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企业经营10大线索
内容
编辑推荐

管理无经典,经营无模式。经营企业关键在于拽住一条条线索,线索乃是你的机会。所有的这些线索互为关联,它们是一个共生共荣的系统:创新变革、改造思维模式、决策管理、整合资源、交流管理、发现机会、提升服务、全面合作、创造品牌、经营管理……这10大线索,如果离开了系统必将是一团乱麻。读一读本书总结的10大线索,它们是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通过对这些组成系统元素的再认识,兴许你还会理出能切合你们自己企业实际的线索来。

内容推荐

管理无经典,经营无模式。进入21世纪,在这个可选择性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新商业时代里,任何企业都不会有所谓永恒的胜算。既不存在“永恒”,又何来“经典”;既无“经典”,又何来可供拷贝的“模式”?熊彼得说,“真正的管理只能是一个破坏性的创造过程。”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市场法则。经营企业既无经典更无模式,沿着这个“破坏性的创造过程”,作者在多年的企划中捋出企业经营10大线素:经营从创新开始,必须调整并改造自己的思维模式;在这个由内而外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决策是战略定位;让别人跟你一道去完成你所设定的战略目标,这才叫管理;社会资源是企业的财富,关键在整合;整合乃是对关系的运作,它最最需要的是交流管理一交流半径的大小与企业运用社会资源的多寡成正比……经营企业关键在你得拽住这一条条线索,线索乃是你的机会。所有的这些线索互为关联,它们是一个共生共荣的系统,优秀企业经营的无疑是一个系统。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中国的企业却很小,因为很多企业者不懂什么是系统经营。什么是系统经营呢?创新变革、改造思维模式、决策管理、整合资源、交流管理、发现机会、提升服务、全面合作、创造品牌、经营管理……这一条条线索,如果离开了系统必将是一团乱麻。读一读本书总结的10大线索,它们是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通过对这些组成系统元素的再认识,兴许读者还会理出能切合你们自己企业实际的线索来,然而,这10大线索,无疑将带领企业经营者快快走出这纷纭复杂的市场迷宫,她正是你梦中的“阿里阿德涅彩线”。

目录

代序

引线 寻找阿里阿德涅彩线

线索一 经营创新

线索二 经营思维模式

线索三 管理即决策

线索四 管理即整合

线索五 管理即交流

线索六 经营机会

线索七 经营服务

线索八 经营合作

线索九 经营品牌

线索十 经营管理

试读章节

1.创新代表“明天”

说创新就得说“规范”,在一个不讲秩序一片混乱的社会里不可能创新;当然,在“规范”过了头的地方,什么都给你卡得死死的,你也创新不了。

作为群体动物的人,他们绝对离不开某种“规范”,人生而就在“规范”之中。从人的生活起居直到科学研究,我们所以能享用其间、所以能纵横捭阖,没有“规范”提供的某种“平台”,你将无所适从、莫衷一是。比如说,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范型、一种模式、一种方式、一种公式、一种格局、一种风格,甚至是一种规矩、一种法律、一种戒律、一种禁令,乃至于自然界的DNA遗传机制……它们无不是某种“规范”。对“规范”的认识,古人有过很好的概括,这叫“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事实上,连自然界也不能例外,比如说广泛存在着的遗传法则,即便是自然美也得遵从此类遗传的配比法则。欧几里德发现,大自然美丽的奥妙在于巧妙和谐的数学比例,它们大多接近1:1.618。你看,从鹦鹉螺的外壳(每一条螺线都是上一条螺线的0.618倍)到向日葵上顺时针花瓣数与逆时针花瓣数的比例(55:34)都呈同一个比例。甚至连打破的花瓶的碎片之间,大的碎片与次一级碎片、次一级碎片与再次一级碎片大致会呈现出16:1这样的倍数关系(参见“线索六:经营机会”),不然,这整个宇宙也许都将乱套。

