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游学波士顿(美国教育文化亲历)
内容
编辑推荐

《游学波士顿(美国教育文化亲历)》是作者唐东楚在波士顿访学期间的游学见闻,主要以教育、文化、历史为视角,讲述亲身经历的波士顿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以及历史人文,从而一窥美国的社会现况。

本书行文通俗,观察深刻,分析到位,给人以深思和启发,书中部分介绍甚至可当作旅行和访学的指南,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波士顿堪称“美国的雅典”。这座城市有比美国历史还要悠久的哈佛大学,以及与啥佛齐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这里曾发生过“倾荼事件”,由此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狄更斯在《美国纪行》中曾这样介绍波士顿:“空气清新.房屋明亮……城市非常美丽,我想这座城市一定会让任何外来的人都印象深刻。”

《游学波士顿(美国教育文化亲历)》记录了作者唐东楚在波士顿访学期间的见闻和思考。通过讲述自己在哈佛大学和东北大学访学的经历,以及自己孩子在波士顿初级学校借读的过程,意在对美国的教育以及历史文化做深层次观察,呈现出一个中国文化人眼中的美国社会的诸多面相。

目录

序 一个读书人眼中的美国

自序 让法治和教育使一切变得更澄澈

缘起 “末日心态”去访学

第一章 初识波士顿

第二章 波士顿“自由行”

第三章 小学教育散见

第四章 大学教育亲历

第五章 波士顿文化趣谈

尾声 “波马”爆炸案与“疗愈波士顿”

跋 游学归来“中美梦”

试读章节

考虑到先前《大公报》上说的“美国末日”,以及对肾结石再度发作的担忧,我明知道不少人到了美国买保险只是走个形式,不会真买。但在成行前,我还是执意要夫人无论如何先买好“出国保险”,前后两次共花了六干多元人民币。以前对买保险一直怀有“偏见”的我,竟然第一次有了如此全新的期待:买保险,买的就是“保证没危险”。

接下来的租房颇让人费神。上网查询了海量的租房信息、租房心得等,还是懵懵懂懂,不知该怎么办。

好在有个曾在“广外”一起参加出国英语培训的同学,广西医科大学的曾麒燕教授,其时正在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医学院访学。于是请她务必帮忙,跟她说,无论如何,飞机一落地,第一个晚上,我们一家人要有一个睡觉的地方。

租房不容易,后来我自己为后到的师弟一家租房时就深刻体会了这一点。

在我们出发前一周,曾麒燕终于帮我们把房子租下来了。尽管美国人出租房子是不带任何家具的,她还是和房东莫莉(Molly)去帮我们买了床,准备了基本的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她说到达的当天,会和房东莫莉一起来接我们。

一颗石头总算落了地,焦虑的心一下子安定了不少。

然而好事多磨,出发前三天,儿子调皮,中午在托管部打闹推门,整块门上的玻璃掉下来,扎到手腕,血流不止。到医院,最大的伤口缝了五针,周围的小伤口呈放射状散开,当时情景真有点吓人,至今他手腕上还疤痕累累。万幸他当时闪得快,没扎到头。

这件事,让我对即将的远行又多了点忐忑。夫人嘴上没说,估计也和我一样。只有儿子没心事,沉浸在因受伤而受到关爱的享受中,沉浸在大家称赞他勇敢坚强,缝针也不哭的表扬声里。

正值人间四月天,一家人乘火车到柳絮飘飘的北京,前往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参观,去举办过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和水立方游览,在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前留影,在有野鸭戏水的福海划船。

在留学基金委开了报到证明和预领了1400美元的生活费后,经过两天休整,2012年4月25日,我们登上了去美国的飞机。

第一次在飞机上见到了这么多老外,而且飞机上所有的语音和电视等,一律用英语。不像平素国内的公共交通工具,播完中文播英语。这架飞机只播英语,那些“空叔”、“空婶”,也都只说英语。这无异于使我这个英语听力不怎么好的人,成了半个聋子。

