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管理/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笔者曾经任职的天津市河西区12个街道办事处23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为单位,进行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实证研究。探讨城市最基础的空间组织结构的变化特点;分析城区居民在空间聚集方式、人居环境选择、社区需求等方面的取向性与规律性;揭示因城市社区阶层化、空间结构分异化、组织管理地域化给城市社区空间管理提出的新问题。

内容推荐

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几大变化维思考原点,系统考察了国内外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历史脉络,揭示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对我国当代城市社区管理形成的深刻影响。同时,笔者对曾经任职的天津市河西区进行了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实证研究。本书以围绕中国城市空间组织管理所做的十大思考为着力点,提出并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不可回避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管理变革的新目标---“善治”,以树立“四个理念”、搭建“八个平台”为内容的“内化式”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理念体系和以“分清社区类型,转变政府职能,确定管理主体,明确社区职责,实施分类管理,培育自治土壤”为途径的“分类式”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造作体系。

本书视角独特、资料翔实、理论前沿、案例新颖,适宜广大城市规划与管理者,社区工作者和学校、研究所的专业人员阅读。

目录

O 绪论

0.1 选题

0.1.1 对研究内容的基本界定 

0.1.2 选题的意义

O.1.3 研究进展

O.2 研究方案

O.2.1 研究重点

0.2.2 研究方法

0.2.3 主要观点

O.2.4 篇章结构

l 国外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1 西方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理论

1.1.1 古典时代的城邦理论——城市及社区研究的源头 

1.1.2 近代以来的社区理论——近代社区研究的肇始及发展

1.2 国外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历史脉络

1.2.1 古代——随着克里特岛上米诺斯文明的诞生,西方文明已经展露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1.2.2 古典时代(希腊、罗马时代)——西方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可以与东方媲美的城市文明

1.2.3 中世纪时代——西方重新创造城市文明,在文艺复兴时代及其以后,把古典时

代的戏剧几乎重新上演了一遍,并续演了新的篇章

l.2.4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自觉控制城市与社区的命运,城市社区发展开始浮出水面

1.3 西方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

1.3.1 新城市主义城市社区理论

1.3.2 新社会治理观理论

1.3.3 国外“未来社区”和“理想社区”的有关论述

1.3.4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

1.3.5 “理想社区”与“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对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

理的实践意义

1.4 西方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主要特点

1.4.1 社区管理的功能和体制

l.4.2 西方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三种模式

1.5 小结

2 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发展过程研究

2.1 历史时期中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发展脉络

2.1.1 先秦时代(夏、商、周)——等级制度下的城市

2.1.2 专制主义时代(秦1840年)——“官本位”体制下的城市

2.1.3 近代(1840—1949年)——我国历史上最为发育的城市自治下的社

会空间组织管理模式

2.1.4 新中国建国后五十年(1949—2000年)——从单位到社区:中国城

市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

2.2 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的变迁与社区空间结构的变化

2.2.1 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组织管理地域化

2.2.2 经济多元化加速社会阶层化——城市社区阶层化 

2.2.3 经济市场化促进住房商品化——社会空间分异化 

2.2.4 新时期我国城市空间组织管理的特征

2.3 中国城市基层组织管理变革历程

2.3.1 起步阶段(1991—1998年)

2.3.2 全面展开阶段(1999年一)

2.4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模式

2.4.1 沈阳模式

2.4.2 上海模式

2.4.3 北京模式

2.4.4 江汉模式

2.5 中国当前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2.5.1 社区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是一种有方向性的社会变迁

2.5.2 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

2.5.3 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2.5.4 社区建设的基本功能

2.5.5 社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2.6 小结

3 城市社区的多重空间属性与影响社区发展的因素

3.1 城市社区的多重空间属性

3.1.1 城市社区的复合构成与多重属性

3.1.2 在自然空间下的社区

3.1.3 在地理空间下的社区

3.1.4 在历史空间下的社区

3.1.5 在社会空间下的社区

3.1.6 在文化空间下的社区

3.2 诸重要因素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3.2.1 城市发展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特征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3.2.2 城市宏观地域结构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3.2.3 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阶层分化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3.2.4 城市居住空间再造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3.2.5 人口素质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3.2.6 人文环境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3.3 社区构成各因素的关系

3.4 小结

4 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现状与问题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市河西区为例

