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
内容
编辑推荐

《闲看水浒》之后,十年砍柴再度发力,从江湖中国转向庙堂中国;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兴衰的全程解说,透视三百年历史诡秘定律……

此书承袭了《闲看水浒》的风格,于细节中见真奥。在今天有关明清历史类书记车载斗量之时,作者并没有赶时髦去再演绎那些历史故事,而是用读书笔记的形式,阐述自己对明代政治格局的独特看法。作者选取了一些有代表的人物,主要是明朝中晚期的皇帝、文臣、太监,分析他们相互依存却又彼此防范和伤害的微妙关系,揭示出大明的一种“三角恩怨”。

内容推荐

这本书承袭了《闲看水浒》的风格,于细节中见真奥。在今天有关明清历史类书籍车载斗量之时,作者并没有赶时髦去再演绎那些历史故事,而是用读书笔记的形式,阐述自己对明代政治格局的独特看法。作者选取了一些有代表的人物,主要是明朝中晚期的皇帝、文臣、太监,分析他们相互依存却又彼此防范和伤害的微妙关系,揭示出大明的一种“三角恩怨”。

从明太祖废丞相以后,过去那种宫廷和政府相对制约的平衡不复存在,天予乾纲独断,但一个人毕竟不可能包揽一切。废丞相后,太监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分散了一部分皇权,而文臣则靠礼法和祖制,艰难地与皇帝和太监对垒。这种形同“三角恋”般的微妙平衡,基本左右了大明近三百年的政局。

目录

导读 夫妻妾共处一室

第一编 皇帝之专政

解读[狗烹定律]:从合伙到独资的转变

叫花子的胃口越来越大

皇帝为什么善待厨师

收养义子是很划算的买卖

帝王对糟糠妻的情分

朱元璋的忌讳词

识相的老伙计汤和

先皇牌位只能偶然用之

一个因肥胖症差点丢失皇位的老实人

小儿把戏引出的大祸

少年皇帝的职业困惑

正德元年君臣对抗的游戏

更适合当可汗的皇帝

继承资格的解释权

[大礼议]与现代选举

假客气的游戏

崇祯帝即位初期的忍

家法即国法

崇祯帝身旁的[陆秀夫]

普天之下并非王土

第二编 文臣之辅政

千古文人策士梦

两位袁大人的难题

莫问帝王家务事

金殿上的[群众暴力]

不吸取岳飞教训的于谦

薛瑄的不识抬举

一个大学士的地域歧视

严嵩的才气和乾隆的自知之明

海瑞这样的官有一个足矣

张居正不可能重用海瑞

庙堂是非天下反之

朝局稳定重于寻求真相

一个泣血上访的忠臣孝子

亲不亲,路线分

一位[范进]式的烈士

张溥的志大才高术拙

钱谦益[强迫]黄宗羲当枪手

失节夫宽容失贞

科场风气和国运

黄宗羲的幸运落第

第三编 太监之乱攻

好制度为什么走样

没有属于郑和的那片海

后宫VS宦官以毒攻毒?

皇帝不重用太监还能重用谁,

刘瑾当权时的监察官员

矿产越丰富百姓越穷困

一个假校尉的蚀本买卖。

当男人割掉最重要的东西后

栽赃是个技术活

魏忠贤的恐惧与修生榀

恶吏的选择和下场

三百八十年前文艺作口的畅销题材

报大明知遇之恩的太监

太监揽权的底线

附编

《儒林外史》中三次非主流士人聚会

假中书成真的奥妙

一个纯朴乡下青年成长为《超人》之路

后记 感知新闻与历史的距离

试读章节

六百多年前的大明朝创始者太祖朱元璋,留给今天普通人最深刻的印象恐怕是:这个人心狠手辣,得了江山后大批大批地杀功臣。

我们先来粗略地看一下明初那些功臣的下场。胡惟庸、蓝玉这些钦定的重点叛国案件的主角,被杀被灭族自不用说,就说那些并没有多少反叛的实证,而被找个理由灭掉的元勋。

李善长、汪广洋、冯胜、傅友德、廖永忠、华云龙、韩政等等不是被灭族,就是被赐死,甚至连徐达这样的第一武将,野史中也说他背上有疽,据说吃蒸鹅就会加重病情而死,皇恩浩荡,钦赐蒸鹅一只,徐达为了子孙后代计,当着使者的面把蒸鹅吃完。纵然徐达吃了蒸鹅无事,但朱元璋赐蒸鹅即赐死之意,徐达只好服毒自尽。

