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财富的追问(百年中国的工商巨子)
内容
试读章节

胡雪岩的是非功过

“红顶商人”胡雪岩,仿佛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晚清昏暗的天际。从放牛娃到“资产半天下”的中国首富,他那神话般的发迹和扑朔迷离的破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和唏嘘慨叹。“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在胡生前就广为流传;而在他死后,赢得了更为眩目的地位,在历史的神龛里被顶礼膜拜。文史学者、小说家和文艺作品对他的演绎和渲染更是铺天盖地、推波助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香港、台湾和大陆的电视连续剧竞相问世,使其更加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然而,著名企业家、2014年的中国首富马云却在同年11月20日于乌镇的演讲中指出:“胡雪岩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另一位著名企业家、2010年的中国首富宗庆后对胡更为不屑,认为他只会钻营、官商勾结,通过占据政府资源达到垄断的目的。

认识和评价如此相左并且悬殊,其中巨大的鸿沟都填充了什么?如何重新打量和审视胡雪岩在中国商业史上的是非功过?在他神奇经商手段的背后,折射了中国商人自古以来怎样的宿命?“胡雪岩热”的当下警示又是什么?

贫穷培育德性

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胡雪岩出生于安徽省绩溪县湖里村,小名顺官,父亲胡鹿泉是位有文化的乡村士绅,教授雪岩诵读《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读物。雪岩成人后才名胡光墉,号雪岩,以雪岩行世,家有兄弟四人,雪岩居长。雪岩自幼好学上进,很快便粗通文墨,父亲亦对他寄予厚望,临终时对家人说:“欲兴吾家,其惟顺儿乎!”

雪岩12岁时失父,家道中落后竟一贫如洗,迫于生计,不得不为有钱人家放牛。相传有一天上午放牛时,他在亭子旁捡到一个蓝色包袱,内有换洗衣服、散碎银两和一张300两的银票。他大吃一惊,这些钱足以让全家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兴奋之余他又想到了失主的焦急和痛苦,于是坐在亭子里等候。太阳偏西时,一个客商模样的人才慌慌张张地跑来,雪岩确认他就是失主后,就将包袱交还给他。客商要送银子给雪岩,雪岩坚辞不受。

13岁时少年胡雪岩告别寡母,走出绩溪,经过“浙皖古道”来到杭州的信和钱庄当学徒。他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学徒期满后由于干活勤快卖力、头脑灵活,人缘又好,被留在钱庄当伙计,每天除了干好份内工作,他还专心学习算盘,三个手指练得飞快,而且还善于心算,客商报账时,他能迅速心算对账,分毫不差,闻者为之惊讶。16岁时升为钱庄的“跑街”。 接受命运的安排,不怨天尤人,坦然面对现实,放牛就把牛看好,对意外之财不起贪心;学徒就要表现出色,努力修练本事,老老实实地等待机会降临。这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智慧,它将把人带到远方。  与胡雪岩同为安徽且同为1823年生人的李鸿章,则与胡雪岩的凄惶相反,一出生嘴里就含个金疙瘩,从小学习经史,追逐功名,少年意气,挥斥方遒。在科举的路上奋力狂奔时曾写下名动一时的诗篇:“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风高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胡雪岩和李鸿章的少年时代正值清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期,大清第八任皇帝道光有心治国,无力回天,根烂叶败,国政匡废。与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终于在胡、李19岁的时候,爆发了标志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此时西方列强的工业革命正蓬蓬勃勃、如火如荼,1830年9月23日清晨,20万英国人冒雨守候在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30英里长的铁轨边上,等待见证世界上第一条铁路的开通。此外,电报、蒸汽轮船、冶金、石油……一个个新兴的行业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风靡世界,而此前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已经出版,此后的《公司法》更从制度的层面为资本主义的崛起筑起了坚固的基石。P1-3

书评(媒体评论)

《财富的追问》选取了15位中国近代有代表性的商界巨擘和优秀企业家,描述了他们如何平地起高楼、创下了丰功伟业和惊人的财富,其中既有对成功经验的理性梳理,也有对财富玄机的审视破解;既有对企业经营穿越时空、普世意义的阐释,也提供了对失败教训的冷静剖析及其对现实的殷鉴和思索。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

