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兽/西风烈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鸡鸣刚停息,月牙没落下去,太阳也没升上来。一夜咳嗽的娘早早就起来了,院里“刷啦刷啦”响起了大扫帚的声音。院土上刷出了齐整的印痕。

鸡橱未开启,核桃树上的锦红大公鸡,扑棱扑棱弹翅;窗前的白果树上落下明晃晃的露珠;青色的晨曦正往村庄上空聚集;鸽群起飞了。那由远及近的鸽哨呼呼啸啸,如从架头摘下的黄瓜一样清脆。

托住大扫帚,仰起持重的脖颈,娘朝天里望呢!

粉色的晨曦来到村子。那团黎明时停伫旷野头顶,形似麦草垛的云朵鎏了半圈杏红的金边。鸽群正从鎏了金边的云朵里飞绕出来,在一只白鸽引领里飞过凤凰山东北——姑婆峰那边的野地;飞过青灰的屋瓦上空;飞过庄里的槐树缝隙,及刘米家的宅院。黎明就要踏进宅院了。娘仰望苍穹,娘低下头来。

“刘米、刘米,你该起来了。”娘咳嗽。

屋中土炕上,前夜未人寐的刘米,睡得四仰八叉。娘的唤声钻过太阳晒破的窗纸、门缝,他耳中香甜如蜜桃的瞌睡还没退呢。刘米咂吧咂吧嘴,又沉沉地睡去。

娘哀叹,刘米是懒虫。放下扫帚,娘咳嗽着去了西院的鸡橱,鸡们蹦出窄窄的鸡橱子,快活得满院都是,如熟透的果子被哗啦摇落,满院蹦跳。那只火样的大公鸡最先蹿上东边的墙头,照亮了院子。黎明从红色的云朵掉下。厦屋北墙下的辘轳咕噜儿响起,气喘吁吁的娘绞得一桶清冽的井水。轻薄的月影映水中。拎着水桶,跷上西厦屋的檐台。

每夜寄宿屋脊的褐红色脖项的斑鸪,落下厨房的灰瓦,扑噜噜斜飞上娘窗前的白果树。白果树后的窗户上贴着一对对红窗花儿,是《莲子鲤鱼》,是《麒麟菩萨》。娘紫色的咳嗽飞起,一只臃肿的蛾子模样,跌进葫芦架头的叶丛隐没,就像绿鸟飞进夏日的树林。小鼠不知从哪潜出,搂住光溜溜的葫芦荡秋千,欢喜的嘴巴里发出呀呀地叫。扭头看看,娘认识它。娘挪了步子跷上檐台,砌檐台的石头圆鼓鼓的。月儿隐去,娘跷过了老槐木门槛,捂住胸口、弯着腰,“哐哐”的咳嗽几乎要打碎她的心。娘触到她的双肺,若熟透的两串葡萄、挂在肩胛上,她走动时,它们摇来晃去急欲摔落。

娘知道它们迟早要落去,瓜熟蒂落嘛!“哪有、熟透的果子、不落的道理。”

抚抚额头,枯萎的发丝散散乱乱,似暮霭中的炊烟。沉睡的烟囱醒来。娘安稳地抽动风箱,火苗扑啦扑啦撵出灶眼,映得娘蜡黄的脸红亮了些,娘像簇夕阳里的菊花。因此娘那会儿根本没想到,挂在她肩胛的两串葡萄,会一个时辰后跌落得这样早。风箱声声,东野里的布谷鸟啼叫在麦田上空,麦子要熟了。娘拢拢鬓角的散发。

“刘米,吃饭啦!”