朱元璋在位时,大臣能得其善终是例外,被杀则在意料之中的事情。这个叫花子出身的皇帝为什么心狠手辣到这个地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中国古代历史总在循环的一个规律,我斗胆命名为“狗烹定律”。这一定律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始,在封建王朝历朝历代都发生效应,像宋太祖那样杯酒释兵权,把一帮“功狗”圈养起来,几乎是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芒的奇迹。而朱元璋,则是把“狗烹定律”的效应发展到极致的一个皇帝。

我觉得解读这个定律,关键要看新帝国产权和组织结构必须转变,以及如何转变这一事实。

一个新王朝定鼎之后,皇帝必须处理也最难处理的问题,便是如何对待那一帮和他出生入死打下花花江山的功臣。办法不外乎三个:一是如宋太祖那样杯酒释兵权;二是如汉光武、唐太祖父子那样,威慑并笼络管住那些宿将勋臣;还有一个办法更干脆,那就是杀。找个罪名把他们一点点杀光。第三个办法是最常用的。

民国时期的学者萨孟武在《宋江得到天下之后李逵的命运如何》写道:“李逵是宋江的心腹,宋江得天下,李逵当然封王封侯,这是普通人的见解。若据我的观察,宋江得到天下之日,便是李逵被诛之时。”他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公卿出身的皇帝对功臣宽大,平民皇帝对功臣很残酷。因为,“(公卿出身的皇帝)在未做皇帝之前,已经有了一种身份,他的功臣大多数是他的家臣,平时对他,已经‘鞠躬如也’……反之,平民则豪放成性,在他未做皇帝以前,常常不修边幅,不讲礼貌,他的功臣,大多数都是他的朋友,平时对他,只有友谊,没有名分。”

从礼仪和君臣名分来分析,固然是精到之论。但我以为,除了打江山的战友对老大没有及时从兄弟之情转变为君臣之分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帝国这家从无到有的大公司,产权逐步发生了改变,最开始大伙儿合伙做买卖,后来变成万岁爷一家控制的独资公司。那些原来的合伙人,在公司做大后,反而没有了股份,成了靠皇帝赏赐的高级打工仔。这是显失公平的,皇帝也担心原来的合伙人心中不服,害怕自己死后,儿子当了董事长,这帮人吵着要回自己的股份。那么只好从肉体上消灭他们。

李渊、李世民父子以公卿的身份,从太原起兵,靠的是自己手中的军队这个最实在的资本,以及名望这类无形资产,也就是说,一开始李氏父子就是主要出资者,因此前来投奔的天下英雄基本上以打工的心态来应聘,可以说大唐公司创立时,李家就完全控股。一统天下后,尽管尉迟恭这类武夫因为排座次问题当庭咆哮,被太宗训斥:“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属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这“非分之恩”是什么?我理解为工资之外的股份。尉迟恭本是从别处投奔李氏的,一开始就是打工仔,他没有资格要股份,因而太宗此言一出,他心里乖乖地明白了。而朱元璋和那些老兄弟不一样,他们都是在乱世中为了混口饭吃,以性命博前程,投入的都是相同的“血本”。无非在经营的过程中,朱元璋业绩更加突出,成了这一帮人的老大。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份产业名义上的董事长是小明王。突然有一天脱离了与小明王的君臣关系,朱元璋自己成了董事长,别的兄弟一下子成了他的高级打工仔。原来兄弟们拼死拼活把产业做大,都以为有自己的一份股,突然全姓朱了。朱元璋能不担心这些老兄弟有“非分之想”吗?

