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难不死的王阳明,离开京城向龙场走去。湛若水执手相送:“你要活着回来!”
龙场位于贵阳西北三十多公里,属于现在的修文县。在当时,那是个瘴疠横行的荒蛮之地,最关键是那里很远,离京城两千多公里。
大家都觉得刘瑾这是不打算让王阳明回来了。其实,刘瑾压根儿没打算让他到地方。一出京城,王阳明就发现自己被两个锦衣卫盯上了。没能用廷杖解决了他,刘瑾恨得牙痒痒,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命人在路上结束了他!
看到两个追兵,王阳明一下来了精神:“玩追杀呀,这个我在行。”他带着家仆们一路上什么金蝉脱壳、以逸待劳、瞒天过海、调虎离山、隔岸观火、走为上策……《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玩了一个遍。
两个负责追杀的锦衣卫,被搞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一直追到王阳明的老家绍兴,才明白:“这是带咱们回家探亲来了!”
要说杀手们与王阳明的差距,那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两个伙计一路上就没见着王阳明几回,还不时地发现伪造的线索和证据,感觉距离不太远,就是杀不着。走了两千多里路,终于远远地看见了他,却发现已经回到了王阳明的老家。那可是人家的地盘,一个状元的府邸,还是有不少家丁的,这时候别说追杀人家,王阳明找几个人把哥俩儿给办了,连尸首都找不着。
哥俩儿识趣地站在一边,看着回到家乡的王阳明呼朋会友、大吃大喝,住了好几个月,身体养得差不多了,才又重新赶往龙场。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王阳明知道,如此耍着两位追兵不是长久之计,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终点:龙场。在那里,偏远之地,举目无亲,荒郊野外,他们注定不是两个锦衣卫的对手。所以,这个像极了“杰瑞和汤姆”的猫鼠游戏,必须要在路上做个了断。
王阳明,是注定要和两位杀手正面相对的。
就选在钱塘江边吧。
王阳明要去贵州,最佳的方式是从水路沿钱塘江往西南进江西,再南下赴龙场。离开老家不远,就来到了钱塘江边,王阳明带着三个随从突然停了下来:“就在这里等吧!”杀手们不久便尾随而至。
“两位官爷,先坐下来歇会吧!”王阳明笑着端坐在那里,像看着自己的卫兵一样看着自己的对手。
这哥俩儿一下愣了,面面相觑,心想:“这是唱的哪一出?”
“感谢你们一路陪伴,送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回去替我谢谢刘公公,让刘公公费心了,这么大老远,还专门派人护送,我真是很感动……”王阳明做出一本正经的样子拱手相谢。
两个杀手这算是明白了,心想:“这王阳明还真把咱们当成护卫了?”
“王大人,我们也是当差的,都是混口饭吃,不瞒你说,奉上头的意思,我们是要拿着你的人头回去交差的。”
“原来是这样,二位坐吧,既然在这里等你们,我是不会跑的。此刻我已万念俱灰,吃完这顿饭,你们即可提着我的人头去交差,但是在杀我之前我们先喝顿酒交个朋友,人生的最后有朋友相送,岂不快哉!”王阳明一副豪迈之情。
“王大人,俺们哥俩也不是第一次干这个差事,你这酒,怕是不好喝吧?”傻子都会觉得这是一计,酒中可能早已配上了蒙汗药,能醉死人。
“哈哈,没想到二位英雄这般看待王某,若要你们的性命,何用至此,在绍兴不是更方便!”
二人心头一震,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心想:“我的天,到底谁是杀手?”
“王先生原来早就知道我们俩的来路,敢问,为何没对我兄弟二人下手?”
“你我都是为朝廷效命,想来你们也是受人指使,并不一定清楚内情,胡乱丢了性命实在不值得。这一路走来两千多里地,几个月的时间,二位迟迟没对我下手,王某一直觉得你们应该也是良知未泯,有意放我一马,所以王某也不愿取你们性命,在此等你们相会。”
王阳明的意思是,没能杀了我不是二位无能,也不是我们太狡猾,而是因为二位有良知之心,不忍动手。所以投桃报李,在绍兴老家,王阳明也没有对二位杀手下手。说白了都是当差,意思意思行了,这几个月就当结伴旅游,喝顿酒交个朋友算了。几句话既给两个杀手带了个高帽,给他们搭好了下来的台阶,同时也暗示,双方都有机会干掉对方,攒足了谈判的资本。这一招,实在是高!
