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典撷英集/佛语禅心
内容
编辑推荐

“佛语禅心”丛书是一部中国佛教文学经典作品选集,由南开大学张培锋教授主编,总计六册。张培锋主编的《佛典撷英集/佛语禅心》为丛书中的第一本,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著名佛教典故的来源与意义。编者对所收录的作品作出了详细注释,是一部适宜于普通佛教文化爱好者收藏与阅读的图书,还能对中国佛教文学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内容推荐

张培锋主编的《佛典撷英集/佛语禅心》从佛教藏经中选择出最精彩、最精华的佛经全文或段落,体现佛教经典文辞之精、义理之美。一册在手,了解最基本的佛法佛理。

目录

《杂譬喻经》(节选)

《法句经》(节选)

《佛说孛经抄》(节选)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节选)

《六度集经》(节选)

《那先比丘经》(节选)

《佛说孝子经》

《法句譬喻经》(节选)

《中阿含经》(节选)

《增壹阿含经》(节选)

《太子须大孥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节选)

【附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节选)

《维摩诘所说经》(节选)

《妙法莲华经》(节选)

《佛垂般涅架略说教诫经》(节选)

《大智度论》(节选)

《大般涅檠经》(节选)

《金光明经》(节选)

《佛说五无返复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节选)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节选)

《杂阿含经》(节选)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节选)

《大乘起信论》(节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附录】《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节选)

《首楞严经》(节选)

《佛说譬喻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节选)

《地藏菩萨本愿经》(节选)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节选)

《大方广佛华严经》(节选)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节选)

试读章节

于是太子。攀树枝见耕者,垦壤出虫,乌随啄吞,感伤众生,鱼鳞相咀,其不仁者,为害滋甚,死堕恶道,求出良难。诸天虽乐。而亦非常,福尽则惧,罪至亦怖,祸福相承,生死弥久。观见人间,上至二十八天,贵极而无道,皆与地狱对门。三恶道处,痛酷百端,欢乐暂有,忧畏延长。天地之间,无一可奇,吾不能复为欲惑矣!

……行数十里。逢两猎客,太子自念:“我已弃家,在此山泽.不宜如凡人被服宝衣,有欲态也。”乃脱身宝裘,与猎者贸鹿皮衣。到前下马,遣车匿还。车匿长跪日:“今随大天,不可独还。”太子日:“汝可径归,上白大王,及谢舍妻,今求无为大道,勿以我为忧。”即脱宝冠及著身衣,悉付车匿。于是白马,屈膝舐足,泪如连珠。车匿悲泣,随路而啼。顾视太子,已被鹿皮衣,变服去矣。

车匿步牵马还,宫都中外,莫不惆怅。瞿夷啼哭,自投殿下日:“我望太子。如渴欲饮,汝今与马返独空归?”前抱马颈,问太子所在。车匿日:“太子上白大王及谢舍妻,今求无为大道,勿以我为忧。”瞿夷啼哭日:“一何薄命,生亡我所天。为在何许?当那求之?”抚马背日:“太子乘汝出,汝何独来归?”举国人民,莫不歔欷。王悲噢咿,涕泣交流,谓瞿夷日:“如吾子所觉,老病死苦,实为大患。此神人也,其生之日,上帝亲下,万神侍卫,符瑞光相,非世所见。阿夷相言:若不乐天下,而弃家为道者,必为自然佛,当度脱万姓。今辞学道,乃自然乎?”

王欲解瞿夷意,亦自感激,即选国中豪贤,得数千人,择有累重多子孙者,取五人现之。王日:“汝等于家长子抱孙,独日欢耶?吾有一子未曾出门,一旦舍我,远涉深山,溪谷险阻,吉凶之难,寒暑饥渴,谁得知者?烦卿五人,各遣一子,追求索之。得必随侍。如有中道委而还者,吾灭汝族属。”于是阿若拘邻等五人,受命追太子。及于深山,随侍数年。太子不与语,自行如故,陟涉山岗,蔓逾深谷。五人苦之,言:“此狂人耳。何道之有?行不择路,奚可随也?设委还者,王灭吾家,不如止此。’,五人所止,有好泉水,甘果不乏。

太子自去,逾越名山,经摩竭界。瓶沙王出田猎,遥见太子,行山泽中。即与诸耆长大臣,俱追见之。王日:“太子生多奇异、形相炳著,当君四天下,为转轮圣王,四海颗颗,冀神宝至。何弃天位,自放山薮?必有异见。愿闻其志。”太子答日:“以吾所见,天地人物,出生有死,剧苦有三,老病死痛,不可得离。计身为苦器,忧畏无量,若在尊宠,则有懦佚,贪求快意.天下被患,此吾所厌,故欲人山以修其志。”诸耆长日:“夫老病死,自世之常,何独豫忧,乃弃美号,隐遁潜居,以劳其形.不亦难乎?”

