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
内容
编辑推荐

天赋教育不是培养神童,不是用一大堆书本把孩子压趴下;天赋教育是给孩子一个恰当的、优越的教育条件。让孩子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变为现实。本书所倡导的理念、所描述的故事、所介绍的方法对实施新课程是一种很好的启示、一种有益的借鉴、一种及时的帮助。

内容推荐

美国的天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人为本,以培养Learning-explorer(学生)为目的,以“自我教育”为归宿。

目录

我们都来写历史 代前言

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

“颠覆”美国天赋教育

读者的重托

一 造就天才是不是梦?

美国也搞神童教育吗?

丑女把父母告上法庭的启示

掀起你的盖头来

美国教育部长给“神童”下定义

“万花筒”式的天赋教育

二 你的孩子是神童吗?

现代神话——批量造“神童”

“神童”是什么样的?

怎么选“神童”?

三 谁有资格当神童的老师?

师傅的师傅

给猴子一棵树

“游戏”一回课题研究

孩子心目中的老师

天赋教育老师的特点

四 为什么要“颠覆”美国神童教育?

早学、多学是早慧教育吗?

美国“童子功”不屑早学、多学

13年早知道

美国“童子功”的第一招

美国“童子功”的第二招

培养“聪明的孩子”

还是“智慧的学生”?

“颠覆”美国天赋教育

天赋教育的目标

五 家长怎么给天赋教育“补课”?

“可以”、“需要”、“应该”

母亲成了“母老虎”

要的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天赋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给EQ(情商)补课

在家办个“家庭理事会”

六 天赋教育需要什么社会环境?

“硬件”和“软件”

德育难教

莫名其妙的恐慌

教育不是时装表演

被“禁闭”在车里的家长

别自己吓自己

七 美国的神童教育“神”在哪里?

“三脚架理论”

“教”的起点, “育”的归宿

“养成教育”的局限

自我教育的盲区

别小看香蕉从生到熟的过程

自我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

利用人的特异功能——自我教育

八 天赋教育从哪里起步?

为什么特别重视社会研究课?

历史的火锅煮些什么?

孩子的致命罩门

Care的价值观

当你帮助过的人不帮助你

九 数学是“算学”吗?

以讹传讹

数学不是算术

美国重视“双基”,还是中国重视?

怎么是上“数学课”,而不是上“算术课”?

数学也是一门艺术

十 人人都需要要领导素质吗?

当官才需要领导素质吗?

难道世界一流大学闲极无聊?

宇宙飞船着陆在何处?

如何自救?

杀一个回马枪

十一 教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还是产生问题?

解决问题比发现问题重要吗?

创造需要丰厚的知识吗?

“问题成堆”好不好?

圈套套不出的问题

用问题来扼杀问题

用问题引发的问题

不该用智慧来重复他人

应该用智慧来创造自己

十二 研究性学习,还是学习性研究?

翻译的问题,还是观念的问题?

取消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

别让研究成果烂在肚子里

披露一份“武功秘笈”

点评“武功秘笈”

十三 “教是为了不教”,还是“不教是为了教”?

“美国孩子起跑落后,终点领先”

是伪问题吗?

为什么美国孩子后劲儿足?

反思“教是为了不教”

“自教”还是“自学”?

教案评点

后记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与其他五花八门的天赋教育计划相比,拉科达学区的天赋教育计划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天赋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其他孩子在一起的,每星期抽一些时间到天赋班里学习;二是天赋教育只安排“社会研究”课,其他的科目学生个人可以以跳级的形式处理;三是高中不专门设天赋教育计划,而是让有能力的高中生提前学习大学课程。

对这种形式的天赋教育,我进行了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并且与教育学院有关的教授、中小学的天赋教育老师、学区的专业管理人员、天赋班的学生和家长进行了交流、探讨乃至争论。我认为,拉科达学区的天赋教育计划周全地考虑了天赋班孩子的特长、需求和弱点,从而扬长补短,使得天赋班的孩子能在健康、适中的环境和氛围中充分发展。

比较中国的“少年天才班”或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教育,我认为这种为孩子提供“天赋安全地带”的做法,要比“天才集中营”式的方法更适合早慧孩子的健康发展。

