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宋蜀大字本史记校勘记》稿本的点校整理本。
《宋蜀大字本史记校勘记》校勘体例仿阮氏《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出文注重保留底本面貌,其下罗列各版本异同,并汇辑王念孙、梁玉绳、张文虎等相关成果,间下精审按断。通校的《史记》版本达十五种之多,可谓一本在手而各本灿然在目,王欣夫先生称其为“校读《史记》之渊海”。此次校点整理,还为底本出文补充了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史记》对应页码,方便读者对照使用。
图书 | 宋蜀大字本史记校勘记(全3册)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为《宋蜀大字本史记校勘记》稿本的点校整理本。 《宋蜀大字本史记校勘记》校勘体例仿阮氏《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出文注重保留底本面貌,其下罗列各版本异同,并汇辑王念孙、梁玉绳、张文虎等相关成果,间下精审按断。通校的《史记》版本达十五种之多,可谓一本在手而各本灿然在目,王欣夫先生称其为“校读《史记》之渊海”。此次校点整理,还为底本出文补充了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史记》对应页码,方便读者对照使用。 内容推荐 民国初年,吴兴嘉业堂刘承幹影刻宋本前四史,聘王舟瑶校勘《史记》底本“宋蜀大字本”,校勘工作实际由管世骏完成,撰成《宋蜀大字本史记校勘记》,并经王舟瑶审校。该校勘记原计划附于影刻本《史记》书后,然而由于卷帙太多,未及付刻,稿本今藏复旦大学图书馆。本书即为《宋蜀大字本史记校勘记》稿本的点校整理本。 《宋蜀大字本史记校勘记》校勘体例仿阮氏《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出文注重保留底本面貌,其下罗列各版本异同,并汇辑王念孙《读书杂志》、梁玉绳《史记志疑》、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等相关成果,间下精审按断。通校的《史记》版本达十五种之多,其中,单行《集解》本有清道光间刘喜海汇集百衲本、明末毛晋汲古阁《集解》本,单行《索隐》本有明末毛晋汲古阁本,二家注合刻本有蒙古中统二年平阳段子成刻本、明白鹿书院刻本(旧刻本)、明天顺七年福建游明重刻元中统本、明正德十三年建宁府校刻元中统本,三家注合刻本有明嘉靖四年汪谅重刻黄善夫本、嘉靖六年王延喆翻刻黄善夫本、嘉靖九年南京国子监张邦奇刻本、嘉靖十三年秦藩朱惟焯刻本、崇祯元年程正揆刻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评注本有明嘉靖十六年李元阳刻《史记题评》、明万历初凌稚隆刻《史记评林》,可谓一本在手而各本灿然在目,故王欣夫先生称其为“校读《史记》之渊海”。 此次校点整理,除了进行版本覆校、引文他校,还为底本出文补充了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史记》对应页码,以便读者对照使用。 目录 \t《宋蜀大字本史记校勘记 上》 \t《宋蜀大字本史记校勘记 中》 \t《宋蜀大字本史记校勘记 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宋蜀大字本史记校勘记(全3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4250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
版次 | |
装订 |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4-06-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04.2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