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时尚的谎言与魅惑/刀锋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位学院的栖居者书斋内外不甘寂寞的私语,也是一位“时尚”的观望者对“时尚”作出的暧昧表达——断裂或清醒,接受或疏离,沉迷或反思——既毫不隐讳自己热衷“时尚”的“世俗情结”,也试图展露自己身为所谓“经院派”的些许思想力度和批判锋芒。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位学院的栖居者书斋内外不甘寂寞的私语,也是一位“时尚”的观望者对“时尚”作出的暧昧表达——断裂或清醒,接受或疏离,沉迷或反思。

从文学与文化的尖峰话题到读图时代的镜像风景,从瞬间速朽的绿茵传奇到绚烂舞台后的寂寥烟花——渗透着激情与锐思的文字,无不沉淀着青春年华中令人感念的情愫。它们将引领你,在智与情、思与诗、沉静与时尚的边缘,投身一次即兴而酣畅的心灵漫游。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炬火与流萤

虚伪的“现实”

新世纪,我们该不该“读经”?

一则迷失的寓言

“无产者写作”:荒诞的命名

诗人,你该不该写儿童诗?

清浊之间,喜耶?悲耶?

与“谦虚”无关

以无耻抵抗无聊

无谓之辩

对晚术说话

低龄化写作:文化快餐业的“童工”

70年代气质

第二辑 游走与皈依

经典哲学的“时尚”表达

彷徨者的归途与哀通

“神话”的诞生与终结

文学与影视:暖味的遇合

《青春禁忌游戏》:生活残酷物语

非诗年代的抚慰与忧伤

对“陶瓷娃娃”的质疑与思索

呐喊与迷失:漩流中的“第六代”

中国青年:何必等候炬火?

正道洵艰:“近代化”的反刍与今思

世俗时代文学空间再拓展

学者的“战斗”情结与战士的学术风范

第三辑 我爱世界杯

孤独的羊群

最后的尊严

沉重的翅膀

给伤逝者的挽歌

日出前将悲伤终结

你有福了,世界杯!

愈满足愈堕落

木马屠城与“黄金一代”

你如何肯信?

谁是江湖大佬?

凌晨五时的断想

第四辑 烟花与碎屑

一个特立独行的老人

烟花与碎屑

谁是无厘头?

金庸无罪

王家卫:唯美世界的感伤孤儿

该刮谁的痧

长沙的“傲腿”

金庸之庸与大侠之侠

露出的是什么?

一个男人和三个片断

凤爪的阴谋

杨五六的“醉艺”人生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时常在想象,在这样一个“贫乏”的年代,艺术到底还留存了多少足以令世俗信服的理由。换一句话说,我们现今尚无法确定:消解“使命”之累、摆脱历史之负的文学滑向了“边缘”,成为纯粹的精神抚慰品和填充人们想象空间的“白日梦”——这对文学而言到底是“沦陷”的悲哀,还是“自由”的幸福?自甘承担“经国之大业”的“大手笔”当然可以有,但让文学作品务必担负起引导社会人心的现实功用恐怕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文学需要的是一颗平常心,一部小说的力量当真可以强大到让“顶天立地的精神支柱倒塌”,令“一线人生的光亮泯灭”么?况且,不健忘的人们都应该记得,中国文学曾经在将近三十年时间里一片荒芜,对现实功种性的顶礼膜拜、对“历史使命”一味迎合或许称不上“罪魁祸首”,但至少是难辞其咎。

