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徽州古村落(桃花源里人家)/中国文化遗珍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文化大散文的笔触,对徽州历史文化中的古村落进行了全景似的文化大扫描,并配以全景、个景或局部景观的图片,以求亲切可感、文笔优美,达到雅俗共赏之目标。该书语言通俗,历史文化积淀感很强,适合绝大多数人阅读。

内容推荐

  《中国文化遗珍丛书·徽州卷》着眼于整理研究古徽州历史文化中的部分地面地理文化遗存,以形象的展示(图片)、个体的解剖、人文背景的揭示、历史序列演变的考察等为手段,从现实遗存的角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用文化大散文的笔调去展现古徽州文化的历史魅力和当下价值。该丛书已出版以下六本:《通向世界的路——徽州古桥》、《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柏森森——徽州古祠堂》、《千古悲欢阅沧桑——徽州古牌坊》、《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古书院》、《花雨弥天妙歌舞——徽州古戏台》。拟年内再推出“徽州古园林”、“徽州古石刻”、“徽州古艺事”、“徽州古刻书”等书目。

本丛书每册文字8-10万,图片150幅左右,国际流行大32开本,双胶纸印刷。力求达到亲切可感、文笔优美,获得雅俗共赏之目标。该丛书由文化部艺术司查振科博士策划,作者分别为安徽大学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多年从事古徽州文化研究的专家、教授。

本书是其中的《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一书。

目录

一、黄山白岳间的墟落

二、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

三、桃花源里人家——西递

四、桃花坝上话“水口”

五、檀干园中说园林

六、古村落里忆先贤

七、落日辉煌赏“三雕”

试读章节

古往今来,“新安大好山水”,竞引得无数名人雅士倾慕不已。在徽州,这一寰宇海内相对偏远封闭的地域单元里,除却雄甲天下的黄山和名承道统的白岳——齐云山外,更让人咋舌的就是曾辉煌了四百余年的徽州文化。凡游历过徽州的人们,均会有“山上看风景,山下观人文”的共识,这“山下”的“人文”,就是令人目不暇接的徽州文化。其中,隐卧于青山秀水间的古村落,如同散落在徽州山川中的粒粒晶莹剔透、美不胜收的珍珠宝石,叫人留连忘返,称道不绝。一位侨居扬州的徽州盐商后裔,在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首次返回祖居地寻根问祖时,曾兴奋不已地写道:“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绰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程且硕《春帆纪程》)另一位从徽州考取功名,清乾隆年间官至户部尚书的歙县雄村人曹文埴也曾在诗中对故乡的“墟落”赞道:“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文也好,诗也罢,无不对自己故乡的山川人文钟爱有加,活脱脱地向世人勾勒出一幅“徽州古村落”的胜景图画。

走近徽州古村落,一眼望去,如一派唐初田园诗人孟浩然笔下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如荫的绿树桃花,环绕的碧水清溪,加之田垅里随风起伏的稻菽微澜,山脚下躬耕的老牛农夫,好一派世外桃源、平和恬静的“乌托邦”国度。走进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因势而就,鳞次栉比,马头墙错落有致,粉墙黛瓦与蓝天绿树交相辉映;亭台楼榭依山傍水,竹桃掩映;街衢巷陌婉延曲折,棋盘蛛网式的格局,曲径通幽,深邃如迷宫,踏在光滑洁净的石板街道上,让人不禁会发思古之幽情,惊骛于昔日之繁盛和辉煌。幢幢毗肩而立的府邸宅院,天井下展示着风格迥异的雕梁画栋;村中心矗立着的庞大而威严的氏族宗祠,供奉着先贤祖宗的容像牌位,伫立于肃穆的大屋顶下,眼帘里浮现出一幕幕殂豆祭祀的恢弘场景;深入昔日徽商巨贾的宅院,眼前豁然闪现出座座玲珑精致的徽派园林,山石花木,扶疏错落,让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介万山丛中”的古代徽州,本为古山越人的聚居之地,虽被中原人视作蛮荒之隅,但世代过着平静的与世隔绝的生活。直至东晋时代,由于中原动乱,始有中原的一些士家大族相继迁入,究其迁入的缘由,皆因徽州山限攘隔、民风淳朴,而又山青水淑、钟灵毓秀。“播迁所至,荆棘初开,人皆古质,俗尚真淳,……殆有人世桃境界。”成为中原土族躲避战祸的理想居所。徽州的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的中原衣冠南迁,一次是西晋末的“永嘉之乱”,中原有九氏人徙;一次为唐末的黄巢起义;一次是北宋“靖康之乱”后宋室南迁。三次迁徙,导致大批中原士族迁入徽州,成为徽州75个姓氏的主要来源。这些中原士民的迁入,不仅使汉越文化进行了三次大的交融,而且,将中原的文化科技带入徽州,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清人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描绘道:“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子家礼,彬彬合度。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坏;千年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民国版《歙县志·风俗》也记载有: 邑俗重宗法,聚族而居,每村一姓或数姓,姓各有祠,分派别复祠。”徽州各大姓,莫不聚族而居,一村一姓,世代相沿,根深蒂固,形成了宗法社会的基础和特质。考察“新安十五姓” (即:程、汪、吴、黄、胡、王、方、李、洪、余、鲍、戴、曹、江、孙)的来源及聚落现状,他们无一例外地均为北方士家望族的后裔迁人民。在南迁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是合族举迁,包括宗族乡党、佃客、部曲等庞大的家族体系,本身即有极大的内聚力和排它性。在徽州的青山秀水问,屯聚成村后,他们一方面保持有北方名门望族的社会心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逐渐适应当地的土风民俗。徽州的迁人民聚落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历代在徽州为官者,看中这里的山青水淑和民风淳厚,故择地卜居。如,绩溪县浩寨乡的冯村,公元865年,歙州刺史冯子华的长子冯延普途经此处,爱其山青水秀,遂筑室定居,以姓冠村,渐成聚落的。