作者以探究的眼光打量和回望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有锐见、洞见和锋芒之寒光;同时以富有激情和诗意的文笔再现了百年风云人物,在其智慧、成就、境界、挣扎、妥协和无奈的经历描绘中,重在对灵魂的深度剖析。此书在同类或类似的著述中独树一帜,值得一读。

——著名作家、评论家,韩石山

后记

三千年来谁著史

如果历史可以穿越,有人愿意回到强大的汉唐,有人愿意回到相对宽松和富庶的宋代,我则神往春秋战国和近代民国这两个草莽CL-~-。这两个时代走的虽然仍然是专制独裁的老路,但由于中央集权空虚动荡,因而还有较为充沛的个人空间。于是风云际会,杰出人物闪亮登场,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上演了人类历史上一幕幕山谷崩摧却又千回百转的活剧。

犒军救国、荆轲刺秦,豪杰如云,猛士辈出,重义轻利,一诺生死,仗剑江湖,快意恩仇,一想起“春秋战国”这四个字,我就血脉贲张、意绪难平。而近代民国的那些特立独行之士,或豪放或儒雅,或愚或痴,或狷或狂,都透出了个性的光芒,其魂魄、能力、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虽历经百年,有恍若隔世之感,但抚摸历史,仍然令人浩叹不已。

也许是时间更为接近吧,近代民国那些年那些人和那些事,似乎更加让我放不下。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情感的靠近,一种无形但绵长的吸引,使我常常陷于回眸过往的精神之旅,将埋进时光废墟里的身形面影和经典案例打捞上来,温习,亲近,打量,理解,对话。

我的目光最后聚焦于一个长期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群体——中国近代商业巨子和企业家。然而,当我进入这个原本并不熟悉的领域时,这个群体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一片模糊,浮上脑际的甚至还有什么奸商、买办、卖国贼等曾被意识形态规约的时代烙印和政治标签。随着对史料阅读的深入,这个群体才变得清晰明亮起来,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件,也在我的心中鲜活可亲、呼之欲出。由衷的敬意和无限的感慨,使我总想做点什么,否则就有亏欠的不安和痛感。如何以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并评价这个群体的历史地位、弘扬他们理想主义和济世的情怀、探究他们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变成了一种遥远但又迫切的召唤,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的写作。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嫩芽在古老的中华大地开始滋生,而真正的变化发生在1895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惨败的事实,空前地震动了偌大的“天朝”,也深深地刺激了国人中的有识之士,他们怀着崇高的民族精神,发出了“实业救国”“兵战不如商战”的沉痛呐喊,开办工厂、通航修路、创建学校,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奠基和引领作用,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和尊严。他们的时代大义、家国情义和生命真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发扬。

我选取了15个有代表性的工商人物作为描述的对象。以生年次第,“红顶商人”胡雪岩被排在了首位。由于各种媒体和载体的推波助澜,这些年来“胡雪岩热”经久不衰,从一个放牛娃到富甲天下的巨擘,发财致富的传奇不知使多少人为之痴迷颠狂,杭州的胡氏故居和胡庆余堂几乎成了“朝圣”之地,而“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更是作为处世箴言而被广泛流传。

平心而论,胡雪岩的商业伦理和经营智慧、技巧,确实值得肯定,可圈可点。然而纵观其一生,并没有投资并经营新式企业,在封闭的社会里,经商不过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他只是流通领域的一个旧式商人,近代工商文明的曙光还没有光顾他。而他依附皇权、结交官府,利用权力资源与各方面斡旋的娴熟机警和纵横捭阖,虽然是一些人追逐和膜拜的热点,但留给历史的却是官商勾结并最终失败的沉痛教训。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工商业发韧的标志性事件。李鸿章和张之洞是大权在握的封疆大吏和呼风唤雨的实力派人物,兴办实业是他们挽封建王朝于即倒的重要国策。张之洞的贡献在于他对近代中国钢铁等重工业的精心擘画和勠力创建。这种贡献是开拓性的,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如果说张之洞是官僚创业并卓有成效的代表人物,那么盛宣怀就是亦官亦商并可左右时局的代表人物。盛宣怀一生创建了实业和教育等事业11个“中国第一”,他参与或主持的企业经营积极吸纳先进的管理理念,推行有效的生产方式。在推动历史前进方面,他超过了胡雪岩。然而,他在政治上却立足于维护根烂叶枯的清王朝的统治,未能冲破封建政治体制和传统思想的牢笼。作为“官督商办”的推行者,他进入的也都是矿山、土地、银行之类国有垄断行业,在这里他才能如鱼得水、兴风作浪,并且攫取了巨大的财富。他一生的追求还是仕途,不一样的是,他没有走悬梁刺骨的科举老路,而是通过实业这个强有力的阶梯,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官僚资本家和实业家。他的头上始终笼罩着不可超越的官本位的障碍,身份的限制使他未能跨进现代的门槛。