朱元璋创立明朝和刘邦与丰沛一带的兄弟创立汉朝非常相似。刘邦刚刚得江山后,还没有天下全姓刘的自觉,在宫殿里和老兄弟如在老家似地喝酒谈笑,叔孙通创建礼仪后,让他感觉到皇帝的威风。但大汉公司的产权还没有完全清晰,直到杀白马为盟,非刘姓不得为王的“铁律”出来后,公司才完全成了刘姓家族公司。《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家言,但可以反映历史上王朝的产权关系。刘备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开始合伙做买卖。割据西南成立王朝后,关、张依然把朝廷当成自家的,所以让他们远离成都镇守边州。在“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建国方针下,蜀汉处于生死存亡之秋,产权问题被搁置了。如果刘备能北伐成功,光复汉室,该如何处置这两位兄弟?诸葛亮才智比关、张强百倍,但他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职业经理人,蜀汉没有他的股份,刘备可以向他托孤。如果刘备死在关、张之前,他能向两位有蜀汉股权的弟弟托孤吗?

秦朝之前,周朝是封建诸姓的,诸侯王有周王同族,也有异族功臣。这倒像个大公司,分了很多子公司,在子公司里面诸侯王自己说了算,周王无非是总公司的法人代表而已。汉代消除异姓王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是独资公司,由皇帝说了算。即使是皇子封王,也是名义上的“独立董事”,很少有让他们有自己的地盘、养自己的军队、设自己的官吏。汉代初期的“七国之乱”便是因为同姓的诸侯王都有自己的股份,认为可以把自己那份做大,最后控股,自己当董事长。明朝从朱棣以诸侯王的身份控股后,便让同姓的王只享有董事的名义,而不给实际股份,更不让他们参与公司经营,避免靖难之变重演。清朝以一个跨国公司吞并本土公司后,开始让大功臣吴三桂等人享受股份,吴被封平西王并能养兵选官。但这个股份只能给吴三桂本人,算是个新旧公司交替的过渡性措施,如果想将股权传给子孙继承,董事长是不会同意的。“削藩”是必然的,大清朝只能是爱新觉罗氏的独资公司。所以袁世凯以小站练兵起家,手下有一帮如冯国璋、段祺瑞、曹锟这些小兄弟帮忙,能耍了大清,当了民国大总统。理论上民国是一个国有大公司,大家有份,所以手下的旧部愿意给这个大总统即民国的CEO效力,可是他一旦要复辟帝制,当洪宪皇帝,把江山传给袁克定这样的残疾人,冯国璋等老兄弟想法就不一样了。好不容易有了民国,和老大哥袁项城之间有总经理和其他高管的等级之分,可以接受,而将民国变成袁家的独资公司,继续伺候你家儿子,给小袁当臣子,这些老兄弟就有想法了。袁世凯复辟后,蔡锷西南举兵,只是个反袁的引子,真正给他致命一击的,是那些北洋系众大将的反对。

北洋系众将领的反对在情理之中,已经有比独资的家族公司更好的选择,如上市的股份公司,谁愿意把股份都交回去,再变成一家某个人控股的独资公司?这样的话,众功臣的安全更没有保证,很难说不会得到朱元璋手下的那些元勋的下场。

P6-10

序言

夫妻妾共处一室

一提起明朝,稍有历史常识的人,脑海里也许会浮现出这样的印象:残暴或荒唐的皇帝,悲情与窝囊的大臣,贪权和阴毒的太监。

这种图谱式的感觉并非没有来由,大明的政局主要由这三种人左右,无论皇帝、大臣抑或是太监,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他们多多少少有些畸形的性格和古怪的气质。但我们一旦走进浩瀚的史料,试图去一点点感知那个时代人物的呼吸与爱憎,我们可能会觉得以上那种感觉太简单了,而且有些似是而非。

