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庸处世哲理故事全知道/故事全知道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庸处世之道是一套很高明的处世哲学,认真学习并实践,必能受益匪浅。那么,该如何来学习它呢?《中庸》生涩难懂,《论语》枯燥乏味,各种解说泛泛而谈,让人昏昏欲睡,人们需要的是一种容易领悟的轻松读物。于是,《中庸处世哲理故事全知道》跟读者见面了。本书对中庸处世哲理思想进行了精心编排,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将中庸处世哲理的精华全部展现到读者面前。

活学妙用中庸处世方法,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左右逢源。让我们一起踏上通往中庸处世哲理故事的旅程吧!

内容推荐

为人处世要超越小技巧,寻找大智慧,即中庸处世哲理。中庸处世,不是不讲原则立场,也不是墙头草随风倒,更不是“和稀泥”,它的核心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过之亦无不及”。“无过之亦无不及”“恰到好处”,这才是为人处世最高最根本的原则,也是体现大智慧的最佳状态。

目录

引言:超越交际小技巧,寻找处世大智慧

第一章 端庄沉稳 守善持中——奉行中庸修身自省的故事

 一、不偏不倚 顺势而为

故事1 恰到好处的中庸哲学

故事2 尊重规律的中庸之道

故事3 顺应天道的中庸智慧

 二、藏锋露拙 明哲保身

故事1 顺宗守拙成大业,杨晾显能遭废弃

故事2 范蠡勇退保身,文种居功惹祸

故事3 “聪明”杨修遭妒被杀,“愚钝”僧虔平安无事

 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故事1 以德报怨:宋就替邻浇秧

故事2 转换立场:孔子学生要马

故事3 推己及人:大禹胸怀天下

 四、立仁立信 至诚至性

故事1 忠信仁义:孔子五品分人

故事2 仁德无敌:羊祜被人尊敬

故事3 仁者爱人:子产受人爱戴

 五、修身正己 完善自我

故事1 莫论是非:李法修身自省

故事2 修身正己:朱元璋以身作则

故事3 不欺暗室:蘧伯玉慎独修身

第二章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中庸》谈品格的故事

 一、善良而不懦弱

故事1 行善积德:梅父推迟完婚

故事2 一心向善:赵叔平以豆自检

故事3 至仁至善:武训行乞办学

故事4 懦弱无为:张扬下场悲惨

 二、正直而不清高

故事1 正直无私:蔺相如感动廉颇

故事2 一身正气:海瑞流芳百世

故事3 正气凛然:苏武千古留名

故事4 自讨无趣:张之洞清高失礼

 三、原则而不呆板

故事1 拒绝为官:严于陵恪守原则

故事2 不畏皇权:狄仁杰依法办事

故事3 不贪为宝:子罕拒收美玉

故事4 悬鱼拒礼:羊续仕途受阻

 四、自知亦要自嘲

故事1 自知者明:孔夫子坐论智者

故事2 知耻后勇:皇甫谧幡然感悟

故事3 检视自我:宋昭公改行易操

故事4 潇洒豁达:张大干勇于自嘲

第三章 从容自若 气定神闲——《中庸》谈心态的故事

 一、自制而不压抑

故事1 君子之怒:狼暉怒而不乱

故事2 智者之怒:司马懿怒而不发

故事3 匹夫之怒:刘备一意孤行

故事4 妇人之悲:子夏悲痛过度

故事5 不松不紧:佛家般若智慧

 二、自尊但不自我

故事1 不卑不亢:晏子巧对楚王

故事2 嗟来之食:饥者彰显自尊

故事3 自尊自信:诸葛亮舌战群儒

故事4 盲目自大:马谡痛失街亭

故事5 自负可笑:康肃欣然受教

 三、“糊涂”而不愚蠢

故事1 假痴不癫:司马懿奠定帝业

故事2 小事糊涂:吕端大事清醒

故事3 三年不鸣:楚庄王一鸣惊人

故事4 不动声色:袁凯装疯避祸

故事5 替人遮丑:名医不揭隐私

 四、忍让而不退却

故事1 以忍为先:吕蒙正处世有道

故事2 忍让相安:牛弘治家有术

故事3 忍成人事:燕王委曲求全

故事4 忍辱负重:越王成就霸业