刘米去学校后,娘拎着食桶走出猪舍时,胸口咯噔了一下,眼前顷刻陷入短暂的黑暗。一颗沉甸甸的一直咯得她心慌的东西,从左肋下嗡嗡掉下去。她昏沉的头皮结冰似的一阵一阵紧,像木木的头皮被铁丝牢牢箍住了。她顷刻走出黑暗,重获微光的瞳孔模糊地看到哼哼的猪。猪朝她张望的眼睛水漉漉的。她浑噩的脑子中如有成团的蚊虫嗡嗡飞动,模糊的瞳孔瞬即又看到壮实的猪崽身上长满了眼睛,每只眼睛都泪汪汪的。娘看到屋瓦、宅院,以至于白果树上都长满眼睛,每只眼睛都泪眼婆娑;她脑中不住地发出马达的轰鸣。空荡荡的食桶掉到脚上,一瞬晕厥,娘歪倒了,“咣当”。

娘捕捉食桶落地的咚咚声。同时疼痛如蔓延的根须贴着血管,扎遍她全身;又虚烟似的从她身体里伸长出来。此刻,娘像站进昏暗的深水,身体四周长满飘摇的水草。

“啪。”从左肋下嗡嗡掉落的坚硬冰凉的物什,终于摔碎在肚子里。接踵的疼痛:是脚尖的疼痛,是来自胸腔里晃荡的双肺的疼痛,再有延伸到体外、黑密的如水草的疼痛跟寒冷的战栗纠缠在一起。疼痛在燃烧,寒冷的战栗无法扑灭炽烈的疼痛之火。疼痛的干柴正燃烧着“噼啪”的声响。已被疼痛抽干的娘,颤抖的双手扶住了猪栏。娘无从看清她周遭的宅院了。眼中塞满眼睛,娘求救般地呼喊起她的刘米。

迟起的刘米慌急地吃过早饭,奔跑着去了学校。院里晨曦荡漾,娘没能获得儿子的回应。她黑暗中的耳孔却明晰地听到,风在葫芦架头跳跃,树叶击打了树叶的哗啦。

“他——爹——。”

疼痛、战栗一起摇晃娘的嘴巴,似风摇动叶子,娘嘴巴抖抖索索。

清凉的阳光跳进东墙的一处豁口。白鸽引领的灰鸽群从村西北的坡地飞绕回来,飞过槐杨林,呼啸着清亮的鸽哨,飞过院外老槐的枝梢。一根灰色的鸽翎斜斜落下,“嚓”摔上檐瓦,同时在瓦槽与一棵瓦楞草旁翻滚几下,跌出;于檐头翻着跟头,旋转着跌上箍檐台的石头。

“呀。”娘听到灰色的鸽翎摔上石头的疼痛。急于获救的娘伸出手去,她触摸到了环绕四周的无依无靠,细密的空气颗粒跳蚤一样在她皱巴巴的手背上蹦跳。无所事事的锦红大公鸡又立在了墙头;东边野地里,红彤彤的太阳在泛黄的麦田里发芽,爬上田地中的矮个子的皂角树叶丛。整块田地和鸽群环绕的村庄阴沉下去,它们被皂角树强大的影子笼罩无遗。

战栗,娘摸索出了亲手侍弄的猪舍,横在她双手前头的是颤抖的土墙,她的双手与土墙一同抖动。娘触摸到土墙上熟悉的木橛。她抖索的双手从木橛那边挪移了,直至伸过土墙的这边来。疼痛战栗,娘趔趄着趟进了广袤无垠的皂角树的阴影。指尖捏到强大的树荫细腻如面粉,她像浸进了浑浊的玉米粥。太阳悄然高升,眨了眨滞涩的眼睛,脑袋里响彻着马达的轰鸣,摸索——前行。沾满皂角树阴影的双手,颤抖着没能触碰到熟悉的檐台。她的手在皂角树阴影里,伸向她前途未卜的无知;倒是厦屋石箍的檐台绊倒了她。膝头最先着地,在身体失衡间娘扑到檐台上。她双手击打出令她颇感意外,且突如其来的噼啪,疼痛的火堆上又扔进干柴,火势更旺。咳嗽。

