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茶马古道(读行天下)
内容
编辑推荐

茶马古道,是文化传播的古道,是转经朝圣的道路,是民族文化大走廊,是绵延盘旋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滇、藏、川“三大角”地带的原野丛林中的一条神秘古道。本书是背包族、自助族的古道攻略完全手册,也是你了解中国人文地理的一条捷径。

目录

引言

茶马古道介绍

古道沧桑/20

永远的马帮/22

茶香飘远/24

各民族饮茶习俗/28

茶马古道之旅

古道驿镇/30

茶马古道沿途少数民族/32

茶马古道沿途少数民族服饰/36

茶马古道沿途的节日/38

茶马古道沿途的宗教/40

沿途少数民族民居/44

上路前须知

旅行方式的选择/46

从云南开始旅行/48

从四川开始旅行/50

旅行中的交通/52

旅行中的住宿/54

意外事件的处理/56

关于摄影/58

十七条千年古道

试读章节

             古道沧桑

茶马古道蜿蜒在中国西南横断山脉间,联系着内地与西藏的民间商贸往来。一千多年来,它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刭西藏,又将雪域高原的特产运到内地,联系着内地与西藏的径济文化交流。在担负着民间运输重任的同时,这条漫长而又艰险的古道也芝各种宗教丈化以及沿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沿途惊心动魄的自然景观、传奇神秘的人文内涵,正吸引着世人越来越多的目光。

起源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作为茶叶原产地的云南、四川向西冲破大江高山的阻隔,把茶销售到西藏,其时间最迟不晚于唐代。

茶马古道之所以产生的根源是藏民族对茶叶这种神奇物质的强烈需求。西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肉类是藏民的主食,没有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所以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藏区和川、滇边地则盛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之间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东奔西走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兴盛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汉藏茶马贸易最受重视的一个时期,明王朝直接控制着内地与西藏的茶马贸易。从建立到灭亡,明王朝与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战事不断。明朝军队需要大量的战马,可内地战马出产不多,战马的来源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王朝采取了多种措施,以获取藏区的马匹。它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利用藏族群众嗜好喝茶的特点,严格控制茶叶的运输、销售,用茶叶换取藏族的马匹。西藏的安多、康巴地区盛产马匹,又与汉族地区地域相连,明王朝从这里引进了大量的马匹。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四川威、松、茂州三卫以茶、姜、布、纸易马送京师。”

辉煌

马帮通过茶马古道把茶叶等物资运上了雪域高原。到达拉萨的马帮,又经喜玛拉雅山垭口把茶叶等运往印度港口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茶马古道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抗日战争时期这条国际大通道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当时急需的民用物资的输入,主要是通过这条连结起了印度和缅甸的通道进行的。可以说,茶马古道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萧条

20世纪中期修建的川藏、滇藏公路大多地段都循茶马古道原址修建,取代了过去蜿蜒伸展在大山、河谷及连接起一座座村寨的茶马古道。汽车代替了驮马,茶马古道也已成为历史。传统意义上带着帐篷、锣锅和枪支,响着铜铃唱着赶马调、浪迹天涯的马帮也渐渐地消失了。不过在云南的一些边远山区,马帮至今仍是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上千年的岁月流转使茶马古道积淀下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宝藏,它期待着人们去探索它那无尽的奥秘。P20-21

序言

一打开地图,人们的视线立即会被亚洲大陆中部的奇异地貌所吸引。这里高山群峙,大江汇集,呈南北纵向,仿佛是地球母亲紧蹙的眉头。这就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山脉西侧,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方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东边是奇妙的滇、黔、川地区,南面是富饶的东南亚、南亚诸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带的原野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从古到今,它像一个谜一样地存在着。

踏上古道,古道石板上二寸多深的马蹄印历历在目,欲说风尘;道旁的玛尼堆上刻画着各种神佛像和宗教箴言,几经沧桑;有些跨越江河连接古道的铁索吊桥和木架悬臂桥,便是由马帮们的血汗钱架设而成的;深山的洞穴中、陡岩下,时时可见森森白骨;许多岩洞、树洞和道旁被火烟熏得黝黑的巨石在倾述着无数代马帮风餐露宿、如歌如泣的传奇经历;上了年岁的老人喝着酥油茶,用苍凉的声音向人们讲述着千百年来茶叶入藏的故事……