……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年代,人们对财富的追逐和对财富的仇视像现在这样痴狂;同时也从来没有哪个时候,人们像今天这样在有钱、没钱和与人比较的撕扯中痛苦焦灼而停不下脚步。我们必须走出这个隆圈和阴影,以公正、平和、理性和动态的眼光审视、对待财富。西方和日本“仇富”的心态并非普遍意识,他们肯定财富的价值和企业家的贡献,生活贫困的人对来自富人的资助也心存感恩。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依靠诚实的劳动和锻造而来的智慧,竞逐财富,造成一种尊重财富、共同富裕的社会氛围,推进文明和时代健康而稳步地前进。

九  与近代中国财富巨子息息相关的关键人物李鸿章,21岁时为应翌年顺天乡试,自老家安徽入京,作《入都》诗十首。开篇便激荡飞扬、豪气干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我略加改动,唐突了李中堂,借用其中的一句作为本文即全书“后记”的篇名。有什么用意和考量吗?也许有,也许没有。或者,只是因为喜欢。喜欢,是所有行为的前提。

江风裹挟着丝丝凉意徐徐而来,似有心事;高大乔木和葳蕤灌木的苍翠葱茏间,鸟声如洗。在南中国的一座小城里,近代中国那些高贵而生动的灵魂,陪伴我度过了一年多难忘的时光。我的愿望总是大于能力,我知道没有很好地把这些企业巨子再现给世人,然而技薄如此,又岂奈何?风中落泪,不知有多少不甘也有多少甘心。在书稿即将付梓时,使我萦绕脑际的是。朋友们对我和这本小书的写作给予的温暖和支持,吴井田先生在写作过程中、张明先生在出版过程中的鼎力相助,除了要衷心地向他们道一声感谢外,也将一一铭记在心。

人老了,却又似乎从未长大。我或许不是一个安静而有定力的人,有时心里像着火似的为一些想法而焦虑、躁动。正因为此,我或许还要写下去.否则将对不起一生的付出、经历的折磨和苦难,也对不起这个最坏也是最好的时代。青山白水,后会有期。

2016年4月

目录

“财富之上”有什么?(代序)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源泉(代序)

胡雪岩的是非功过

帝国斜阳下的“朝廷柱石”

 ——作为企业家的张之洞

盛宣怀:“中国实业之父”

张謇:状元企业家

周学熙:“中国北方工业之父”

上海滩的“老娘舅”

 ——商界枭雄虞洽卿的传奇人生

与“魔鬼”下棋

 ——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和他们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1946年的绑架

 ——荣德生兄弟的财富人生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说不尽的陈嘉庚

民国商界的“四大天王”

激越而浑厚的交响

 ——记中国化工先导范旭东

悲情卢作孚

三千年来谁著史(代后记)

序言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源泉

在民族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在新时代新一轮的经济大潮中,中国企业家以冲天狂飙、地火喷发之势,全面崛起、迅速壮大,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然而,有一些企业家却道德沦丧、毫无底线,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使“三聚氰胺”之类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于是全社会都在讨论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呼唤中国的工商文明。这时,人们把追寻的目光投向了那个曾被历史尘埃所掩埋并被遗忘了的阶层——中国近代企业家。人们蓦然发现,他们所达到的精神高度,令人惊讶和仰慕。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并非空穴来风、虚无缥缈,而是植根于深厚历史的民族土壤。

秀枫先生的新著《财富的追问》,描述了中国近代企业家在时局动荡国难当头的历史背景下,艰难地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为民族工商业的崛起和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赢得了荣誉和尊严,对其精神世界的形成、内蕴和价值更是精心着墨,开合转承,颇见功力,富有启示。