听不懂语言,不免心里没底,一惊一乍地闹了些笑话。

先是我旁边坐着个中国小伙子和他的美国朋友。那美国人是个五大三粗的自人,脖子和脸上都是红的,手臂上长满粗毛。他俩嬉笑打闹时,大个子老美抓住小伙子的耳朵,一掌剁下去,耳根立马红了一大片。小伙子痛得眼泪都快出来了,但还是忍住没吭声。

我心里有点发毛。心想因为职业的关系,我以前在国内接触的美国人,基本上都是些教授、法官或者律师之类的“高素质美国人”,现在碰到这种一般的“美国老百姓”,还是小心为妙。

我的位置靠窗,只好忍着尽量少上厕所,生怕麻烦那个美国“粗汉”起身,互相之间也客客气气的。

后来趁上厕所的机会,我走到夫人和儿子的身边,他俩都在埋头睡觉。我突然看到飞机下方白雪皑皑的群山,就忍不住兴奋地推儿子:“儿子,儿子,快看!喜马拉雅山!”

儿子睁开蒙陇的睡眼,看了看电视机上的直播飞行航线图,慢悠悠地说:“日一本—吧?!”

仔细一看才发现,真的是日本的富士山,圆圆的山顶上有不少白色的积雪。

真是云里雾里,不辨东西南北。

这样经过13个小时的飞行后,我们在旧金山转机,然后又花上5个小时,横贯美国大陆,从西部飞到东部。转机后,飞机上最后好像只剩我们一家中国人了。

这次我的位置在中间,最里靠窗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姑娘,最外靠过道的是一个我从未见过的超“重量级”的胖女人,像座山一样“堵”在我旁边。

P11-13

序言

让法治和教育使一切变得更澄澈

美国只有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为什么能发展成现在的超级大国?带着这种疑问,我踏上了游学波士顿的路。

2012--2013年这一年中,我睁大双眼,迫不及待地拿着“放大镜”、“显微镜”去观察波士顿的文化和教育,试图求解:美国为什么强大?怎样使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更强大?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已经以“中国速度”取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就.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2014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首次提出的“四个全面”,是中国复兴伟业的战略路线图。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在中国大地一度洛阳纸责,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法治的热望。“人民至上是根本,法治方能兴中华。”

这几年的中国热门词汇,不乏中国梦、核心价值观、新常态、反腐、法治、创新和“APEC蓝”等。新浪网将2014年的中国年度词归结为“蓝”,它象征着梦幻、期待和澄澈。说到底,这寄托了人们希望中国社会更加清亮、澄澈的期望:不仅要山清水秀、天朗气清,而且要让每个人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要想去除各种各样的“霾”——官场的霾(腐败)、人心的霾(失信)和自然界的霾(环境污染),首先要靠法治,其次要靠教育。

法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法学家本身就是法学教育家。伦理学也不是只说不做的空洞理论或口号,而是要身体力行,不断探究人的行为“如何是好”的实践哲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授业解惑”外,所谓“传道”,就是为人师者以身作则,润物无声地“陪伴”、信任和等待,还有爱。

中国正不断往好里走。当反腐肃贪吏治清明,各行各业都朝气蓬勃,年轻人不再削尖脑袋争着去“当官”的时候;当教师和教授不再靠行政职务,而是靠学问人品、靠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而“显责”的时候,中国就会更加往好里走了。

愿一切变得更澄澈!

