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杜诗精萃/国学文化经典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最瑰丽璀璨的一部分,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杰出的诗人,他们就像夜空中灿烂的群星,照亮了漫漫历史长夜。而其中最熠熠生辉的两颗巨星就是李白和杜甫。他们的作品分别代表了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

本书精选了李、杜诗各70余首,并且每首诗分题目、题解、作品、注释等四部分。通过对这些诗歌的介绍,向读者展现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最伟大诗人的诗歌风貌。

内容推荐

中国是诗的国度,杰出的诗人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其中最熠熠生辉的两颗巨星是李白和杜甫。他们的作品分别代表了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李白的诗歌主要创作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饱含青春热情和蓬勃朝气,富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豪放飘逸,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而杜诗的主导风格在安史之乱前夕才开始形成,而成熟于其后数十年的苦难动荡之中。经过贫困、战乱酝酿而成的忧国忧民思想,博大精深,含蓄深沉。这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但无论是李白的“豪放飘逸”,还是杜甫的“沉郁顿挫”,都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前言/1

李白诗选/11

峨眉山月歌/11

渡荆门送别/12

秋下荆门/13

长干行二首(其一)/14

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17

横江词六首(其一)/17

赠孟浩然/1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0

春夜洛城闻笛/21

客中作/22

齐有倜傥生(《古风》其九)/23

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24

丁都护歌/25

乌栖曲/27

越中览古/28

金陵酒肆留别/29

南陵别儿童入京/30

蜀道难/31

送友人入蜀/34

子夜吴歌秋歌/35

清平调词三首(其一)/36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37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38

玉壶吟/40

忆东山二首(其一)/42

大车扬飞尘(《古风》其二十四)/43

行路难三首(其一)/44

上李邕/46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47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48

沙丘城下寄杜甫/49

梦游天姥吟留别/51

寄东鲁二稚子/54

将进酒/56

北风行/58

闯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9

哭晁卿衡/60

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62

古朗月行/63

独坐敬亭山/65

听蜀僧溶弹琴/66

夜泊牛渚怀古/67

清溪行/68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十五)/69

宣城见杜鹃花/71

赠汪伦/72

西上莲花山(《古风》其十七)/73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74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75

早发白帝城/76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77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

至游洞庭五首(其二)/78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79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80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83

哭宣城善酿纪叟/84

日出入行/85

关山月/86

塞下曲六首(其一)/88

玉阶怨/89

静夜思/90

送友人/90

山中问答/91

把酒问月/92

登金陵凤凰台/93

望天门山/95

山中与幽人对酌/96

劳劳亭/97

越女词五首(其三)/97

春思/98

杜甫诗选/100

望岳/100

房兵曹胡马/101

画鹰/102

赠李白/104

春日忆李白/105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06

饮中八仙歌/109

兵车行/112

前出塞九首(其六)/114

贫交行/115

丽人行/116

醉时歌/119

后出塞五首(其二)/122

月夜/123

悲陈陶/124

春望/125

哀江头/127

羌村三首(其一)/129

春宿左省/130

曲江二首(其二)/131

赠卫八处士/132

新安吏/134

潼关吏/137

石壕吏/139

新婚别/140

垂老别/142

无家别/144

佳人/147

梦李白二首/149

月夜忆舍弟/152

天末怀李白/153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154

堂成/155

蜀相/156

狂夫/157

江村/159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160

客至/161

春夜喜雨/162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163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164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16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66

不见/167

赠花卿/169

戏为六绝句(其一、二、五、六)/170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17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74

有感五首(其三)/175

送路六侍御入朝/177

别房太尉墓(阆州)/178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179

登楼/181

绝句二首(其一、二)/182

绝句四首(其三)/183

宿府/184

旅夜书怀/186

漫成一首/187

八阵图/188

诸将五首(其二)/189

秋兴八首(其一)/190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192

解闷十二首(其七)/194

阁夜/195

又呈吴郎/196

登高/197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199

登岳阳楼/203

江汉/204

江南逢李龟年/205

主要参考书目/207

试读章节

赠孟浩然

【题解】

本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孟浩然离开长安回到襄阳隐居之后。诗中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赞美他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性格和醉月迷花的隐居生活。李白性爱自由,毕生对隐逸之士怀有敬重和神往之情;孟年长李白十二岁,且既有清誉,又有诗名,这正为李白所心仪。此诗前六句以叙述语写出传说中的孟浩然飘逸脱俗的风采神韵,李白此时尚未见其人,故此想像之辞中,洋溢着一种不无神秘色彩的称誉之意和敬仰之情。七八句于仰慕之外,又含未能谋面的遗憾。访者和被访者,都透出一股淡泊超旷、潇洒风流的隐逸之气。