疼痛,眼泪终于沁出了滞涩的眼眶。吧嗒滴上檐石,滴上门槛,若梨花的落英,弹起、破碎。

娘爬过她遍地开花的眼泪,踩踏着炕角熟知的小杌凳,蜷缩身子爬上炕头;顺手逮住枕头,拽石块样把它拽过来,垫脊后;瞑住眼睛呻吟着躺下。此时,娘身上披了件泥土的外衣,她尽力把空荡荡的胸口垫得老高。而那两串紫葡萄的双肺,由于摔倒终究摇落了一串,若秋树枝头无声地坠落了一颗果子。被疼痛寒冷纠缠,娘抚展身下的被子,等待黑夜的来临那样,默默地守候起宅院的宁静。

啼血的布谷鸟飞过院子。蛀虫正掏空屋顶的木椽,齑粉的木屑纷纷飘落。倚了枕头棉被,娘动了动,扬扬老锈得一抬头就吱呀作响的脖颈。她想转过身去,将卡在喉咙的淤痰咳出。微微张开嘴巴,设想落空;娘只能干咳作呕,任喉咙发出蛙鸣,她的下颌如风中的葫芦在摇晃;她的下颌此刻像挂在脸上,不是长在脸上。咳嗽。娘咳嗽着憋足了疼痛的肺腑之气,薄如蝉翼的灵魂,瞬即飘飞出她黑咕隆咚的躯壳——如蝉蜕了壳。

皂角树的阴云里钻出葵花的太阳,宅院东墙上矮树的影子快速地缩出,粗粝的阳光泻进院子,若许多无知的蜢蝇咚咚碰撞了渐次绷紧的纸窗。窗上的《莲子鲤鱼》《麒麟菩萨》的窗花鲜红了。娘却无法看到她单薄的灵魂,从她舌面倾巢而出的模样了。娘的灵魂似道风中蛛网的影子,涂抹在了浅铜色阳光的格子窗上;娘的灵魂渗出来,若河堤的脚印里渗出清水;漫无目的又无可奈何,娘等到了一个人的庭院响起声声鸟叫的阒寂。她千疮百孔的身体里已有风在呼啸。P1-3

书评(媒体评论)

好一幅背景幽深的乡村风景画卷。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大秦腔颤动一看命运的旋律,走过欢歌与悲泣、相聚与离怨、爱与恨、灵与肉冲突和裂变的岁月,铺演着一代又一代生命主体沉浮的故事。

——王芳闻(陕西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创新部主任)

年轻的农民作家范怀智根植关中西府这片贫瘠而又荒凉的土地,用他特有的诗化语言和感情将普通民众原生态的精神存在与图腾意识杂糅在一起,描绘出凄迷与静谧的自然村庄与柔弱无助的小人物命运。

——韩霁虹(太白文化出版社编审、副总编)

后记

百度搜索“范怀智”,就有“乡村隐秘生活的叙述者”这样的词语呈现。见到范怀智本人,含蓄,不张扬,甚至有些不经意的害羞,微笑着像个孩子。

1998年之后的乡村吸引着他。这个从关中西府贫瘠的土地中走出的才子,又义无反顾地回归到他的故乡。或许在这里,才能让他心安。他含着泪大踏着步子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文学的怀抱。他情迷于写作,并沉醉其间。

我很荣幸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就有机会参与编辑《兽》这部作品。在整个编辑过程中,一方面我被作者的创作热情感动着,另一方面我也感到非常的吃力。这部作品有很强的意识流的痕迹,因为作者想要描述的元素过多,使人对其作品中所饱含的韵意无法读透。而我所捕捉到的感触不过是第一读者的读后感。