是为序。

唐东楚

2015年5月

于美丽的中南大学

后记

跋游学归来“中美梦”

做梦一样,美国访学归来已近一年。

去年的今日,我正行走在波士顿的大学或周边,闲来就写这本亲历性的《游学波士顿》。而今天,我坐在书房的电脑前,网上显示的多是当前东莞乃至全国范围“扫黄”的消息,还有一直热门的“反腐”和“中国梦”。望着窗外恬淡的阳光,心里有种难得的平静。这是长沙2014年第一场雪后的第一个晴天,空气很好,如此明净的天空是极为难得的,朵朵白云边甚至现出平素少有的蔚蓝。一直令人头疼的雾霾,也不见了踪影。

我是去年4月26日早晨离开波士顿,转道西雅图回国的。当时国内正热播《北京遇上西雅图》,所以我在游览了西雅图郁金香种植园、微软总部和华盛顿大学之后,还特意登上了电视剧中西雅图那个地标性的“太空针”(space needle)。回到长沙已是“五一”劳动节,从此继续着我既熟悉又略显陌生的国内生活。

熟悉的是国内的热闹、快节奏和人情味,陌生的是霾和功利。这种熟悉和陌生,是我身在美国一年和回国一年来生活的对照,是略带夸张的“切身体会”。

说起热闹,中国人爱热闹是出了名的,这一点到美国各地的唐人街一看就知道。这种热闹,某种程度上透出中国人的家庭亲情和交往温情,这在美国是相对稀缺的。记得去年暑假,我到山东菏泽参加弟子的婚礼,碰到一个叫吴迪的兄弟,他的对人热情和爱热闹,令我印象深刻。初次见面,他带我去看他爸爸的几千箱藏酒(他爸爸因此被称为“藏酒痴人”),请我们欣赏他收藏的古董,完全没有一点对陌生人的防备之心。他还叫上一大帮朋友陪我们吃饭,执意帮我向人讨要了一幅画着菏泽牡丹的国画,那种豪情和仗义,直逼“梁山第一百零九条好汉”。

去年网络上比较引人关注的中国大妈在纽约因跳广场舞扰民而被警察带走一事,更是凸显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在国内,声讨广场舞扰民的声音一直都有,也出现了不少民事纠纷。国内很多人都是重私德轻公德,喜欢热闹扎堆,缺少对公共卫生和他人生活安宁的关心。但从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出中国人的爱热闹,如果不干扰别人生活的话,的确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说起霾,其实在我出国之前,长沙可能就有,只是没有对比,也就没有特别在意。但在见识了波士顿的蓝天白云和市区内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野鸭、野鹅、海鸥、松鼠等野生动物后,回到长沙就觉得天空格外灰,更加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除了偶尔在校园里看到为数不多的麻雀、鸽子等鸟类之外,几乎见不到其他野生动物,这一现实让我开始对国人什么野生动物都吃、什么野生动物都打的陋习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再说功利,中美两国大学不同的课堂风格和学习风气,让我更加意识到国内应试教育日益加剧的功利性。记得刚回国那阵,我给在职研究生上课,学生多为有社会经历的成年人,有的是任职多年的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看到他们课堂上空洞洞的眼神、爱来不来的学习态度,我总会想到美国大学课堂上那种热烈的互动,感叹这真是天壤之别啊。于是我试着“逼”他们与我讨论,甚至“争论”。学员们后来说,总算体会到了分数和文凭之外的一点大学精神和乐趣。

上本科生的“民诉法”课,我要求学生结合“三课”(课本、课堂和课外)进行学习和互动,鼓励他们对我编写的教材进行“挑刺”和“辩论”,大到观点的商榷,小到标点符号和打印错误,并且向他们强调大学关键在能力,而不在分数——“60分万岁,其实是很好的励志口号”!于是,同学们把原本有“眠素”之称的“民诉”,学得有滋有味。不少同学在课本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勾画画,圈点得满满当当;课间休息时的提问和答疑,经常让我上厕所都没时间。

但没想到,期末考试时,竟然有三个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因作弊被抓了现行。这三个学生平时从不迟到旷课,而且每次作业都完成很好,基础也很扎实,算上平时成绩,无论如何也不会总评不及格的,但不知为什么,他们还要作弊。后来其中有个学生告诉我,自己就是为了“表现更好些”,以便可以评奖、推优或者保送研究生。