P8-11

序言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程朱阙里、礼仪之乡;从这里曾走出过显赫数百年的徽州朝奉,这里曾孕育出光彩夺目的晋京徽班,这里为中华文化增添过精彩的奇葩,这里曾创造出绚烂纷呈的凝固音符……正是有了这些曾经的辉煌和璀璨,才有了令世人惊叹叫绝、独树一帜的徽州历史文化。

每次走进徽州,都有一种敬畏与惊奇的感受,无外乎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会动情地吟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里有着许许多多让人流连,令人魂牵梦萦的“痴绝”之处,徜徉在徽州古老而神秘的历史文化天空下,时而让人驻足沉思;时而让人惊叹不已;时而让人抒发胸臆;时而叫人发思古之幽情。

徽州迄北宋设府建置以来,经数百年间,虽有着群山环抱之隔,交通极为不畅,但却在历史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让世人瞠目赞叹的辉煌,让后世饱荫福祉,让中华文明增添瑰丽。

徽州,有着如诗如画的绿水青山,进入其中,似在水墨丹青画中行,让人流连忘返,吟咏不绝。可生活其间,却受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局狭和窘迫——自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面对大自然的严峻挑战,勤劳而聪慧的徽州人民,就在务农之余,另谋生计,或从事手工业,或外出行商……终于走出群山隔阻的徽州盆地,向世人充分展示着徽州人民的勇敢和气魄。正是因此,才有了纵横驰骋明清两代的徽商,有了“无徽不成镇”的美誉。

走过徽州,会有着心头阵阵的惊喜,边走边看,又会有一股发自肺腑的遐思和感叹。村寨中,幢幢粉壁黛瓦的明清民居,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徽州历史文化的气息;纵横交错于新安水系上的座座古桥,似在向人们展示着那历经无数徽商走过、通向世界的路;威严矗立的牌坊,像是在诉说历史更替的章回演义,这里有荣耀显赫,也有着血泪的印痕;柏森森的庄严宗祠、支祠,留存着自晋南迁的世家大家族的宗阀权杖;山上山下坐落着学宫书院,让人们聆听到作为“文化之都”、“东南邹鲁”、“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朗朗读书声。

徽州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似徽州一府六县纵横交错的水系一般,既包容并蓄、汇纳百川,又滋润万物、自成体系。这不是庙堂之上的钟鸣鼎沸,却是发自民间的精彩乐章。我们想,徽州文化之所以被称为“徽学”,成为与敦煌学、藏学并驾齐驱的三大显学之一,原因正是她为包容博大、来自民间众人的创造。从某种意义而言,徽州文化,恰似一只硕大无朋的百宝箱,一经打开,立即会放出一道道令人目不暇接的缤纷光芒:徽商、徽雕、徽墨、徽菜;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等等等。  

走进徽州,走入徽州历史文化的巨幅长卷中,一幕幕、一幅幅画卷会沸沸扬扬地在人们的脑海中闪现:古桥、古道、秋风中,弱冠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正背着包袱雨伞,壮士出行般地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大山,创造奇迹;森严、隔世、肃穆的清懿堂内,一代代面无表情、或心存期盼、或心如止水的青壮媳妇们,由青丝变成白发,由青春转成暮年;棠樾、雄村、稠墅、郑村的村口、古道、街衢间,矗立的座座或华丽显赫、或独自风韵、或浸淫血泪、或令人震惊的自元至清的牌坊,几百年来,一直在向世人诉说着它们的喜怒哀乐,演绎着一幕幕悲喜戏剧;徜徉在紫阳、竹山、南湖的书院里,脑际里会浮现出朱熹讲解儒家经籍,弘扬他倡导的理学的身影,会窥见正是这样浓郁的文昌鼎盛之际,徽州朝奉们才实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父子尚书”、“同胞翰林”的以仕护商、保商理想;穿梭于西递、宏村、唐模的村居间,承志堂、大夫第、履福堂的小西湖,正在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荣耀、富庶和辉煌,水口、牛形、四水归堂的建筑布局与风格,正在向游人展现着古徽州人民的聪明睿智;雕梁、画栋和木、砖、石“三雕”技艺,似一曲民间交响变奏曲,萦绕于林间、巷陌。

徽州历史文化,是“潘多拉魔盒”,充满着无穷的魔力和诱惑;徽州历史文化,似杜十娘的百宝箱,打开它,耀眼夺目、美轮美奂。作为一门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吾辈们,倾其一生也无法窥其全貌的。但正因其宏博、精彩,才引诱着吾辈,去探究、去抚摸、去咀嚼、去亲近;这才有了编写“中国文化遗珍·徽州卷”的构想。经与有关专家学者多次研讨后,拟先期着眼于整理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中的部分地面文化遗存,编撰《通向世界的路——徽州古桥》、《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柏森森——徽州古祠堂》和《千古悲欢阅沧桑——徽州古牌坊》、《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古书院》等。

该丛书将以文化大散文笔触,对徽州历史文化中的古村落(包括古民居)、古牌坊、古桥、古书院、古宗祠进行全景似的文化扫描,配以全景、个景或局部景观的图片,以求亲切可感、文笔优美,达到雅俗共赏之目标。

穿越时空隧道,洗去徽州历史文化上百年来蒙上的纤尘;本着扬精华、去尘灰的初衷,让徽州历史文化的真实面目,再现世人。

编 者

2001年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徽州古村落(桃花源里人家)/中国文化遗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星明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52355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2
出版时间 2002-09-01
首版时间 2002-09-01
印刷时间 200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0
15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