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最险峻也最遥远的文化传播古道之一——茶马古道。

自古以来,“茶马古道”作为大西南地区联接不同地域文化,打通中国对外交流途径的道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早在公无前一千年左右,藏族先民及氏羌族系中的各族群已经分布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带,各族先民之间经由山间谷道来来往往,并接受了黄河文明的影响,已存有共同的文化因素,先民们已突破了大山大川的局限,分享着共同的文化。

及至唐时,随着生息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古代藏族逐渐兴起,向东发展的一支到达喜马拉雅山南麓、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据藏族典籍记载,他们当时已经获得了产于许多中华内地的茶叶。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立即使它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的生活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竞相争求。于是,一地产茶,一地需茶,联系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便应运而生。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兴起和传播,这条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

大致说来,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有这么两条:一是从云南的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左贡、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宗、工布江达、拉萨,再经由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再由洛隆宗、工布江达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在两条主线沿途,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蛛网般密布在这一地带的各个角落,将滇、藏、川三地息息相关地联络在一起。

在过去,这些道路无一例外全靠马帮、牦牛帮交通。铃声和马蹄的得得声几乎就是茶马古道的标识。世界上恐怕再没有别的商路像这样走的全是马帮。马帮那种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的生存方式,赋予了茶马古道浪漫而传奇的色彩。因为这一带特殊的地理环境,水上航运完全是恶梦,甚至无法使用车辆,只能靠骡马、牦牛和人驮运。那异常险恶的生存条件,那长达数千公里,来往一趟需耗时四、五个月甚至半年多的漫长旅途,造就了马帮们为人称道的冒险精神,这种冒险不仅仅是拿生命财产作孤注一掷,而是需要非凡的胆识、坚韧的毅力、勇敢的气魄和卓越的智慧以及亲密无间的合作等等一系列美德。马帮身上不乏这些东西。这也正是茶马古道的迷人之处。就是这千千万万马帮抛家别子,风餐露宿,常常逾年不归的来来往往,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一步一步踏出了一条山道,终于“流淌”成各地间相互沟通的“生命”大动脉,成为大西南地区的联系纽带,成为中国与外面世界沟通的又一条通道。那些马帮集中住足停留,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往往就成了后来的城镇。

就这样,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加上统治者的提倡,形成了茶叶和山货等等的大量运输,造就了茶马古道。而古道上经济物资的大量交流,必然带来相应的其它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影响,更由于行进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这种极特殊的“载体”,使得茶马古道逐渐形成了联系沿途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

但由于各种缘故,主要是由于茶马古道不可思议的艰难险阻和遥远漫长,这条古道被人们忽略忘却,对它的认识和开发几乎是一个空白,古道在静默中浸透各种神秘苍茫,数千年的岁月积淀下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宝藏,它期待着人们去探索它那无尽的奥秘。

茶马古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它的宗教文化。千百年来,茶马古道宛如一架通往圣地的天梯,引领着人们的灵魂向高处攀升。  

滇川藏交界地带,向来是各个势力集团来往争夺的地盘,就在各方统治者们使用武力打来打去的时候,一种更为强大的、更有生命力的、凌写于这一切之上的力量,像大树的根须一样伸展到这片大地,并且深深地扎了下去。就在茶文化向西向北扩散时期,佛教随着唐文成公主以及印度佛僧正式传入西藏,经过一百多年与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反复较量,相互融合,最终形成藏传佛教,并随吐蕃军事、政治上的极力扩张而兴蛊起来。它随着吐蕃的军事扩张势力和滇藏、川藏茶马古道的开通,从而传到了云南和川西地区。

通过藏传佛教在滇西北、川西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丽江纳西族、大理白族、川西北羌族等和藏族的经济及文化交流,增进了几个民族之间的友谊。信徒香客们在两个高原之间来来往往,藏客们也因之形成。有些走过茶马古道的老人认为,丽江之所以出现走西藏的“藏客”,形成滇藏、川藏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跟转经朝圣的信徒香客有关。

神圣和世俗有时候的确分不开。茶马古道就是这么一条既浸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又充溢着浓重商业气息的道路。

茶马古道,同时也是转经朝圣的道路。一些虔诚的艺术家们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无数的佛陀、菩萨和许多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的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神异的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等等。这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有时候,它们甚至能让路人产生出超越于生死之上的痴迷,似乎那真是一条通往彼岸世界、通往宁静和谐的天国之路。