窃以为,《沧浪之水,清兮?浊兮?》一文似乎犯了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错误,即把小说人物的行为选择与作家潜在的情感取向、价值立场完全混同,于是义愤填膺地得出了作者崇尚“极端自私的唯物论”、“彻底的虚无主义”、“厌世主义”的论见。阎真不是池大为——这实在是一个根本无需“澄清”的事实,阎真也未必对池大为的人生报以赞赏;更何况,从一个热血澎湃、抱负远大的“五四”式青年,到一个生活窘迫、处处遭人冷眼却又痛斥世道浇离的“零余者”,再到不得已放弃理想操守,深谙“狗人”、“猪人”谋生之道从而“平步青云”登上了梦寐以求的卫生厅厅长的“宝座”……池大为什么时候彻彻底底地放弃了一切理想和承担,什么时候成为了“毫无忌讳”、“无所不用其极”的“饿狼”?难道不是恰恰由于无法割舍对“天下千秋”情怀和人格操守的依恋,作为一位曾经苦苦坚守中国知识分子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当代“智识者”和“理想者”,池大为遭遇“精神裂变”的人格“异化”过程才变得如此残酷和撼人心魄?把池大为与李林甫、和珅视为“一丘之貉”,看成“社会前进的障碍”、“人民的公敌”,这不得不说是论者的一大创见。此外,《沧》文还显然带有浓重的“题材决定论”意识印痕,想当然地认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便昭示了作者的人生“品位”和价值立场——《沧浪之水》描写了官场的“极端个人主义”,于是乎作者的“良心和正义感”就成其为疑问。倘如此,有过露骨的性描写的《白鹿原》和《废都》当如何评价?是不是就可以判定陈忠实和贾平凹的私生活不检点?倘如此,四大古典名著岂不都成了不折不扣的“诲淫诲盗诲妖诲邪”之作?当然,论者自有别具一格的衡量标准,这从散见于文中的“高”、“大”、“完美”、“正面”等字眼便可得知。如果在中国文学的噩梦终结长达二十余年后的今天,还有人将这一套“样板戏”的看家本领奉为圭臬,那么我们不谈也罢——当然,这只不过是猜测而已。

P52-53

序言

公元2005年6月27日。我和相识不相识的学友们,身披黑红相间的学位服,齐刷刷从北师大主楼前的广场步入英东学术会堂。对参与毕业典礼的每一位学子来说,这一天上午,将以异常隆重的方式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那一刻,所有人脸上的笑意都是如此沉静而自然。从内心渗出的浅浅的由衷的笑,是劳顿后的收成,是忙碌后的闲憩,是焦灼后的欣慰与坦然。我意外地得到了在典礼上致辞的机会。可是,当我煞费苦心把手中的“豪放派”讲稿念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忽然间意识到:属于自己的一段响亮的青春华年,也就在自己响亮的程式化宣告声中,戛然而止。

是的,除了这些旧的新的、故作深沉的肆无忌惮的文字,我无法找到更贴切的方式来揖别我的十年大学时代。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还有冬天的落阳……这十年间,从别梦依稀的长沙岳麓山到北京三环以内这一方罕见的“静土”——新外大街19号,光阴流转的故事每天每刻都在身旁上演。“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太多的已经成为“过去”,太多的将要别离,就在那些我曾以为将鲜活不朽的回忆也不断磨损和枯萎的时候,唯一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敝帚自珍的文字,穿过长长的时光隧道,见证着一颗年轻心灵在成长路途中的真纯感悟和真挚独语。

对我而言,也许,这就是写作的全部意义。它不仅记载了写作者精神漫游的轨迹,更存留着写作者生命延展和心灵成长的履痕。翻捡自己过去写就的文字,每一个细微的句点,都犹如跃动在电脑显示屏或纸页间的精灵,它裹挟着你的思维、你的想象,它可以在一瞬间唤醒沉睡多年而又历历如昨的呼吸和记忆,让你不经意间与以往的回忆欣然重逢……

坚持写作的人们有福了。因为,省思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因为,从坚持的起点开始,你便拥有了以更丰盈和持久的方式展开人生的可能。

这个集子中的文章皆诞生于21世纪,除了少数几篇冗长的“报国无门”的“抽屉作品”,都曾经在各类报刊上公开发表。在我本人看来,这些文字更像一位思想旅游者世纪初的“私人文化地图”,它清楚地标识着写作者对当下种种“时尚”文化景观的体察视角和批判尺度;如书名《时尚的谎言与魅惑》所述,笔者游走于“时尚”的边缘——或沉迷或批判,或接受或疏离——既毫不隐讳自己热衷“时尚”的“世俗情结”,也试图展露自己身为所谓“经院派”的些许思想力度和批判锋芒。

我曾经在多篇文章中引用过尼采的同一句话:“他们扔给隐士的是不义和秽物,但是,我的兄弟,如果你想做一颗星星,你还得不念旧恶地照耀他们。”说到底,在今天的文化时势之下,拘泥于古老的“雅”、“俗”之辩并无多少实际意义。急剧“嬗变”的时代,呼唤着每一个具有思维能力的知识人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换句话来说:现在不是探究趋附还是拒斥“时尚”这一类问题的时候,更迫切的疑虑是: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来体验和反思斑驳陆离、令人目眩的“时尚”文化现象?

