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里山外
内容
试读章节

秋雨的思念

在外这些年,很少仔细体味老家的雨季。不想这次再回陕南,秋天的绵绵细雨悄然来临,行车走过秦岭山顶的分水岭,似乎感觉它是在有意横断南北,才有了都市的雾霾陕南的雨。

记得在浓浓的雨季里,我们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谈古论今。

去学校的那条道路,曾经走过万千次。而今河道两岸的绿色已遮挡住了全部的石砌河岸,边上的杂草更是郁郁葱葱。走在河岸的水泥路上,难以找回那时的沙石便道。那时听着雨打路面的噼啪声,看着雨丝飘下的水雾,闻着那略带潮腥湿润的秋雨,陡然间让人有种难分难解的情怀。

雨一滴一滴,淋湿了脸颊,伞上的一缕缕水痕画出老家乡村气息的朦胧。外婆家院子里的白果树,叶子落满雨地,但留存于记忆中的杏黄永不改变。

雨中的村落,房屋半隐半显。黑瓦白墙木门映在绿海雨雾中。田间地头秋收的人们都被雨统统赶回了房间,使得原本寂寥的村镇更加寂静,半掩的门扇里飘出一阵阵欢笑。河岸的水泥路上,偶尔看到一两位穿着雨衣骑着电动车快速行驶的人,宽大的雨衣将骑车人裹住。也有打伞慢慢前行的乡亲,或是散步,或是享受雨的滋润。三岔河桥头,新建的一幢三间三层小楼便是舅家,屋前的水泥场院里,搭接一问钢架车棚。棚下,摆着几张长条桌和一些小板凳。炉子上的铁锅弥漫着辣椒炖鸡的清香。舅妈知道我回来了,已经做好了我最爱吃的农家菜。

雨走过山峦,山便迷蒙起来,烟雾锁绕。重重浓雾中,河道里的水哗哗地跳跃着,就连乡间的水泥路上也是一层薄薄的雨水,顺着蜿蜒的小路奔流而下。一位赶着黄牛的人缓缓走来,黄牛低着头迈着四蹄,缓缓地走着。戴着一顶草帽穿着雨鞋的男人,牵着牛缰绳跟着走在黄牛的身后,虽然他的胸前和腿部都已经被细雨打湿了,但他们仍然走得从容。

雨走田间,田间的一切都变得湿漉漉的。已经收割过油菜的田地一片空荡。随着地形而走的梯田弯弯斜斜,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很不规则,但这并不影响里面的谷物生长。农夫在雨中忙碌着。细雨阻挡不了他的耕作,也阻挡不了他的追求,为了自己心中的希望和幸福,他在雨中耕耘着自己的未来。

雨走陕南,带走了一丝倦怠和满身灰尘,带来了一片绿意和欣欣向荣。行走在细雨中,我的思绪也跟着这细雨,天马行空,密密斜斜,任意飘摇在这山岭间,摇响季节的风铃。

回家的路上,走过中学门口,大门上的五星依然闪亮。我的思绪随着校门闪进教室。

上中学时,学校没有围墙,但家湾的赵婶总是提着两篮子馍馍从学校里走过来,远远地便喊:“泡巴馍,热的!”下课若碰见她经过这里,便有不少同学去抢购,虽然不贵,但在那时能掏钱买东西吃的在我们眼里算有钱人。

也是一个大雨天,我在语文课堂上调皮捣蛋被老师罚站在后门外。瓢泼的雨打在屋檐下的水沟,溅湿了我的裤腿,我无助地等候下一节课的到来。突然,有人在边上拉我了一下,一回头,看见赵婶悄悄站在我身后,她摸了摸我已经肿起来的脸,说,认得你,白果树底下的吧,你外婆我叫姑呢!娃,要听话,好好学,别淘,出息点啊。她掀开左手提的竹篮里的白纱布帘子,拣出个泡巴馍塞到我手上,轻轻踮着脚步往街道去了。看着走远的赵婶的背影,我突然泪流满面,要不是教室里在上课,我一定会号啕大哭。五分钱的泡巴馍一直镶嵌在了我的记忆里。

下课后,班长和几个同学把我拉进了教室,而我一直沉浸在站在教室外的那情节里。

回到雨中的家里,站在小妹家二楼的露台之上,透过蒙蒙雨色静看牧马河,碧绿的水面掀起一圈一圈涟漪。对岸的座座农家小楼在雨中亦显得扑朔迷离,东边的牧马河桥置于山与水中,像画中之景,已非实桥。远处的山似乎在雾中飘动,恍惚间觉得置身江南之乡,此时方觉得被人称为“小江南”确然如此。

听着淅沥的小雨敲打车窗的声音,回味离别近三十年的感觉,真还有些情难自禁。傻杲一程,听雨、看雨,任由一缕缕的雨丝化作惆怅带我飘向远方。P3-5

后记

最后一次选择

向后转,向前走,这是我们离开部队时的唯一选择。

向后转,挥泪告别于如歌的岁月,在三点一线的方块里,火热的青春留下脚印一串;向前走,脱下军装继续闯,或许是死胡同,头破血流也要走。

这也许是我们的最后一个动作,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后来我们就习惯了被叫着老转。向后转,这是军人的一个队列动作。

有人说:“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这也许是对的吧,但对我个人而言我从来就没有后悔过,因为路是自己选择的!既然来了,后悔又有何用?

