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十字星下的神迹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最初由美国兰德·麦克纳利出版公司出版,立即风靡全球,引起极大程度的轰动,一出版便有20多种译文出现,并荣登《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34周之久,可以说这是一部全球范围内的超级畅销书。

这是一趟惊险刺激的梦幻之旅,从迈阿密夜晚街角的星空到撒哈拉沙漠上的赤热尘风,从花之都日落黄昏到哈瓦那狂暴夜风,从亚马逊原始丛林到阿拉斯加白色雪原……

神殿之城Heraklion,天空之境Meteora,黑暗之都Transylvania……这里有神秘精彩的冒险,这里有扑朔迷离的黑幕,这里还有南十字星曙光降临之前的最终选择!

内容推荐

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岛民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谜。波利尼西亚群岛,是由一个三角形地区组成的,北起夏威夷岛,南到新西兰,东至复活节岛。有人认为最原始的岛民来自印度,也有人认为是来自于马来西亚,更有人认为他们是一万两千年前沉没的神秘大陆亚特兰蒂斯的幸存者的后裔。著名的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曾在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天堂”——大溪地生活过一段时期。他在大地创作了一幅著名的美术作品,名字就是:“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海尔达尔根据他自己的一些发现和当地岛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认定他们是从南美洲迁徙而来,并且,他们远航的工具就是那种极其简单的木筏。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思生活后,他放弃了成为一个动物学家的可能,转而投身于一种身兼人类学家和探险家的传奇人生之中。

本书即是这次历史上最富于罗曼蒂克情调和人文气息的探险过程的全记录。“康铁基”是传说中的印加神,海尔达尔用以命名木筏。在整整三个月的航行中,“康铁基”号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海洋历程。这是一次成功而完美的旅行,也是一次大胆英勇的挑战。

目录

第一章 我的狂想

缘起:神秘的南海之谜/2

波利尼西亚人从何处而来?/6

寻找铁基:流浪的太阳神/10

第二章 组建探险队

转折点,或权威的回答/16

挪威海员之家/19

探险家俱乐部/22

我的伙伴们:画家及破坏专家/26

来自军方的支持/29

事情就这么定了/34

第三章 南美造筏记

厄瓜多尔的轻木/38

猎头族与土匪/41

乘吉普车翻越安第斯山/44

密林中的十二棵轻木树/48

神奇的河流/51

会见秘鲁总统/53

最后一位队员的出现/57

海军造船厂和轻木筏/60

不吉利的预言/63

“康铁基”号命名仪式/66

第四章 大洋奇观

带一只金刚鹦鹉起航/70

洪堡德急流的巨浪/75

未遂的海空告别/79

轻木在吸水/81

飞来的大餐:从沙丁鱼、金枪鱼到海豚/83

怪鱼来访/85

遭遇海霸王:鲸鲨传奇/87

硕大无朋的海龟/91

第五章 深海之上,南十字星之下

作为筏民的生活与工作/94

食物与饮用水/97

白薯和葫芦的证明/100

一只名叫约翰的海面蟹/102

在“生鱼汤”中航行/103

鲸鱼,海豚,甚至蚂蚁/106

猎鲨小记/110

海上新宠——舟鲫/113

飞鱼志异:乌贼的喷气机/115

埃里克的潜水竹筐/118

海图上的暗礁/120

解开中心板之谜/123

第六章 怒海孤筏

看见自己/126

古代的航海者/129

复活节岛的奥秘:红石雕像长耳人与日神铁基/132

复活节岛的奥秘:三个真名的启示/137

徒手戏鲨/139

我们失去了绿色大鹦鹉/143

无线电的故事/145

星空中的航道/148

三排巨浪和第一场暴风雨/151

怒海鱼疯/155

落水与救难/158

第二场暴风雨,或劫后余生/160

来自天空的信使/162

第七章 南海诸岛纪行

海市蜃楼般的岛屿/166

神秘莫测的暗礁/169

天堂的原住民/173

克那特的冒险/176

克那特的归来/179

克那特的奇遇/181

布满暗礁的水域/183

弃筏之前/186

触礁/188

生死之间/191

最后的“康铁基”号木筏/194

来到天堂/196

第八章 和波利尼西亚人在一起

鲁宾孙生涯/198

沉默的发报机/201

荒岛乐事/203

酋长莅临康铁基岛/205

陆上行舟/209

从太阳上来的先祖/211

盛宴与狂欢/216

一次事关名誉的手术/220

授名仪式/222

营救“贸易”号/224

塔希提岛的盛会/227

六只花环/229

附录一:毕肖普,挑战海尔达尔的第一人/230

附录二:第二次挑战者——伟大的威廉·威利斯/242

附录三:另一个关于木筏的故事/255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我的狂想

缘起:神秘的南海之谜

有的时候,我们会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惊异。其实,是我们自己一步一步、自然而然走到这一步的,可一旦置身其中,却又要大惊小怪地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