历史就像一条河流,它流经的地方,我们再回首去看,一定能看到河流顺着地势伸展到下游的轨迹,历史的发展,后人总能看出某些内在的逻辑,尽管其中不乏一个个偶然性事件串起来。

那么,明朝的皇帝、文臣、太监,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吃五谷杂粮,他们怎么可能不是正常人呢?他们的种种行为,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下,再联系到亘古不变的人性,是能够找到合理的解释的。

任何一个王朝的精神气质,必定会深深地打有开国君主个人的烙印,这太祖、高祖可不是白叫的,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这个崛起于最底层的皇帝,辛辛苦苦打下这份家业,他对整个王朝的延续和发展,是有过精确的设计的,包括杀功臣,废丞相,让藩王离京,明令禁止后宫和太监干政等等。皇权的专制,在他手上,发挥到淋漓尽致,整个大明政权机器,基本上按照他的思路运转了近三百年,尽管有些制度走样了,比如阉祸之炽,恐怕高皇帝本人也始料未及。但仔细分析起来,他当初对整个制度的设计,已经为太监的揽权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黄宗羲认为,君臣只是两端的曳木之人。也就是说前后一起拉木头的双方基本上要有一种平衡,畸强畸弱这木头就没法拉;钱穆认为我国两千年帝制时代并非大家所说的那样专制,而是皇帝和士人共治天下。这两种说法,多多少少有些理想化成分。

没错,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始,皇帝和当官的读书人,一直是古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两种不变的主要角色,皇帝轮流坐,自不必说,而读书人,无论通过察举制,还是科举制,都会被朝廷吸纳进帝国的行政系统。但是,这二者之外,常常会有第三种力量加入,两端变成了三角。汉代前期加入了外戚,后期加入了宦官;唐代则外面加入了藩镇,里面加入了太监;宋代外戚和太监比较老实,文臣的地位很高,则自己内部分裂成水火不容的两党。到明代,朱元璋希望每个皇帝时刻抓住那个玉玺不放手,手下的大臣老老实实听候使唤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君权畸重、臣权变轻时,太监站出来替万岁爷分担一些皇权,几乎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路径,太监干政甚至可说是一项“历史使命”。

因此,我有个疑惑,太监的出现是加强了君主专制,还是从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君主专制?不过事实是明摆着的,当不设丞相后,军国大事决于皇帝一人,不管这人是能干还是混蛋,千斤重担总要有人来替他分担一些,不交给外廷的大臣,就必然会交给身边亲近的太监。太监就是那个拉边套的驴,当然因此也能得到意外的报酬。

很长的时间内,皇帝、文臣和太监共处在大明那个封闭的大房子里,他们三者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从屈原开始,臣对君的关系常用男女关系来比拟,这两类关系却有可比性,读读《离骚》就知道,被君王疏远的臣子,那心态和弃妇多相似呀。在大明这间屋子里,如果皇帝是丈夫,文臣是妻子,那么太监是什么呢?是小妾。这三角之间,丈夫当然是掌握大权最重要的一角,他掌握全家的田地钱财,丈夫是勤俭持家还是荒唐败家,是这个家庭走向兴盛或败落的关键。丈夫对妻妾的态度,决定着妻妾在家庭中的实际生存状况。而妻与妾之间,常有一种紧张的吃醋关系。按大家族的规矩来说,妻是明媒正娶的,妾不应当挑战她的地位,但妾往往喜媚善妒,更能得到丈夫的宠爱,丈夫把一部分家政权力交给她打理。固然有妻人老珠黄妾正当华年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妻和妾对家庭的责任不一样,从而对丈夫的态度也不一样。妻子总觉得这份家业来之不易,她是女主人,有责任规劝丈夫,保持这个家庭的兴旺发达,而妾不一样,她无妻的名分,自己的地位完全取决于丈夫的态度,所以不管家业将会怎样,首先是以媚术邀宠,取悦于丈夫。诤臣总和贤妻一个样,可敬未必可爱;而阉竖似那妖姬,明知可能惑主但要想方设法亲近。如此,一些自我控制力不强的丈夫,就会远妻子而亲小妾,如果碰上一位一点规矩都不讲、暴戾非常、时不时殴打妻子的丈夫,妻子为了生存还得忍气吞声去讨好得宠的小妾。当然,小妾因为得宠而忘乎所以,不但将丈夫和妻子的权分了许多,而且可能浪荡无度,红杏出墙,或者导致了整个家庭有崩溃的迹象,丈夫明白过来了,不管教不行,于是在那位已经疏远很久的黄脸婆帮助下,用家法惩治小妾。