两个杀手完全被王阳明威慑住了。要怪只能怪刘瑾此次没派两个哑巴聋子来执行任务,但凡能交流思想,拿砍刀的必定不是哲学家的对手。
“实不相瞒,久闻王先生才气过人,豪情万丈,在绍兴,乡里乡亲提起你都竖大拇指,我们兄弟二人一直弄不明白为啥要杀一个好人,今日听王大人一番说教,惭愧至极,受我二人一拜!”说罢,杀手们就要给王阳明行礼道谢。
众人一头雾水,到底谁要杀谁?
就这样,在良好的氛围中,杀手们和王阳明在某不知名的小宾馆进行了会晤,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杀手们高度赞赏了王阳明的宽大胸怀,并对王阳明在被追杀的路上做了一个好
导游,一贯坚持慈悲为怀的原则表示感谢。王阳明高度赞扬了杀手们的良好品格,对他们放弃刺杀表示欢迎,并强烈谴责了某些人陷害忠良的做法。接下来推杯换盏、其乐融融。
酒过三巡,王阳明依然镇定:“我需要给二位一个完美的结果去交差。”
王阳明画像拓片众人一愣:“不是说好了不打打杀杀的,喝酒,喝酒!”
“二位兄弟必然要回京城去复命,这是无法逃避的。”说着,王阳明从怀中拿出了写好的遗书。
“王先生,大不了我们不回京城了。俺兄弟们落草为寇,也能混口饭吃!你可不要想不开呀!”吃过这顿饭,二人已经彻底被王阳明的风范所折服。
“你们拿着,二位家中还有妻儿父母,我不能让你们受连累。”递过遗书的王阳明给了他们一个狡猾的眼神,站起来走向钱塘江。
“片刻之后,你们再到江边寻我!”
默契,这就是默契。
一声“扑通”过后,众人跑到江边,发现了王阳明的衣服和鞋子丢弃在钱塘江边。两个杀手心领神会,将衣服包了鞋子连同遗书一起,作为回京复命的有力证据,并当即对外宣布:王阳明投江自尽!
而王阳明的随从们则马上捶胸顿足,佯作撕心裂肺状,痛哭起来。
王阳明跳江自尽,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浙江,一时间众多地方官员、亲朋好友四处打捞王阳明,大半个月,啥也没找着。
而此时的王阳明正在钱塘江上,乌篷舟中,顺水而下,畅游舟山群岛。
杀手们和王阳明皆大欢喜。这就是王阳明的过人之处,以极其微小的代价,毛发未伤,保住了自家性命。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危难之际,还能记挂别人安危,妥善地安排了两位杀手兄弟的回京之路,让他们前程无忧,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所作所为,堪称一代心理大师。普行良知,由此可见。
飘在大海之上,王阳明站在船头,望着无穷无尽的浪花,心情才开始澎湃起来。想起自己少年时的圣贤之志,父亲王华的期待,祖母岑氏的慈祥,还有原配的妻子,自己一直未能好好地待他们。而今对于外界,他是一个死去的人。一个颠沛流离、躲难避祸的活死人。
人生的起起伏伏,全不在预料之中,正义充满艰险,小人把持朝政,这世界留给善良人的,难道只有灾难吗?这个夜晚,海上狂风大作,孤苦的王阳明卧在船上难以入眠。此时的人生,就像生存在孤独的深渊里,悲凉凄苦。船外风雨愈大,船内的烛光渐渐变冷。
P114-P117
事情是这样的。
千百年来,我们的民族文化总是力图制造圣贤忠烈的光辉形象,打造超级偶像,以弥补我们国家没有耶稣和佛祖的遗憾。在一种无神论的主流文化体系中,用人来取代神的位置,以达到信仰坚固的目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是入神不分的。人就是神,神就是人,凡是符合主流道德范畴的人,引领社会道德的忠烈者,都被不同程度的神化。例如比千、关羽们被道教请过去当了财神,例如老子做了太上老君,例如过海的八仙们都是民间喜爱的道德楷模。
所以是这样的。
我们不允许那些站在庙堂之中的人还有人性,还想女人,还爱名声……这是我们文化卫道士们不能容忍的。他们竖起的标杆是完美的,是无瑕的,是没有历史局限性的,是高尚的,是单纯的,是不上厕所的。