“规范”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尤为重要,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并能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显然,这得益于人类的经验能把复杂的现象简约而成可以传承的某种“规范”——它们涉及我们生存着的每一个领域里必不可少的知识。“规范”的价值自是不言而喻。在这方面,最有创见的当数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了,他在1962年发表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里指出,一部科学发展史实则是一部“范型”更迭史。他认为某种学科的诞生大体上都会经过下列的四个阶段:前科学(或称潜科学、甚或是伪科学)期——成熟期——“范型期”——衰落期(或称革命期的到来)。所谓“范型期”,是指某种学科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它必然会有其杰出的代表人物,亦即俗称的“权威”。爱因斯坦有一回说,“因为我对权威的轻蔑,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竟也成了权威。”看来,权威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产物。在这个阶段,人们会把相关相似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尽可能地“往里装”、“往里套”。就人的规范性认识而言,它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与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旦进入后两个阶段,尤其是在最后的“衰落期”,这几乎是一个近似迷信的阶段,于是该学科发展也就完全陷入了停滞。因此而言,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并且,几乎无一例外,它在起始阶段总是革命的,而到了最后阶段却往往会走到自己的反面。盲从真理的人也往往只看到它所扮演的喜剧角色。

显然,包括“规范”在内,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宇宙法则,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我想说的是,“规范”是某种对既往的概括,它代表昨天和今天,尽管它也可能预示明天,然而它毕竟不代表明天。因此,人类的进步无不是对“规范”本身不断予以“修订”、“补充”与“突破”的结果。这也正是库恩所归纳的:一部科学发展史实则是一部“范型”更迭史。我们在这里研究创新,亦即突出对某个领域“规范”的某种“修订”、“补充’与“突破”。创新强调的是,我们要继承“规范”,我们更要突破“规范”——从既定的“范型”、权威们的“范型”中突围而出。事实上,即便连爱因斯坦也不能幸免出错。根据他的相对论,光速在真空中应当是恒定的,为299792公里/秒。3年前,英国的一些天体物理学家计算出,光在创世大爆炸时的速度要比现在的速度高出好几千倍呢。科学的规律就是这样:所有理论被承认之后,总会有另一种更准确的理论去替代它。所以,爱因斯坦不免要为他成为权威而感到悲哀。

创新代表“明天”。与自然界的明天所不同的是,这个创新的“明天”则是人类通过艰苦奋斗而来的结果。别说“突破”,即便是对传统的“规范”做点小小的“修订”、“补充”那无疑就是挑战——挑战权威,更要挑战依附权威、仰仗权威所形成的“小权威”(或称“仆从类权威”)利益群体,以及传统的更为广泛的从众群体。正因为如此,库恩才把“范型”的更迭称作“科学革命”。挑战一个往往由数10年、甚至数个世纪形成的某种学说、某种理论、某种学科,他面对的是一个由权威为核心所形成的“权威崇拜群体”。当权威与权力与利益捆绑在一起的时候,这无疑是一支12万分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当这支力量又以传统作为它的盾牌的时候,那就更其可怕了。事实上,不少学说,比如说托勒密的“地心说”、孔夫子的“儒家学说”在长达上千年、数千年的时间里经久不衰,它们本身也就成了某种传统。今天的挑战者尽管不太会遭遇中世纪那种野蛮的虐杀、监禁与流放,但是,当舆论控制在权威、控制在维护权威的权威们手中的时候,挑战遭遇失败的几率可能远高于成功的几率。在通常情况下,仅仅“舆论一律”就会消融掉挑战者的自信。在人的有限生命中,“明天来临”也许更多的只是永远的梦想。

2.创新何以常常会停滞于“今天”?

“规范”代表“昨天”与“今天”,“规范”即传统。因此,“规范”就是某种文化。创新何以常常会停滞于“今天”?这正是作为文化的“规范”所具有的特点——传统所具有的超稳态结构使然。即此而言,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于确认什么是“文化”。美国文化学创始人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1.Kluchhohn)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在这部著作里,他们把当时所见的160个由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精神病学家,以及其他学者所下的有关文化定义搜辑起来,经过综合提炼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观念(即由历史演绎及选择而成),其中观念尤为重要;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同时也可认为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在这项定义中,文化显然包含五个关键元素:

A.文化是某种群体的行为模式;

B.行为模式(不论外显还是内隐的)通过符号传递,由后天习得;

C.行为模式通过人工制品而具体化;

D.由历史上获得并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是文化的核心;