“好学生”也作弊,而且不止一个,这让我感到很痛心。他们作弊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通过或及格,而是贪心。小孩子偶尔顽劣犯点小错误,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这一次,却促使我反思:除了他们三人自身的原因外,外界社会的不良影响,某些奖惩、评价机制的急功近利以及中小学应试教育的“贻害”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说实话,儿子从美国回来后,每天都面临繁重的作业,周末还有好几门课外辅导班,在残酷的排名和白热化的分数竞争面前,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次听到一个课外班的老师不无“鼓励”地说,我儿子如果保持现有的势头继续努力.初中毕业就可以考到公共英语三级,高考就可以得到英语120分以上(以150分的总分计算),我默默地走开了。

破解“钱学森之问”,尽管有体制、机制的障碍,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有义务去发现、去思考,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一些现状和问题。从美国回来,我更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和学生了,爱得有点挑剔、有点痛苦。

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奥巴马的胜选感言也是《为了永远的美国梦》。两个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国家梦,都在本国人民中产生了共鸣。相对而言,中国梦更侧重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美国梦更追求个人自由和成功的实现。作为一个体制内的学者,我深知个人的成功是与集体和国家分不开的。

也许在“中国梦”和“美国梦”之外,我们每个人都还有一个共同的梦,那就是希望梦想成真。这是充满正能量的“中美梦”,而不是做白日梦。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而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去做,哪怕是从未奢望过的事,也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就像我去美国这件事,还真是我年轻时做梦都没有想过的。波士顿是我结婚以来,除长沙之外,唯一一个如此长时间居家生活过的地方,以至于我现在每说起一件事,总是不自觉地带上“出国前”和“回国后”的口头禅。美国,似乎成了我个人生活的“断代史”。

几天前一个闲暇的上午,我在品读梭罗《瓦尔登湖》中的“春天”时,回想到我去年春天在波士顿每日的环湖晨练,突然想到该是联系出版并与大家分享这本书的时候了。

这本书,是我作为一个大学教师,一个法学博士、伦理学博士后,以波士顿游学为切入点,在整整一年中,对美国文化和教育的体验和思考。所谓“美国印象”,其实只是对美国文化和教育的印象,不一定准确,更谈不上“正确”。尤其是只有一年的时间,只关注了波士顿这么一个地方,尽管它堪称美国文化和教育的一个缩影。概观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和各州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这确实很难说是一个全面、完整的美国印象。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我真实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其中激情的和真实的“我”,是事隔一年以后重读当初完成的书稿,仍能感觉得到的。

本书的写作初衷,就是想把我在美国波士顿一年访学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思考,不揣浅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尤其是与那些对美国教育和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学者和读者分享,一起解读波士顿何以能成为美国的“文化之都”、“教育之都”,何以能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所以本书不仅写作手法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而且其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未加修饰的真情实感。

梭罗在世时,一直生活在大波士顿地区的康科德,他在其名著《瓦尔登湖》中写道:“许多书,避而不用所谓第一人称的‘我’字;本书是用的;这本书的特点便是‘我’字用得特别多。其实,无论什么书都是第一人称在发言,我们却常把这点忘掉了。”本书的写作风格,与梭罗的这段话,也算是一种巧合吧。

特别要感谢我的家人和三联书店的胡群英编辑。我的夫人钟慧媛女士,不仅对我这么多年的书生意气保有着持续的宽容,而且还为本书写了序言。我的儿子唐钟书,不仅以他“小大人”式的懂事和体贴,陪伴了我在波士顿的十个多月时间,而且回国后还能赶上出国期间所落下的所有课程,相较其他国内同学而言,他相当于“休学一年跳了一级”,我觉得他真的很棒!胡群英编辑虽然从未谋面,但她的学养和敬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对我信马由缰的“随笔”如此精心地编排、审核和校对,让我更加由衷地钦佩和赞赏三联书店的信誉和水平。

再次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

是为跋。

唐东楚

2014年2月19日一稿

2015年6月1日定稿

于湖南长沙岳麓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游学波士顿(美国教育文化亲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东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54432
开本 32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2015182225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4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