然而。这些都是一厢情愿的臆想。
中国人有好古的传统,把古人的社会当作最理想的状态,言必尧舜禹汤。其实不过是因为永劫回归,古人之间那些龌龊和心战我们体会不到罢了。
火药发于中国,我们用来做了鞭炮,人家做成了枪炮;儒学起于中国,我们做成了封建礼教,成了统治手段,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做成了国家精神。武术源于中国,我们有些人做成了敛财工具,朝鲜做成了跆拳道。心学来自中国,我们做成了歪门邪道,日本搞成了明治维新。从这些来看,很多事情我们有些人做得并不怎么好。但是我们还总是稀里糊涂胡吹海侃,做不到务实求真。
所以我们最需要建立的是一种未来思维,从当下改变自己,现在就起手打造一个更负责任的社会,这样做的人多了,我们就能拥有理想的未来。
所以我拿起了王阳明的故事,把他真实地讲给大家。让圣贤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得着的人。不是只用来吹牛、迷信或者膜拜的人,而是我们坚持一下就能做到的人。
就从现在,你马上就可以是个好人。
放眼如今的国人生活,我们恐怕多数人都把经营一个庞大复杂的关系圈、利益团体、升迁派系等等诸如此类作为自己的心灵港湾,甚至迷惘的当成信仰。我们也在这些圈子里承受背叛、争夺和抛弃。时间久了,我们不敢再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别人,甚至自以为最亲密的人。我们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包裹起来,见人便亲、逢人便笑,习惯了用虚妄来面对虚妄。我们敌视那些和我们不走一样路线的人,我们排挤那些圈子之外的伙伴。不管他如何高尚、如何优秀、如何良知,只要不是我们的人,都要把他踩下去。我们从此失去了奋进的能力。我们无法相信任何一个人,甚至越是身边的人越是难以捉摸。我们每天周旋于各种社交场所,回到家中,却疲惫和孤独。
这一切,皆是因为。物欲遮蔽了良知。 真正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愈浓烈愈假伪,愈简单愈真切。
纵观历史上所记录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因为让人敬佩、让人鄙视、让人同情、让人愤慨、让人鼓舞……总之都是能够触动人心的事情。很少看到记载某人哪天买了几亩良田,谁家的生活达到了小康,几个朋友闲来无事聚起来喝了一场小酒诸如此类。
历史的本质,就是记录人类生活中的不平凡。正如生命的本质,就是要在平凡的生活之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事迹。
所以,我们应该给历史证明我们“存在过”。每一个人的改良,就是这个国家的改良。每一个人的存在,就是这个国家的存在。
我们生活的人间就像一片茂密的田野,生命的开始就像一粒种子的萌发,冲破土壤,冲破原有密网状的根系,冲出地面还要冲开杂草的遮挡,摆脱藤蔓灌木构成的藩篱,终长成参天大树。那颗种子要成为大树的欲望,就是理想,那成长所需的营养,就是良知,那些密麻的既有的根系和藩篱,就是社会。
生的使命是永不止息,是绝不放弃,是一路向前。
有人问我:“你这么累心,忙活啥?现在都忙着生活还来不及,谁搭理你的思考?”
我说:“在这样一个文化沙漠化的时代,我不过是在种树,以固沙防沙。等种树的人多了,相信终有一天会把这个时代变回绿洲。这就好像,你也会经常在善恶之间摇摆,做了昧心的事而不自知。但是我们坐在一起,我会跟你聊,默默地帮你除掉一些恶念。”
他说:“不会吧?”
我笑着说:“如果除不了你的恶,以后我在良知界还怎么混?那些善良的人会怎么看我?那些默默奉献朴素的老实人怎么看我?以后大家还怎么做好人?”