E.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限制人类的活动。

不言而喻,“规范”正是人类经验的结晶,它也正是“由历史上获得并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所形成的“文化核心”;而这种“文化核心”,它“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限制人类活动”的某种障碍。我想,这正是创新何以会常常停滞于“今天”的原因。然而,“规范”与“创新”从来都是人类文明的两个侧面。就在“规范”的同时,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止过,这也正是人类社会能够不断演进的内驱力所在。创新是一种探索、是一种求解,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问题世界、问题人生。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中强调指出,他和马克思两人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世界是一个矛盾运动体,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而非制定出共产主义蓝图”。什么是“矛盾”?矛盾,就是问题。没有待解的问题,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也就不会有人的创新。世界在不断发生问题、不断求解的过程中前行;变化正是一种问题、变化越多问题越多;哪一天如果不再产生问题,那意味世界正走向寂灭;世界诞生于问题——人生于斯、亦逝于斯。  从这两个并行不悖、相反相成的不同侧面,人们不难发现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尤其是那些对新事物比较敏感的人们,在他们看来,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似什么都不可能,却什么又都可能。关键只在于,你习惯于“规范”呢,还是乐于不断探索、勇于创新?P13-17

序言

沈志屏老师是上海同济大学的教授,国内管理学方面的专家。我与沈老师相识,纯属偶然,但回想起来,总觉得是一种“缘分”注定。

记得大约是6年前,在上海某宾馆的报告厅里,我有幸聆听到沈老师作学术演讲,他脱稿侃侃而谈,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每当讲到精彩处,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回想当时听演讲的情景:一位长者,风度翩翩,精神饱满,不用讲稿思路却是如此清晰,声音又是如此洪亮而富有磁性,令我油然而生仰慕之情!后来与沈老师熟悉了,更感受到了他性情洒脱的一面,我曾试着询问过他的年龄,他的回答很令人玩味:“你觉得我有多大就是多大。”真是智言慧语。其实,一个人的年龄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人的心态和精神面貌,沈老师的心态比我这做晚辈的还要年轻!

在与沈老师有缘相识的这些年间,我们真正坐在一起交流的机会并不太多,但只要是出差到上海,我一定会想到去拜访他。我们在一起聊生活、聊工作,就连一些社会现象乃至明星八卦,也是我们的谈资。沈老师思想敏锐,他在管理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代表杂志社向他约稿,他说有一个选题已经酝酿了很久,即《企业经营10大线索》。我看了他写的提纲,觉得这方面内容对企业发展很有帮助,于是我们杂志专为他开辟了一个专栏,彼此合作愉快,前后将近3年时间,现在已经刊载完毕。我拜读了他大作中的一些篇章,总的感觉非常好,思路清晰,观点鲜明,可读性强。其实,我在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十分欠缺,根本不具备评论他文章的资格。我与沈老师相商,有意将他的著作作为杂志社系列出版物之一,由杂志社推荐给相关出版社,他说如能顺利出版的话,序言必须由我来写。我对他说最好请一位名家作序比较好,他说这本书的起点是在《中国高新区》杂志社,加上我对他也比较了解,怎么写都行。说实话,我还从未有过为人作序的殊荣,既受宠若惊,又不免心里发怵。因为无法推辞,只好硬着头皮冒充“打猎”的,说的可能都是些题外话,不得要领,沈老师看后不批评的话,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最近新闻报道山西矿难,使我想起沈老师的一旬话。他说山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把煤矿安全进行升级与改造,作为特色产业来抓,它的价值远远高过目前的GDP总量。的确,能够研究更多预防和建设开采的技术措施,把事故和伤亡降低到最小限度,对社会的贡献可谓巨大。从这一点看,他的思维触角是十分广泛的。他很想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社会,并希望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我想这也是他写作、出版这本著作的初衷。常言道:文如其人。沈老师的文章同他的为人一样洒脱,虽然理论性较强,但通俗易懂,尤其是文中众多案例,令人心悦诚服,不失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实用教材。

我除了佩服他的学问之外,他良好的健身方法,也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他有自己的健身之道,每天练半小时倒立,做到劳逸结合,保持身心愉悦。有了充沛的体力和健康的体魄,才能有效地投入工作。他带了不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还要经常赴全国各地讲学,健康的身体是完成任务的基本保障。我常常想:沈老师是在从事一项传播智慧的工作。传播智慧是一门艺术,善于传播和敢于传播更是一种境界。愿他的智慧和魅力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2009年5月