4.1 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面临的主要矛盾

4.2 天津市河西区社区类型与空间组织管理实证研究

4.2.1 区域背景概述

4.2.2 实证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4.2.3 河西区社区类型的实证研究

4.2.4 河西区社区空间结构与组织管理实证研究

4.3 小结

5 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问题与思考

5.1 问题与思考

5.1.1 以自治为核心,以地域为载体——关于构建新型城市社区空间组织

管理模式的困难与困惑的思考

5.1.2 社区阶层化,管理地域化,需求多样化——关于社区贫富区位化与

公共资源配置的思考

5.2 关于社区组织管理的十大思考

5.2.1 思考之一:社区居民自治距我们究竟有多远

5.2.2 思考之二:沉重的居委会减负话题——真的能减下来吗

5.2.3 思考之三:政府对社区的管理——弱化还是强化 

5.2.4 思考之四:社区空间与行政空间——冲突与整合 

5.2.5 思考之五:社区贫富区位化——机遇与挑战

5.2.6 思考之六:社区公共资源配置——规划与优化

5.2.7 思考之七:社区空间定位——哪层为宜

5.2.8 思考之八:社区规模定位——多大为宜

5.2.9 思考之九:中国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国情背景与变革方向

5.2.10 思考之十:中国特色的社区组织管理模式一一特征与特色

5.3 小结

6 中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体制与模式创新设想

6.1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革的障碍及症结

6.1.1 主要障碍

6.1.2 根本症结

6.2 中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目标设想——善治

6.2.1 治理和善治

6.2.2 善治的基础

6.2.3 善治与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变革

6.3 中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设想

6.3.1 “内化式”城市社区组织管理理念体系

6.3.2 “分类式”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操作体系

6.4 小结

结语

附表l 天津市河西区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社会状况数据分级表

附表2 天津市河西区社区类型与基本特征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至此,通过国家控制单位,单位控制个人来实现国家统治的这套社会组织体系的脉络就越来越清晰了。我们且不去评价这套社会组织体系的优劣,然而可以深切感受到的一点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一体系的运行过程是严密的,奏效的。单位组织作为国家实现社会控制的形式和工具是拥有其地位并发挥其作用的。

在“单位”以外也存在着一些非“单位”人员,其主要成分是失去工作能力的老年妇女、残疾人及其他零散社会成员。如果就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来说,无异于社会边缘人群(人们往往称之为“社会闲杂人员”)。国家通过以户籍为基础的居民委员会将其组织起来。居民委员会虽然在法律地位上属于群众自治组织,但其构成成分主要是社会边缘层,主流社会成员更多地从属于“单位”,使居委会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甚微,而且更多地附属于政府。所以,改革前的中国社会事实上被国家体系结构化了,城市社会成员作为“单位人”事实上也是“公家人”。在“三大改造”和“大跃进”运动之后,在单位体制以外的城市就业人口已经所剩无几。这样一来,城市法定社区组织的作用与单位组织体系相比,就越来越微不足道了①。

“单位制”社会的出现,是因为政府负责所有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管理,成为“全权政府”。政府是城市社会惟一的治理主体,公共权力资源的配置国家化,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政府及其下属单位包揽社会成员就业(包括子女就业)、住房、医疗、福利、娱乐等所有社会事务,即“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均由政府及下属单位包揽,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成为“全能政府”。

不可否认,单位制曾经对国家政治生活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诸条件的变化,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其副作用日益突出。从对城市社区管理的影响上看,主要表现在:一是使城市功能运转受阻。单位的政治职能使它必须遵循严格的行政等级制度,体现自上而下的纵向运作机制,这样,专业职能发挥的效度就同单位的行政级别密切相关。高

P54

序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我国城市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一是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和多元经济结构的形成,社会阶层分化日趋明显,即我国城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随着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城市社区因成为我国城市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方式而倍受重视,社区建设跃居于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即我国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是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加之城市房地产业的兴起和住房商品化的进程,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别是居住空间结构变化急剧。所有这些变化汇集到一起的结果,是使城市社会管理的难度、广度、复杂程度进一步加大。而这些变化最终的归结点都集中在城市社会组织管理在空间上的最小单元——社区。

本书就是从这些变化及其所引发的中国城市社会整合及重构的需求出发,将探索的目光投射到更为久远的时空,将社区发展历程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并以追寻这一历程为开篇,寻访西方城市社区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理清国内外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历史脉络,比较东西方城市社区管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传统,以及这种差异对我国当代城市社区管理形成的深刻影响。

