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南怀瑾讲佛学
内容
编辑推荐

《听南怀瑾讲佛学》编著者武向南。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

内容推荐

《听南怀瑾讲佛学》编著者武向南。

《听南怀瑾讲佛学》内容提要: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清净莲华藏世界

◎佛教与印度文化的关系

◎释迦牟尼,一切义成就者

◎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第二章 拈花微笑解禅宗

◎初祖达摩大师

◎二祖神光大师

◎三祖僧璨大师

◎四祖道信大师

◎五祖弘忍大师

◎六祖慧能大师

◎维摩禅傅大士

◎马祖道一禅师

◎牛头禅初祖法融

第三章 禅茶一味悟佛理

◎三法印

◎四圣谛

◎十二因缘

◎业报轮回

第四章 明心见性阅佛典

◎金刚经

◎楞伽经

◎楞严经

◎宗镜录

◎圆觉经

◎药师经

◎维摩诘经

附 录 传记及著作概述

◎南怀瑾小传

◎南怀瑾著作概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从《吠陀》经典到《净行书》,再到《奥义书》,印度宗教哲学探讨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越来越严密,范围内容更为广博充实,但《奥义书》中的思想仍未能摆脱婆罗门教的范围,依旧漏洞百出。人类求真的根性促使人们产生更为深沉缜密的哲思,由此从宗教哲学中自求真谛的各派哲学,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前后纷纷独立,都自成其系统体系。

印度古籍中所言及的六派哲学,有时也包含非正统派的哲学,因此所谓“六派”并不确定,但就印度学领域内的术语而言,则纯指成立于公元前后的六个出自婆罗门教的学派。印度传统地将这一时期中承认《吠陀》权威的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吠檀多派、弥曼差派称为正统派,把否定《吠陀》权威的顺世派、佛教、耆那教称为非正统派,即一般研究印度哲学者所说的正统六派、异宗三派。

对于正统六派,南怀瑾先生概括说,数论派的世界观即二元论,认为宇宙的根源有物质原理的自性和精神原理的神我,由此发展出大我慢、五知根、五作根、心根、五唯、五大、二十三谛等来说明群象;瑜伽派依照数论派的思想成立瑜伽哲学;胜论派立足于多元论,主张物理的世界观,用实、德、业、同异、和合、根本六句义的六种范畴来说明现实世界;正理派以胜论派思想作背景,发展因明的正理,确定认识的价值;弥曼差派继绍《净行书》的仪式:吠檀多派,继承《奥义书》的哲学,稍加修整,另换一番新面貌。

数论派是六派哲学中成立最早的学派,与瑜伽学派为姐妹学派,相传生活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迦毗罗仙人为此派初祖,主张“二元论”,亦即由纯粹精神和根本物质的相互关系来开展出现象世界。这一学派的根本经典,是由自在黑所撰写的成书于4世纪的《数论颂》。南怀瑾先生指出,数论派的哲学思想,显然由婆罗门的宗教意识脱颖而出,倾向于理性的探讨和生命的研究,要求解脱轮回而证道果。中国《大藏经》中数论派的典籍,有真谛所译的《金七十论》,可资研究。但整个思想系统和理论的条理仍然有很多缺点,不能自圆其说。

瑜伽派的哲学体系,除了对最高主宰神的看法之外,其余几乎同于数论学派的理论,但这一派对“瑜伽”的修行有极为详尽的说明。2世纪至4世纪间编纂的《瑜伽经》为其根本经典。南怀瑾先生指出,瑜伽派虽与数论派同根,但数论派的宗旨更倾向于无神论的成分;瑜伽派则建立超然一尊的神——“大自在天”。瑜伽派的哲学,与其说它是学术思想,毋宁说它是实证主义。它的理论,也由于上古以来《奥义书》的层层蜕变,尤其注重禅思与观行,用身心求证宗教哲学的真谛,所用的方法,是近于科学的。印度任何宗教与学派,求证的方法,都离不开瑜伽的禅观,佛教也不例外,只是求证所得的,有程度深浅与见地正确与否的差别。