吾爱孟夫子(1),风流(2)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3),白首卧松云(4)。

醉月频中圣(5),迷花不事君(6)。

高山安可仰(7),徒此揖清芬(8)。

【注释】

(1)孟夫子:即孟浩然,夫子是尊称。

(2)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

(3)红颜:指年纪轻的时候。轩冕(xuan mian):代称做官。轩,轩车,一种华美轻便的车子。冕,古代高级官员戴的帽子,前面悬有串珠。此句是说孟浩然从青年时代起就对仕宦不感兴趣。

(4)白首:指年老。卧松云:隐居于青松云海之间。

(5)醉月:月下醉饮。中(zhong)圣:“中圣人”的简称,意思是饮清酒醉了 。古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中:动词。

(6)迷花: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7)高山:比喻孟浩然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诗经·小雅·车辖(xia)》:“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徒此”句: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浩然外出远游,李白不无遗憾地写了这首诗,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

P18-19

序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杰出的诗人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其中最熠熠生辉的两颗巨星是李白和杜甫。他们的作品分别代表了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李、杜年龄只相差十一岁,他们都经历了唐王朝的全盛时代和由盛入衰的安史之乱,但他们的诗歌创作存在着某些根本性的不同。李白的诗歌主要创作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饱含青春热情和蓬勃朝气,富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豪放飘逸,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而杜诗的主导风格在安史之乱前夕才开始形成,而成熟于其后数十年的苦难动荡之中。经过贫困、战乱酝酿而成的忧国忧民思想,博大精深,含蓄深沉。这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但无论是李白的“豪放飘逸”,还是杜甫的“沉郁顿挫”,都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李白出生于西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托克马克城附近),五岁随父亲李客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李白自小就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蜀中又是一个有着任侠风气的地方,侠士风对李白也有影响。李白集道家的飘逸和侠士的豪放于一身。二十岁以后,李白开始在四川境内游览,访锦城(成都),游峨眉,登青城,开阔了眼界,养成了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豪放不羁的性格。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顺江流出蜀,游洞庭、登庐山、至金陵、扬州,往游越中。然后西游云梦,经襄阳,作客汝海。开元十五年,娶故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定居湖北安陆。开元十八年前后,初入长安,隐居终南山。李白没有走科举入仕之路,他希望通过交游扩大自己的声名,创造入仕的机会。他四处漫游,广泛结交著名文人、道士、官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名动京师,上达天子。

天宝元年(742)秋,李白奉召入京,身份是翰林待诏。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鸾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

李白离长安后,至洛阳与杜甫相识,不久分手,杜甫西入长安,李白沿商州大道东行,漫游汴梁、齐鲁、江浙、燕赵。次年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东兖州,李白又与杜甫相遇,同游泗水、东蒙等地。这时他的思想是复杂的,既悲慨不平,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入世,希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并没有消退。随着天宝年问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乱东南,后隐居于庐山。永王李磷奉玄宗普安郡制置诏,出兵东南,经九江,数请李白加盟。李白遂入永王幕,意在报效国家。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李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李白和他同时代的其他十人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终其一生,他没有放弃“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信念。他为自己设计了“功成身退”的理想人生模式:先建功立业,然后退隐江湖。他的理想在现实中遭到挫败,因而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但他又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精神高度升华,带进了诗中。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生长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七岁即开始学诗,十五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二十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731~745) 杜甫进行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在这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杜甫此期诗作现存二十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长安时期(746~755) 杜甫困守长安十年,穷困潦倒,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的屈辱生活。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他逐渐深入人民的生活,看到人民的疾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腐朽,从而写出了《兵车行》、《前出塞九首》、《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近百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几年。长安陷落后,杜甫从部州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触忤肃宗,几受刑戮。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乾元元年(758)五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乾元二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这时期杜甫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这样的生活经历比长安时期要丰富得多,也艰苦得多。杜甫对现实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哀江头》、《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传世名作。此期流传下来诗歌二百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时期(760~770) 十一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在荆、湘三年。杜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五年,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上元元年(760)春,他在友人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生活暂得安定。广德二年(764),严武再镇蜀,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他度过了六个月的幕府生活。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永泰元年(765),杜甫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大历三年(768)出峡,辗转江陵、公安,年末抵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两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大历五年冬,杜甫死于由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五十九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十一年,他写诗千余首,占现存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甫的一生,始终贯穿着他对人生信仰和政治理想的执着。杜甫称自己为“乾坤一腐儒”(《江汉》),指的就是这种执着。所谓“致君尧舜”,所谓“忧民爱物”,这些儒家的政治观念,在很多人只是一种空谈、一种标榜,杜甫却是真心地相信和实行它。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却无论穷达,都要以天下为念。甚至,愈是社会昏乱,他愈是要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相信尽管“万国尽穷途”(《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但靠了一点一滴的人力,终究能够改变现实。他的这种执着态度,在当年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未必有什么用处,对于诗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唯其如此,杜甫才能始终保持正视现实的热情和勇气。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和杜甫都是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有着独特的艺术风貌:李诗重主观抒情,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描绘,感情豪迈奔放,以气夺人;杜诗则重客观写实,艺术形象真实具体,叙述描写客观化,感情悲慨深沉,含蓄节制。严羽有两句话评价李、杜风格:“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以飘逸与沉郁对举,最能见出两人的风格特点。

