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老外/新上海人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生动地讲述新上海人多姿多彩的工作和生活情景,细致传神地描写新上海人丰富活跃的思想品格,浓墨重彩地反映新上海人叱咤风云的崭新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新上海人对上海这块神奇热土的眷恋和深情。书中的文章,不同于人物专访,也区别于经验介绍,而是着眼于写人,写新上海人的风采,写新上海人的精神,力求使文章清新活泼,具有可读性和思想性,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内容推荐

新上海人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收入本书的二十七篇报告文学,所写的二十七位外国人就属于新上海人。他们有的来自美国,有的来自德国,有的来自日本……但他们现在都在上少工作和生活,并且以他们的行动诠释着“新上海人”最新版本的含义,为改革开放的上海增添了一抹亮色。出自二十七位上海作家笔下的这二十七位新上海人,形象无不栩栩如生,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因而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

目录

绚丽多姿的海浪花(代序)

吉格尔先生

老外冯伟立

他和上海一起长跑

仲田的“种田”情结

我不是匆匆过客

渡边本是东瀛女

天赐的第一

罗德涵和他的卖车经

富士施乐的“中国血统”

与华赞对话

上海是我的家

对上海说声“OK”

千里有缘

洋教师的上海情结

荣誉市民李绍祝

威廉·凯乐之歌

爱,在这里融化

铃木茂彦的求索

西班牙来的“疯子”

相约在美丽的星期四

太阳下的同一片绿叶

安迪的“上海恋曲”

解读艾哈默德

为了“等待中的孩子”

俄罗斯牌吹号手

生命的放歌

帅鸿元的“中国结”

后记

试读章节

1994年的上海好比一位神奇的睡美人,刚刚苏醒。张昆初到上海的时候,居住在虹桥的金桥大厦。那时候的虹桥没有家乐福,没有花卉市场,没有虹桥友谊商城,没有美林阁,也租借不到他习惯居住的别墅楼。一应生活用品,甚至连太太喜欢的意大利咖啡都要开车跑老远到外滩的友谊商店,或者茂名南路的锦江小超市购买,难以忍受的是还常常遇到缺货。以至于他们每次回美国都成了疯狂购物的理由。生活上的不方便使张昆不快,工作上的不顺心更是令张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张昆一度怀疑自己选择上海的冲动。

当时的上海施乐由于管理上的原因,人浮于事,外购件大量库存积压,流动资金短缺,人心涣散……张昆说最困难的时候,银行贷款高达2000万。且由于前任外派总经理自负的工作方法,在中美双方员工之间留下了难以消弭的隔阂,一些参与公司创建富有经验和才气的中国工程师甚至起了离意。公司虽然仍在赚钱,但是知情人都明白,上海施乐走到了十字路口。

当初美国施乐总部之所以选择张昆,正是因为他的中国血统带给他们的大期待。中美双方合作产生的摩擦和隔阂在张昆来沪之前已经反馈到了公司总部,总部高层意识到,公司在上海的事业要获得进一步发展,上海施乐的总经理一职最好挑选既懂本企业技术和管理,又会讲汉语的华人来担任,长期从事技术开发的张昆无疑是最合适的一个人选。

好在张昆最大的优点就是韧劲。他每天第一个到地处闵行的上海公司,逢到周末司机休息,他自己开车到公司加班那就更早了。凭着他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其中有十几年的管理经历),他近乎贴身研究了上海施乐存在的所有弊端,并一一加以化解。比如有人反映职工餐厅客饭成本奇高,每客竟高达30元左右,造成企业成本的浪费。张昆初来乍到,对物价的思维还停留在美国洛杉矶,在餐厅饱餐之后居然想,咦,便宜呀!后来跑的地方多了,实地品尝了好几家企业的客饭,方才明白30元左右的价格确实离谱了,他立即设法加以整改。此举令上海施乐的员工看到了张昆的实在,并非像他们以前想像中的美国大少爷作派。再如公司有大小车辆四十多辆,驾驶员五十多位,张昆要求人事部门做到招工本地化(闵行),由此把车辆逐步减至一半。对张昆来说这些还只是小菜一碟,令他深感头痛的是人浮于事的现象。

别看上海施乐似乎毛病多多,在当时的上海它依旧是一面旗帜。它是上海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花园式的厂区,整洁的职工餐厅,先进的机器设备,轻工业局的创税大户,等等。来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甚至一天要接待两批。但是也有参观者看到办公室员工坐着看报喝茶悠闲的样子,不由感叹地议论,这合资企业和我们国企怎么也一样混日子?张昆听在耳里,痛在心里,他终于下决心“精兵简政”,一下子裁员二百多人,每个部门的人员都要求做到最精简最合适。他的这把火把公司煮沸了。张昆在征得美国施乐总部的同意后,拨出近千万的企业利润用于安置被精简人员,并以最大的耐心和善意接待每一个要求会见总经理的被裁员工。年轻的秘书常常看到有人气势汹汹而来,却心平气和而退。难道张总也会像支部书记那样做思想工作?