故事5 忍让过度:寒山消极避世

第四章 变通之道 比中而行——《中庸》谈待人的故事

 一、友善而不伪善

故事1 莫逆之交:鲍叔牙善待管仲

故事2 鼎力相助:胡雪岩资助王有龄

故事3 乐善好施:孟尝君礼遇门客

故事4 不亲近邻:陈桓公自食恶果

故事5 假仁假义:王莽用心险恶

 二、取义而不避利

故事1 舍生取义:云敞大义葬师

故事2 生财有道:范蠡为富乡里

故事3 不义之财:田稷子奉母退金

故事4 动之以利:刘邦收买人心

故事5 义利之辩:孔子教导子贡

 三、诚信而不迂腐

故事1 不失诚信:郭伋守诺亭侯

故事2 以诚立身:季札挂剑践诺

故事3 信誉为本:晋文公失城不失信

故事4 信守承诺:齐桓公顺利称霸

故事5 愚诚愚信:尾生命丧黄泉

 四、宽容而不纵容

故事1 让地三尺:郑板桥宽厚待邻

故事2 以德报怨:韩信不计前嫌

故事3 兼容并包:李斯力劝秦王

故事4 宽宏大量:李世民重用魏征

故事5 供桌开花:方丈悔恨不已

 五、和顺而不逐流

故事1 和而不流:孔子路遇阳货

故事2 以和为本:陆贾献计陈平

故事3 君子之交:孔子盛赞子夏

故事4 不附俗人:商鞅不谋于众

故事5 缺乏主见:爷孙不知所措

 六、到位而不越位

故事1 各行其职:丙吉问牛不问人

故事2 不越职权:孔子制止子路

故事3 越矩惹祸:沈万三巨商陨落

故事4 让名于王:晏婴劝止扰民

故事5 授权于众:陈平为官有道

 七、施威不忘施恩

故事1 七擒七纵:诸葛亮降服孟获

故事2 恩威并施:王旦节制有度

故事3 边推边拉:朱元璋奸计得逞

故事4 德刑并用:皇太极威震四方

故事5 施恩下属:曾国藩提拔众将

 八、知人亦要善任

故事1 驭人有术:汉高祖成就大业

故事2 任人唯贤:齐桓公不计私仇

故事3 千金市骨:郭隗细论求贤

故事4 量才而用:猗于皋养豹捕鼠

故事5 爱鹤失众:哀帝错宠董贤

 九、尽孝而不愚孝

故事1 亲亲为大:老莱子孺子之孝

故事2 取血和药:赵善应恪尽孝道

故事3 无怨无悔:王祥孝感继母

故事4 尽孝有方:孔子教导曾子

故事5 结草衔环:魏颗孝而不愚

 十、知礼而不拘小节

故事1 破除三害:周处除害学礼

故事2 走为上计:刘邦不拘小节

故事3 弃瑕取用:刘邦重用陈平

故事4 水清无鱼:丙吉不究细行

故事5 无礼不尊:晏子智斗财主

 十一、谦恭而不谦卑

故事1 不耻下问:孔子谦虚求教

故事2 知人下士:韩信求教左车

故事3 给人面子:郭解利己利人

故事4 出言不恭:韩信得罪刘邦

故事5 谦而不卑:越石父绝交晏子

第五章 张弛有度屈伸有节——《中庸》谈处事方法的故事

 一、能屈还要能伸

故事1 藏巧于拙:冒顿以屈为伸雪国耻

故事2 忍辱负重:司马迁带疾修书

故事3 忍辱逃生:孙膑终灭庞涓

故事4 尊隋攘夷:李渊后发制人

 二、知进还要知退

故事1 以退为进:公孙弘彰显智慧

故事2 功成不居:张良淡泊名利

故事3 功高盖主:曾国藩裁撤湘军

故事4 功成身退:李泌不恋官职

故事5 居功不退:商鞅遭受极刑

 三、耿直还要变通

故事1 耿直受贬:西门豹变通辞官

故事2 耿直遭祸:朱元璋怒杀好友

故事3 变通受益:徐文远保全自身

故事4 直而知变:苟息叠棋放蛋

故事5 不知变通:于谦遭人暗算

 四、善言还要知呐

故事1 巧言避祸:纪晓岚巧解词语

故事2 投其所好:淳于髡巧言纳谏

故事3 巧言善语:子贡纵横各国

故事4 强谏惹祸:孔子评论泄治

故事5 夸夸其谈:田巴败于鲁连

 五、谨慎而不多疑

故事1 敞开门户:郭子仪深谋远虑

故事2 伐与不伐:隰斯弥慎之又慎

故事3 不置可否:贡禹谨慎纳言

故事4 患得患失:惠子臆度庄子

故事5 用人不疑:齐威王不听谣言

 六、居安还要思危

故事1 有备无患:赵襄子坚守晋阳

故事2 赏一安百:张良谏汉高祖

故事3 居安思危: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故事4 卓识远见:薛简肃藏印防患

故事5 未雨绸缪:冯谖深谋远虑

 七、善谋而不奸诈

故事1 田忌赛马:田忌以智取胜

故事2 宗庙为大:淳于髡救孟尝君