今天,在茶马古道上仍处处可见难以计数的玛尼堆、转经房和大小寺庙,它们肃穆地立在每一道山梁、每一条路口、每一个村头,时刻宣示着古道那沧桑的岁月和宗教的神秘与超凡。

茶马古道所经地域,可以说是世界宗教文化的一片神奇而罕见的天地。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及历史沿革,更由于众多民族生息于斯,于是造就了这一带宗教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性、地方性、扩散性和融合性等等特点。仅就作为主体的佛教文化来说,藏传佛教、内地禅宗、巴利语系即上座部佛教都在这一带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世世代代生息在这片高原上的二十多个民族更是各取所信,又各自保留了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原始宗教、民间信仰等等,加上各地各民族间密切的往来,茶马古道上的宗教文化就如万花筒般缤纷杂呈,气象万千了。

茶马古道还是一条民族文化大走廊。茶马古道让人体味到一种中国西南部文化所特有的一种慑人心魄的内核:那从远古至今天延续着的土著血脉文化,那多元的民族群体文化,那么凝重多彩的宗教文化,那么多丰富而复杂的“个体”文化及“混合”文化……茶马古道就像一条流动的血脉,联接起了沿途的各个民族,使他们成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有不少精彩论述。费孝通先生认为,滇、川、藏走廊蕴藏有十分丰富珍贵的古代文化遗存,应该花大力气去做。俄国汉学家罗烈赫也指出:“西藏麋集了许多族源不同的民族,其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童恩正先生曾反复论证,中国的西南部,特别是西藏及其邻近地区,很可能是从猿到人进化的摇篮。

从考古发掘可以看出,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道孚、雅江,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盐源、木里,到云南德钦、香格里拉以及丽江,构成了一系列石棺墓分布带,无论葬式还是随葬器具都基本相似。也就是说,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的文化就已经相互联系,并接受了来自黄河流域古文明的深刻熏陶,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古文化在西南边疆发展的一支。与此同时,由于地缘的关系,它又受到了来自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文化的影响,同时它也将自己的优秀文化通过山间谷道流传到远方。

茶马古道正是这样一条不同部族集团及文化大板块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了解这条古道及它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将有助于我们对亚洲古文明形成过程的进一步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西藏地区与祖国大家庭关系的认识。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这一区域地形极为特殊,气候、物产也因之相差甚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如何使自己的文化适应复杂的自然条件,狞猎、采集、农业、畜牧业如何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发生发展,与此相适应的艺术、宗教、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等又带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都是十分有意思的问题。

许多谜底可能就在茶马古道上。

显然,茶马古道沿途是多民族大交流、是不同民族文化大融合大贯通的传送带。地理生态环境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及文化集团的格局。茶马古道延伸在海拔500米至5000米的广大区域内,纵占十多个纬度,横跨20多个经度,众多的民族集团就分布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再加上河流的切割,山脉的纵横交错以及气候的垂直分布,构成世界最奇特的地形地貌,因而形成独具一格的地理单元,大大地塑造了不同民族集团的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一区域自然形成的生态格局,给了各民族及文明文化制约与丰润的机会,而茶马古道的网状贯通,又使这种种文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使得一地区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熔炉。

茶马古道沿途经过亚热带的莽莽丛林和美如仙境的湖泊,更横跨汹涌咆哮、姿态万千的澜沧江、金沙江、怒江、岷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川,经过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的虎跳峡,神秘莫测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无数雪岭冰峰,横贯中国最为神奇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最后转上我们这个星球上最高的地方。

自上世纪80年代始,我至今已在茶马古道上来往了十几趟。茶马古道的丰富和多彩,它的高远漫长和艰险,它瞬息万变、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和神奇深厚的人文内涵,使我益走弥新,欲罢不能。有一次我被一种带有罕见致命病原体的小虫叮了一口,生命垂危,奄奄一息。我并没有恐惧,人的身体和生命本来就如此脆弱。惟一想到的是,要是还有最后一点力气,爬也要爬到茶马古道上,到那路上一个曾深深打动过我的地方,坦然接受死神的邀约。那儿离天多近啊。那么蓝的天。茶马古道能给人一种行走在天上的感觉,它随时随地可以确证生命的真义。

只要走过茶马古道,就可能拥有这一切。

                   二00三年夏天于昆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茶马古道(读行天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本书编辑部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27821
开本 其他
页数 398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3-12-01
首版时间 2003-12-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6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
丛书名
印张 20.2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15
183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