首先,天赋班的孩子在各方面或某方面超过一般孩子,这既是他们的长处,也可以是他们的致命弱点。

记不得是哪个神话里有个大力神,一旦站在大地上就力拔山河,但只要脚跟离地,哪怕仅半寸,立即就变得手无缚鸡之力。

倘若我们能够像量化神童的IQ一样量化大力神的力量,我们会发现两者的数值都很高。但是,当我们对照神童和大力神的弱点,我们也会发现,他们的弱点同样会使得他们弱不禁风。天赋班的孩子可以很出众,也可以很脆弱,长处和短处都很明显。克服了弱点,优点倍增;一旦短处占上风,天赋班的孩子将会比普通孩子还软弱。超常孩子的自杀几率高就是一个佐证。

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一片恐慌,全国各地都大搞天赋教育。1961年9月,密苏里州的圣路易市就集中了全市30个最聪明的10来岁的孩子搞封闭式的天赋教育。30多年后,其中的一个女孩(当然,现已年过半百)以这个天赋班为研究蓝本写了一本书《聪明的女孩们》,引起轰动。后来,她又以该班为研究对象写了另一本书《聪明的男孩们》,第一章第一节的标题就是“社会孤立”。几乎是一开篇,她就引用了其中一个男孩的话:“……到了新学校(译者注:这是一个专门为天赋孩子设立的封闭式学校),整个感觉就是,生活全都完啦,现在不得不只跟天赋孩子在一起玩了。”即便让天赋孩子生活在常人中,他们都可能有社会自闭症,就更不要说把他们封闭起来了。经过多年的实践,美国教育界已总结、吸取了这个教训。

如果说现在美国天赋教育有什么绝招或秘密的话,那就是在用IQ测试或其他什么手段把天赋孩子选出来后,立即把他们送回“凡间”:不让他们高高在上,不让他们“高处不胜寒”,不让他们自以为是,不让他们脱离“群众”,不让他们脱离现实,不让他们孤立于社会:而让他们牢牢地站在坚实的大地上,成为顶天立地的大力神。天赋班孩子的致命弱点是难以在同龄人中完成社会化。把优点和缺点相同的天赋班的孩子长期“圈养”在一起,他们就会脱离现实,脱离“群众”,以致因社会化不完善而孤僻怪异,造成身心不健康,就像脚跟离地的大力神一样弱不禁风。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当我们把现实社会看作大力神的大地,就不难找到天赋班的孩子“撬动地球”的支点了。

要使脚跟牢牢地站在大地上,参加天赋教育计划的孩子就不能像国内少年班那样集中“圈养”,就要让他们“与群众打成一片”——在正常的环境中培养正常的群体意识,进行正常的社会化。

P020-021

序言

母亲是在抗战期间读的中大,主修历史。后来,她到柳州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我曾问过母亲:“为什么在中大读历史,却当了中学教师?”

母亲说:“搞教育就是写历史……”

我当时听不懂。

记不得是哪一年,有一天,突然有人重重地敲门。门一打开,一个大汉跪倒在地。连声说:“何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是个罪人,在牢里,我总在想,如果我听您的话,就不会是这样。出狱的第一天,我要见的第一个人,就是您……”

文弱的母亲竞有这种震慑力,让缩在墙角的我百思不得其解。

母亲高度近视,晚上家访,总要带上我们中的一个做“小拐杖”。结果,常常是我们睡着了,让母亲一脚深一脚浅地背回来。其实,母亲才是领我们步入人生的“拐杖”。

某日,母亲对护理人员说:“你休息一会儿,我也想睡一会觉了……”这一睡,母亲就再没有起来。

后来,学生集资重建了母亲曾任教的中学校门,并把一个平凡的老师的名字刻在校门上。

我们家四个孩子中,有两个搞教育,与母亲“写历史”的濡染不无关系。

光阴荏苒,时空交错。

最近,我在搬家时无意中看到20年前《作家》刊载的一篇文章——《中国的“小皇帝”》,其他人都在忙进忙出,我却“躲”到厕所里,一口气把它读完。我对其中一段话颇有感触:“眼下的独生子女们,在二十年以后都将纷纷走上工作岗位,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续写中华民族的历史。而我们的一大批年轻父母们时下所做的不仅仅是哺育孩子,多多地做新衣服,买巧克力,每天不辞辛劳送孩子去幼儿园。我们同时也是在缔造历史!”

培育孩子就是在写历史。说得很深刻!