感情的深潜,意识的涌动,在这片静谧的村庄悄悄地流泻着。或许在每一个明月高挂的夜晚,总有一个年轻的男子独坐窗前,手里把持着一只埙,吹着一首淡淡的故乡恋曲,眼里荡漾着清澈的水晕。村庄沉睡了,生灵沉睡了,一只巨大的梦笼罩了一切。新的生命诞生了,无常的死亡悄悄临近了;有灵魂在出走,有亡故的人在徘徊。一个个看似弱小的生命逝去了,然而他们的灵魂还在,幻化成了故乡璺河边的一棵槐树、一块大石,抑或草坡中的一只白羊、天空飞奔的火麒麟,乘风而去的玉雀……柔弱的生命因为悲怆和愤怒,幻化成了白额的狼、飞奔的豹或可用铁蹄踏破世间之悲凉的红马。喜鹊在唱歌,金色的猫咪潜入梦中,天上的星星落进静默新娘的眼波……

范怀智这样一个质朴、简单的人,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别样精彩的乡村世界。那是一个我们渴望读到的世界,却又是我们怎样也读不懂的世界。就在那字里行间,就在那故乡璺河底的大石底下,待你寻找,待你回味……

范怀智的作品隐晦含蓄,这样的隐晦和含蓄甚至给人带来不少的阅读障碍。文字行进缓慢,甚至因为部分情节的过多修饰给阅读者带来痛苦与不适。因揣摩不到作者的用意,故很难深入地领会作者的真正意图。但是这或许就是他的真挚感情的流露方式,看得出他将所有对故乡的热爱都竭尽全力地谱写在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

在这部作品很难把握和定性的情况下,为将作品更好地呈现给广大读者,成为普通受众易读的作品,项目负责人韩霁虹总编又不得不再次审读、修改。后又经过编辑靳嫦一个多月的辛苦加工,最终作品的精华才得以呈现。从2010年5月27日拿到这部稿子直到出版,整个编辑修改过程经历了半年之久。这是“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项目里修改次数最多的一部长篇小说,为了符合打造精品项目的宗旨,我们和作者经过反复沟通,反复打磨历经三位编辑之手,修改共计五次,最终将《兽》由六十万字的书稿加工成为三十多万字的出版作品。

在修改过程中我们将稿件送往著名评论家畅广元老师家中,请他对这部作品进行审读。畅老师对《兽》做出了高度评价,并且高度肯定了范怀智的创作水平:“这是一部颇有分量的作品,它能使人于审美中对历史予以反思。”

修改期间范怀智多次专程来到西安,认真地和大家沟通、交流,听取编辑们的意见,并且非常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他个人又对作品经过两次大的修改。这种多次的修改与打磨,对作者而言不易,对编辑而言亦不易。能够得到作者对我们工作的认可、理解与支持,我们非常的感动,也在这里表示感谢。

范怀智是用心生活、用心写作的人,每一个文字都饱含着他对故乡的深情热恋。每每读来,便会感同身受,甚至潸然泪下。或许这样唯美的文字,这样敏感的触角.只有范怀智才能传达和拥有。这是一部奇书,也是一部非常有个人特色的书。这样的关,只有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爱得投入的人方能写出。对这样的作者,我们深表敬意。  范怀智近日喜得千金。这部作品,就像他的另一个孩子,在长久的孕育和期待中,也缓缓降临了。不知道他的小女儿是否知道自己的父亲在为她的出生。默默地准备着一份“厚礼”。

强紫芳

2011年1月1日

序言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刘斌

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家。杜鹏程、柳青、胡采、李若冰等老一辈作家是陕西文学的奠基者,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铸造了新时期陕西文学的辉煌,陕西文学对中国文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93年“陕军东征”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和好评之后,作为文化大省,陕西作家已经形成了整体优势,但还没有摆脱各自为战的格局,没有形成陕

西文学创作的浩大声势。

鉴于此,遵照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同志的指示,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作家协会、陕西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由太白文艺出版社承办的“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的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就是希望通过三四年的时间,筛选陕西本土作家原创作品,推出能够展示我省文学创作水平的优秀作品,形成“文学陕军”的品牌,带动我省作家进入新一轮的创作热潮。