二十年,未成年时走进去,带着老婆孩子回来,在这较为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体会多少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滋味,理解最多的是牛郎织女,没有了鹊桥,不能相守。天天如此,一切照旧,按部就班成就了责任和使命,或许是想活得坚强勇敢。

离开部队前的最后一堂课,是老侯为我们讲述老兵的故事。他们也多是老转,共同深刻体会是最大的敢人莫过于自己,成就转业之路,和战场上攻略恰是相反,只有打倒自己。

记得在新兵时如何完成人生第一次大的转变,指导员讲的这第一堂课,说的是老鹰的故事。每一次要换嘴角的时候那要承受多大的痛苦,它从高空垂直向地面飞去的那一刻,那勇气、那信心、那力量、可能只有它心里才知道,但它的信念告诉自己必须要改变,也必须要这样做。从那时起,我一直努力,用勇气去面对,哪怕失败。后来的岁月是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的,苦乐相融,风雨兼程,暑去冬来走了二十年。1992年曾经经历过一次裁军,2005年的那天,再次面临着裁军,我选择了转业。参加市上双选会时,我的档案才从省口转到市上。选择是盲目的,两眼一抹黑。后经安置办推荐到了交通局。10月10日,来到了公路局的楼下,最好的承诺是我不再会被第三次分配,留在了机关。

这一个过程,注定了我的后半生,就这样留在了公路上。后来多数兄弟们知道了都曾经说过我不应该这样选择,关键环节是我放弃了重新选择的机会,别人的过错是我制造的机会,我不应放弃。既来之,必安之,随遇而安吧。

生命如火,岁月如歌,在不知不觉中,告别军旅十年。回眸往事,思绪万千,心如湖水,荡起涟漪,诸多记忆,似乎都已融入生命,回味悠长,芬芳四溢……

2010年春节的一次理发,写了几句00空间日记,无意发给《陕西交通报》,和陕交报结缘,之后偶尔写点随笔散文。陕交报的向晖、少言几位编辑时常鼓励我多写点文字。2013年下半年,从市二网工程项目回机关上班,工余时间便强迫自己静下心思,把部分文稿整理一二,集于小册,权作生活的积累吧!

目录

序言

山里山外

 秋雨的思念

 牛背上的阳光

 三叔的石头梦

 农家烟火

 三姨出嫁

 乡音难改

 老街若梦

 小人书时代

 樱桃花开了

 赶电影

 祭灶神

 老家的路

 遥远的淡绿

 路的渴望

 暖心

 秋实·白果树

 情醉午子山

 茶香(一)

 茶香之(二)

时光背影

 求佛

 走进乡镇那条路

 剪头

 山路弯弯

 山缘

 车痕

 九龙湖纪事

 鸣雁

 难兄难弟

 纽扣风波

 因为孩子的困惑

 时光里的背影

 与难同行

 灞桥往事

 微信里的瀑布

 走近莫高窟

似水年华

 我们曾经一起走过

 第一次的感觉

 老营房的事儿

 那年有“鱼”

 嫂子来了

 那片白杨林

 有种感觉叫不紧张

 最后一支烟

 远走戈壁看沙湖

 戈壁深处

 重回老营房

 一首老歌一句话

 曾经被放弃的坚持

 为“水”流泪

 星城梅雨

 又是一年中秋时

 忆军训

 离别的车站

 节日里的感动

 缘起西三线

 城河往事

 伤离别

 梦想平遥

后记

最后一次选择

序言

每一朵鲜花都有开放的权利

高建群序

高尔基和列夫·托尔斯泰曾有过一次晤面。那时托尔斯泰已经很老很老了,像他小说《战争与和平》中所描写的那棵老橡树一样苍老,笨拙,疲惫。而高尔基当时还很年轻,一位身穿水手装,身上散发着海洋气氛的流浪者,一位被我们称之为文学青年那样的年轻的梦想家。那时他还不叫高尔基。

当托尔斯泰听完这位唐突的拜访者讲述他的苦难的人生经历后,老人热泪盈眶,他先在自己的胸前画了个十字,说:“圣母呀,你是一只无底的杯子,承受着世人辛酸的眼泪。”接着,他对来访者说,“在拥有了这些经历之后,孩子,你完全有理由成为一个坏人!”