我们每一个养儿育女的父母、教书育人的教师、实践自我教育的孩子,都是在续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然而,我们续写的这段历史到底怎么样呢?这些年来,不管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或者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重新翻开这段历史,重新审视我们亲手缔造的这段历史……

据讯,1979年曾有一个中国访问团到美国考察基础教育,回国后。写了洋洋洒洒的数万字报告。说是美国孩子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轻视数理化;下午1点多就放学回家,根本不懂“家庭作业”为何物,只知道昏天黑地地玩;课堂乱如自由市场……结论是:美国基础教育病入膏肓,20年后中国的科技将赶上这个超级大国。

同年,美国也派团考察中国基础教育,也写了一份报告:中国孩子纪律性强:7点前街上多是学生,边走边吃早点;每天都有“家庭作业” (把每天的“家庭作业”当成奇闻来报告,本身就是奇闻);把考试成绩最好的称为优秀生……结论是: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学习最好。再过20年,美国的科技将被中国甩在后面。

27年过去了,“病入膏肓”的美国教育又培养了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其科技继续领先世界;而中国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致使孩子高分低能……

历史证明,两家的预言都错了。

为什么错?

错在哪里?

中国的基础教育到底向何处去?

中国的基础教育为什么不能承载世界一流大学?

科技的摩天大厦、诺贝尔奖台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科技型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教育作“基础”?

以考为本的中国基础教育能不能承载一个创新型国家?

……

凡此种种,非常值得我们这些亲手缔造这段历史的父母、老师、孩子去深思,去反省!

这也是我——曾经作为“历史”被缔造,也作为曾经参与缔造历史的一员,并且有机会跨视角地审视中关两国教育的非“旁观者”,试图在这本书里与读者一道去思考,去回答的问题……

后记

矿矿小学天赋班有个老师叫路易丝·舒尔茨(Lois Schultz)。当时,我们刚搬家,要忙许多琐事,而且矿矿上的是小学六年级,马上要读初中。也就没怎么跟这间小学打交道。只是为矿矿进天赋班的事,与路易丝见了一次面。那还是1996年夏天的事了。

五六年后,我接到一个电话。是路易丝从另一个城市打来的,她惊叫道:天赋班一个女孩的妈妈,一大早,从当天报纸的头版得知矿矿在中国出书的消息。就给她挂电话……我忙解释道:矿矿出书的事,我们谁也没说,保密了一年多,但当地媒体还是从其他渠道知道了。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电话里,我觉得她对天赋教育颇有心得,就说:“如果将来写天赋教育,有些事情还想请教您……”路易丝表现出极大兴趣。又过了一两年,写作天赋教育渐渐上了议事日程,我们有过更多的接触,并且商谈了合作写书。后来,我的《“高考”在美国》都出版了,路易丝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2004年底,我再约她谈书的大纲,她回了个电邮,含含糊糊地说:最近在医院检查身体,过两天还要到另一家医院复查,看看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可能……

我隐隐约约感到有问题,但又不好问。我试着发了一两份无话找话的邮件,均石沉大海。2005年元月,我收到山姆(路易丝的先生)传来的邮件:路易丝得了重症……

今年元月,再接到一封邮件,说是路易丝已不能说话,只是在她想笑的时候,眼里还能闪出小小的光亮……

《天赋教育在美国》一书,毕竟曾与路易丝商谈过,如不出意外的话,她极可能是书的作者之一。今天,只能在这里为她写一篇后记。我对路易丝了解不多,只好请矿矿代笔。

书评(媒体评论)

培养聪明的孩子和培养智慧的孩子,不仅仅是字面意义的区别,而是意味着两种教育观念的不同,意昧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金教育是否内化到自我教育的境界。

——中国教育报记者·李伦娥

《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所倡导的理念、所描述的故事、所介绍的方法对实施新课程是一种很好的启示、一种有益的借鉴、一种及时的帮助。

——广州市第四十二中学教育硕士·陈祥春

天赋教育不是培养神童,不是用一大堆书本把孩子压趴下;天赋教育是给孩子一个恰当的、优越的教育条件。让孩子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变为现实。

——家庭杂志社资深记者·翟永存

我们的教育所缺乏的就是对孩子天赋的认知,于是多少年来实行的是一刀切的教育,培养的是一个模子的人;而人们又盲目去追求表面上的教育公平。不懂得创设一个适合孩子天赋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多么的重要。

——广州市执信中学副校长·张水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全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829740
开本 32开
页数 3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63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10
14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