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陇西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史话的形式,通俗、全面地反映了陇西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物产资源等内容,它既是一部可读性颇强的著述,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书,不但加深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故乡的认识,也为省内外、国内外人士了解陇西打开了一扇窗口。

内容推荐

《陇西史话》采用以话写史、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陇西悠久的历史、风物人情、名胜古迹、名人趣事、李氏文化及现代化建设成绩熔于一炉,为想了解陇西、关注陇西的人们提供了一本丰富翔实的地方文史书籍。

目录

沧桑千年

陇西建置沿革/3

陇西古代军制/6

穿越陇西古官道/8

追本溯源话■道/10

蜀魏争战在陇西/12

东晋列国割据战/13

丝绸茶马大商埠/15

金元陇右大都会/17

元明清陇西驿站/19

明清陇西曾繁荣/20

雄镇陇右巩昌城/22

兴学重教造鸿儒/24

明清进士何其多/26

道教流传在陇西/29

兴修水利润沃土/30

闯王义军在巩昌/32

平藩战火燃巩昌/34

苏家堡子的由来/35

烽火年代

阳坡寨农民起义/39

陇西先贤并新潮/41

红军长征播火种/42

红军建政在陇西/45

李先念结交刘俊/47

抗日将士留丰碑/49

日寇轰炸陇西城/50

甘南民变与陇西/51

陇右斗争建功业/52

热血青年勇从军/57

莘莘学子抗运粮/58

和平解放开新纪/59

踊跃支前做模范/61

陇西儿女西进记/62

如歌岁月

抗美援朝捐飞机/67

陇海铁路贯全境/68

四通八达公路网/70

三线军工西北铝/73

“二五”重点酒精厂/76

包产到户开先河/78

渭河治理功千秋/80

雨水集流惠万民/82

兴林兴草秀山川/83

高考全市十连冠/87

李氏文化

李氏文化新繁荣/93

陇西李氏渊源长/96

唐代李姓大发展/98

李氏播迁遍天下/99

“李家龙宫”显光彩/100

李姓人情系陇西/103

传奇鼻祖李朝威/105

传奇大家李公佐/107

传奇巨子李复言/108

性气刚正李中敏/110

千练沉稳李中玉/110

政声远播李茂林/112

女文学家李桂玉/112

人物春秋

建都称帝的姚苌/117

后秦姚兴崇佛教/118

大德高僧释僧镜/120

青牛道士封君达/120

盛唐琴师董庭兰/122

唐代名相赵退翁/123

花间派词人牛峤/124

宋抗金名将王德/126

名重朝野汪世显/128

威震陇蜀汪德臣/129

备受恩荣汪惟正/131

一品儒将云从龙/132

明代散曲家金銮/134

著述终生杨宪伯/135

诗书大家王了望/136

清文林郎冯尽善/139

俊艾太史武尚仁/140

吴歙颂德刘炳青/142

清末翰林阎士磷/144

矢志新学王天柱/146

陇上才俊王海帆/148

坎坷一生马元凤/151

辛亥英烈胡登云/152

为党捐躯赵子功/154

地下斗争四烈士/155

殉难临潭的张志德/157

著名剧作家汪钺/159

少年英雄张新龙/160

文物古迹

陇西古生物化石/165

稀世珍宝彩陶瓶/165

馆藏文物精品多/166

陇西古文化遗址/169

秦长城与烽火台/171

元代藏书万卷楼/173

汪氏家庙大碑院/175

声闻四达威远楼/176

历经沧桑四书院/178

文峰塔和保昌楼/179

星罗棋布寺庙观/181

鳞次栉比祠坊坛/185

山林别墅夺天工/187

今昔胜地仁寿山/188

物产风情