爱国主义是中国近代企业家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简照南兄弟之所以历尽千难万险创办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就是因为当时英美烟草公司的产品独霸中国市场,民族卷烟业不是被扼杀于摇篮之中,就是被绞杀于萌芽时期。为了“挽回利权”,他们选择了“实业救国”这条荆棘丛生的创业之路,提出了“中国人请吸中国烟”这样既鼓舞民族自尊又切中市场卖点的宣传口号,推出了“大爱国”“大长城”等富有民族色彩的品牌,吹响了与列强产品一决雌雄的战斗号角。理想主义和家国情怀是近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价值。

到无饧寻访荣氏家族的历史辉煌和过往遗迹时,可以看到荣德生开创惊世伟业的四台石磨,时至今日它仍然打动着无数有着创业梦的人。艰苦奋斗、矢志创业是中国近代企业家留给后世重要的精神瑰宝。

这些创业者大都出身寒苦,历尽艰辛和磨难,但他们勇于冒险、不惧大风大浪,一步一个脚印地白手起家、集沙成塔,平地起高楼。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不过是个放牛娃出身,荣德生兄弟的先天条件几乎是零,但是他们都成就了非凡的事业。荣德生73岁回眸初起时说:“回想45年前,筚路蓝缕,创业伊始,由小做大,有此成就,殊出意外,深愧既无实学,又无财力,事业但凭诚心,虽屡遭困厄艰难,均想尽办法应付,始化险为夷。”

创业的过程更加艰险,“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为了结束中国人不会造碱的耻辱,发愤创建制碱厂。由于洋人掐脖,自己又技术落后,因而备受挤压,但他雄心不减、越挫越勇,搞不出产品宁可自杀,前后数年九死一生,终于造出了超过英国公司“洋碱”的中国“纯碱”,使中国人在那个年代里难得地扬眉吐气。百折不挠的韧劲贯穿了中国近代企业家创业的全过程。  20世纪初,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创新理论”中认为,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不断把生产引向新方向,必须“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的,不断创造新的结构”。不断创新既是中国近代企业家在激烈竞争中生存的“不二法门”,也是其事业发展壮大的利器。每一次突破都是新的开始。

体制、制度和管理创新在工商创新中占有重要位置。“状元企业家”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先驱,民营的道路一波三折,权力对企业的染指、干预和鲸吞从未停止过,张謇对此既始终葆有警惕,也在不断地抗争、妥协和再抗争。简照南在1940年代即已开始在自己的企业中“去家族化”,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亲自撰写了《厂约》,多达25章195条,大到办厂宗旨、董事分工,小到来客招待的不同标准,均有详尽的“规矩”,成为中国近代企业管理的最初范本。

中国近代企业家一直追求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人才。荣宗敬办厂“机器力求其新”,卢作孚的民生公司率先在轮船里引进无线电等设备,领先于日、关等轮船公司。1921-1931年《海关十年报告》中说:“中国的实业家们渴望获得最新工艺技术,这可从多数工厂采用外国机器设备一事得到佐证。”企业家们对掌握新科技的人才更是高度重视,“火柴大王”刘鸿生聘请化学博士林文骥,攻克了技术难关,使产品质量获得了根本性的改善和提升。范旭东一生追求科技创新,他与李烛尘、侯德榜、王小徐、陈调甫等科学家组成的科技精英团队,开创了中国人对世界科技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先河,书写了中国近代企业史和科技史的新篇章。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国近代企业家重要的精神特征。商人赚钱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然而其中之佼佼者却把奉献社会、造福大众作为自己的矢志追求。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崛起的根本在于“开启民智”,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因而他们总是把“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张謇、陈嘉庚等企业家为教育投入了毕生的心血,其事迹感天动地、可歌可泣。此外,例如张之洞创办的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盛宣怀创办的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等,亦名垂后世、青史留名。近代企业家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早已超越了造桥修路、做做慈善那种简单的模式.而是具有了将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深刻内涵。张謇的南通自治、卢作孚的北碚乡村建设、荣氏兄弟的“无苏常”区域规划、周学熙的天津塘沽和乐山五通桥……古老而贫穷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在他们的脚下艰难地起步、延伸,“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在历史的深处熠熠闪光。

