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的思念
在外这些年,很少仔细体味老家的雨季。不想这次再回陕南,秋天的绵绵细雨悄然来临,行车走过秦岭山顶的分水岭,似乎感觉它是在有意横断南北,才有了都市的雾霾陕南的雨。
记得在浓浓的雨季里,我们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谈古论今。
去学校的那条道路,曾经走过万千次。而今河道两岸的绿色已遮挡住了全部的石砌河岸,边上的杂草更是郁郁葱葱。走在河岸的水泥路上,难以找回那时的沙石便道。那时听着雨打路面的噼啪声,看着雨丝飘下的水雾,闻着那略带潮腥湿润的秋雨,陡然间让人有种难分难解的情怀。
雨一滴一滴,淋湿了脸颊,伞上的一缕缕水痕画出老家乡村气息的朦胧。外婆家院子里的白果树,叶子落满雨地,但留存于记忆中的杏黄永不改变。
雨中的村落,房屋半隐半显。黑瓦白墙木门映在绿海雨雾中。田间地头秋收的人们都被雨统统赶回了房间,使得原本寂寥的村镇更加寂静,半掩的门扇里飘出一阵阵欢笑。河岸的水泥路上,偶尔看到一两位穿着雨衣骑着电动车快速行驶的人,宽大的雨衣将骑车人裹住。也有打伞慢慢前行的乡亲,或是散步,或是享受雨的滋润。三岔河桥头,新建的一幢三间三层小楼便是舅家,屋前的水泥场院里,搭接一问钢架车棚。棚下,摆着几张长条桌和一些小板凳。炉子上的铁锅弥漫着辣椒炖鸡的清香。舅妈知道我回来了,已经做好了我最爱吃的农家菜。
雨走过山峦,山便迷蒙起来,烟雾锁绕。重重浓雾中,河道里的水哗哗地跳跃着,就连乡间的水泥路上也是一层薄薄的雨水,顺着蜿蜒的小路奔流而下。一位赶着黄牛的人缓缓走来,黄牛低着头迈着四蹄,缓缓地走着。戴着一顶草帽穿着雨鞋的男人,牵着牛缰绳跟着走在黄牛的身后,虽然他的胸前和腿部都已经被细雨打湿了,但他们仍然走得从容。
雨走田间,田间的一切都变得湿漉漉的。已经收割过油菜的田地一片空荡。随着地形而走的梯田弯弯斜斜,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很不规则,但这并不影响里面的谷物生长。农夫在雨中忙碌着。细雨阻挡不了他的耕作,也阻挡不了他的追求,为了自己心中的希望和幸福,他在雨中耕耘着自己的未来。
雨走陕南,带走了一丝倦怠和满身灰尘,带来了一片绿意和欣欣向荣。行走在细雨中,我的思绪也跟着这细雨,天马行空,密密斜斜,任意飘摇在这山岭间,摇响季节的风铃。
回家的路上,走过中学门口,大门上的五星依然闪亮。我的思绪随着校门闪进教室。
上中学时,学校没有围墙,但家湾的赵婶总是提着两篮子馍馍从学校里走过来,远远地便喊:“泡巴馍,热的!”下课若碰见她经过这里,便有不少同学去抢购,虽然不贵,但在那时能掏钱买东西吃的在我们眼里算有钱人。
也是一个大雨天,我在语文课堂上调皮捣蛋被老师罚站在后门外。瓢泼的雨打在屋檐下的水沟,溅湿了我的裤腿,我无助地等候下一节课的到来。突然,有人在边上拉我了一下,一回头,看见赵婶悄悄站在我身后,她摸了摸我已经肿起来的脸,说,认得你,白果树底下的吧,你外婆我叫姑呢!娃,要听话,好好学,别淘,出息点啊。她掀开左手提的竹篮里的白纱布帘子,拣出个泡巴馍塞到我手上,轻轻踮着脚步往街道去了。看着走远的赵婶的背影,我突然泪流满面,要不是教室里在上课,我一定会号啕大哭。五分钱的泡巴馍一直镶嵌在了我的记忆里。
下课后,班长和几个同学把我拉进了教室,而我一直沉浸在站在教室外的那情节里。
回到雨中的家里,站在小妹家二楼的露台之上,透过蒙蒙雨色静看牧马河,碧绿的水面掀起一圈一圈涟漪。对岸的座座农家小楼在雨中亦显得扑朔迷离,东边的牧马河桥置于山与水中,像画中之景,已非实桥。远处的山似乎在雾中飘动,恍惚间觉得置身江南之乡,此时方觉得被人称为“小江南”确然如此。
听着淅沥的小雨敲打车窗的声音,回味离别近三十年的感觉,真还有些情难自禁。傻杲一程,听雨、看雨,任由一缕缕的雨丝化作惆怅带我飘向远方。P3-5
最后一次选择
向后转,向前走,这是我们离开部队时的唯一选择。
向后转,挥泪告别于如歌的岁月,在三点一线的方块里,火热的青春留下脚印一串;向前走,脱下军装继续闯,或许是死胡同,头破血流也要走。
这也许是我们的最后一个动作,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后来我们就习惯了被叫着老转。向后转,这是军人的一个队列动作。
有人说:“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这也许是对的吧,但对我个人而言我从来就没有后悔过,因为路是自己选择的!既然来了,后悔又有何用?