李白、杜甫的个性和思想大不一样,因而诗歌的风格截然不同。李白有开朗、豪迈的个性,热烈奔放的情感,强烈的个体价值观念。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为此,李白热烈奔放的感情的表达方式总是爆发式的。读他的诗,可以感到他强烈的感情总是突然喷涌出来,一旦触发诗情,心中就再也没有闸门节制他感情的潮水。而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杜甫,经过贫困、战乱酝酿而成的内在的感情则是深沉炽热的忧国忧民思想,这一思想是构成其风格的主要原因。读杜甫的诗,常常感受到在深沉的忧思中蕴含着一份忧念国家和人民的情感,感情表达往往是百转千回、反复咏叹的方式。他的诗情仿佛是从压抑中流出来的,波浪起伏,一纵一收,好像有一座节制感情潮水的闸门,当感情激越欲出时,它就使之回流,从而使诗情愈加深沉,仿佛无穷无尽。所以有人认为:李白的感情似“火山喷发的岩浆”,杜甫的感情似“地火在地下运行”。

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李白诗歌的意象组合,不粘不滞,意象是跳跃的,用表面看来没有逻辑关系的意象联系起来,“意接词不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而杜甫诗的意象多偏向于有悲剧美的事物,被损害被摧残的物象,尤其是后期的诗歌几乎都带上“病,,字,如《登高》,诗意是悲秋,“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高”,无限辛酸归结在这十四个字上。杜甫的想象往往在一个地方留连忘返,他的想象所创造的画面,是一个细腻的现实世界,想象的展开常常受着生活的客观逻辑所制约。杜甫诗歌意象紧密,句子概括、凝重。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今存近千首诗中,律诗约130多首,尤其七律最少,只有8首。《古风》五十九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的生命激情。他的七言古诗写得最好,古今罕有能及者。他熟练地运用这种相对自由些的诗体,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杜甫成就最高的是律诗。在他一千四百多首诗中,律诗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诗的成就,主要是拓宽了表现范围,尽力发挥律诗这一体式的表现力,既严格遵守格律规则,又打破格律的束缚。变化莫测而又不离规矩,写得出神入化。像《春望》、《春夜喜雨》、《登高》等诗,都是例子。有时为了更完整地表现一个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采用组诗的形式。用组诗写时事,是杜甫的创造。律诗,尤其是七律,到了杜甫手中,是高度的成熟了。

李白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而杜甫则非常注重对诗歌语言的锤炼,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他要求“赋诗新句稳”(《长吟》),这“稳”字,即指诗歌语言的准确、警醒,能把情、景极恰当地表达出来。他常常在诗中锤炼一些字句,这些字句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其中“自”“空”表现力很强,写出了诸葛武侯祠空寂无人,产生的一种失落感。这样的警策字句,使诗歌意境深邃、含蕴丰厚,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生命力。杜甫的炼字影响了晚唐诗人,发展成苦吟一派。

总的来说,李白和杜甫都是真正的艺术巨匠,他们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艺术方面分别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李、杜诗篇的灿烂光辉是永不衰息的!

李白去世后,李阳冰整理了他的遗稿,编为《草堂集》(已佚)。今存李白集,诗约千首,各体文60余篇。清人王琦《李太白全集》是历代注释李诗的集大成之作。今人整理的版本有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詹瑛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等。

杜甫今存诗1400余首,文21篇。历代杜诗校注批点本约550多种,现存170余种。现存最早的杜集是宋王洙本、九家注本等。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最为详尽。

本集精选了李、杜诗各70余首,试图通过对这些诗歌的介绍,向读者展现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最伟大诗人的诗歌风貌。全书大体按写作时间先后编注(李白部分有13首无法确定写作年代)。李诗的编年,主要参酌王琦《李太白年谱》、黄锡珪《李太白年谱》、詹瑛《李白诗文系年》三家,择善而从。杜诗的编年,主要参看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的《杜甫年谱》。

在编选时,力求选取足以代表李、杜思想和艺术的杰作,同时照顾到不同时期的各种体裁和风格。考虑到这本集子主要面对中小学生,所以编选时尽量挑选一些显浅易懂和篇幅相对短小的作品;有些名篇因篇幅过长、内容过于艰深而没有选入。

本集正文的体例是:题目、题解、作品、注释。在题解方面,一般会交代写作年代和背景,对作品的主要内容或某些艺术特点等进行简单评点,以达到导读的目的。在注释方面,对成语和典故都尽量注明出处;词语注解尽可能详细,必要时还串译;难字生字后面还标有拼音,方便读者阅读。从选目到编写,参考了许多已有成果,或未一一注明。

本集初稿完成后,承吴宁华先生和肖忠诚先生仔细审阅,提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集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专家、读者们批评指正。

编者识于2005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杜诗精萃/国学文化经典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海鸥//谢敏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47600
开本 32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22.742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9
14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