故事3 虚张声势:廉范智谋取胜

故事4 指鹿为马:赵高阴险狡诈

故事5 处心积虑:春申君自食恶果

 八、从容而不拖延

故事1 沉稳坐镇:诸葛亮唱空城计

故事2 从容淡定:谢安冷静迎战

故事3 遇事不乱:崔巨伦顺利脱身

故事4 一震之威:刘备巧妙应答

故事5 镇定自若:列御寇临渊射箭

 九、自强而不独斗

故事1 远交近攻:范睢助秦统一

故事2 善借人势:刘邦合众取胜

故事3 鸡口牛后:苏秦拉拢盟友

故事4 借名争霸:齐桓公巧令诸侯

故事5 唇亡齿寒:虞国欺邻灭己

 十、坚持而不固执

故事1 孜孜不倦:孔子专心学琴

故事2 持之以恒:陶渊明点悟少年

故事3 剪布明理:乐羊子受妻教诲

故事4 锲而不舍:唐玄奘终成正果

故事5 愚公移山:愚公固执己见

 十一、居功而不自傲

故事1 有功归上:王先生点化龚遂

故事2 归功于众:士燮居功不傲

故事3 大树将军:冯异功昭不傲

故事4 亏立盈翻:孔子阐释妙器

故事5 功大不居:王浚止息谗言

 十二、弄巧而不成拙

故事1 “曲”意逢迎:学生巧救李乐

故事2 聪明过头:地方官弄巧遭疑

故事3 过犹不及:石先生弄巧成拙

故事4 弄巧成拙:吴王射死巧猴

故事5 聪明被误:兄弟磨刀砍柴

第六章 慎思笃行知行合一——《中庸》谈言行的故事

 一、三思而后行

故事1 三思后行:孟子拒多取少

故事2 勤思慎行:曹刿一鼓作气

故事3 轻诺寡信:李渊轻诺太子

 二、言行必一致

故事1 一言九鼎:商鞅立柱树信

故事2 信守诺言:卓恕千里赴约

故事3 言出必行:曾子杀猪取信

 三、观言更察行

故事1 察言观行:管仲慧眼识才

故事2 眼见为实:齐威王赏罚分明

故事3 偏信则暗:燕惠王信谣败阵

试读章节

二、藏锋露拙 明哲保身

故事1 顺宗守拙成大业,杨晾显能遭废弃

【金玉良言】

藏锋露拙与锋芒毕露,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锋芒引申指人显露在外表的才干。有才干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恰当的场合显露出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刺伤自己。露才一定要适时、适当。时时处处才华毕现只会招致嫉恨和打击,导致做人及事业的失败,不是智慧者的所作所为。

【故事精选】

唐代的顺宗在做太子时,亦好作壮语,慨然天下为己任。太子有贤名,服人心,自然也是使自己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先决条件。但太子能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所以又会常遭父皇的猜忌而废黜。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大的名气。顺宗做太子时,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王叔文于是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敏感问题,你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得如雷灌耳,于是立刻闭嘴默言。

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了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

隋炀帝的太子杨晾就没那么好的涵养了,一次父子同猎,炀帝一无所获而太子满载而归,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下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于是“求晾罪失”,把杨晾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故事2 范蠡勇退保身,文种居功惹祸

