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万象归心王阳明
内容
试读章节

大难不死的王阳明,离开京城向龙场走去。湛若水执手相送:“你要活着回来!”

龙场位于贵阳西北三十多公里,属于现在的修文县。在当时,那是个瘴疠横行的荒蛮之地,最关键是那里很远,离京城两千多公里。

大家都觉得刘瑾这是不打算让王阳明回来了。其实,刘瑾压根儿没打算让他到地方。一出京城,王阳明就发现自己被两个锦衣卫盯上了。没能用廷杖解决了他,刘瑾恨得牙痒痒,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命人在路上结束了他!

看到两个追兵,王阳明一下来了精神:“玩追杀呀,这个我在行。”他带着家仆们一路上什么金蝉脱壳、以逸待劳、瞒天过海、调虎离山、隔岸观火、走为上策……《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玩了一个遍。

两个负责追杀的锦衣卫,被搞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一直追到王阳明的老家绍兴,才明白:“这是带咱们回家探亲来了!”

要说杀手们与王阳明的差距,那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两个伙计一路上就没见着王阳明几回,还不时地发现伪造的线索和证据,感觉距离不太远,就是杀不着。走了两千多里路,终于远远地看见了他,却发现已经回到了王阳明的老家。那可是人家的地盘,一个状元的府邸,还是有不少家丁的,这时候别说追杀人家,王阳明找几个人把哥俩儿给办了,连尸首都找不着。

哥俩儿识趣地站在一边,看着回到家乡的王阳明呼朋会友、大吃大喝,住了好几个月,身体养得差不多了,才又重新赶往龙场。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王阳明知道,如此耍着两位追兵不是长久之计,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终点:龙场。在那里,偏远之地,举目无亲,荒郊野外,他们注定不是两个锦衣卫的对手。所以,这个像极了“杰瑞和汤姆”的猫鼠游戏,必须要在路上做个了断。

王阳明,是注定要和两位杀手正面相对的。

就选在钱塘江边吧。

王阳明要去贵州,最佳的方式是从水路沿钱塘江往西南进江西,再南下赴龙场。离开老家不远,就来到了钱塘江边,王阳明带着三个随从突然停了下来:“就在这里等吧!”杀手们不久便尾随而至。

“两位官爷,先坐下来歇会吧!”王阳明笑着端坐在那里,像看着自己的卫兵一样看着自己的对手。

这哥俩儿一下愣了,面面相觑,心想:“这是唱的哪一出?”

“感谢你们一路陪伴,送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回去替我谢谢刘公公,让刘公公费心了,这么大老远,还专门派人护送,我真是很感动……”王阳明做出一本正经的样子拱手相谢。

两个杀手这算是明白了,心想:“这王阳明还真把咱们当成护卫了?”

“王大人,我们也是当差的,都是混口饭吃,不瞒你说,奉上头的意思,我们是要拿着你的人头回去交差的。”

“原来是这样,二位坐吧,既然在这里等你们,我是不会跑的。此刻我已万念俱灰,吃完这顿饭,你们即可提着我的人头去交差,但是在杀我之前我们先喝顿酒交个朋友,人生的最后有朋友相送,岂不快哉!”王阳明一副豪迈之情。

“王大人,俺们哥俩也不是第一次干这个差事,你这酒,怕是不好喝吧?”傻子都会觉得这是一计,酒中可能早已配上了蒙汗药,能醉死人。

“哈哈,没想到二位英雄这般看待王某,若要你们的性命,何用至此,在绍兴不是更方便!”

二人心头一震,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心想:“我的天,到底谁是杀手?”

“王先生原来早就知道我们俩的来路,敢问,为何没对我兄弟二人下手?”

“你我都是为朝廷效命,想来你们也是受人指使,并不一定清楚内情,胡乱丢了性命实在不值得。这一路走来两千多里地,几个月的时间,二位迟迟没对我下手,王某一直觉得你们应该也是良知未泯,有意放我一马,所以王某也不愿取你们性命,在此等你们相会。”

王阳明的意思是,没能杀了我不是二位无能,也不是我们太狡猾,而是因为二位有良知之心,不忍动手。所以投桃报李,在绍兴老家,王阳明也没有对二位杀手下手。说白了都是当差,意思意思行了,这几个月就当结伴旅游,喝顿酒交个朋友算了。几句话既给两个杀手带了个高帽,给他们搭好了下来的台阶,同时也暗示,双方都有机会干掉对方,攒足了谈判的资本。这一招,实在是高!