企业成败的关键是文化,商界那些“常青树”企业均得益于独特的企业文化。

“红顸商人”胡雪岩一百二十多年前提出了“戒欺”“客户第一”和“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等经营理念,其诚信和商德为世代所传诵,使其虽败犹荣。古耕藕二十多岁就做了老板,他早慧早熟地指出:“信用是买卖人的无价之宝,是不能以数字来衡量的。”他的猪鬃生意从四川做到全国、从中国做到欧美各国,百分之百地信守合同,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信誉,就连约会这等小事也要一丝不苟,他将此称之为“企业家风度”。

如何占领人才高地、凝聚人心,是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张之洞为了办好他的“重工业”,竟然聘请并重用自己政敌李鸿章的“红人”盛宣怀。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简照南不拘一格,用人唯贤,为企业家树立了榜样。建造“南洋”上海厂房时简照南启用年轻人陈其均,陈打破陈规陋习却遭到抵制和反对,简照南则全力支持,为新的管理模式撑腰。在美国采购烟叶这样关键的岗位,简照南竞直接聘请了一个美国人。简照南的善于用人、以长取人和不求完人的人才观,值得借鉴。

站在时代前列、富有商业智慧的企业家,不但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而且已经具备了商标意识和创造品牌的冲动。张謇的“魁星!’和“寿星”棉纱、荣氏兄弟的“兵船”面粉和“人钟”棉纱、范旭东的“海王星”牌精盐和“红三角”牌纯碱、周学熙的“马牌”水泥和简氏兄弟的“双喜”香烟等等,都曾名重一时、影响深远,有些品牌至今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了百年以上的生命,成为跨世纪的“中国名牌”。

中国近代企业家的精神风貌和理想主义的光芒,特别是他们的家国情怀、创业豪气、创新追求、责任担当和文化建树,为后来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值得我们认真地继承和学习。中国当代企业家有了这样的历史传承,便有了楷模,有了借鉴,有了动力,也就有了走得更远的未来。

秀枫先生所学为文学专业,工作后又一直在一家文学出版社供职。他编辑或主编了很多广有影响的图书,曾获中国最高出版奖“国家图书奖”,而《新时期争鸣作品丛书》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名噪一时,一度洛阳纸贵。他还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其小说、散文和评论均不乏佳作,获得过各种奖项,被译成多种语文出版,两次被选作全国中学语文教材。2007年创办《时代商家》杂志,我邀其南下助阵,十余年来克尽职守,贡献卓著,其工作性质亦由文学而“转型”到财经,此番对中国近代企业家的述评,可谓“跨界写作”的成功尝试。文稿曾在《时代商家》以“重磅人物”为栏目连载了12期,读者反响较好,结集出版他又进行了深度加工,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当然,该书也有不足或遗憾,如全书框架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传主描绘的个性化和复杂人性的探究等,似均有提升之空间。

秀枫先生是一位勤奋、求新而有独立人格的作家,我相信他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我与秀枫是多年的朋友、挚友,几年前他在岭南置房,我曾书“空山听雨,斯世同怀”条幅见赠。如今他的新著《财富的追问》即将面世,何以为贺呢?思之再三,也送他几个字吧:“沧桑心定,海岳梦飞”。不知以为然否?

(作者为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深圳市企业联合会功勋名誉会长、《时代商家》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内容推荐

张秀枫编著的《财富的追问(百年中国的工商巨子)》用现代的视角回望百年历史,既摒弃一些年来妖魔化资本家、买办资本家和商人甚至实业家的传统观念,更不简单地复述历史或人云亦云地迷恋于人物的表层经历;而是实事求是地考察、诠释、评价中国近代财富巨擘人生的关键节点、经商智慧、社会活动和思想变化及走向,寻找其历史地位、探究其现实价值,在求新、深度和厚度上发力。

编辑推荐

张秀枫编著的《财富的追问(百年中国的工商巨子)》再现了15位中国近代最具代表性财富大腕波澜壮阔的人生,表达了他们是如何平地起髙楼、创下了丰功伟业和惊人财富的,财富之上他们又拥有怎样强大的精神世界?如何用现代的视角回望并评价他们的成功或失败?他们对当下的启示又是什么?作者以文学的魅力和历史的穿透力,热眼相看,冷静剖析,读之不但破解了财富的玄机密码,而且令人唏嘘感叹,心鹜八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财富的追问(百年中国的工商巨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秀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6817122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98
CIP核字 2016073106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0
16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