比如,你带了一只鹦鹉和五个朋友,坐木筏航行在海上。突然有一天,从睡梦中惊醒,发现自己竞在海上,这时候你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个问题了。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早晨,我坐在木筏上,在一本被露水打湿的航海日记上写道:

5月17日,挪威独立节。大浪顺风。今天轮到我做饭,我在舱面上拾到七条飞鱼,在竹舱顶端捡到一条鱿鱼,并且在托斯坦的睡袋里发现了一条不知名的鱼……

写到这里我止住笔,正是刚刚那个念头把我的思路打断了。我不由得想:今天的5月17日不同寻常。的确如此,真是越想越觉得怪!我竟然会跑到这大海上来,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开始的?

在我的左边,碧绿的大海一望无际,巨浪喧嚣着从身旁涌向远处,追逐着遥不可及的蓝天。右边是一个竹舱,阴凉的舱内仰面躺着一个满脸胡须的汉子,他一边读着歌德,一边抬着脚,把脚指头轻插在屋顶竹架的空格里面,这个小而怪异的小竹屋就是我们几个人的“家”。

“本奇特,”我一面推开那只想爬到航海日志上去的鹦鹉一面说,“你说,我们怎么会干这件事?”

本奇特把书移到金红胡须的下面。

“谁知道,只有你自己最清楚。这不是你自己想出的主意吗?不过我倒觉得你这个想法很伟大。”

他把放在竹架里的脚趾向前挪了三格,又接着看起了他的歌德。舱外烈日当空,平直的舱面上还有三个人在干活,他们半裸着被太阳晒成棕色的身躯,满脸络腮胡,背上汗珠,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在太平洋上乘木筏航行的老手。埃里克拿着六分仪和一叠纸弯腰走进室内。

“我们现在的位置是西经98度46分,南纬8度2分。好家伙,昨天可走得不少啊!”

他拿过我手中的铅笔在墙上挂的一张海图上画了一个圈。从秘鲁的卡亚俄港开始的一串19个小圆圈构成了一条曲线,这是最后一个。赫尔曼、克那特和托斯坦也急不可耐地挤进来看。这个小小的圆圈距离这串圆圈的最后一个整整40海里,也就是说我们离南海群岛又缩近了40海里。

“看见了吗?”赫尔曼得意扬扬,“这表示我们离开秘鲁海岸以后,已经航行了850海里了。”

“可是离最近的岛还有3500海里。”克那特小声说道。

“准确地说。”托斯坦说,“咱们是在海底以上15000英尺,在月亮的下面。”

如今我们都知道所在的确切位置。我又继续想我刚才的问题。了无牵挂的鹦鹉叼着我的航海日志想把它拖走。晴空普照着茫茫大海,蔚蓝的海天浑然一体。这一切或许是去年冬季在纽约的一个博物馆的办公室起的头。也许更早些,是七年以前在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上开始的。这次出海,如果东北风不把我们吹往南处的塔希提和土阿莫土群岛,或者我们还能在那个岛靠岸。我一闭上眼睛就能看到那个小岛上的一草一木。暗红的山冈层层叠叠,山麓上林海茫茫,郁郁葱葱,沿岸一带,修长的棕榈树摇曳生姿。这就是法图希瓦岛。从我们现在的位置到那个岛,中间甚至没有陆地,有的只是几千海里的大洋。我仿佛看见了奥依亚河谷那狭窄的入海口,当年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每晚我们都坐在那儿,坐在寂静无人的海滩上,我们远眺的就是如今这片海,这浩瀚无边的大洋。当时我和妻子在一起,采集一种业已消逝的文明遗留下来的生物标本,而如今是与一群海盗似的胡须满面男人为伍。