二十年,未成年时走进去,带着老婆孩子回来,在这较为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体会多少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滋味,理解最多的是牛郎织女,没有了鹊桥,不能相守。天天如此,一切照旧,按部就班成就了责任和使命,或许是想活得坚强勇敢。
离开部队前的最后一堂课,是老侯为我们讲述老兵的故事。他们也多是老转,共同深刻体会是最大的敢人莫过于自己,成就转业之路,和战场上攻略恰是相反,只有打倒自己。
记得在新兵时如何完成人生第一次大的转变,指导员讲的这第一堂课,说的是老鹰的故事。每一次要换嘴角的时候那要承受多大的痛苦,它从高空垂直向地面飞去的那一刻,那勇气、那信心、那力量、可能只有它心里才知道,但它的信念告诉自己必须要改变,也必须要这样做。从那时起,我一直努力,用勇气去面对,哪怕失败。后来的岁月是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的,苦乐相融,风雨兼程,暑去冬来走了二十年。1992年曾经经历过一次裁军,2005年的那天,再次面临着裁军,我选择了转业。参加市上双选会时,我的档案才从省口转到市上。选择是盲目的,两眼一抹黑。后经安置办推荐到了交通局。10月10日,来到了公路局的楼下,最好的承诺是我不再会被第三次分配,留在了机关。
这一个过程,注定了我的后半生,就这样留在了公路上。后来多数兄弟们知道了都曾经说过我不应该这样选择,关键环节是我放弃了重新选择的机会,别人的过错是我制造的机会,我不应放弃。既来之,必安之,随遇而安吧。
生命如火,岁月如歌,在不知不觉中,告别军旅十年。回眸往事,思绪万千,心如湖水,荡起涟漪,诸多记忆,似乎都已融入生命,回味悠长,芬芳四溢……
2010年春节的一次理发,写了几句00空间日记,无意发给《陕西交通报》,和陕交报结缘,之后偶尔写点随笔散文。陕交报的向晖、少言几位编辑时常鼓励我多写点文字。2013年下半年,从市二网工程项目回机关上班,工余时间便强迫自己静下心思,把部分文稿整理一二,集于小册,权作生活的积累吧!
每一朵鲜花都有开放的权利
高建群序
高尔基和列夫·托尔斯泰曾有过一次晤面。那时托尔斯泰已经很老很老了,像他小说《战争与和平》中所描写的那棵老橡树一样苍老,笨拙,疲惫。而高尔基当时还很年轻,一位身穿水手装,身上散发着海洋气氛的流浪者,一位被我们称之为文学青年那样的年轻的梦想家。那时他还不叫高尔基。
当托尔斯泰听完这位唐突的拜访者讲述他的苦难的人生经历后,老人热泪盈眶,他先在自己的胸前画了个十字,说:“圣母呀,你是一只无底的杯子,承受着世人辛酸的眼泪。”接着,他对来访者说,“在拥有了这些经历之后,孩子,你完全有理由成为一个坏人!”