白条党参俏四海/193

黄芪第一出陇西/194

柴胡质优产销旺/196

陇西牡丹香天下/197

陇西火腿赛金华/199

滋补珍馐金钱肉/201

陇西腊肉系列菜/202

传统宴式十二体/204

风味小吃名一方/206

一颗印韭菜包子/209

蔬菜形成大产业/211

奔马铝材获国优/214

曾经辉煌水烟业/216

大麻种植历史久/218

渭河奇石天成妙/220

陇上奇葩云阳板/222

激越欢快云阳鼓/224

陇西秧歌竞异彩/226

评书播扬于陇西/229

逸闻传说

药王来陇西逸闻/235

鲁班山的传说/238

二娘娘的传说/239

神秘的汪家洞/240

云下田的传说/240

饮马池和玉浆泉/241

古城新貌

今日陇西/245

基础设施/247

市场物流/251

明星企业/253

小城镇建设/257

后记

试读章节

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白莲教组织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遍及四川、陕西、湖南等省。嘉庆二三年(1798年),张士龙领导的蓝号军经岷州攻到巩昌。次年,杨开甲领导的白号军也由岷州攻入巩吕。同年十一月,四川一支起义军渡嘉陵江入甘肃,十二月也进到巩昌。后来,白莲教起义军虽然被清政府镇压而失败了,但他们所到之处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白莲教三次到达巩昌,所以给巩吕四乡民众影响尤为深刻。

咸丰初年,巩昌连年荒旱,渭河以化的山区饥荒最严重,农户十室九空,以挖野菜、剥树皮充饥度日。然而官府熟视无睹,不但不予赈济,而且苛捐杂税丝毫不减。咸丰四年(1854年)j月,离城三十多里的阳坡寨子(今陇西渭阳乡阳坡村)饥寒交迫的村民,为了活命,在马莲寺村青年女子王跟儿(志书称吴王氏)的率领下以白莲教名义准备起义。当时,王跟儿年仅18岁,但有胆有识,她为了使乡亲们能有活路,串连马莲寺、阳坡寨、高家山、鲁家门等村的贫苦农民石元印、王九娃、胡全业、陈进善等人在阳坡寨堡子内聚合,商量组织起义攻城抢粮。为了增强号召力和凝聚力,他们以天神崇拜汇聚人气。王跟儿自称是“九天仙女”下凡,有“天书”一本,深知其中玄机,能引领大家成事和逢凶化吉。她说:剪好纸人纸马,蘸上白鸡、白猫、白狗的血,再抹上桐油,给纸人纸马诵经念咒,超度百日,就会幻化成天兵天将,征战时刀枪不入。再用一簸箕练七七四十九天,就能扇风作浪,兴云布雨,越涧跨沟,腾空飞翔。掌握了这些法术,打起仗来所向无敌,无往不胜。当然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封建迷信,王跟儿的目的是为了给大家撑腰壮气,鼓舞斗志,增强信心,以吸引众多的人来参加。她发动大家暗暗地搜罗武器,打造弓箭、刀枪、棍棒、土枪、土炮。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制定了起义计划,制作了起义旗帜,并封官委职,封王跟儿为“金天王”,石元印为“元帅”,王九娃为“镇殿将军”,胡全业为“军师”……一切就绪,待势而发。可是,寨内武生石梓、胡厨子胆小怕事,当了叛徒,偷偷到县城去告发。周知县遂派捕役去拘捕王跟儿及同党。王跟儿见起义时机不成熟,于是与官府巧为周旋,审讯时一口咬定诵经念佛只是为了祛病,祈求五谷丰登,没有其他意图。经搜身只有经卷一本,为《观音咒》。县令见被审讯之人个个衣衫褴褛,如乞丐一般,认为是一帮村氓,于是就释放回去。

王跟儿回寨后自知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机密难保,于是决心奋力一拼,立即召集大家会商,决定农历三月十三日提前举事,先占领阳坡寨堡子作为据点,正式举旗起义。叛徒石梓乘夜又奔至县衙告发,同时北路乡约(地方小吏)也报称王跟儿已纠集众人登上堡子墙,称自己是“金天王”。周知县便派出密探,得知实情,方才确信上当。