这位来访者后来成为一位大作家,成为苏维埃文学的奠基者。从那时起,他把笔名叫作高尔基,也就是俄语“苦难”的意思。

我所以说起开头这个俄罗斯文坛的著名掌故,是因为这些日子,有好几位写作者来找我,拿着他们写的书,要我为书写个序言之类的东西。他们都是一些有点才气、有些阅历的人,当然,较之高尔基所承受的大苦难,他们还都风平浪静地生活着,只是在家门口的池塘里扑腾两下,然后上得岸来,便发一声“曾经沧海”的感慨而已。但是,情形很相似,都是试图以文学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释放自己能量的人。

所以我想到了上面这个文坛掌故。

《山里山外》这本书的写作者叫唐毅,一位在山里长大,后来又当兵,现在转业到公路局工作的中年人。他大约很勤奋,半生中一路走来,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赞美写下来,天长日久,将发表过的作品搜集起来,便整理成这么一本书。出版界的行话把这叫“结集”。

作者的老家是西乡。西乡那地方我去过多次,今年清明茶叶节还去过。那里有一条有名的河流,叫牧马河,自秦岭山中跌宕流出,在一个叫子午镇的地方注入汉江。在接待我的午子山的茶园里,老板说,要在山顶给我建一个工作室,一块大石头放在工作室门口,石头上刻上“倦鸟归巢”几个字。而负责接待的那位姑娘对我说:“你不来,我不老!”这话虽然是笑谈,但是叫人听了,感到乡情般的温暖。

这位写作者从大山走出,一路走来,充满着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们的热爱,这在我阅读这本书时,强烈地感受到了。他对三叔的感情,他对三姨的感情,字里行间我们都能看到。当我们走出家门,像一个涉世不深的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这个世界游历的时候,我们给心灵的一角,安放下故乡的牌位,在那里收容下我们疲惫的叹息和痛苦的哭泣。

作者当过兵,应当是提干了的吧,因为书中谈到他带着家属。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后来他转业了,开始在西安的公路系统工作。散文集的名字叫《山里山外》,大约就是说,作者的人生历程,一部分在山的里边,一部分在山的外边。那山就是我们的秦岭山。

秦岭是一条伟大的山脉,秦岭的最高峰叫太白山。太白山顶有两股水,一股向山南流,流入汉中盆地,这水叫褒水;一股向山北流,流入关中平原,这水叫斜水。人们顺这两股水修成栈道通行,这道路就是有名的“褒斜道”。

我细细阅读了这本书,然后写下因阅读而产生的一些联想。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单位,每一处地域,都有这么几个文化人存在,他们自己不知道,其实,他们是有来历的人。中华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他们就是传递者。他们是来自星星的你,是仰望星空的人,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美国电影《廊桥遗梦》中有一句著名台词,说:“我们是昨日的牛仔,过时的品种,偶尔流落到地球上的外星人!”这话,是那些身上有着艺术细胞,整天沉湎于梦想的人们的一个内心独白。

所以我们自寻烦恼,一生都把自己绑架到文学这辆充满希望又充满失望的战车上,而须臾不能自拔。

在西安这个初冬的早晨,零星的雪花飘着,大地一片静谧。我坐在“高看一眼”工作室,为这位业余作家的一本书,写下上面的文字。我真诚地祝愿这本书的出版。它是作者的多年心血的结晶,一个坚守者的梦魇之旅,它有理由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敬。俄罗斯小说家契诃夫说:“大狗叫,小狗也要叫,既然来到这世上了,那就有叫的权利!”记得我在好多年前也说过类似的话,我说:“每一朵鲜花都有开放的权利,至于这鲜花开放得大与小,艳与素,那是另外的话题。”

是为序。

2015年11月22日西安

内容推荐

《山里山外》这是一本散文集,分为山里山外,时光的背景,似水年华三部分。写家乡写工作写生活,写的都是作者唐毅的人生历程,一部分在山的里边,一部分在山的外边,山就是秦岭山。生命如火,岁月如歌,回眸往事,思绪万千,心如湖水,荡起涟漪,诸多回忆,似乎都已融入生命,回味悠长,芬芳四溢。本稿件文笔真挚,语言质朴,那份对工作对生活的爱,让人动容,作者的所思所想明白无误的表达给了读者。文稿整体连贯性强,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实属优秀作品。

编辑推荐

唐毅,一位在山里长大,后来又当兵,现在转业到公路局工作的中年人。他很勤奋,半生中一路走来,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赞美写下来,天长日久,将发表过的作品搜集起来,整理成《山里山外》。本书分为山里山外,时光的背景,似水年华三部分,内容包括《秋雨的思念》、《三姨出嫁》、《樱桃花开了》、《秋实·白果树》、《走进乡镇那条路》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里山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312196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7-09-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2017180124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0
16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