胜论派将一切与概念对应的存在,视为实在,将其分为六个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现象。即:实(事物本身,即佛语中的“体”)、德(事物的静的特性,宇宙万有的现象,即佛语中的“相”)、业(事物的动的特性,万有的作用,即佛语中的“用”)、同(事物问相对的同的关系,又指事物的存在特性)、异(事物间相对的异的关系,也指事物的最终差别)、和合(事物所具有的自体与属性等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又承继正统婆罗门思想,重视祭祀,主张生天说。公元100年至200年编纂的《胜论经》为其根本经典。中国《大藏经》中收藏有玄奘法师译、慧月论师著的《胜宗十句义》。所谓“句义”即是指与概念相对应的实在物。“十句义”是在上述六个范畴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有能(与实、德、业有内在联系,并可使之共同或单独产生特定结果的句义)、无能(与实、德、业有内在联系,并可使之不共同或单独产生其他结果的句义)、俱分(相对的同和异,即把同句义限于存在性,将异句义限于最终差别性,其余相对的同与异另成一句义)、无说(事物的非存在状态)。  胜论派的句义论中包含了此派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看法,如极微论、因中无果论、量论等。南怀瑾先生指出,印度文化的传统精神,最后的宗旨都是求得人世间的超脱,因而,求得精神的解脱才是胜论派的最终目的。其对物的方面研究是为获得真知,等同于纯粹的知识论。

正理派主要是从事正确的论证与论理的探求,据说与胜论派为姐妹学派。根本经典是编纂于公元250年至350年间的《正理经》。南怀瑾先生认为正理派开创的目的在于求真知,达到智慧的解脱。其严谨的推理体系都只是正理派的一种方法,而非其大目的。

弥曼差派的主要意图是把《吠陀》中记载的祭仪作论理的解释,并依此进行实践。其根本思想是:《吠陀》文献非人类或神所造,而是在久远的过去世界就已经存在,是圣者依据神秘的力量所感应得到的。《吠陀》圣典的权威性是绝对的,完全没有矛盾或重复无用的语言。此派的根本经典是编纂于公元100年左右的《弥曼差经》。南怀瑾先生指出,弥曼差学派发挥阐扬《吠陀》的祭祀和教法的正统解释,思维考察《净行书》的内义,因此创立“声常住论”,认为《吠陀》经典的文字语言,除了“语意”以外,它的文字“语性”还是永恒、共同、常存不变的。《吠陀》的文字,就是天启的经典,不容否认就是真理,连字声都有极神秘的力量。《吠陀》为最高无上的原理,所以梵文字声,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哲学的基础,启后期佛教一密教咒语的理论根据,非常有力。

吠檀多派和弥曼差学派为姐妹学派,主要以研究《吠陀》文献中的《奥义书》为主。依该派所述,宇宙的根本只有“梵”,而人我的生命本体,实际上就是“梵”。若依据圣典而了知此一真理,即得解脱。现今所见的《梵经》,约编纂于公元400年至450年间,是其根本经典。

这六派的学说虽呈多样性,但任何一派都承认《奥义书》中的业与轮回的思想,而以从轮回解脱为其究竟目的。由于各派皆以自派所说为正确,因此彼此之间屡有论难,与佛教诸派及耆那教之间也常生论争。大乘佛教中观派、瑜伽行派论的书中,可见到佛家对各派的批判。

顺世派为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支派,主张随顺世俗,倡导唯物论的乐主义。这一派主张地、水、火、风等四元素合成人的身心,人若命终,四大亦随之离散,五官的能力也还归虚空,所以人死后一切归无,灵魂也不复存在。这一派否认轮回、业,也否认祭祀、供仪、布施的意义;在认识论上主张感觉论;在实践生活上主张快乐论,并反对婆罗门所主张的祭祀万能主义,而倾向于诡辩的思想。

除了“吾人身心系由四大和合而成”的主张,这一派认为世间一切生物、非生物都是由四大构成;四大可分析“极微”(即物质的最小单位),而于极微之外,世间无任何余物。并进而论定:人虽有精神作用,然而这一作用不过是物质的结合所产生的状态,所以,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追求快乐。