两个杀手完全被王阳明威慑住了。要怪只能怪刘瑾此次没派两个哑巴聋子来执行任务,但凡能交流思想,拿砍刀的必定不是哲学家的对手。

“实不相瞒,久闻王先生才气过人,豪情万丈,在绍兴,乡里乡亲提起你都竖大拇指,我们兄弟二人一直弄不明白为啥要杀一个好人,今日听王大人一番说教,惭愧至极,受我二人一拜!”说罢,杀手们就要给王阳明行礼道谢。

众人一头雾水,到底谁要杀谁?

就这样,在良好的氛围中,杀手们和王阳明在某不知名的小宾馆进行了会晤,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杀手们高度赞赏了王阳明的宽大胸怀,并对王阳明在被追杀的路上做了一个好

导游,一贯坚持慈悲为怀的原则表示感谢。王阳明高度赞扬了杀手们的良好品格,对他们放弃刺杀表示欢迎,并强烈谴责了某些人陷害忠良的做法。接下来推杯换盏、其乐融融。

酒过三巡,王阳明依然镇定:“我需要给二位一个完美的结果去交差。”

王阳明画像拓片众人一愣:“不是说好了不打打杀杀的,喝酒,喝酒!”

“二位兄弟必然要回京城去复命,这是无法逃避的。”说着,王阳明从怀中拿出了写好的遗书。

“王先生,大不了我们不回京城了。俺兄弟们落草为寇,也能混口饭吃!你可不要想不开呀!”吃过这顿饭,二人已经彻底被王阳明的风范所折服。

“你们拿着,二位家中还有妻儿父母,我不能让你们受连累。”递过遗书的王阳明给了他们一个狡猾的眼神,站起来走向钱塘江。

“片刻之后,你们再到江边寻我!”

默契,这就是默契。

一声“扑通”过后,众人跑到江边,发现了王阳明的衣服和鞋子丢弃在钱塘江边。两个杀手心领神会,将衣服包了鞋子连同遗书一起,作为回京复命的有力证据,并当即对外宣布:王阳明投江自尽!

而王阳明的随从们则马上捶胸顿足,佯作撕心裂肺状,痛哭起来。

王阳明跳江自尽,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浙江,一时间众多地方官员、亲朋好友四处打捞王阳明,大半个月,啥也没找着。

而此时的王阳明正在钱塘江上,乌篷舟中,顺水而下,畅游舟山群岛。

杀手们和王阳明皆大欢喜。这就是王阳明的过人之处,以极其微小的代价,毛发未伤,保住了自家性命。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危难之际,还能记挂别人安危,妥善地安排了两位杀手兄弟的回京之路,让他们前程无忧,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所作所为,堪称一代心理大师。普行良知,由此可见。

飘在大海之上,王阳明站在船头,望着无穷无尽的浪花,心情才开始澎湃起来。想起自己少年时的圣贤之志,父亲王华的期待,祖母岑氏的慈祥,还有原配的妻子,自己一直未能好好地待他们。而今对于外界,他是一个死去的人。一个颠沛流离、躲难避祸的活死人。

人生的起起伏伏,全不在预料之中,正义充满艰险,小人把持朝政,这世界留给善良人的,难道只有灾难吗?这个夜晚,海上狂风大作,孤苦的王阳明卧在船上难以入眠。此时的人生,就像生存在孤独的深渊里,悲凉凄苦。船外风雨愈大,船内的烛光渐渐变冷。

P114-P117

后记

事情是这样的。

千百年来,我们的民族文化总是力图制造圣贤忠烈的光辉形象,打造超级偶像,以弥补我们国家没有耶稣和佛祖的遗憾。在一种无神论的主流文化体系中,用人来取代神的位置,以达到信仰坚固的目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是入神不分的。人就是神,神就是人,凡是符合主流道德范畴的人,引领社会道德的忠烈者,都被不同程度的神化。例如比千、关羽们被道教请过去当了财神,例如老子做了太上老君,例如过海的八仙们都是民间喜爱的道德楷模。

所以是这样的。

我们不允许那些站在庙堂之中的人还有人性,还想女人,还爱名声……这是我们文化卫道士们不能容忍的。他们竖起的标杆是完美的,是无瑕的,是没有历史局限性的,是高尚的,是单纯的,是不上厕所的。

