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春泥集/花城谭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集子里选辑了作者近十年来(1999--2006)在各报刊上发表的部分文字,共六十几篇。作者博通中西,尤重启蒙。文章或放眼欧洲的传统文化,或沉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处处洋溢着思想的流光,变革的热忱。

本书适合各年龄阶层的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欧洲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

作者博通中西,尤重启蒙。文章或放眼欧洲的传统文化,或沉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处处洋溢着思想的流光,变革的热忱。

目录

前言

一个哲学家的“忏悔”

宗璞的《野葫芦引》

也说《纯粹理性批判》的中译本

也谈严译“信达雅”

《来燕榭书跋》读后联想

关于《一士类稿》和章太炎

读《告荃猷》

读赵复三译《欧洲思想史》琐记

祈念世间友好和平——读竹内实《中日关系之我观》

青年恩格斯的剧作

“玻尔文件”及其他

开卷有益闲话

程砚秋与《红拂传》

关于蔡墓

中西史学一通人——读雷海宗《西洋文化史纲要》有感

梦后速写

氓公的风格

董其昌

《唐碑百选》见精神

硕学施蛰存

追念董乐山

山高水远望斯人——送别李慎之

记老李

想起一个外国老人

学者的容人之雅

君子之风——学术界里有亮点

用直行

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观后感

沙特尔访古

巴黎的苏热巷

“院系调整”前夕的清华园

忆往昔,“三联咖啡”……

关于“书”的一个小故事

我和书

一本旧书

答《书简》问

我为什么要进入文明史的研究

陈序经与中西文化

重提“东西方问题”

一个老话题:中国何时开始落后?

一种历史的观念——传统与现代化及其他

欧洲文明的源头

答《历史教学问题》记者问

治史重在求真

王国维的“西学时期”

燕南园57号的文脉

我读冯著——为冯友兰先生一百一十周年冥寿作

从伯恩施坦到布莱尔

不自觉的自由主义思想家托克维尔

从一滴水窥万象——莱布尼茨

菜布尼茨与中国——兼及“儒学”与欧洲启蒙时期

闲话康德

康德论启蒙——读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

我们还需要“启蒙”

大写的徐光启

得闻重修光启墓

徐光启墓前的十字架

徐光启和培根

岁末读报杂感二则

“天理”、“人欲”辨

翻过这一页

再添一个“幸臣”如何?

为什么是德国?

历史是不是“理性”的?——《历史上的狂人》中译本序

从“冥国”到科学——《神秘的金字塔》中译本序

茨威格和伊拉斯谟——《一个古老的梦——伊拉斯谟传》中译本序

《愚人颂》中译本序

试读章节

前几天几个相熟的朋友在一起闲谈,议论西方有哪些学者算是“后现代主义者”,其中提到法国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杜塞。我说我二十来年前曾见过此公,就在他“杀妻”的头两年。阿尔杜塞是否属于“后现代”,我说不清,至少沾上点边儿吧;他是近若干年来被我们这里的“后学”专家们奉为“大师”的福科的老师。

刚巧,我从一位久居北京的法国朋友处借到一本阿尔杜塞生前写就、才出版不久的自传体“忏悔录”,书名《来日方长》。

我对这本书之所以有些兴趣,只是因为我同作者有那次一面之缘,而且这本书重在叙事,是我能看得懂的。那是1977年或1978年我去巴黎开会,有朋友说阿尔杜塞提出很想见一位从中国来的中国人。我于是“奉命”在中国驻巴黎大使馆的接待室里跟他交谈了一个多小时。

他的来意很明确,就是想听听刚刚结束的“文化大革命”到底是怎么一回子事。他说他很崇拜毛泽东,喜欢《实践论》和《矛盾论》,因为与他有不谋而合的地方。问题是他搞不明白,这样的哲学怎么会弄出个“文化大革命”那样荒唐的事来。分手时他送给我一本他的书,可惜我不但记不起那长长的棚,丽且连书也被我放到不知什么地方了;真有点对不住厝,他很诚恳地说希望有机会到中国去看看,不过现在还不行,因为法共与中国的关系还不正常,而他是法共党员。他说,他是最早看穿了“斯大林主义”的,因此不为当时的法共领导所容,被视为“异端”;后来法共也公开批评斯大林了,但是他的“异端”帽子却没有因此而被摘掉。

就在这次见面的二三年后,也就是1980年的某一天,忽然听说他把他的年长八岁的妻子艾莲娜硬是用双手勒死了!这消息不免使我愕然,哲学家与“杀人犯”怎么连得起来!后来查出他当时是精神病发作干的,所以法院宣布“不予起诉”,他随即被送进医院。