“其实也很简单,将心比心,同时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寻找落实新的工作。”张昆笑眯眯地回答。他说善待别人是母亲自始至终对他的教诲。当然也有无情的时候,那么,该出手时就出手。比如某部门经理由于在业务来往中手脚不清,即便是有人求情,张昆仍毫不犹豫请他出局。这位相貌温和的总经理使上海施乐的员工看到了他坚定不移的一面。

更令上海施乐员工心服口服的是张昆的身体力行。当时的上海施乐有一个奇怪现象,总经理在什么地方消费了,花了什么钱,要不了多久公司上上下下私底下就传开了。然而,恰恰是这个现象,却令公司员工贴身了解了自己的总经理。比如总经理到日本出差,从新宿到成田机场,按惯例总经理都是打的来回,花费好几百美元,但是张昆却坚持搭乘几十美元的机场班车。再比如,家里的卫生间要装修,按照合同理该由公司花钱,张昆却又不声不响地自己掏钱了。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的刻意和委屈,而是非常自然,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位平和实在的人。他简略掉的不是钱,而是员工心里对经营者的疑惑和不信任。

与此同时,张昆加大力度推进上海施乐的本土化,注重培养当地人才。早在1982年他来上海讲学的时候,就发现上海的教育非常发达。公司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很容易从复旦、交大等名牌高校里找到,当然业务培训是不可或缺的。张昆在短短的两年内派遣了三十多人到美国总部培训,取得了卓著的成效。1994年,上海施乐管理层有十一位老外,1997年,上海施乐就做到了百分之百的本土化。说起来,张昆自己也是施乐总部对上海施乐本土化战略的最关键人选。正是由他开始,上海施乐才有了源源不断的本地人才。

对于施乐复印机销售渠道的规范化,张昆也煞费苦心。他采取了开设专卖店、实行区域保护改革、不断推出新产品等有效措施来理顺市场。一位施乐复印机的浙江经销商坦言,以前施乐的复印机价格混乱,经销商之间互相压价,最低的时候一度无利可图,赔本赚吆喝,人称“搬运工”。他差点丧失了信心。在采取了区域保护政策之后,利润回升了。“现在我像个老板了。”这位浙江经销商笑容满面地说。

P66-68

序言

上海原本就是海。七千五百年前,今天上海所在的地区,大多为一片沧溟。有史学家概言:“上海历史六千年。”其意为今日上海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区,六干多年前尚是汪洋一片。随着岁月的流逝,以长江为主的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堆积速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和地体下降的速度,逐渐形成了这块后来被叫作上海的滨海平原。

从东海之滨的一个荒凉的小渔村,到南宋咸淳年间才设上海镇,由于宋、元之际中原百姓大量涌入,使上海镇人口渐增,“蕃商云集”。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上海县,隶属松江府。到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已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了,后来就成了畸形发展的近代大都市……

地处东南、通江连海的这座年轻的大城市,动态地形成着自己鲜明的城市性格,孕育着自己独特的海派文化,培植着自己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是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收并蓄,以我为主”、“图强求新、敬业潇洒”等等的词语所难以概括的。还有上海的开放性和宽容度,上海人的创造革新精神和既热情又善良的品格……其吸引力、亲和力、凝聚力,不身临其境,是难以有全面而深刻的感受的。

当然,上海的个性特点和活力魅力在发展进程中并不是呈直线上升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曾受到束缚,几乎窒息。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使之得到复苏,重新焕发了青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吸引了全国各地、世界各国关注的目光,并纷纷抢滩上海。据并非最新的统计数据,在上海的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外来人口,他们以各种身分、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投入到上海的建设和发展的各项事业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投资者十分踊跃;国外留学学成后回上海的人员已达2.5万,且还在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全球九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上海投入了300多亿美元的资金,建设项目累计达2万多个;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的一半以上,已经在上海落户……