前后耗时五年的这本文集,便可以视为我对上述问题所做出的回答。也许,有的读者朋友会认为:它的关注领域是零散或断裂的,甚至于它的精神支点也处于游移之中;但我想说的是:不管是“零散”、“断裂”还是“游移”,不管是深刻还是浮浅,都出自我真实而真诚的思考和内心体验,都源于我对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敏感而不乏激情的言说。尽管已留驻高校忝为人师,但我并不期望用一味谨严肃穆的“学者风范”,来“扼杀”了这一份从容、不羁的“人间情怀”。

援引两段我所热爱的关于人生的文字,与翻开这本小书的读者朋友共勉:

人生是你对过往自我的回忆,是你感受中的自我。到那时,你能看到自己走了一条蜿蜒曲折修长的人生之路。在这路的每一段、每一点上,都有新鲜的感受,都有值得记忆的内容,都有令自己感到欣喜的发现,都有使自己心灵感到安慰的东西。你可能没有万贯家私,可能没有崇高的地位,可能没有显赫的名声,但你在精神上是充实的,在感受上是幸福的。不要欣羡用卑鄙的手段攫取到金钱、权力和名声的人们:他们没有人生!

——王富仁

我们注定的道路或结局,既不是享乐,也不是悲伤,而是行动。为了每一个明天,使我们比今天走得更远更长。

——[法]朗费罗

2006年3月2日深夜于北京百子湾路

后记

这本集子的降生,首先,得益于时光从不姑息慵懒的推进。拾捡在岁月荒芜之地写就的文字,如同置身一条穿越时空的漫长隧道,沿途的景色,常常予我以警醒、欣慰,以及成长的灼痛。从初衷上来讲,我宁愿将此书同五年前问世的《枫林冷雨》一道,视为对我的十年大学时代所进行的一场郑重而温暖的揖别。

如同本书自序中的描述,这些文字,更像织就了一幅繁芜且断裂的“私人文化地图”。它一会儿在咀嚼西美尔的“另类”哲学和魏源的“师夷”说,一会儿又津津乐道于梅艳芳和周星驰;刚刚由《沧浪之水》探讨了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生存境遇,又即刻沉迷于奥林匹克、齐达内和世界杯。面对读者,我无意提供这种写作行为的合理性;但多少令自己欣悦的是,这些始终在“时尚”的正反两极问跳跃的文字,毕竟精确地记录了我的思想历程和感性生命体验,也真实代表了我对现实与人生发言的立场——哪怕它如许“破碎”,哪怕它早已布满岁月的尘灰。

诚挚地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健教授,以及我的硕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中阳教授。毫无疑问,对于我这样一个率性轻狂而常不自知的学徒来说,如果不是他们的悉心诲导,人生轨迹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两位授业恩师在为学、为文、为人上赐予我的教益,将终生受用无穷。

感谢“刀锋”文丛主编、著名文化批评家张柠先生的厚爱与举荐。

感谢花城出版社责任编辑邹蜻华女士为本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她在来信中就本书文风所提出的中肯意见,足见一名编辑家的敬业精神与锐利眼光。

感谢在各种杂志、报纸、网站编发或转载过本书中文章的编辑朋友。

谨以此书献给远在南方的父母、小妹以及所有的亲人,献给在举目无亲的北京与我相伴的女友小弦,献给所有曾给予我关心、鼓励、褒奖与批评的师长和朋友。

梁振华

2006年4月16日

于北京朝阳区百子湾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时尚的谎言与魅惑/刀锋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振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47365
开本 32开
页数 3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1
14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