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盟军二战战场大解密
内容
编辑推荐

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制度,是妥协中精诚合作,还是各自为阵勾心斗角?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潜水艇编著的《盟军二战战场大解密》揭开盟军对抗法西斯轴心国的运作之谜……

就战争历史而言,战争绝不是一个人、一支军队的战争,大多数时候,战争拼的是国力、物力;其次是装备的先进程度、决策层的胸怀、情报、赌博的勇气……凡此种种,皆可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譬如阿拉曼战役,谁也没有想到,小小的卫生习惯会影响战斗的最终结果——英军注重排便卫生,所以沙漠中生病的人远远比德军少得多。

内容推荐

《盟军二战战场大解密》内容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大战。二战的胜利是盟军通力合作的结果,也是资源共享的结果。同盟国在二战中究竟是如何具体运作,控制大势,互助互利的呢?敦刻尔克大撤退、北非登陆、西西里岛登陆、诺曼底登陆、滇缅作战等诸多经典合作战例是如何实现的?二战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潜水艇编著《盟军二战战场大解密》图文并茂地为读者解读二战战场上盟军的著名将领、著名战役以及在战争中彷徨与决断、溃败与坚持、纷争与合作的微妙转变,以及敌我双方的军事部署。

试读章节

惨烈的淞沪会战

上海一带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到上海有一条铁路线,称为“淞沪”铁路,而所贯穿的地带也因此得名“淞沪地区”。淞沪地区紧靠着华东海岸线,从这条线延伸下去,北去可以攻华北,南下可取华南、东南亚,日本又怎能放过这个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地方呢?

先下手为强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向东北的扩张,中国政府也未雨绸缪,秘密备战。1936年2月,在京沪防御区成立的秘密指挥部就是为抗日而部署的。担任军事长官的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张治中。他制定了初步的作战方案,并构筑淞沪线、苏福线、锡澄线一带小炮机关枪据点工事。在“七七”事变不久后,张治中被正式任命为京沪警备司令官。他曾率第5军参加1932年1月28日的第1次淞沪抗战。那一次,中日双方都损失惨重,中国在战后还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协定限制了中国在上海的驻军,而日军则可以在公共租界及吴淞、闸北、江湾等地驻兵。上海离首都南京不过300公里,显然,这样的《淞沪停战协定》严重威胁了首都的安全。这一次,张治中不愿再坐以待毙,重蹈“七七”事变的覆辙。“七七”事变已经让他乃至多数人认清了日军的本来面目,许多国人对维持和平不再寄予盲目的希望。他认为,只要日军但凡暴露出一点进攻的迹象,“我军似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较为有利”。这一次,张治巾的计划与蒋介石的想法如出一辙。

当时巾国的情况十分艰难,装备落后,又有外寇入侵,急需赢得国际援助。而唯一施以援手的只有苏联。苏联往中国运送机械弹药的路线有两条。其中一条经过大同。不料9月11日大同失陷,25日,日军又进逼第二条运输线。接二连三的坏消息令蒋介石痛心疾首,他深怕苏联给予中国的补给会因此而中断,所以,如果能够开辟新的战场,来缓解华北的压力,两条运输线或许能得以保全。当时的中国毕竟国力衰弱,“淞沪会战”如果打得好,那么可能在即将到来的《九国公约》会议上能“光荣”地争取到各国的调停。

“七七”事变以后,日军果然“南进”,将包括巡洋舰和驱逐舰在内的21艘舰艇开到上海停驻,舰艇上是日军3000名海军陆战队员。令人骇然的是,日本计划“三月亡华”。

现在想来,一个弹丸之地的国家想要扑灭偌大一个民族的光华,是极其可笑的。国民政府当然不能纵容日本肆意妄为,他们留意着日军在上海的一举一动,并随时准备开战。8月11日,也就是日军将舰艇开往上海的第二天,国民政府下令封锁吴淞口,并同时命张治中的两个师——第87师、第88师朝上海推进。

开辟第二战场

这一次,中国要赶在日本增援之前先发制敌。11日,蒋介石命令张治中“立即率87、88师于今晚向预定之围攻线推进”。这一天,张治中等待已久,并为之准备已久。在接到命令后,张治中快速反应,将87师派往吴淞,88师派往北站及江湾间,随时待命。这两支部队接受的是德军顾问的训练,无论装备还是队伍素质,在其中国部队中都是遥遥领先的。