次日周知县邀请在籍四川西充县知县祁嗣唐商量对策,因阳坡寨子农民多属祁家佃户,祁嗣唐提议愿去亲自调处。三月十五日,祁嗣唐和周知县同往阳坡寨,行至马家堡(今属云田镇),祁对周说:“明府(对周的敬称)带役太多,会惊恐而激变,我先去劝谕以观真伪,给他们晓以大义,会相安无事。”周知县同意了他的建议,祁嗣唐遂与两个马夫前往。将近阳坡寨堡子,祁对堡大喊:“不要惊慌,我是来救大家性命的!”堡子内不知底细,举起义旗呼喊,数人持械冲出堡门向祁嗣唐扑来,祁嗣唐喊叱:“不要乱来,我是来救你们的。”但持械民众不容分说,有一人冲向前刺向祁嗣唐左肋,祁嗣唐当即毙命,一马夫被抓,另一马夫侥幸逃脱,奔回报告。县令闻报即回城与知府觉罗德郝(满族)和马游击商剿,遂发壮丁50名,募兵300名,回民丁勇150名,游击营兵200名及祁氏助兵共约千人,于三月十六日前往阳坡寨进行镇压。事已至此,起义民众镇定自若,坚守堡子,英勇抵抗,官军一时难以攻下。传说王跟儿站在堡墙之上,持扇作法,天忽然阴云满布,风雨大作,官兵枪炮为风雨所闭不能发,而王跟儿两腋夹簸箕飞腾堡墙四周,指挥战斗,兵勇纷纷败退。围剿官员无计可施,只好分拨_二营,成掎角之势,敲金击柝,被动防守。黎明时官兵又发起进攻,王跟儿仍然作法,但不幸右手中弹倒丁堡墙之内,堡内数百人冲出与官兵混战,终因寡不敌众被击败。兵勇乘势擒击,王跟儿当场壮烈牺牲,多人惨遭杀害,未死者尽数被捕,其惨烈之状令人难以忍睹。

三月二十七日下午,周县令和马游击得胜回城,提“犯”会审,经严刑拷打审讯,将领头的胡全业、石元印、王九娃等13人押解赴省,全部杀害。

王跟儿以白莲教行道为名发起的饥民反抗暴政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她的英雄事迹却留在了陇两人民大众的心中。人们为了怀念他们,编了一首民谣:“巩昌城,九里三,出北门,渭河滩,巴巴坟儿靠北山,阳坡寨子马莲滩,九天仙女活神仙,一枪打个没动弹,两枪打个簸箕扇。”P39-40

序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甘肃的过去,把握甘肃的今天,展望甘肃美好的未来。

甘肃曾有过骄人的辉煌和繁荣。地处黄河中上游的甘肃,对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以秦安大地湾为代表,遍布全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以及羲皇和女娲的故事,都是灿烂的远古文明的见证,辉映着先民智慧的光芒。有文字记载并给华夏文明以重大影响的人和事,更是不胜枚举。周王朝的先祖就发祥于泾河流域和陇东地区,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的先祖就崛起于天水一带。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曾孕育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产生了李广、赵充国、金日■、窦融、张芝、王符、马超、姜维等众多的英雄豪杰。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进入兴盛时期,甘肃境内沿丝绸之路主干道上出现了一批旷古胜迹,这就是以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为代表的众多佛教石窟。进入隋唐时期,甘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鼎盛阶段。河陇地区沃野千里,胡商蕃客穿行如织,《资治通鉴》记载“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政治上,李唐王朝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关陇贵族,众多的陇右籍政治家、文学家纵横政坛与文坛,风云一时。那个时期,可以说是甘肃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甘肃也有过长期的萧条和凋敝。自宋而降,随着海路的开通和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甘肃渐渐地失去了区位优势,成为偏僻之地。加之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同中原王朝在这里进行激烈的碰撞,使陇原大地烽火连绵,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生态毁坏,更兼天灾频仍,经济社会发展陷于停滞状态。到了近代,左宗棠坐镇陕甘时,发出了“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感叹。即使如此,这块土地因众多民族的融合繁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甘肃正坚韧地走向崛起和复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甘肃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甘肃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与建设。依托资源开发,建成了以石化、有色、冶金、电力、机械制造、电子、轻纺、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产生了众多“共和国第一”,一批新兴工矿城市拔地而起,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面对贫瘠的土地,陇原儿女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建成了以景电、引大为代表的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将陡峭的山坡地修建成层层梯田,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建立,聚集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使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甘肃的全面振兴带来了宝贵的机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甘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地区的兴衰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甘肃必将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还可以领悟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甘肃各族人民淳朴敦厚、热情豪放的性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兼容并蓄、开放豁达的胸襟,在历史的长河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顾历史的进程,我们深深地感到,每一代人都承担着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发图强,加快发展,为甘肃的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知史明志,我们应当多一点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求无愧于历史。

我们坚信,甘肃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是为序。  2007年4月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他还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石星光副部长、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省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陇西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鲁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4564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7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4
丛书名
印张 17.37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31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