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开风气不为师(梁启超语录)》编著者梁启超。
牛马驼象虽庞大,人能役之,以其不能群也,蜂蚁虽渺小,人有时畏之,以其能群也。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
宇宙是不圆满的,正在创造之中,待人类去努力,所以天天流动不息,常为缺陷,常为未济。
革命之必产革命,实事所必至,理有固然。推究终始,既有因果之可寻;广搜史乘,复见前车之相踵。
信立于上,民自孚之, 度背信,而他日更欲有以自结于民,其难犹登天也。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但开风气不为师(梁启超语录)》编著者梁启超。
《但开风气不为师(梁启超语录)》内容提要:梁启超先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言论气势磅礴、纵横开合,既有古典策论的大气,也广博西学的视野,言笃实,理崇密,并日渐理性与科学,笔端字字句句闪烁炙热的感情,见智见性,常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人类文化所以能成立,全由于一人的知识能传给多数人,一代的知识能传给次代。我费了很大的工夫得一种新知识,把他传给别人,别人费比较小的工夫承受我的知识之全部或一部,同时腾出别的工夫又去发明新知识。如此教学相长,递相传授,文化内容,自然一日一日的扩大。倘若知识不可以教人,无论这项知识怎样的精深博大,也等于“人亡政息”,于社会文化绝无影响。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士不志道则已,苟志道矣,而畏祸惧罪,有所不尽于言,取容当世,贻误将来,岂君子学者之所为哉?
——《成败》
范围天地间种种事物于规则之内,而以己身入其中以鼓铸之;其风气随时变易,而不惑溺于旧俗所习惯;能自治其身,而不仰仗他人之恩威;自修德行,自辟智慧,而不以古为限,不以今自画;不安小就,而常谋未来之大成,有进而无退,有升而无降,学问之道,不尚虚谈,而以创辟新法为尚;工商之业,日求之扩充,使一切人皆进幸福。如是者,谓之文明之人。
——《英雄与时势》
有世界主义,有国家主义,无义战、非攻者,世界主义也;尚武敌忾者,国家主义也。世界主义,属于理想,国家主义,属于事实;世界主义,属于将来,国家主义,属于现在。今中国岌岌不可终日,非我辈谈将来、道理想之时矣。故坐吾前此以清谈误国之罪,所不敢辞也;谓吾今日思想退步,亦不敢辞也。
——《答客难》
今日世界之事,无有大于中国之强弱兴亡者,天下万国大政治家所来往于胸中之第一大问题,即支那问题是也。故支那问题,即不啻世界问题;支那人言国家主义,即不啻言世界主义。然则吾今日之思想决非退步也。
——《答客难》
故学莫要于善观。善观者,观滴水而知大海,观一指而知全身,不以其所已知蔽其所未知,而常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是之谓慧观。
——《慧观》
世界愈文明,则豪杰与舆论愈不能相离。然则欲为豪杰者如之何?日:其始也,当为舆论之敌;其继也,当为舆论之母;其终也,当为舆论之仆。敌舆论者,破坏时代之事业也;母舆论者,过渡时代之事业也;仆舆论者,成立时代之事业也。非大勇不能为敌,非大智不能为母,非大仁不能为仆,具此三德,斯为完人。
——《文明与英雄之比例》
欧洲十八世纪以前之社会,齐氓一岁所入,而政府、贵族、教会,睃其泰半,所余者仅赡事畜,盖云幸矣。中国则勤动所获,能自有之,以俭辅勤,积数年便可致中产。故贮蓄之美风,在泰西则学者广为论著以发明,政府多设机关以劝厉,而其效卒不大;观中国人人能之,若天性然,亦其制度有以致之也。
——《杂答某报》
行社会革命建设社会的国家,则必以国家为一公司,且为独一无二之公司,此公司之性质,则取全国人之衣食住,乃至所执职业,一切干涉之而负其责任。
——《杂答某报》
论者固明知社会革命之不能实行也,于是卤莽灭裂,盗取其主义之一节以为旗帜,冀以欺天下之无识者。庸讵知凡一学说之立,必有其一贯之精神,盗取一节,未或能于其精神有当也。
——《杂答某报》
盖必其人稍有科学的头脑,每发一义,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其观察点有一误谬之处,故驳论者可以此为攻,而持论者亦可以此为守。
——《杂答某报》
一般学子,既年少而富于好奇心,复刺激于感情,以骚动为第二之天性,外之既未尝研究他人学说之真相,内之复未能诊察本国社会之实情。于是野心家乘之而中以诚词,致此等四不像之民生主义,亦以吠影吠声之结果,俨然若有势力于一时。吾安得不为此幼稚时代之国民一长恸也。
——《杂答某报》
原来一个国家被外来民族征服,也是从前历史上常有之事,因为凡文化较高的民族,一定是安土重迁,流于靡弱,碰着外来游牧傈悍的民族,很容易被他蹂躏。所以二三千年来世界各文明国,没有那一国不经过这种苦头。但结果这民族站得住或站不住,就要看民族自觉心的强弱何如。
——《辛亥革命纪念演讲》P14-P16
梁启超(1873~1929年),中国现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