我们要看到,到明代皇权专制已臻完善,皇帝和文臣、太监的关系,和汉、唐是有区别的,到了明朝这个家庭里,夫权的绝对地位已经确立,妻和妾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丈夫的当家地位,汉代可能出现董卓、曹操那样的权臣,汉末与唐末宫中的太监可以操纵皇帝的生死,决定谁继承皇位,如汉有“十常侍”之祸,唐有“甘露之变”。而到了明代,哪怕皇帝再荒唐昏庸,可能被欺骗,被利用,但文臣和太监想完全控制皇帝,掌握着超过皇帝的权力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刘瑾和魏忠贤,够飞扬跋扈的,但皇帝一旦决定收拾他们,比汉、唐收拾权监容易多了。所以说明代宦官在历史上为害国家最厉害,但未必是危害皇权最厉害的,至少不像唐代宪宗、敬宗那样,被宦官杀害,宦官完全控制宫廷。

妻妾吃醋争宠的常态之外,有没有妻妾合作,一起把丈夫管教好呢?有,但不多。这需要一个特别能干的妻子才行,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和随自己陪嫁过来的妾平儿,组成统一战线,把老公贾琏管得服服帖帖。明朝也有这样的时候,比如万历初期张居正和太监冯保的合作,泰昌帝驾崩后,在保证熹宗顺利即位的“移宫案”中,大臣们和大太监王安密切配合。

在这个大屋子里,有丈夫的暴戾或荒唐,也时有妻子苦口婆心的劝谏,更有小妾不安妇道,插手家政,但基本上能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但这种畸形的平衡是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来维持的,家庭财产在夫、妻、妾之间的明争暗斗中不断被浪费,家庭抗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差,有一天出现大的变故,比如外面的豪强来夺产,或家中的佃户联合起来造反,夫、妻、妾的固有关系被打破,家庭就可能倾亡了。

用夫、妻、妾同处一室的关系来比喻皇帝、文臣、太监之三角,未必十分贴切。但在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我暂且这样比拟,也许有助于我们透过一大串历史故事,去观察大明政局最本来的面貌。在一夫一妻的今天,我们看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觉得那个妻妾成群的旧式家庭中,人人似乎都不正常。同样,以现代政治文明的眼光,去考察明代,我们同样难以理解,太祖何以那样残暴而大臣能像待宰的羔羊听话,“大礼议”中众大臣为何要那样冒死和皇帝对抗,一个不识字的太监其生祠怎么能在神州大地处处开花?我们今天不能理解的事情,在历史上也许人们习以为常。我们今天难以理解,说明我们的时代在进步,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

尽量以当时的眼光和心境去分析古人的言行举止,是我这个历史票友喜欢用的方法,但从明亡开始计算,历史的长河已经流了三百六十多年,我们已经不能回溯到大河的上游,我毕竟不能代替古人思考和生活。我的一孔之见,究竟能得到读者多大的认同,已非作者本人能决定的了。

后记

感知新闻与历史的距离

这本书收录的文字,大部分发表在《燕赵都市报》的专栏上。应该报副刊编辑的邀请,我陆陆续续写了一年半有关明史的读书笔记,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能辑录成这样一本小册子,但沙聚腋积,有了这十几万字,蒙广西人民出版社不弃,得以出版。在此衷心感谢《燕赵都市报》的编辑蔡晓辉和紫嫣,没有她俩定期的催促,我这样一个懒散的人,是很难坚持把自己一点一滴读史感受写下来的;也衷心感谢广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借他们之力,这样一粒粒散落的珠子能够串了起来。

