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再造传统:战时美学的文化想象(1931-1949) |
内容 | 编辑推荐 战时美学的文化想象对“中国美学”知识范式的当代涌现更是产生了不可估量之影响,甚至潜移默化地参与了新时期“美学热”的开展,本书详细论述了朱光潜、宗白华、李长之战时美学研究的贡献。 内容推荐 从现代知识构建角度观之,“中国美学”既非古已有之,也非纯属舶来,而是“美学”与“中国”长期磨合下的产物。自清末民初传入以来,“美学”与“中国”的磨合不仅重新激活了美学内部本就存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话语张力,也经由这一思想重组深度参与中国现代知识界的传统重构。在抗日战争这场民族国家的危机时刻,“美学”与“中国”的磨合也达至高潮。在此方面,朱光潜、宗白华、李长之三人极具代表性。无论是朱光潜美学视野下的儒学转向,宗白华通过中西比较对中国艺术意境论的营造,还是李长之以文艺批评方式进行的迎中国的文艺复兴构想,都堪称战时美学文化想象的经典案例。因此,探讨三人运用美学视野对传统的再造努力,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美学”知识范式的现代构建,也能深度推进对中国现代美学演进机制的认识。 本书并非旨在对战时美学作面面俱到的考察,而是有着明确的问题导向,关注的是战时美学对传统文化的重构这一维度。就思想性而言,本书对战时美学的文化想象的考察并不止于学科内部的价值,而是致力于将美学放置中国现代思想嬗变的整体格局下,并从美学视野反观传统的现代转化这一重大问题,从而丰富我们对现代中国思想构造的认识。 目录 绪 论 / 001 一、“中国”与“美学”的磨合:知识范式的现代生成 / 001 二、文明与文化的纠葛: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美学 / 007 三、经由“美学”重返“中国”:文化对流中的未尽命题 / 014 四、“再造传统”的美学路径:战火中的文艺复兴构想 / 023 第一章 美学视野下的儒学“转向”——朱光潜论 / 035 第一节 从中国“诗”到“中国”诗:《诗论》的美学转进 / 036 第二节 “以情释儒”:从《陶渊明》看朱光潜的美学理想 / 056 第三节 处群追问下的共通感重构:修养与美育之“互通” / 072 第四节 重估“儒家审美主义”:儒家礼乐精神的美学重释 / 089 本章小结 / 106 第二章 创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宗白华论 / 108 第一节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从动静文明论到文化形上学 / 110 第二节 “写实”挑战下的艺境创构:从与徐悲鸿的对照视野看 / 125 第三节 以“艺术”重构“中国”:中国文化精神缘何“美丽” / 144 第四节 历史断裂处的魏晋想象:“晋人之美”如何浴火重生 / 161 本章小结 / 179 第三章 古典与浪漫之间的文艺复兴——李长之论 / 181 第一节 以“批评精神”烛照传统:文艺复兴的方法论自觉 / 182 第二节 通往古典精神的文艺复兴:从“五四”运动再出发 / 200 第三节 古典·浪漫·写实:古代诗人批评的美学构造及运作 / 215 第四节 从“壮美”拯救文人画:中国画论批评的美学策略 / 234 本章小结 / 251 结 语 / 254 参考文献 / 259 后 记 / 267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再造传统:战时美学的文化想象(1931-1949)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金浪 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5390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4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67000 |
出版时间 | 2024-09-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527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