那个夜晚让我记忆犹新。文明世界似乎不存在,变得那么遥不可及,我们是那个岛上唯一的白人,已经在那里生活了将近一年,我们在放弃文明的种种好处的同时也避开了它的种种弊端。我们自己修房子,住在海边棕榈树下一幢架在桩子上的小房子里,在太平洋上的热带丛树里以渔猎为生。

那晚我们像平常一样,坐在洒满月光的海滩上,面对着大海。我们完完全全着迷了,陶醉在四周的仙境里,毫无倦意。鼻孔里充满了海的咸味和树林散发出的阵阵芳香,耳边飘拂着沙沙的风声。每隔一段时间,汹涌的巨浪便淹没这一切,波涛从海边滚滚而来,冲向岩边泛起一片片白沫,撞在岩边已经被磨得没有棱角的岩石上,激起浪花点点。巨浪在闪烁着粼粼的波光的礁石之间喧嚣着,发出流淌的哗哗声,然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海水退下去了,积蓄着力量,以便再一次冲击永不屈服的海岸。

“好奇怪,”妻子说,“岛的那边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大浪。”

“是啊,”我说,“这边是迎风面,所以海浪总涌向这边。”

我们就这样坐着,尽情领略着海的雄伟,它仿佛在不停地诉说:我从遥远的东方滚滚而来。贸易风这股永不停息的东风吹破了平静的海面,掀起了巨澜,推动着波涛汹涌向前,越过东边天水交汇处,到达这里撞上悬崖,碎为浪花点点,但是东风却轻轻松松地擦岩而起,穿过密林和群山,无拘无束地继续西行,掠过一岛又一岛,奔向落日。

从古至今,大海上的波涛连同波涛上空的浮云都是从东边地平线涌到这边来的。最早到来的土著对此十分了解,今天的岛民也同样如此。在海上远航的鸟儿,每天捕鱼都向东方飞行,以便能在填饱肚子后双翅疲惫时能乘着东风返航。就连花草树木和谷物庄稼也全仰伏东风带来的雨露滋润成长。我们坐在海滩上,那时我们就已经知道,在长出云团的东方地平线后面那遥远的地方,就是南美广阔的海岸,隔在中间的只有4000英里空旷的海面。

我们凝视着天空的浮云和月光下起起伏伏的海水。我们倾听着一位老人的话语,他半裸着身子蹲在我们面前,注视着篝火的余光。

“铁基,”老人平静地说,“他既是神也是酋长。从前,我们住在大洋彼岸广阔的土地上。”

老人用树枝把火光挑亮。他在静静地思索。他怀念往昔,过去的英雄时代已深深扎根在他脑海里,不能忘却。他崇拜自己的祖先们作为神所做的一切事业。他在期待有一天能回到他们那里去。泰特图亚老人是法图希瓦岛东岸已经消失的各部落中唯一存活下来的人。他已记不清自己的年龄,但是,从他刻满皱纹,并且如枯木般干枯的肤色来看,他应当已在风雨酷暑中经过了近百年。岛上已没几个人记得和相信祖辈们那关于伟大酋长太阳神之子铁基的传说了,泰特图亚是那几个还记得祖先历史的人中的一个。

那晚,当我们上床休息的时候,泰特图亚关于铁基,关于岛民的故乡是大洋彼岸的传说,伴着远处激浪拍岸的低吼声,萦绕在我脑际久久挥之不去。在这静夜里,在那海岸边,那声音仿佛来自遥远的年代,似欲言又止。我辗转反侧不能成眠。时间好像突然消逝了,铁基和跟随他渡海的人民似乎从汹涌的巨浪中登岸。我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对妻子说:“你有没有注意到,森林里那些巨大的铁基石像很像南美那种已灭绝的文明遗留下来的大石柱。”

我可以肯定岸边的巨浪正以它的啸声来表示对我意见的赞同。然后涌浪渐隐,我也跌入梦乡。

P1-5

序言

神秘探险历来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活动之一,它使人类得以拓展更多的生存空间,并满足了人们对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心。随着一代又一代探险家置生死于度外的艰苦努力,世界的面貌已经清晰地呈现于世人眼前,以至于到了20世纪中叶,地球上可供探险的地方已经所剩无几。如果一个人在这个时候出现而又想成为一个探险家,那么,他面临的选择确然是少而又少的,除非他能别出心裁,另辟蹊径。