然而。这些都是一厢情愿的臆想。

中国人有好古的传统,把古人的社会当作最理想的状态,言必尧舜禹汤。其实不过是因为永劫回归,古人之间那些龌龊和心战我们体会不到罢了。

火药发于中国,我们用来做了鞭炮,人家做成了枪炮;儒学起于中国,我们做成了封建礼教,成了统治手段,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做成了国家精神。武术源于中国,我们有些人做成了敛财工具,朝鲜做成了跆拳道。心学来自中国,我们做成了歪门邪道,日本搞成了明治维新。从这些来看,很多事情我们有些人做得并不怎么好。但是我们还总是稀里糊涂胡吹海侃,做不到务实求真。

所以我们最需要建立的是一种未来思维,从当下改变自己,现在就起手打造一个更负责任的社会,这样做的人多了,我们就能拥有理想的未来。

所以我拿起了王阳明的故事,把他真实地讲给大家。让圣贤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得着的人。不是只用来吹牛、迷信或者膜拜的人,而是我们坚持一下就能做到的人。

就从现在,你马上就可以是个好人。

放眼如今的国人生活,我们恐怕多数人都把经营一个庞大复杂的关系圈、利益团体、升迁派系等等诸如此类作为自己的心灵港湾,甚至迷惘的当成信仰。我们也在这些圈子里承受背叛、争夺和抛弃。时间久了,我们不敢再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别人,甚至自以为最亲密的人。我们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包裹起来,见人便亲、逢人便笑,习惯了用虚妄来面对虚妄。我们敌视那些和我们不走一样路线的人,我们排挤那些圈子之外的伙伴。不管他如何高尚、如何优秀、如何良知,只要不是我们的人,都要把他踩下去。我们从此失去了奋进的能力。我们无法相信任何一个人,甚至越是身边的人越是难以捉摸。我们每天周旋于各种社交场所,回到家中,却疲惫和孤独。

这一切,皆是因为。物欲遮蔽了良知。  真正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愈浓烈愈假伪,愈简单愈真切。

纵观历史上所记录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因为让人敬佩、让人鄙视、让人同情、让人愤慨、让人鼓舞……总之都是能够触动人心的事情。很少看到记载某人哪天买了几亩良田,谁家的生活达到了小康,几个朋友闲来无事聚起来喝了一场小酒诸如此类。

历史的本质,就是记录人类生活中的不平凡。正如生命的本质,就是要在平凡的生活之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事迹。

所以,我们应该给历史证明我们“存在过”。每一个人的改良,就是这个国家的改良。每一个人的存在,就是这个国家的存在。

我们生活的人间就像一片茂密的田野,生命的开始就像一粒种子的萌发,冲破土壤,冲破原有密网状的根系,冲出地面还要冲开杂草的遮挡,摆脱藤蔓灌木构成的藩篱,终长成参天大树。那颗种子要成为大树的欲望,就是理想,那成长所需的营养,就是良知,那些密麻的既有的根系和藩篱,就是社会。

生的使命是永不止息,是绝不放弃,是一路向前。

有人问我:“你这么累心,忙活啥?现在都忙着生活还来不及,谁搭理你的思考?”

我说:“在这样一个文化沙漠化的时代,我不过是在种树,以固沙防沙。等种树的人多了,相信终有一天会把这个时代变回绿洲。这就好像,你也会经常在善恶之间摇摆,做了昧心的事而不自知。但是我们坐在一起,我会跟你聊,默默地帮你除掉一些恶念。”

他说:“不会吧?”

我笑着说:“如果除不了你的恶,以后我在良知界还怎么混?那些善良的人会怎么看我?那些默默奉献朴素的老实人怎么看我?以后大家还怎么做好人?”

他笑了,我笑了,一杯扎啤喝掉了。

尽管恨它,但是我们属于这个时代。所以我们还要用心去经营它。正如陈白沙在《禽兽论》中对人的定义:‘‘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浓血裹一大块骨头。饥能食,渴能饮,能着衣服,能行淫欲。贫贱而思富贵,富贵而贪权势,忿而争,优而悲,穷则滥,乐则淫。凡百所为,一信气血,老死而后已,则命之日‘禽兽’可也。”

除却此心,便是禽兽。如何经营我们的内心,是人类存在的唯一意义。

心是自由的。不要抱怨外在的压力和强迫所带给你的羁绊和误导。我们在抱怨的同时,有没有想过,真正控制你思想的是你自己;有没有想过,坚持做自己的主人;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否存在问题?有没有想过,判断问题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究竟是奴性意识的盲从,利益驱动的作祟,还是内心的良知?  需要说明白,即使看懂以上所写的一切,我们仍不敢说知道心学。王阳明说:“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知者。”我们能看懂,能给别人讲出来,并不一定就是真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不知也是未知。我们不但要知道要做什么,还要知道为何这样去做,这才是学问的本质。