幼年即学,并表现出良好的天赋。早先研习训诂之学,17岁参加科举,中举人。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得读《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从师于康有为。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此期间,先后创办过《万国公报》、《时务报》、《知新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多种报刊,发表大量政论文字,足为现代新闻及政论之鼻祖。“辛亥革命”爆发后,归国,与袁世凯合作,组建进步党,与孙中山的国民党抗衡,并出任袁政府的司法总长。
1915年底,梁启超与学生蔡锷策划武力反对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及盐务总署督办,1917年辞职。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考察,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认为西方文明已经陷入危机,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0年以后,脱离政治,专心学术研究,于文、史、哲诸方面多有著述,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6年,因疑患尿毒症,却由医疗失误,被切除健康的右肾,自谓“白丢了一个好腰子”。1929年病逝。平生主要著作收入《饮冰室文集》。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先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言论气势磅礴、纵横开合,既有古典策论的大气,也广博西学的视野,言笃实,理崇密,并日渐理性与科学,笔端字字句句闪烁炙热的感情,见智见性,常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梁启超先生在近现代历史上可谓大名鼎鼎。无论哪一本中国近现代史,翻入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章节之后,梁启超便频频亮相其中。从公车上书到戊戌变法,从畅言少年中国鼓动国人的梦想到流亡海外,从保种保教到保国保皇,少年成名的梁启超有一段注定不平凡的时代之旅。
作为思想者和政论家的梁启超,无疑是位文科天才。早年读书钻研训l诂小学,之后跟随康有为钻研世界文章。每遇一种新学问,都能轻松上手,是佛家所谓的大有“慧根”。在这样的慧根上,区区八股科举并不在话下。梁启超十七岁时轻松中举,现在看来,都令人啧啧称奇的盛事。然而,知不足的梁启超本人,不懈努力,使得“慧根”不但货真价实,而且日久弥笃,塑造出了晚近中国历史上最绚烂的一抹文化霞光。犹如一佛而众身,辉光四射:改革者的梁启超,政治流亡者的梁启超,政论家的梁启超,新闻鼻祖的梁启超,北洋司法、财政总长的梁启超,进步党党魁的梁启超,直至清华“四大导师”之首的梁启超……
在今天的我看来,成就梁启超的,不在于他光辉绚烂的声名、显赫一时或风光一世,更为重要的是,他身上的那种浓重的文化先驱意味。犹如一枚阴阳鱼的活化身,在中国文化经历数千年、萌发巨大嬗变的节点上,梁启超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非常美妙地融和到自己的灵魂当中,并日渐有成。起初,很生硬,有点格格不入,然后随着生命的历程,日渐通融。并推云播雨,开出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一朵奇花。若非一场极具现代况味的“医疗事故”,让梁启超在1929年56岁的壮年上陨落,再借梁任公三十年光阴,真不知,他又将如何看待身后那另一番的天地玄黄。
历史不容假设。因为相对于任何假设中的善意,现实总是残酷得过分。号称师法梁启超的胡适,并没有能用言论左右陷中国于万劫境地的“力争”:在新时代,“成王败寇”的逻辑,找到了诸如“物竞天择”这样更好的说辞,帝王将相的传统大戏也换上了诸如中山装之类的新服。历史的变易,变着变着就变得十分诡异,相衬之下,从古色古香走出来的梁启超和他动情动魄的言说,却显出十足亲切的现代感和先驱感:
作为其言论的选编者,我最佩服梁启超的,是他能完成不可能之任务:在旧体制、旧知识体系里科举致士的梁启超,硬生生地提着自.己的辫子,把自己从大清臣民提到了民国公民的归宿中。
这一步是相当难的,纵然如其师号称“南海圣人”的康有为,纵横人生之后的归宿,无非是西子湖畔坐拥美宅、妻妾成群的陈腐名士。而梁启超,却像他自己所谓的“应时之英雄”,始终能以“今日之新我力战昨日之旧我”,不断努力升级改造,永远像一个好奇心十足的少年人那样,矢志不渝地追求中国现代文明的能够企及的新高度。作为一代文化大师的梁启超,这等的气魄,是至今足可令人效仿的:
就历史的文化气象而论,自晚清以来,曾国藩这一辈的儒家先觉者,对西学和西方文化颇怀好感,努力“放眼看世界”,力图“采西气补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