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内容
编辑推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中国文人追求的最高的人生理想。无数先贤孜孜追求这种境界,终其一生留下了训诫子孙的不朽圣典,《了凡四训》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了凡四训》中处处蕴含着“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道理,蕴藏着求善求真的智慧。这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劝善奇书,也是锻造优秀民族精神的响器!

本书是净空法师对《了凡四训》一书原文的逐段阐释,并且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了凡四训》的精神,讲述了人如何破迷开悟、改过自新、断恶修善,达到改造命运的目标,是阅读《了凡四训》的基础入门书。

内容推荐

《了凡四训》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确性。不过,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极的无益的;而自強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了凡先生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读了可以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实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书。

近代以来许多著名人如曾国藩、胡适、印光大师,以及日本著名汉学家安冈正笃、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等人都对这本书极力提倡。

本书是净空法师对《了凡四训》一书原文的逐段阐释,并且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了凡四训》的精神,讲述了人如何破迷开悟、改过自新、断恶修善,达到改造命运的目标,是阅读《了凡四训》的基础入门书。

本书并附有净空法师对印光大师《了凡四训序文》的详细讲解。

目录

《了凡四训》原文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附录:《了凡四训》序文讲记

试读章节

第一篇“立命之学”,这是世间每个人都想明了的课题。我们一般所见所闻,这个世界上的人,有富贵、贫贱,长寿、短命,都认为是命里注定的。这种说法不能说他完全错。因为一个人若是前世做好人好事,这一世自然是一个富贵、长寿的人。若是前世做坏事,这一世自然是贫贱、短命。这是平常的道理。可是我们要晓得还有特别的,就是命运可以改变的道理。若一个人本来命里注定富贵长寿的,但他做了极大的恶事,等不到下一世去受报应,就在这_世变成了贫贱短命的人。也有一种人,本来命里注定贫贱短命的,因为他做了极大的善事,不必等到下一世来享福,就在这一世变成了富贵长寿的人了。这种事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历史上的事例很多。所以虽然说今世所受的都是前世所做,命里早就注定,但是也不一定会被命运束缚,还要看他自己现在去创造。

这一篇“立命之学”,就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种种效验,告诉他儿子,要他儿子不被这个“命”字束缚住,要竭力去做种种的善事,不可以做坏事。“立”字是建立的意思。“立命”两个字,就是命不能束缚我,是我创造命运,命运掌握在我手里的意思。所以“立命之学”,就是论立命的学问,讲立命的道理。反过来说,我们念佛修行的人,若能够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念佛一定可以往生西方,得到一个快乐美满的人生。这一篇文字很长,现在依次讲解。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这是第一小段。这四篇文章,都是袁了凡先生对他儿子所说的话。所以文章的语气,是勉励其子,自己一生命运是如何改变的,希望他的子孙也能明了此理,依教奉行。所以叫做“家庭四训”。

他自己叙述,从小父亲就过世,母亲叫他放弃举业“举业”,就是读书求学从政,也就是放弃读书去学医。因为在中国过去旧社会里,读书求学目的是从政。放弃读书,就是放弃从政的行业。学医可以养生,自己有一技之长,将来可以凭行医谋生。所以这里的“养生”,“生”是生活。同时又可以救人,“济”就是救济别人。这是很好的行业。人生选择行业是很重要的。从前教书的先生,学生接受他的教学,没有规定学费是多少,而是随便供养的。家里富裕的人就多送些,贫穷的人就少送些。只要至诚恭敬的表达尊师重道的心,学费的多寡不是很重要的。医生也是如此,只要尽心尽力地为人治病,至于报酬就随各人的心意,因为他是以救人为目的。所以古代的社会里,教师和医生普遍的受到人们的尊重,道理就在此。

“且习一艺以成名”。这个“艺”字就是技艺。技艺如果专精,就可以成为一代名医。“尔父夙心也”。母亲告诉他,这是你父亲的愿望。当然,了凡先生就放下读书的念头来学医。从“可以养生”起四句话,都是了凡先生的母亲所说的。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这一段是叙述他改变命运的机缘。内容描述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修髯伟貌”。“髯”是胡须。从面颊两边垂下的叫“髯”;在下巴底下,嘴两边的叫“须”。这个人胡须很长,相貌庄严,个子高大,看起来不是一个凡人,所以叫“飘飘若仙”。仙风道骨,潇洒出众,没有一点俗气的样子。所以袁先生对这位老人非常敬重,因为他品貌不凡。

老人就告诉他:“你是将来要从政的人”。“子”是对人的尊称,“仕”是做官。“仕路”就是官场,像现在的政治界一样的意思。“明年即进学”,因为老人会看相,就叫他赶快去进学。“进学”就是从前国家用人,都要经考试来选拔人才。如果考上了秀才就会派进到县立的学校读书,所以叫做进学。并且说:“你是从政之人,为何不赶快读书呢”?“余告以故”,了凡就把母亲告诉先父希望他学医的原因,向老人说明。并且请教老人姓名和住所。“里居”也包括籍贯和住处。老人就告诉了凡先生,他姓孔,是云南人。

