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老管见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家润编著的《解老管见》从“学以致用”、“古为中用”的观点出发,突出“老子”中的“自然法则”,以及以“自然法则”为基础的各种荒谬的阐述。并以汉朝开国谋臣张良、陈平等著名人物的事迹为例,说明“老子”谋略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功效是相当可观的,是值的后世借鉴的。用史实阐述“老子”学说,避开了坐而论道,众说纷纭的弊病,使晦涩难解之词句容易理解,便于运用。总之,本书的特点就是以推理联系实际,注重逻辑结合历史的方法来探讨“老子”,使晦涩难解之文变得明白而通俗,去枯燥而兴趣味,以期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内容推荐

《解老管见》是一本解读《老子》的书。笔者刘家润以推理联系实际、注重逻辑、结合历史等方法,探究出若干与传统理解相区别的认识。例如:

1、《老子》之道的确切含义为自然法则。即自然存在于事物上的规律或法则。

2、《老子》中的“有”与“无”存在着双重含义:“A、事物变化中的状态,指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存在为‘有’,不存在为‘无’。B、实体(物质)和空间。实体为‘有’,空间为‘无’。”

3、《老子》五千言的论述中,存在若干既普通又深刻且贴近生活的自然法则,需要我们去理解。

4、《老子》的哲理与谋略相契合。不少谋略在历史上,尤其是在秦汉之际和大汉王朝建立过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它对后世来说很有借鉴的价值。

如此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本文从九个方面对《老子》进行分析阐述,这九个方面是:

甲、关于《老子》之道的研讨。

乙、《老子》中的自然法则。

丙、《老子》的历史踪迹。

丁、《老子》八十一章分类。

戊、两种文本的启示与评说。

己、老子与道家。

庚、关于《老子》德篇首章的解读。

辛、道法自然谋略十五例。

壬、《老子》中的为公思想。

在各方面的论述中,引用了一些实际的例证和史料,寓趣味于推理之中,把抽象和晦涩的论述简明和通俗化了。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其意为用本来就有的法则来驾驭现有的一切事物。表明《老子》的学问不是空谈,其着重点在实际运用,用它来为我们服务。

全书共约十万字,是笔者二十多年习研之陋识。将其公之于世的目的,是希望在这朝气蓬勃、万象兴新之际,以抛砖之举为古为今用尽微薄之力。敬请阅者批评指正为盼。

目录

关于《老子》之道的研讨

乙《老子》中的自然法则

丙《老子》的历史踪迹

丁《老子》八十一章分类

戊 两种文本的启示与评说

己 老子与道家

庚 关于《老子》德篇首章的解读

辛 道法自然谋略十五例

壬 《老子》中的为公思想

后记

附 惠施辩题解

试读章节

(三)陈平

陈平是汉高祖手下仅次于张良的谋臣,屡出奇计取胜,为汉朝的创建立过大功。他的事迹与张良相似,处处显露出《老子》的谋略。司马迁说:“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老之术。”由此知陈平应是道家人物。兹列出陈平的几件事,可以看出他的道家风范。

1、离间楚君臣。

汉高祖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城,刘邦在危急之时问计于陈平。陈平根据项羽为人度量狭小、多疑、信谗的特点,提出用重金行反间之策,使楚君臣相互猜疑,破坏其内部团结,使项羽受到孤立的办法。刘邦对陈平之策十分赞同,出黄金四万尽听其所用。陈策实施后,项羽果然中计,疏远了亚父、钟离昧等股肱之臣,陈平乘项羽内部闹矛盾之际,以声东击西的办法与刘邦突围而去。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三十六章:“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2、智擒韩信。

韩信是刘邦手下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是兴汉三杰之一。汉朝建立第六年时,有人向刘邦报告韩信谋反。刘邦对此事感到非常棘手,向诸将征寻对策,诸将都说应尽快发兵抵抗。刘邦将这个意见告知陈平,要听陈平的看法。陈平向刘邦说:“陛下自料朝中诸将谁能敌过韩信?”刘邦说:“没有。”陈平又说:“汉兵能如楚兵精悍吗?”刘邦说:“不如。”陈平说:“将不如韩信能,兵不如楚兵精,如果发兵,能取胜吗?”刘邦说:“不能。”陈平说:“如此则汉危矣。”刘邦此时不知所措,即问对付韩信之策。陈平说:“陛下可采取古代天子巡狩天下约会诸侯的办法,如果韩信真的反了,他就不会来赴约;如果他尚未反,必定前来拜见天子,等到他来到车前行礼时,命力士就地擒拿。”刘邦照陈平之策施行后,轻而易举地逮捕了韩信。

(《老子》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3、伪听吕后,实保汉家。

孝惠帝死后,朝廷的权力被吕后一人掌握,她将诸吕立为王,欲以吕姓替代刘姓。吕后怕众大臣不服,她问位居宰相的陈平:“立诸吕为王,可以吗?”陈平回答:“可以。”因此陈平在吕后的威势下,保住了地位和生命。等到吕后去世,诸吕要夺刘家天下时,陈平与周勃合谋诛灭诸吕,并立刘恒为帝(孝文帝),保住了汉家的天下。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貉。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陈平属于道家是肯定无疑的,陈平说“我多阴谋是道家所禁”,显然他是以道家自居的,从他的谋略看与《老子》的论述很相吻合,所以他的行为体现了道家的思想。

