花城出版社出版这三本小书:《亲情散文》、,《读书笔记》和《文学演讲》,这正是我半生的长跑中,在又一次到了“终点”后内心五味陈杂的一次最为简捷的表露。《文学演讲》的全部“文章”,没有一篇收入那十二卷的文集,但其中每一篇的每一句话,都是我对我的文学和文学的世界的大胆放言。《读书笔记》和《亲情散文》,也有多半文章因故没有收入那套文丛之内,今天把它们集成小册,也正是因为前者是我对我的一些阅读偏颇的却是我个人的感悟之说。而后者,则是我人生最大情感的最真挚的释放。这是一套小书,却是一套大说。谈文学,谈得有些海阔天空,漫无疆界;谈读书,谈得有些东拉西扯,甚至不着边际。唯独《亲情散文》似乎有其环道,有其中心。但我却以为亲情,在今天世风日下、四处无情的世界中,是唯一相对稳固的人世大情。所以,这是一丛小书,却也是我半生文学和半世人生的大说大情。

2008年1月16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拆解与叠拼(阎连科文学演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阎连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2888
开本 16开
页数 1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04-53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