说起新上海,就不能不关注新上海人。

我认为,这里所说的新上海人,既不是笼统地以地区区域来区别,也不是简单地以原国籍户籍来确认,更不是仅限于新移民。而是指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浦东开发开放过程中,形成新时期新的思想品格和新的精神风貌的上海人:是指新时期里,来上海创业、发展和参加建设事业的中国外省市来的人;是指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来上海从事各种职业的外国人。他们在上海生活了一定时日,事业上有了相当进展,有的还获得了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被授予白玉兰奖等;还有的则在上海成家立业、安居乐业……

在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决定性因素。在上海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中,所有的上海人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上海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正在形成新的上海城市文明,新的上海人精神,新的上海人性格。正因为上海滨海连江,所以至今还常被称作“上海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上海这座城市更多了些许“水”的特性:流动,变化,灵活,融合,吸纳……因而,上海不会也不可能是封闭的、保守的,她将全国乃至世界各国有志创业、寻求发展的人士吸引来了,同时亦将富有生命活力的各种文化融入到新上海人的品格之中。

文学家关注新上海人,观察研究新上海人,进而用自己手中的笔来写新上海人,这是很有意义的,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

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生动地讲述新上海人多姿多彩的工作和生活情景,细致传神地描写新上海人丰富活跃的思想品格,浓墨重彩地反映新上海人叱咤风云的崭新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新上海人对上海这块神奇热土的眷恋和深情,是这本书的特色。书中的文章,不同于人物专访,也区别于经验介绍,而是着眼于写人,写新上海人的风采,写新上海人的精神,力求使文章清新活泼,具有可读性和思想性,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由上海作家采访新上海人,写新上海人,出版“新上海人丛书”的设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作家们的热情响应,积极参与,并得到有关部门(单位)的鼓励和支持,从而使这套丛书的领衔者《上海老外》得以顺利完成,和读者见面。

这本书中所写的二十七位新上海人,原本都是道道地地的外国人,他们有的来上海投资办企业,有的投身于上海的城市建设,有的在上海进行科研或教学,有的还当上了居委会干部……他们在各自的事业中,都有不同凡响的表现。他们有的尽管依然是黄头发蓝眼睛,但却大都在学讲中国话,甚至取了中国名字,有的还能讲上海方言,可见他们在融入于上海人之中,其情其景耐人寻味,也感人至深。

捧读这部书稿以后,我掩卷遐想,脑屏幕上映现出广阔无垠的大海,海面上波涛滚滚,浪花朵朵,一个个弄潮儿如鱼得水,身轻如燕,他们拨浪凌波,顺势前行,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海浪花……啊,书中所写的新上海人,就像这绚丽多姿的海浪花,是那么的矫健活泼,又是那么的富有生机与活力!

在“新上海人丛书”第一部《上海老外》出版之际,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写下了这些感想,由衷祝愿新上海人在上海顺利发展宏图大业!

是为序。

后记

海上的天空是灿烂的。作为“新上海人丛书”的第一辑,《上海老外》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上海是个滩,留下过许多赶潮者的足迹;上海又是一座“海”,敞开胸襟迎候八面来风。改革开放以来,数以百万计的各方人士风云际会于上海,他们和着上海与时俱进的脉搏而歌,他们踏着浦江的节拍而唱。因此,记录下他们的足迹,反映他们在上海的创业和生活,显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于是,经过约半年时间的酝酿,当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设想正式启动时,便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

这本书中所写的在上海有影响的外国投资者、专家、学者、教师,以及跻身于世界经济500强企业的驻沪机构的总裁们,日常工作都很繁忙,要采访他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当他们听说要编辑出版“新上海人丛书”时,又莫不忙中抽空,安排时间,欣然接受作家的采访。

这本书中的二十七位作者,有的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的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撰写这部书稿时,正是烈日当空的溽暑季节,然而他们不顾炎热,克服语言障碍,深入采访,精心谋篇,作家关注“新上海人”的热情由此可见一斑。像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长天,以及沪上著名作家王周生、王晓玉、俞天白、殷慧芬等,创作任务本来就十分繁重,但一经约请,他们还是暂时放下了自己手头的工作,热情地撰写文章,使这本书增色不少。

上海金桥集团有限公司在经济上对本书给予了很大支持与帮助;《电视·电影·文学》杂志编辑部为本书的编辑出版,组织作者和初编稿件,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值此,在《上海老外》正式出版之际,谨对所有热忱支持和帮助我们的人士表示真诚的感谢。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老外/新上海人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伦新//丁锡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62899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3-01-01
首版时间 2003-01-01
印刷时间 200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6
15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