(四)汉文帝(刘恒)

《史记·礼书》:“孝文帝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为何耳,故罢去之。”

文帝提倡法治,他说“法者,治之正义也”,与《老子》的“以正治国”是一致的。

文帝治国注重节俭,以德化民。所以文帝时海内殷富。史书所述的情况与《老子》的“治人事天,莫如啬”的精神是一致的。

《史记》:“孝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出美人,重绝人之世……德厚侔天地,利泽四海,靡不获福焉。”这些做法与《老子》的“慈,俭,不为天下先;以有余奉不足;以有余奉天下;天之道利而不害等”说法的大意是相吻合的。

文帝的夫人窦太后,《史记》上说她好黄老之言,帝及太子诸窦都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流传至今的韵文《老子》产生于汉文帝时,绝不是偶然的,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综上所述可知,秦汉之际是老子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由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的时代需要形成的。

P84-86

序言

老子是一位有极大智慧的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学说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据《史记》所载,秦末汉初有许多智谋之士,如张良、陈平、曹参等著名人物,都是好黄老之言,行黄老之术的。

老子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不少至理名言,都出自为人们所称颂的《道德经》(《老子》),如“上善若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道法自然”;“大器晚成”;“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等都是脍炙人口的。

《史记》上说孔子曾请教过老子,因此老子的名望很高,备受人们推崇敬仰。

虽然《老子》一书对历史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在其人、其事、其书方面都存在不少疑点,争议颇多,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莫衷一是。由于许多疑点和争议的存在,使《老子》蒙上了一层面纱或阴影,以致对其作者也产生了许多神秘感,从而使该著作中一些精辟见解被误解或扭曲,造成该著作中不少精神财富被淹没,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鉴于上述的情况,笔者不揣冒昧,将个人的管见陋识书写于后,欲与阅者共析之。

后记

本文从探究传统认识的“解老”入手,分析其存在的弊端和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从而引导出建立“解老”原则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解老”的原则。运用“解老”原则进行剖析,找出了《老子》之“道”的本义——自然法则。对自然法则,《老子》称之为“恒道”又简称之为“道”。《老子》阐明了世界万物都是在“道”的驾驭下产生、生存、发展、壮大、衰落以至消亡。在这种意义上说,“道”以称之为万物之母。但是《老子》直接指明真正的万物之母是“有”(有名万物之母),“道”是驾驭“有”的,“道”就存在于“有”上。

《老子》中的自然法则是耐人寻味的,对这些自然法则的研讨,有助于我们认识客观存在着的辩证规则,从而可以在更深层次的基础上认识客观世界。人们深入认识世界各种事物所遵循的自然法则的结果,可增强人们驾驭事物的能力,以便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上获得更多的利益。

对《老子》在历史上的踪迹进行探究,可以澄清《老子》许多扑朔迷离的说法。经过史料的分析表明许多说法都是想当然的,史实并非如此。将《老子》与历史结合起来思考,能够较深入地理解晦涩语句的含义,从而可从中获取更多的教益。

为了进一步搞清《老子》的结构,本文将八十一章进行分类,根据对各章的分类,能够更深入更明晰地弄清“五千言”的底蕴。便于探究隐藏在简练而晦涩句子中的真实意义。

对帛书《老子》和世传《老子》相异点进行分析,可明了《老子》这部著作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所发生的变迁。史料表明“清静无为”的思想,实际处在变动和有为的过程中。这种情况表明哲学和历史是紧密相连的,脱离开历史,脱离开社会,孤立地讲《老子》,好比雾里看花,那是看不清的。

作为一个学派,那是许多学者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中共同活动形成的。老子是道家学派中的杰出代表,因此不能把他及其著作独立于时代之外,应从历史及其所处时代的特点去理解他和他的著作。其实道家很注意时代与人及事物的关系,司马迁在其所著《史记》中叙述道家的原则:“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日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这也正好与《老子》所说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的精神相吻合。

就德篇首章(下篇第三十八章)的疑点进行探究分析,说明用推理的方法剖析《老子》,优于用注解的方法进行析解。它可以避开就字臆测的偏向,其所做之解能更接近或契合老子本义。

把“五千言”中涉及以“道”为启示的谋略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阐明道法自然思想在实践中得到的成效是值得深思和借鉴的。这是一笔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先秦诸子中,杨朱主张为我,孔子孟子则主张为人,老子却主张无我,主张为天下。如果说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充满了人间的关爱与热忱,那么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七十七章),则一针见血地触及人类社会的大变革,充满了人类社会的大爱。因此老子的为公思想是值得深思的。

本书对《老子》的理解虽然是肤浅的,也可能是不妥帖的。但对这部古代奇文总可起到疑义相与析的作用。这些陋见就把它作为引玉之砖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老管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刘家润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35681
开本 32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6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2015060755
中图分类号 B223.1-49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1: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