本书以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笔者曾经任职的天津市河西区12个街道办事处23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为单位,进行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实证研究。探讨城市最基础的空间组织结构的变化特点;分析城区居民在空间聚集方式、人居环境选择、社区需求等方面的取向性与规律性;揭示因城市社区阶层化、空间结构分异化、组织管理地域化给城市社区空间管理提出的新问题。

本书以围绕中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所做的十大思考为着力点,提出并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不可回避的一些问题,包括构建新型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模式的困难与困惑的思考、关于社区贫富区位化与公共资源配置的思考、关于社区空间定位与社区规模的思考和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思考等。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管理变革的新目标——“善治”,以树立“四个理念”、搭建“八个平台”为内容的“内化式”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理念体系和以“分清社区类型,转变政府职能,确定管理主体,明确社区职责,实施分类管理,培育自治土壤”为途径的“分类式”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操作体系。

在本书中,“空间组织管理”既是一个核心概念,也是笔者不断深化思考的基本线索。基于空间地域的城市管理方式,不同于类似“单位”体制下“编户齐民”式的“管理”。一方面管理的依据从单位归属转为地域归属;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管理的主体是居民自身,管理的方式是自己管理自己,是自治,是治理。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其意义绝不仅仅限于社区自治和发展,事实上,这也许是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根本方向。治理是多元而双向的,是人们自己开拓自己的美好生活,维护和管理自己的美好生活。

昔日,在单位体制下,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们被逐一整合到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即“单位”之中。单位不仅是中国城市社会整合的基本机制,也是国家实施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被一个个具体的“单位”赋予权利、身份和合法性,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控制他们的行为。今天,当城市社区按照地缘施以治理后,这一情况将得到根本改观。

事实上,对于中国的社区建设而言,更大的意义在于最终重新建构一个公民自治的基层社会。笔者认为,应在这一层面上,重新认识社区建设以及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体制的变革,认识到这些事态的出现已不再是就事论事地解决一些燃眉之急,而是开启了一个更为远大的历史进程。

从统治到治理,再到善治,这是一个追求社会管理民主化、法制化的过程,是建立和巩固政府与公民之间信任与合作的过程。在中国,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就是重塑公民空间、重塑公民生活、重塑公民地位与责任的伟大过程,也只有如此,我们的城市才能成为人民诗意的栖所和理想的家园!

后记

2000年,我44岁。对于一个44岁的女人来说,考博几乎已是一个难圆的梦。然而,就在这一年,我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刘君德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当时,我心中的那份激动溢于言表,这世界上还有什么能与梦想成真所带给你的喜悦相比吗?

由于我政务繁忙,看书只能在晚上和周末,读博的艰辛可想而知。整整三年,1000多个夜晚,我办公室的灯光总要亮到深夜,我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政府大楼的人,总是在大多数人进入梦乡后,才驱车驶过夜幕中的城市,回到家中……

读博三年,我的工作也三次变动,从河西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到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再到天津市副市长,工作越来越忙,担子越来越重。但是,不管多忙,读书是我永远的乐趣,学习是我一生的追求。

感谢我的丈夫和女儿,没有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我很难咬紧牙关,完成学业;感谢我的母亲和姐姐帮助我照料家务,使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感谢我的导师刘君德教授和师母吴其宝女士对我的精心指导、帮助和关怀,刘先生严谨、严格的治学精神和真诚、友善的高尚人格是我一生学习的楷模。

感谢华东师大的领导、研究生院领导、资源与环境学院领导给予我的理解和特别许可,才使我在异地紧张的工作之余完成学业。

感谢我曾任职的天津市河西区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同志们对我的支持和厚爱,使我不仅完成了学业,而且工作得很开心,充满激情,这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段快意人生!

感谢在我进行博士课题研究和撰写博士论文过程中给我以具体支持的河西区政府办公室、民政局、街道办、统计局、统计职业专科学校、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办公室等单位和对我的论文撰写和修改给予帮助、指导的同事沈家聪、张金英、孟广伟、孙光辉、惠兵、温小川、苏涛、孟广学、缪明等同志。

感谢华东师大中国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的各位老师和我的师弟、师妹们对我的帮助和鼓励。

感谢天津师范大学靳润成教授对我的论文给予具体指导;感谢天津师大地理系硕士研究生赵静媛、孙鹤翎、李雪梅同学对我的协助。

感谢所有关心我、爱护我、支持我、帮助我的人们。

张俊芳

2003年3月2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管理/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俊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897112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3
出版时间 2004-09-01
首版时间 2004-09-01
印刷时间 200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