于是,索尔·海尔达尔出现了。在他惊人的丰富想象力面前,世界仍然是奥妙无穷的。哪怕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被地图精确地呈现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奥秘都已随之解开。在他看来,探险不仅是人对自然的了解,更是人对自己的认识。这种理念使他成了一位新型探险的先锋。

他认为早期的人类并不意味着精神上的原始,他们的生活方式比起现代的城市居民更有尊严。他认为早在欧洲人那些发现性的航行之前,早期的人类就已有能力穿越大洋、拓展新的生存空间了。为了证明这一点,在他22岁之时,就携妻来到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在马克萨斯群岛的法图希瓦岛上体验另一种生活——现代文明的另一面。他说:“文明的人类正在向他们自身所处的环境宣战,最终也将波及这些僻远的岛屿。人们可能正在赢得一些局部战役的胜利,但注定会输掉最后一战。倘若人真的在某一天‘战胜了’自然,那么,人类本身也会像胎儿自己剪断脐带一样毁灭自己。”

为了证明远古文明之间曾存在横跨海洋发生联系的可能,海尔达尔需要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在岛上,他看到过一种神秘的岩雕,罕见的尖船,怪异的鱼种……海尔达尔不禁开始思索之间的联系。后来,当他游访邻近的希瓦岛时,又发现了另一种奇异的神秘现象,即该岛的一些巨型红石雕像,以及一些酷似南美大陆波利维亚的的喀喀湖附近的蒂亚瓦纳科的雕像。

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岛民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谜。波利尼西亚群岛,是由一个三角形地区组成的,北起夏威夷岛,南到新西兰,东至复活节岛。有人认为最原始的岛民来自印度,也有人认为是来自于马来西亚,更有人认为他们是一万两千年前沉没的神秘大陆亚特兰蒂斯的幸存者的后裔。著名的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曾在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天堂”——大溪地生活过一段时期。他在大地创作了一幅著名的美术作品,名字就是:“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海尔达尔根据他自己的一些发现和当地岛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认定他们是从南美洲迁徙而来,并且,他们远航的工具就是那种极其简单的木筏。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思生活后,他放弃了成为一个动物学家的可能,转而投身于一种身兼人类学家和探险家的传奇人生之中。

本书即是这次历史上最富于罗曼蒂克情调和人文气息的探险过程的全记录。“康铁基”是传说中的印加神,海尔达尔用以命名木筏。在整整三个月的航行中,“康铁基”号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海洋历程。这是一次成功而完美的旅行,也是一次大胆英勇的挑战。海尔达尔在整个航行中自始至终都做了日记,然后在航行结束后整理成本书出版。同时,探险队成员又把整个活动拍成电影,夺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本书最初由美国兰德·麦克纳利出版公司出版,立即风靡全球,引起极大程度的轰动,一出版便有20多种译文出现,并荣登《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34周之久,可以说这是一部全球范围内的超级畅销书。同时,海尔达尔也成了国际名人,受到各国人民的敬重。

海尔达尔于1914年10月6日出生于挪威的拉克维克一个工厂主家庭,1933~1936年在奥斯陆大学学习,毕业后即前往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法图希瓦岛生活。二战时从军。二战后,开始其漫长的探险生涯:1947年,“康铁基”号探险;1955~1956年,复活节岛探险;1969年,“太阳神”号探险;1970年,“太阳神”2号探险;1977~1978年,再次赴复活节岛探险。直到2002年去世前,他仍在从事游访与写作,他的足迹抵达波利尼西亚、不列颠哥伦比亚、加拉帕戈斯群岛、安第斯山区、非洲和小亚细亚等地,获得多种奖励。

林克

于海南石梅湾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写得和《鲁滨孙漂流记》一样好,但它写的是真事!它不仅对广大的普通读者,而且对海洋学、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美洲学、鱼类学等许多领域的专家都有吸引力。

——美国《芝加哥太阳报》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有的一部杰作,它将我们与自然质朴深深地联系在一起,每一页都写满了大海和天空的优美和深沉。

——美国《纽约时报》撰稿人 阿尔弗雷德·斯坦福

只有在探险中,一个人才能成功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

——法国作家 安得烈·纪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十字星下的神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挪威)索尔·海尔达尔
译者 林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19673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1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33.5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6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