太子答日:“如诸君言,不当豫忧。使吾为王,老到病至。若当死时,宁有代我受此厄者不?如无有代,胡可勿忧!天下虽有慈父孝子,爱彻骨髓,至病死时,不得相代;若此伪身.苦至之日,虽居高位,六亲在侧,如为盲人设烛,何益于无目者乎?吾观众行,一切无常,皆化非真,乐少苦多,身非已有,世间虚无.难得久居。物生有死,事成有败,安则有危,得则有亡,万物纷扰,皆当归空。精神无形,躁浊不明,行致死生之厄,非直一受而已。但为贪欲,蔽在痴网,没生死河,莫之能觉。

P14-15

序言

佛法浩瀚精深,微妙广大。在佛教近三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传人中国以后的两千余年中。涌现出数量巨大的经典文本和演绎佛法宗旨的文学作品,皆演说佛教精深广博的思想,抒发超尘越世之情怀,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汉传佛教的宝藏,而佛教文学则是这座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佛教文学的概念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上说,只有佛教经典之中的文学创作才能叫做佛教文学作品。收于《大藏经》中的诸多佛陀本生、譬喻,乃至诸多大乘经典都堪称精美的文学作品;而从广义上说,既包括那些直接宣扬佛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也包括那些受到佛教某种影响,或者利用佛教题材以至在某些方面和佛教有关联的作品,都可以视为佛教文学创作。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不仅历代高僧们翻译了大量富有文学价值的佛经,其他诸如古代高僧名士之间的诗文酬唱、论辩演说乃至一句一偈甚或禅门之一棒一喝,皆包含深厚的文学意蕴,是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中价值巨大的无数瑰宝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中土的佛门龙象、历代大德以及广大的信徒,继承并发扬了佛教本有的文学传统,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创造出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佛教文学作品,其创作和传播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原因在于教团内外的广大信众对三世诸佛、诸大菩萨和佛陀教法有着强烈、热诚的信仰之心,文学创作则是表达这种信仰的极其方便、有效的手段。用这样的心灵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必然是杰出的作品,因为它是从吾人真心自然流现出来的,所谓“心光朗照”.“法喜充满”。一个人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作品,较之那些矫揉造作的作品要高明很多。历史上很多高僧似乎并没有在文学方面投入太多精力,但是他们写出的作品却相当高明,甚至可以说难以企及,其道理即在于此。

比如佛典翻译文学中艺术水平相当高的“本生”“譬喻”故事经典,不仅生动、风趣,而且具有普遍的训喻意义,它们赞美、宣扬了佛陀在无量的时空中自利利他、大慈大悲的伟大精神和勇于牺牲、济度有情的动人业绩,读来令人感动不已。大乘佛教经典的翻译更不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首楞严经》等语言典雅、义理丰厚的精彩译笔,这些佛典本身已成为中国古代语言艺术的经典和宝库。唐宋以来,禅宗丛林以及好佛士大夫之中更有许多文学修养非常高的人。他们本来就能诗善艺,运用佛门偈颂等形式以及中国传统诗文手法。演说佛法,表达志向,即使从一般诗文艺术角度看,他们的文字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堪称清新隽永。字字珠玑.列于历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中而毫无逊色。佛门中的论辩、说理文字更是文字晓畅,析理透彻,议论滔滔,颇有气势,显示出高超的论辩技巧;禅门语录则随机说法,头头是道,也显示出禅门大德高超的语言技能。明清以来的清言小品乃至名山古刹之楹联对句,皆渗透着“超以象外”的禅意,参悟人生,得意忘言,灵犀一点,心照不宣。总之,佛教文学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佛教自身发展中占有双重的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珍惜。

天津大悲禅院近年来在扩建寺院、营造、建设良好的寺院环境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力求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奉献。有鉴于佛教文学的重要作用,我们诚邀长期致力于佛教文学研究、成果卓著的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培锋教授担纲,主持编辑一套中国佛教文学作品丛书,定名为“佛语禅心”,参与编写者为南开大学主攻佛教文学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按照全书的设计体例,本套丛书共包含6册,分别为:

1.《佛典撷英集》

从佛教藏经中选择出最精彩、最精华的佛经全文或段落,体现佛教经典文辞之精、义理之美。一册在手,了解最基本的佛法佛理。

2.《佛经故事集》

精选譬喻类、本生类、传记类等佛教典籍,揭示其中体现的佛理,阐扬大乘佛教之菩萨精神,同时体现翻译佛典对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刻影响。

3.《佛教美文集》

精选历代僧俗阐发佛教之散文作品,包括论、序、记、赋、传、疏等各类文体,体现中国古人对佛教之深刻理解与发挥,展现佛教文道合一之精神。

4.《佛禅歌咏集》

精选历代僧俗阐发佛理之韵文作品,包括诗词、偈颂、歌赞等各类文体,以见佛教思想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完美融合,展现佛教诗禅一体之精神。

5.《禅林妙言集》

精选禅门语录、灯录及格言、楹联等体裁作品,阐发其中的佛理禅意,既有明心见性之道,亦有为人处世之法,展现佛教真俗不二之宗旨。

6.《高僧山居诗》

以民国时期忏庵居士所编《高僧山居诗》为蓝本,对历代高僧山居诗详加注释,揭示其中深刻佛理,突出高僧大德绝尘离俗同时又融修行于日常生活之精神。

以上六册作品.基本涵盖了中国佛教文学的主要体裁和经典作品。编者对所选文本皆做了精细校勘和注释,力求简明扼要、准确无误而又深入浅出。通过文本的注释和解读.一方面揭示中国佛教文学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起到宣传和普及佛法的作用。本套丛书的这种设计、编撰思想应该说是很有新意的,期待它的出版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精美的精神食粮,也为促进和推进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有益的帮助借鉴。

我们一向认为,佛教信仰是一种理智的信仰,绝非盲从迷信。要做到智信而非迷信,将佛教文学融人到佛陀教育之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学佛必须明理。明理就需要逐渐提高学佛者的文化层次,让人们浸润其中,陶冶性情,潜移默化,选读佛教文学中这些精华的作品则是发挥这种作用的一种良好而有效的途径。张培锋教授和各位编写者为这部丛书的完成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不懈的努力,在此深表谢意!是为序。

湛山门下 智如

2016年10月8日农历九月初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典撷英集/佛语禅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张培锋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116624
开本 32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2017091300
中图分类号 I262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