我是一个新闻记者,而且报道的领域是时政,在报道新闻之余,我也给几家媒体写一些时评。我的职业决定我必须关注当下,记者的心脏应当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但我又是一个历史爱好者,神交古人,用史佐酒是我的人生理想。读史的时候,我很难平静下来,常常心游八极,想象着我和历史中的那些人同一时代,试图去感受他们的大欢乐与大悲伤。夜深人静时,我有时释卷而惑,不知道今夕何夕,身在何处。

有人说,新闻只有一个上午的生命力,新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新。但今天的历史却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必然成为明天的历史。新闻的生命是真实,但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浮出一些假新闻,这需要慧眼去辨别、分析,需要人去揭穿;同样,历史也有信史和伪史之分,由于时代久远或者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刻意为之,许多历史真实的面貌被遮蔽或易容了,历史工作者很重要的工作是去伪辨真。而且同样一条真实的新闻,一段真实的历史,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新闻和历史的关系好像又很紧密。

以察今之眼光回望历史,再以怀古之忧思考量今日,我的思维总在不断地换档,这种转换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应,反而感谢上苍给我这样的安排,让一个历史发烧友拥有一种最方便观察今天的职业,让我在写职业性的时文之时,还能有一种笔溯往古的快乐。尽管今天我们住在钢筋水泥搭成的高楼中,出行坐汽车,上网看新闻,但当我们扎进古书中去感受古人的言行和思想,可能会觉得那些骑马坐轿、用毛笔写字的古人和我们没有多大的区别。对历史的爱好,让我观察分析当下,可能会更理性一些,更有些准头。

不过如果问我新闻和历史究竟有多远,我只能说这个距离无法量化,纯粹存乎一心。

由于我大学所学的并非历史,从事的职业也非历史教学或研究,对历史的看法,完全是私人的,没有高屋建瓴,也没有微言大义,仅仅是一点点感受。很可能不入历史研究正规军的法眼,但我不用考虑凭此来寻求学术圈内的地位,完全是凭兴趣而写作,因此不怕见笑于方家。由于这些文章是陆陆续续发表在专栏上,有些篇什在引用同一史实时,一些叙述有重复累赘之处,已尽量做了修改,但痕迹犹在,敬请读都明鉴并谅解。我的信箱:liy303@vip.sohu.net,博客是http://liy303.tianyablog.com,请各位看官不吝高见。

书评(媒体评论)

天涯社区网友是比较喜欢思考的一个群体。他们热烈追看十年砍柴的读明史系列,除了欣赏作者独具洞见的史识,还可以从中学到一种学历史、用历史、观察现实世界的方法,这为作者的博客带来了超旺的人气。

——天涯社区编辑老盾

史学的意义是反照自身的时代,研究皇帝的起居除了浪费时间外,狗屁都不是。唯因为如此,作者的书才是有价值的。因为他看到了字缝中的东西,并连接了历史,让历史活到了今天。历史的价值在此,作者的悲哀也在此,话语的合适载体,找起来艰难如此!

——知名网友五岳散人

从2005年一开始,我就需要无数遍地给人家解释谁是十年砍柴,没办法,这个陈米熬粥的专栏让他拥有了众多铁杆粉丝,也是本报的品牌专栏。比较之下,同是讲明史,他总不甘心只单纯地讲故事,却还偏就对读者的胃口——聪明的用词和比喻、对中国古代政治规则的观察,还有许多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我原以为读者一贯喜欢娱乐化、生活化的专栏,却发现他们极易对砍柴式的明史解读上瘾。他们上了他的道儿,他触着了他们的历史兴奋点。

——《燕赵都市报》责任编辑蔡晓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十年砍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9055946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4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