后记

生活就像个谜团,像团风、像团光、像团水、像团梦……你把它打开来,兴许像一泓弯弯的清溪、兴许像黑森森的海洋、兴许就像萨尔瓦多.达利创作的“记忆的永恒”似的,钟表像个布袋软影彯彯地搭在枯枝上,你怎么想都可以……反正生活就像个谜团,你就让它尽情地滚吧,它爱上哪就去哪。

不过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这个谜团滚动的半径越大,你的事业也越大,你的快乐也越大。无疑,人的成就与他的交流半径成正比。好几年前,我在一次报告会上结识了项耀汉先生,我的文章就上了他们的杂志,有幸成了《中国高新区》杂志社的专栏作者。连载好几年,自然就想到出书的事儿。

写书难,出书更难,还是因为项先生的引荐,这个“阿里阿德涅彩球”最终滚到东方出版社傅跃龙先生跟前。我和傅先生至今尚未谋面,但是,从今年春节前开始,才几个月的时间,拙著即已付梓。下个月,在我的文章尚在连载之中,新书就将面市,使我不能不感叹,好的出版社必有好的机制,有好的机制必有好的人才。

感谢,尽管是最微小的美德。但它,却是做人做事的动力之源。在长达4年多的连载过程中,《中国高新区》杂志社的同仁们——主编张耕夫、武汉编辑部主任李琳、责编康红辉、方玉婵……他们都为刊登我的文章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想,作为作者,只有努力写出更漂亮的文章来,才是对他们表示自一己由衷的敬意。

企业经营10大线索,作为连载文章,虽然只有4年多一点时间,可是,作为课题研究,少说也有10多年历史。其中许多案例是我企划的成果,其中许多心得是我讲课的积累。这其中有许多人是我不能不提的老朋友,比如,大连海事大学商学院的教授薛强、郭恩才、时健人。做企划、讲课,当然还得有赏识你的人才行,尤其是你的听众。有一回我在天津讲课,课间有位女孩上来给我续水,她理了一个奥康娜似的头,只不过她比奥康娜的光头多了两寸,她抬起头来对我说,“你的课怎么能讲得那么好。”许多年过去了,她的话却一直温暖着我,一直激励着我。如果她能看到我这小小的“后记”,我一定要亲自送她这本书。

所有的成绩,哪怕只有那么一小点,也都是听众对你的激励。上个月,我在五家渠市做了3场专题报告,该市立即聘我做了他们的“城市发展战略顾问”。这使我进一步确信,不论是什么样的品牌,它必是供给方与需求方共同打造的结果。最近半年,几乎每个月我都要去苏州讲一次课,我始终都充满激情,因为我的老朋友苏州科技学院的胡领强先生说,“每次沈公来苏州讲课,我们都像过节似的!”人生还有比这更高的评价么?

当然,尤其值得感谢的人还是我的妻子,她培养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敲打我那“不打不相识的朋友”;尤其值得感谢的人还有我的孩子,他是我最最热心的读者与宣传者,他在“天涯社区”用了一个很好听的笔名,不断地发我和他自己的文章,引来无数网友的质疑与共鸣。他真正体现了信息社会最大的特点,与人分享信息,就像与人分享快乐一样,一个快乐变成了许多许多快乐……

生活像个谜团,自由的人生却像顶神秘的“巴拿马草帽”,收起来可以塞进一只小小的指环,张开来却是一顶可以遮阳避光的草帽!

最后,我还不得不对我未来的读者们说两句深表歉意的话,因为连载的原因,从2005年至今,已是“时过境迁”,其中有些数据业已“老旧”,本书付梓在即不及一一修订——不过那也是曾经的历史——只能留待再版时订正了。尤其还想说说的是,历经此次金融风暴的洗礼,书中提及的一些原本风光无比的企业,现在看来似乎有些“日薄西山”之势,但是,我并不想就此去“修订”,因为,这恰恰引证了本书立论之所在——管理无经典,经营无模式。  沈志屏

2009年5月22日于上海中海馨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企业经营10大线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志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5248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5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0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