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发展实际,着眼于加快文化、经济长远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当前,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省委、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大力扶持原创性的“大戏、大剧、大片、大作”,使我省的文化精品生产水平持续稳步提高。省委宣传部决定对“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这个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从政策、财政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就是为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搭建桥梁,编织纽带。

文学即是人学。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人文的复兴。陕西经济的腾飞,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我们推出“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这个宏大的文学工程,就说明我们有勇气、有能力、有信心把陕西文化大省的文学资源转化成新的生产力。

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雷涛

去年这个时间,和省作协的几位同事在一起闲聊,话题由陕西作家是否存在“断代”现象扯到了有无希望使文学陕军再次勃兴。当时有人直言,陕军有望“二次东征”。我不主张用“东征”一词,因为它有对兄弟省市同行们的不敬之意。但我渴望陕西文学再度辉煌,当然也包括大量新人新作的涌现。

闲聊中有人提出可否以“集体亮相”的方式推出一批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这个话题当时只是说说而已,但当我们把这个想法和太白文艺出版社交流并向省委宣传部领导汇报时,得到的赞同和响应都是热烈的。这就足以使人感到这是一个只要想干事、能干事,就能干成事的时代。

作家和出版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想,不论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时期,都应当建立互信互爱、密切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这个项目有了省委宣传部的肯定和支持,就有了整个社会和媒体的关注;有了和太白文艺出版社的“联姻”,我们就搭建起了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桥梁,这样可以集结更多更好的作品,做最广泛的宣传、最大化的市场,不光要出成果,还要出效益以及影响力。这对促进陕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了将这个项目做好,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争取上级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媒体的舆论宣传,在全国营造更加浓厚的关注陕西文学创作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这项工作。

对文学创作者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积极创新文学观念、内容、风格和流派,从生活实践中丰富素材、提炼主题、鲜活语言、捕捉灵感,创作更多生活气息浓郁、底蕴丰厚,有一定的精神高度和艺术感染力的原创性文学精品,为广大群众提供一场文学盛宴。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作协名誉主席 陈忠实  在“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的新闻发布会上听到这项前所未有的文学图书出版计划的基本思路时,一个作家从我的记忆深处浮泛出来。

他年轻时穷困,穷困到不惜冒险参与海盗行径。但他突然发生了良知反省,产生了想写小说的欲望,而且这欲望强烈到不可压抑,急切到刻不容缓,他便逃离了海盗团队,栖居在海边小镇一个小屋里写起了小说。写成一部小说后,跑了几家出版社,没有一家出版社看中,但他痴心不改,更加专注于新的小说构思和创作。终于有一部小说得到了一家出版社老板有点勉强的认可,决定出版。他喜不自胜,拿着说不清是稿酬还是版税的10美元酬金,到当铺把自已的一辆自行车赎了回来,再把剩下的几美元全部买成最粗劣便宜的面包,堆在屋子里,潜心进入下一部小说的写作。到面包吃完的时候,他又把那辆自行车送到当铺里,换几关元再买粗劣便宜的面包,继续他的长篇小说写作……直到他走红并响亮于美国文坛,直到他的作品被众多出版社预约、抢购,甚至高价收购,这样,一个享誉美国乃至世界的伟大作家终于铸成不朽。他就是杰克·伦敦。

在“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即将启程的庄重而又令我鼓舞的仪式上,我想到杰克·伦敦如果是在当代中国陕西,肯定会进入“西风烈”图书出版系列,而且完全可能早几年就破土而出。因为“西风烈”出版工程的决策,正是基于目前中国文学图书出版现状做出的。任谁都能看到,文艺书籍的出版呈现着一热一冷的现象,名家的作品成为抢手货,本省难得留住,多数流向省外出版社出版;而众多尚未成名的青年作家,写出的作品却少有人问津,出书成为普遍性困难。这是实施市场经济运作的出版业必然发生的现象。而“西风烈”出于发掘、扶植和培养有才华有潜力的新一代陕西青年作家,整合陕西作家整体实力的主旨,出版工程不是只盯着知名走红的作家。