当释迦牟尼在传教时,这一学派的影响力也十分强大。对此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一派及时行乐的思想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现状。P9-P11

序言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富有学养的老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他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抗战时期,他先是投笔从戎,执教于军校,后来辞去教职,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在名寺闭关研修佛学。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间,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有三十多种。如此庞大的著作群,构成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阔世界,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尽管南怀瑾先生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常因不合乎标准的学术规范而每每引发争议,但却深入浅出、触类旁通、自成一家之言,而且文笔流畅,没有干涩古板的学究气,并不时闪现智慧的火花和独到的见地。早在六七十年代,他的著述就风靡台湾和海外,自90年代初中国大陆开始陆续出版其著作,几年间,仅《论语别裁》一书的销量就已突破百万册。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实力亦目渐雄厚。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文明古国之所以能重新焕发青春,在根本上与她那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文化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能历数朝甚至外来统治而不亡,乃是中国文化不亡所致。他说:“我们知道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国家不怕亡国。亡了国还有办法复国,如果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试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亡了的民族而能翻身的史无前例。”寥寥数语已将文化对社会历史的影响及作用深刻点明。

儒、释、道三教合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质。三种诞生于同一个时代的思想,经过近两千年的融合,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对中国文化殿堂中的这三件瑰宝,南怀瑾先生曾有一生动的比喻:儒家当属粮食店,是每个人及社会每天都要用到的,并且一时也离不开;道家则是药店,当个人或社会出现问题时,当用道家的道论进行调治;而佛家则是百货商店,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什么都有,你可以进去拿上一二件,也可以走马观花般看上一番。

最近几年,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国学热,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忽略了佛、道两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儒释道三家都是人间的学问,并不等同于其他宗教信仰,儒学的普及与传播在过去更多的是通过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实行,而佛道思想则更多地渗透到文学、艺术乃至生命哲学的方方面面,可以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让人们更为清醒地认识人生,明了自性。佛教自从东汉年间传入中国,中外不计其数的大师经历了数百年的翻译经典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使佛教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也雄辩地证明,中国固有文化有着博大的胸襟和超凡的包容力。

人们的生活好比是一座大山,每个人都在这山中。儒家强调的是有为,孔子就像是众生的啦啦队队长,站在人群中鼓动着大家向山上爬;道家注重的是道,是自然,老子像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他告诉众生,这山是怎样的,人们怎样做会有怎样的结果;而佛呢,注重的是人心,释迦牟尼直指人心,对那些处于困惑中的人们发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同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以宇宙观的角度来观察人生,观察社会,提出了“空”的思想。它的意义在于,将人们从单纯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中拉出来,摆脱一般的二元论、辩证法,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一切。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可使自心在纷乱中保持平静,让自我与周围一切合而为一,达到和谐。

爱因斯坦晚年曾经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在中国,佛家经典如《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以及《六祖坛经》,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这些经典文字优美,意境深远,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启发。佛学指引我们修炼心灵,让我们洞察世事,心胸豁达,用平和的心和宇宙天地间的智慧来指导我们处世行事,在纷繁复杂充满困惑的人生旅途中,做到有所不为和有所作为。

在国学复兴的今天,南怀瑾先生通过一本本深入浅出的著作再一次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加以整合、贯通,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南怀瑾先生扮演着一个领路人的角色,使更多的人得以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领略千年中华文化的魅力。

大凡学者的论著观点,多有过人之处,可作参考指导,但见解非作真理解。纵然是学贯中外、纵横古今的南怀瑾先生,也不外如是。尽信人则无己,我们在理解和消化南怀瑾先生观点的同时,也需要有正知见,在“拿来主义”的同时,还要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大智蘸。

书评(媒体评论)

今天的世界唯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当年我读四书五经,都是要背的。小朋友们要放学了,心里高兴,一边嘴里唱着一边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这样读书,心里会记住,一辈子忘不了。想起来的时候心里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

——南怀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南怀瑾讲佛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武向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55967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0
16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0: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