1991年我去巴黎,住在十四区的PI。M旅馆,那条街虽然比不上繁华热闹的街衢,但也是车水马龙的,不料在旅馆后面竟有一条非常宁静而整洁的小街,那里有一片别墅般的园子,透过紧闭着的镂花铁门可以看得见园内的两排高高的杨树和树间的一条小路,长可二百米,笔直地通向一座古朴的小楼。时值初冬,落叶散在地上,略嫌几分凄清。这原来就是圣德一安娜精神病院;阿尔杜塞生前不止一次住在这里。据说,福科等人也住过。(怪事!为什么这些个“思想家”心理上都有点毛病。)

阿尔杜塞对于“不予起诉”并没有觉得丝毫宽慰,因为这反倒剥夺了他辩白的机会。他对妻子的感情很复杂,既有爱恋,又有敬畏;二人性格相左,谁也容不得谁,相互折磨。阿尔杜塞曾移情别恋,但不成功;曾一度分居,又彼此想着对方。他事后自述,那天清晨,艾莲娜还在熟睡,他照常去抚慰她,不知怎地,那双手在妻子的颈部由抚摸转为勒紧,他一下子清醒过来,发现妻子已经咽了气。他惊恐万状,大叫“我勒死了艾莲娜!”

阿尔杜塞从1985年起在精神极度疲惫和痛苦中着手写这部把自己和盘托出的自传体“忏悔录”。他在“卷头语”中说,假如要受审,这书就是他在法庭上的陈述;由于不起诉,他不愿意把自己包藏在心里,而决意要把自己暴露在世人面前。我想埋在心底的痛楚是最难忍受的,这大概就是写这本书的用意。我匆匆看过,决定推荐给了一家出版社,并为它找了一位严肃的译者。

常说,人活一辈子真不容易;而了解一个人,特别是他为什么做出有悖常情常理的事来,则更不容易。阿尔杜塞是哲学家,照理脑子该当清醒而健壮,然而他却“清醒”到了精神不正常的程度。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极为扭曲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父亲像个暴君,性情乖戾,对待妻子和儿子十分粗鲁。母亲是个慈爱贤惠的传统女子,心里一直念着死去的前夫——阿尔杜塞的叔父——所以便用前夫的名字“路易”作了儿子的名字。母亲爱他,实是交叠着对两个人的爱。而阿尔杜塞自幼养成了“俄狄浦情结”,性格内向而且怪僻。

这种深深的心理病态影响了他的一生。步人社会后脑子里又充塞进太多的相互冲突的思想和信仰,绞在一起不能自拔。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是培养哲学家的摇篮,本世纪不少稀奇古怪的新思想多出于此。阿尔杜塞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古典哲学教育,结识了从尼采到胡塞尔的哲学,结交了拉康、康吉兰、巴尔特、福科等与他差不多同期的“新思潮”学者。他的家庭是传统的天主教家庭,在青年时期本来对教义笃信不疑。第二次世界大战初起应征人伍,立马被德军俘获,在德国关了四年。战后,认识了参加“抵抗运动”的艾莲娜,被“爱情之箭”射中。正是在这时,阿尔杜塞的“天主教的脑壳”里随着爱情渗进了“马克思主义”。那时的法国知识分子普遍“左”倾;对于青年阿尔杜塞,基督教义和马克思主义有如鱼与熊掌。后来舍一取一,索性加入了法国共产党。P1-4

序言

这本集子里选辑了我近十年来(1999--2006)在各报刊上发表的部分文字,共六十几篇。内容比较驳杂;但在编选过程中,却发现这些长长短短的文章,都直接或间接地、或显或隐地与我心系的两个问题有关:第一个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第二个是我对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看法。而归结点则是我们苦难而坎坷的民族何等需要持续而有效的‘‘启蒙”。总起来说,概属于历史和人文范围。这是我研究西方文明并与我国文明相参时不可能须臾离也的思绪。再有两年我就八十岁了,所以从集子里或许可以看出我晚年的若干精神状态。

我这个人不太会作板起面孔的“高头讲章”,纵使比较长篇的、所谓“系统”的文章,也多是像随便写出的,没有许多的新旧“学术术语”,是比较“散文化”的。这些文章只粗粗地把大体相类的编凑在一起,没有严格的分类。

最后,文集的名字《春泥集》,取自人们所熟悉的清人龚自珍两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因为它寄寓着对未来的期望。我衷心希望我们的后代将生活在愈加明朗、灿烂的阳光里。

陈乐民

2007年4月底于京中芳古园陋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春泥集/花城谭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乐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2208
开本 32开
页数 3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1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8: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