面对“不相信眼泪”的图书出版市场,能够做出这样大气魄大动作的出版工程的决策,无疑出自一种富于远见的大思路大眼光,是为着尚未破土而出也尚未成名的陕西的“杰克·伦敦”们铺桥修路的,也就是为着陕西未来的文学事业的灿烂前景的。

陕西被认为是文学重镇。中国“十七年文学”有陕西作家的重要建树,新时期文艺复兴以来的当代中国文学,也有陕西作家不同凡响的声音。在当代文学界,尤其是陕西文坛的各界读者群体,似乎都在关注陕西文学的未来,更偏重于3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的成长和前景。能引起各方各界读者的关注,深以为幸,也是一种催发的力量。在我看来,这个“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出版工程的实施,便是最务实的扶植青年作家成长发展的举措。得着这样有力的扶持,陕西的青年作家将减除杰克·伦敦当年的苦苦挣扎,能够缩短破土而出峭立未来中国文坛的时间,不仅创造陕西文学的新风景,也将成就中国文学别具一格的景观。

我为进入“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的作家庆祝,并期待好作品不断出现。我对项目的创立者和实施者诚表钦敬之意,你们的思路,你们的用心,都是为着神圣的文学事业的。

著名文化学者 肖云儒

“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属于叫人眼前一亮、拍案而起的大点子。这是陕西文学队伍的一次大的展示,也是陕西文学创作的一次大的策划,还是陕西文学出版的一次大的行动。面对着这个行动,很多人会很自然地联想起以前陕西的几次文学出征,包括六十年代柳青、杜鹏程、王汶石那一个群体在全国的影响,获得了“陕西是中国文学重镇”这样一个称号的回报;包括九十年代的“陕军东征”,强化了陕西是文学大省的这种威望和力量。

这一次行动和上两次出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上两次陕西文学出征,基本上是陕西文学创作力的展示;这一次出征是策划力、创作力、营销力、执行力的综合展示。上一次的出征还停留在文学生产传统的循环圈内,也就是“作者——出版社——读者”这样一个传统的三维循环圈内;这一次出征已经进入了“作者——策划者——出版者——营销者——读者”整个一个市场经济时代文学生产的大的良性循环圈,我觉得它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一次这个行动,基本上是策划和创作同步,但是策划先行。它策划意识之强烈,对资源组合的观念之强烈,包括创作资源、出版资源、党政资源、市场经济的资金资源的组合,还有它形成品牌的带动能力等等,标志着陕西文学生产力进入文化产业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这次行动在陕西的文学史上和出版史上都具有一个转型的意义。我唯一希望的是,把这个输血型的行动转化为造血型的,更新资金,融合资金,使文学产业链能够更快地提升。

内容推荐

《兽》的内容介绍: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大秦腔颤动着命运的旋律,走过欢歌与悲泣、相聚与离怨、爱与恨、灵与肉冲突和裂变的岁月,铺演着一代又一代生命主体沉浮的故事……

年轻的农民作家范怀智根植关中西府这片贫瘠而又荒凉的土地,用他特有的诗化语言和感情将普通民众原生态的精神存在与图腾意识杂糅在一起,描绘出凄迷与静谧的自然村庄与柔弱无助的小人物命运。

《兽》是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编辑推荐

《兽》的作者范怀智以璺河腹地名为凤凰的村庄里普通民众原生态的精神存在和图腾意识为载体,徜徉于质朴、沉浑、厚重、大爱等诸多元素的渭北风土地韵里,站在神秘、强大的以生命为主旨以人共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学命题上,对乡土的存在进行了人性精神层面的扩展和自然神性层面的探索,在高奏贫瘠荒凉的精神凯歌时,也奏响了人神共在的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兽/西风烈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怀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09402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9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