13日,八字桥上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率先对推进的88师发起了突击,理由无非又是一些刻意制造的事端,他们声称在8月9日,中国守军在虹桥机场打死了两名日本官兵。两名官兵当场被击毙是没错的,但实情却是这两名官兵挑衅在先。对中方来说,无论日本挑衅与否,一切战斗准备都已就绪。这一天张治中请求发动进攻,等来的却是蒋介石要求继续待命的老调子,因为驻沪日军又拿“和平解决”来模糊中方的判断了。蒋介石又发生了片刻的犹豫。中国的援军离战场很近,即日即可达到,到达以后,中军对日军即可形成5:1,乃至于8:1的优势。而日本援军如要抵达,则要5天之后。日军获得增援前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错过了13日的进攻,真是十分可惜。

当天晚上,蒋介石才任命张治中为总司令,将包括第88师、第89师在内的京沪警卫军改编为“第9集团军”,下令第二日展开攻击,同时下令空军也于当日协同陆军作战。

虽然比张治中预计的晚了半天,但震惊中外的战斗还是如期打响了。14日拂晓,真正的淞沪战争爆发了,向上海日军发起总攻的时间也到来了。当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以后10天,是我军全力进攻的阶段。以第9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按照计划,向虹口、杨树浦的日军驻地进攻。这两个地方背靠黄浦江,是日军在外线的主要军事基点。日军已占据了长江口南岸及杭州湾北岸的优势位置,随时可以实施两栖登陆。登陆后的部队对中国军队的补给线和退路构成严重威胁。中国军队身后面对着黄浦江,可谓无处可退,也无处可进。对日军只能采取对其外围基点各个击破的办法,进而把核心部队驱逐至黄浦江边予以歼灭。

战争一开始,中国最精锐的部队便打得日军措手不及。陆地战斗出现白热化。日军节节败退,尸横遍地。海军也趁日军海军未准备妥当之际展开攻势。这两天的战斗,中国略占上风。两军在江湾路一带形成对峙。两天之内的时间,第9军做了调整补充,并于17日再次进攻,连续攻下了日军海军俱乐部、海军操练场,但在公大纱厂却未再能突破日军的防御。双方在此展开殊死斗争,皆是伤亡惨重。这4天里,日军十分艰难,但期间日军的防御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日军的增援也会在第5天到达。那时候,中国军队还能抵抗住日军的进攻么?

P15-18

序言

随着历史爱好者群体的扩大,目前,研究二战史的书籍越来越多,但其内容大多为条条框框的展示,数字的堆砌,每每拿起这样的书籍,便觉头疼。一个喜爱二战史的学人,却为何对枯燥的“二战史书籍”没有太多兴趣——也许这便是我写作此书最初所面临的窘境。

在这种窘境下,想读者之想,我因此萌生出一个念头:将自己所热爱的二战历史,用浅白易懂的话语讲述出来,让它们形成一个个故事。在简单明晰的事件中,读者将知晓二战的大致经过和其中的著名将领、著名战役,将领间的明争暗斗,争权逐势的故事,以及影响战争胜利的主要要素。

不管身边的普通朋友,抑或专家学者,当他们慨叹“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其原因之一便是,那些枯燥的知识,对他们而言,仅仅只是工具而已。但历史给予人的智慧,一旦映在大脑里,就终身受用无穷。也许这也是我对历史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吧。

就战争历史而言,战争绝不是一个人、一支军队的战争,大多数时候,战争拼的是国力、物力;其次是装备的先进程度、决策层的胸怀、情报、赌博的勇气……凡此种种,皆可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譬如阿拉曼战役,谁也没有想到,小小的卫生习惯会影响战斗的最终结果——英军注重排便卫生,所以沙漠中生病的人远远比德军少得多。

在书写此书的过程中,当年的二战就如默剧一般一幕幕呈现在眼前。我曾想将中国军队描绘得“刚强无畏”,但同时,我也想让读者知道,任何国家的人民,“英勇奋战”的事迹有,“仓皇败退”的劣迹也有。人,都是有缺陷的。是人,就知道害怕,就知道明哲保身,不然历史就不会有权利斗争,不会有纳粹的膨胀野心,也不会有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了。

在南京保卫战的大撤退中,中国军队你推我搡,表现得毫无秩序,以至于上演了自相斗争,落水溺亡的惨剧。这样的场面使你们失望吗?对我来说,恰恰相反。在我下笔之时,我心中充满了同情,在看到人类的私心之时,我心中充满了感慨。我一直坚信,杜绝惨剧的方法绝不仅仅依靠人性,而是要依靠合理完善的制度,包括训练、奖励、惩戒。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只会令制度变得越加萎靡。

修书一本,望国人共勉。

谨以此书献给热爱历史的朋友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盟军二战战场大解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潜水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17643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4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195.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9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