这位来访者后来成为一位大作家,成为苏维埃文学的奠基者。从那时起,他把笔名叫作高尔基,也就是俄语“苦难”的意思。
我所以说起开头这个俄罗斯文坛的著名掌故,是因为这些日子,有好几位写作者来找我,拿着他们写的书,要我为书写个序言之类的东西。他们都是一些有点才气、有些阅历的人,当然,较之高尔基所承受的大苦难,他们还都风平浪静地生活着,只是在家门口的池塘里扑腾两下,然后上得岸来,便发一声“曾经沧海”的感慨而已。但是,情形很相似,都是试图以文学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释放自己能量的人。
所以我想到了上面这个文坛掌故。
《山里山外》这本书的写作者叫唐毅,一位在山里长大,后来又当兵,现在转业到公路局工作的中年人。他大约很勤奋,半生中一路走来,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赞美写下来,天长日久,将发表过的作品搜集起来,便整理成这么一本书。出版界的行话把这叫“结集”。
作者的老家是西乡。西乡那地方我去过多次,今年清明茶叶节还去过。那里有一条有名的河流,叫牧马河,自秦岭山中跌宕流出,在一个叫子午镇的地方注入汉江。在接待我的午子山的茶园里,老板说,要在山顶给我建一个工作室,一块大石头放在工作室门口,石头上刻上“倦鸟归巢”几个字。而负责接待的那位姑娘对我说:“你不来,我不老!”这话虽然是笑谈,但是叫人听了,感到乡情般的温暖。
这位写作者从大山走出,一路走来,充满着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们的热爱,这在我阅读这本书时,强烈地感受到了。他对三叔的感情,他对三姨的感情,字里行间我们都能看到。当我们走出家门,像一个涉世不深的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这个世界游历的时候,我们给心灵的一角,安放下故乡的牌位,在那里收容下我们疲惫的叹息和痛苦的哭泣。
作者当过兵,应当是提干了的吧,因为书中谈到他带着家属。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后来他转业了,开始在西安的公路系统工作。散文集的名字叫《山里山外》,大约就是说,作者的人生历程,一部分在山的里边,一部分在山的外边。那山就是我们的秦岭山。
秦岭是一条伟大的山脉,秦岭的最高峰叫太白山。太白山顶有两股水,一股向山南流,流入汉中盆地,这水叫褒水;一股向山北流,流入关中平原,这水叫斜水。人们顺这两股水修成栈道通行,这道路就是有名的“褒斜道”。
我细细阅读了这本书,然后写下因阅读而产生的一些联想。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单位,每一处地域,都有这么几个文化人存在,他们自己不知道,其实,他们是有来历的人。中华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他们就是传递者。他们是来自星星的你,是仰望星空的人,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美国电影《廊桥遗梦》中有一句著名台词,说:“我们是昨日的牛仔,过时的品种,偶尔流落到地球上的外星人!”这话,是那些身上有着艺术细胞,整天沉湎于梦想的人们的一个内心独白。
所以我们自寻烦恼,一生都把自己绑架到文学这辆充满希望又充满失望的战车上,而须臾不能自拔。
在西安这个初冬的早晨,零星的雪花飘着,大地一片静谧。我坐在“高看一眼”工作室,为这位业余作家的一本书,写下上面的文字。我真诚地祝愿这本书的出版。它是作者的多年心血的结晶,一个坚守者的梦魇之旅,它有理由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敬。俄罗斯小说家契诃夫说:“大狗叫,小狗也要叫,既然来到这世上了,那就有叫的权利!”记得我在好多年前也说过类似的话,我说:“每一朵鲜花都有开放的权利,至于这鲜花开放得大与小,艳与素,那是另外的话题。”
是为序。
2015年11月22日西安
《山里山外》这是一本散文集,分为山里山外,时光的背景,似水年华三部分。写家乡写工作写生活,写的都是作者唐毅的人生历程,一部分在山的里边,一部分在山的外边,山就是秦岭山。生命如火,岁月如歌,回眸往事,思绪万千,心如湖水,荡起涟漪,诸多回忆,似乎都已融入生命,回味悠长,芬芳四溢。本稿件文笔真挚,语言质朴,那份对工作对生活的爱,让人动容,作者的所思所想明白无误的表达给了读者。文稿整体连贯性强,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实属优秀作品。
唐毅,一位在山里长大,后来又当兵,现在转业到公路局工作的中年人。他很勤奋,半生中一路走来,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赞美写下来,天长日久,将发表过的作品搜集起来,整理成《山里山外》。本书分为山里山外,时光的背景,似水年华三部分,内容包括《秋雨的思念》、《三姨出嫁》、《樱桃花开了》、《秋实·白果树》、《走进乡镇那条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