“得邵子皇极数正传”。“邵子”就是宋朝的邵康节,这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皇极数”就是《皇极经世书》,这本书也有相当的份量,收在“四库全书”里,它的内容,完全是依照“易经”的理论来推算命运。它推算命运的范围非常广泛,整个世界国家转变都有论定。所以朝代的兴亡,个人的吉凶,完全从数理上推断,是一部非常高深的学问。这的确是有根据,相当科学的。

所以每一个人,甚至每一桩事皆有定数。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因缘果报,只要你起心动念,你就有定数。只要你没有心念,那你就超越数字、数量之外了。

修行人往往能超越,为什么呢?因为他人定。人了定,他的心就不起作用,没有任何念头。没有念头,就不落在数量里。由此可知,只要你有念头,就必定落在数量里。换句话说,遇到高明的人,他就能够把你的流年命运推断得清清楚楚。

所以凡夫都有数。唯独超越三界,阿罗汉以上的圣者,就可以超越宿命了。即使是三界之内,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像他们修成了四禅八定,能不能超过数量呢?的确他在定中,数对他是失去了作用。但是这个失掉作用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永远的失掉。为什么呢?他的定力若消失,念头又起,就又掉到数里去了,想逃没法逃出,在那边缘上,心一动就掉下来。这就是他为什么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原因了。如果定功再进一步达到九次第定,永远保持不会退转,他就超越数量了。这时他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佛法里称为圣人、阿罗汉。我们懂得了这个原理,所以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定数的。既然有定数,我们就要用平常心来看这个世界。好的顺境不必喜欢,看到不好的逆境也不要悲伤。为什么呢?一切都是注定的。

孔先生是邵康节的传人。这也是代代相传,都是有师承,一代传一代,精通《皇极经》。他看到袁了凡,就把他看得很清楚,而且告诉他“数该传汝”。你跟我有缘份,我这一套学问,应该传给你。可以说孔先生找到了传人了。

“余引之归”。了凡先生就请他到家里去坐坐。了凡很孝顺,告诉他的母亲。他母亲教他好好接待孔先生,而且告诉他,要算算命,试试看灵不灵。这是处世待人的良好态度,礼貌很周到。你所讲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要经过试验才行,绝对不是冒冒然就接受。所以先试看看。这一试是真的,大小事情他推算都非常灵验。这样他的信心就生了,对孔先生的建议也相信了。P19-22

序言

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是要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民国初年,净宗印光大师,一生中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印送这本书约在百万册以上。由此可知,印祖对这部书的重视。不仅如此,而且还不断提倡,教我们研究、实行、讲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诸佛的法印。佛法是讲原则,是讲道理的。所以,佛经有五种人说,除佛之外,其余弟子、天、仙、化人所说的,只要和佛说的宗旨一样,不违背佛的原则,佛都承认它是佛经。

我们看看这本书的内容,都是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于佛经。佛是讲理的,并不是只有佛自己说的,才称为佛经。这就是佛教值得人尊敬,值得人赞叹的地方。因此凡是符合佛陀教育的原理、原则,我们都应该看成经典。尤其是这本书,经过祖师的证明,一再提倡,它是我们学佛的根基。不但是学佛的基础,也是一般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

创造命运是有一套学问,它是有理论、有方法的。这些理论方法就在这本书中。本书的分量虽然不多,但对于这方面确实掌握住纲领。所以我们想要改造命运、创造命运,乃至学佛真正有所成就,都要依本书的道理方法为基础。可见本书对于我们学佛修行是何等的重要。

“了凡四训”是这本书的名字。“了凡”是写这本书的人。“了凡”两个字的“凡”字,有两种说法。第一、是讲到人。如果不是佛菩萨罗汉这些圣人,就是一个平常的“凡人”。“了”是明白、也是完结的意思。“了凡”就是明白做个平凡人是不够的,应该要做最上等的人。就是说凡是平常人所动那些不好的念头,要渐渐消除。所以称作“了凡”。第二、就是指作者袁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府的吴江县。他是进士出身,做过宝坻县知县。他喜欢做善事,并且是信仰佛教的。因为他是一个大善人,所以大家都尊重他,称他了凡先生。

“四训”是四种教训,就是本书所说的四篇文章:第一是“立命之学”,第二是“改过之法”,第三是“积善之方”,第四是“谦德之效”。这是了凡先生把他读书所得到的心得,以及他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经验,写了这本书来教导他的儿子。所以此书是他的家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01888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3.1-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8: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