有时候,去做什么需要勇气;有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需要勇气。

天下本吾心,常拭自省尔。

目录

序言

写在前头

一、人之初

二、仁者无敌

三、君子如风

四、万物皆备于我

五、北宋有个周老大

六、程家的表叔

七、哥俩儿的分歧

八、中国学术好声音

九、笑傲江湖

十、青年爱下乡

十一、等你等了好久

十二、余姚往事

十三、传奇从来不省心

十四、狂到关外去了

十五、总算找到组织了

十六、“格物”也伤人

十七、十面埋伏

十八、就是这里

十九、他乡遇故知

二十、你要去远方

二十一、这个杀手不太冷

二十二、龙场之夜

二十三、见龙在田

二十四、风往北吹

二十五、隐秘的队伍

二十六、去打仗吧

二十七、砍人的艺术

二十八、追问良知

二十九、山贼与心贼

三十、格面要洗心

三十一、遇上我是你的缘

三十二、运气糟透了

三十三、最没出息的领导

三十四、有无之间

三十五、飞龙在天

三十六、知行合一

三十七、我的要求并不高

三十八、最后的出征

三十九、亢龙无悔

四十、你懂的

四十一、万物之主

四十二、良知有度

四十三、唯楚有才

四十四、黄河之远

四十五、南海之涯

四十六、不俗就是狂?

四十七、姚江入海付东流

四十八、到底是啥?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受作者之托为本书写几句话,荣幸之时也有深思。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中颇为耀眼的人物。在一个落后于他思想的时代里,做出了异乎寻常的事迹。“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他均做到了很高的水准,成为一代楷模,万世偶像。

然而他最为人所敬佩学习的,不是这三件功绩,而是在纷繁乱世中的那份执著与淡定。

无论是在荣华富贵之中,还是困苦落难之际,他都坚持着自己内心世界的追求,而溶于天地万物之中。用“此心不动随机而行”的坚定意志,面对社会和战争,终铸就了人生的辉煌。面对诽谤和不公,他也能镇定自若,只求内心光明。

可以说,王阳明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中国精神”。在传统文化愈加被重视的今天,王阳明的良知之学有非常大的学习价值。

作者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业余时间潜心研究王学,并写成本书,精神令人敬佩,值得点个大大的“赞”。

阅读之后,深感传统文化的复兴,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引起年轻一代的兴趣。

作者很巧妙的口语化描写,并能够用小说的笔法,从中国思想史的维度,以王阳明的传奇为主线,解读“心学”的前生今世。深入浅出地把一些复杂的内容,趣味十足地表达出来,我想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也是成功之处。把王阳明作为重点,用现代语言,趣味性的叙事方式进行描写的同时,用较为轻松的语言阐释了“王学”的缘起、孕育、成长直到王阳明而集之大成的历程。这一点与市面上其他王阳明题材的书有所不同。目前的王阳明类书籍都是以叙述他的人生经历或者传奇为重点,对“王学”这门学问的叙述不多,力度不够。这是因为,作为一门信仰式学问,“王学”有一定的深度,叙述起来和阅读起来可能会比较费脑筋。但是作者尝试把“王学”和王阳明本人相结合,放在一种轻松的语境之中,以便于众多王阳明的爱好者能够轻松地由浅入深,把“王学”和王阳明本人看个明白。

“王学”几乎是明代中后期的全民信仰,对于这样一门学问的轻松式解释和推广,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部分。恰逢孔子诞辰2565年之际,儒学的复兴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内容推荐

《万象归心王阳明》是一部人物传记,作者以小说的写作手法,从中国思想史的维度,以王阳明的传奇经历为主线,解读“心学”的前生今世。

作者水西无相将王阳明人生的几个特殊经历和思想转变为重点,用现代语言、趣味性的叙事方式进行描写,同时,用较为轻松的语言阐释了“心学”的缘起、孕育、成长,以及到王阳明而集之大成的历程。作者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和王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道出了其传世精髓。“王学”几乎是明代中后期的全民信仰,对于这样一门学问的轻松式解释和推广,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部分。

编辑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推荐并敬仰的思想家(他在贵州讲话中表示过对王阳明非常的敬仰),

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钱穆的终生精神导师;

水西无相所著的《万象归心王阳明》,首部将“心学”理论的形成和王阳明人物传记完美结合在一起通俗读本。

本书的出版,让读者能全方位细致入微的了解这位历史上的儒道学大家——王阳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万象归心王阳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水西无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01030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4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2015022669
中图分类号 B248.25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