他笑了,我笑了,一杯扎啤喝掉了。
尽管恨它,但是我们属于这个时代。所以我们还要用心去经营它。正如陈白沙在《禽兽论》中对人的定义:‘‘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浓血裹一大块骨头。饥能食,渴能饮,能着衣服,能行淫欲。贫贱而思富贵,富贵而贪权势,忿而争,优而悲,穷则滥,乐则淫。凡百所为,一信气血,老死而后已,则命之日‘禽兽’可也。”
除却此心,便是禽兽。如何经营我们的内心,是人类存在的唯一意义。
心是自由的。不要抱怨外在的压力和强迫所带给你的羁绊和误导。我们在抱怨的同时,有没有想过,真正控制你思想的是你自己;有没有想过,坚持做自己的主人;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否存在问题?有没有想过,判断问题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究竟是奴性意识的盲从,利益驱动的作祟,还是内心的良知? 需要说明白,即使看懂以上所写的一切,我们仍不敢说知道心学。王阳明说:“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知者。”我们能看懂,能给别人讲出来,并不一定就是真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不知也是未知。我们不但要知道要做什么,还要知道为何这样去做,这才是学问的本质。
有时候,去做什么需要勇气;有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需要勇气。
天下本吾心,常拭自省尔。
受作者之托为本书写几句话,荣幸之时也有深思。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中颇为耀眼的人物。在一个落后于他思想的时代里,做出了异乎寻常的事迹。“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他均做到了很高的水准,成为一代楷模,万世偶像。
然而他最为人所敬佩学习的,不是这三件功绩,而是在纷繁乱世中的那份执著与淡定。
无论是在荣华富贵之中,还是困苦落难之际,他都坚持着自己内心世界的追求,而溶于天地万物之中。用“此心不动随机而行”的坚定意志,面对社会和战争,终铸就了人生的辉煌。面对诽谤和不公,他也能镇定自若,只求内心光明。
可以说,王阳明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中国精神”。在传统文化愈加被重视的今天,王阳明的良知之学有非常大的学习价值。
作者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业余时间潜心研究王学,并写成本书,精神令人敬佩,值得点个大大的“赞”。
阅读之后,深感传统文化的复兴,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引起年轻一代的兴趣。
作者很巧妙的口语化描写,并能够用小说的笔法,从中国思想史的维度,以王阳明的传奇为主线,解读“心学”的前生今世。深入浅出地把一些复杂的内容,趣味十足地表达出来,我想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也是成功之处。把王阳明作为重点,用现代语言,趣味性的叙事方式进行描写的同时,用较为轻松的语言阐释了“王学”的缘起、孕育、成长直到王阳明而集之大成的历程。这一点与市面上其他王阳明题材的书有所不同。目前的王阳明类书籍都是以叙述他的人生经历或者传奇为重点,对“王学”这门学问的叙述不多,力度不够。这是因为,作为一门信仰式学问,“王学”有一定的深度,叙述起来和阅读起来可能会比较费脑筋。但是作者尝试把“王学”和王阳明本人相结合,放在一种轻松的语境之中,以便于众多王阳明的爱好者能够轻松地由浅入深,把“王学”和王阳明本人看个明白。
“王学”几乎是明代中后期的全民信仰,对于这样一门学问的轻松式解释和推广,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部分。恰逢孔子诞辰2565年之际,儒学的复兴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万象归心王阳明》是一部人物传记,作者以小说的写作手法,从中国思想史的维度,以王阳明的传奇经历为主线,解读“心学”的前生今世。
作者水西无相将王阳明人生的几个特殊经历和思想转变为重点,用现代语言、趣味性的叙事方式进行描写,同时,用较为轻松的语言阐释了“心学”的缘起、孕育、成长,以及到王阳明而集之大成的历程。作者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和王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道出了其传世精髓。“王学”几乎是明代中后期的全民信仰,对于这样一门学问的轻松式解释和推广,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推荐并敬仰的思想家(他在贵州讲话中表示过对王阳明非常的敬仰),
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钱穆的终生精神导师;
水西无相所著的《万象归心王阳明》,首部将“心学”理论的形成和王阳明人物传记完美结合在一起通俗读本。
本书的出版,让读者能全方位细致入微的了解这位历史上的儒道学大家——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