【金玉良言】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故事精选】

范蠡作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二十多年,功勋卓著。

早在勾践三年,越王听说吴王夫差正日夜练兵,要来攻打越国报父仇,便想先发制人,主动出兵讨伐吴国。范蠡苦苦劝阻,勾践不听,结果被困会稽山。生死存亡关头,勾践向范蠡认错,并求教解围的办法。范蠡献计委曲求全,以图东山再起。

求和成功回国后,越王要把整个国政托付给范蠡,范蠡对越王说:“带兵打仗文种不如我,治理国政我不如文种。”把治国大权让给文种,自己却主动争取去吴国作卑贱的人质,受尽屈辱,两年后才回到越国。

回国后,范蠡又辅佐越王励精图治,转弱为强,后来终于大败吴军,困吴王于姑苏山。当吴王派使者前来求和时,范蠡劝越王毋忘当年会稽之耻,不许求和。结果,吴王自杀,越国取得了彻底胜利。

越王勾践在灭吴之后,横行于江、淮地区,各路诸侯都来朝贺,号称霸王,勾践成为春秋战国之交争雄于天下的佼佼者,范蠡也由于出谋划策,立下功劳而官封上将军。

有一次,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同乐,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看到后,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他想:越王勾践为争国土,不惜死伤无数,而如今如愿以偿了,便不想论功行赏。常言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安。到现在,我已经给越王深谋远虑了二十多年,既然已经功成名就了,不如趁这个机会激流勇退。想到这里,他毅然向勾践告辞,请求辞官回乡,过归隐的生活。  勾践面对这个请求,不由得很是为难,迟迟说道:“先生要是留在我身边,我将与你一起分享越国,但是倘若不按照我说的做的话,就一定身死名裂,妻离子散。”政治头脑十分清醒的范蠡,对于世态炎凉,体味得格外透彻,明知“共分越国”绝对是一句空话,不敢对此心存奢望。他一语双关地说: “君行其法,我行其意。”

事后,范蠡不辞而别,带领家属与家奴,乘船过东海,来到齐国。范蠡跳出了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还在越国,就写了一封书信,劝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一闻此言,如梦方醒,便假托有病,不去上朝理政。没想到,越王的手下大将樊笼业早有所防备,岂能容他展翅起飞。不久,有人诬告文种图谋作乱,勾践不问青红皂白,赐予文种一剑,说道:“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已灭吴,其四深藏先生胸中。先生请去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这分明就是赐死的意思。再看越王所赐之剑,就是当年吴王命伍子胥自杀的“属镂”剑。文种眼看事已至此,一腔孤愤难以言表,无可奈何,只得引颈自刎,含恨而死。

范蠡在齐国海滨自食其力生活,因为贤达而声名远播,齐国人又要请他为相。他坚辞不受,再次远走高飞经商,号陶朱公,成为当时天下第一的亿万富翁。

P6-8

序言

超越交际小技巧,寻找处世大智慧

近些年来,市场上关于交际技巧、为人处世方面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然而优秀的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处世大智慧的更少之又少。借用《中庸》中的一句话说就是: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目前关于一些交际技巧的书籍大都停留在一些小的处世技巧上。比如,倡导积极的心态、学会赞美、保持微笑等等。无可否认,这些技巧在特定情况下对我们的交际交往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当你在一个社会经验丰富、处世老道的人面前运用这些技巧时,一眼就会被对方识破,甚至会让对方觉得你滑稽可笑;第二,这些技巧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很难把握一个很好的尺度,甚至很多时候弄巧反而成拙。比如说,经常对别人赞美的确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运用不当很容易让别人认为你过于花言巧语,给别人“做人不实在”的印象。再比如说,微笑对润滑人际关系也是一种不错的策略,可是运用不当又容易让别人以为你是“笑面虎”、“皮笑肉不笑”。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过犹不及”、“弄巧成拙”。

因此,为人处世时我们应该超越这些交际小技巧,寻找处世的大智慧。那么,怎样才称得上是大智慧呢?我个人认为,一是大智慧一般都脱离了技巧的范畴而上升为一种心态,甚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二是大智慧是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被历代仁人志士不断解读,并亲身实践的智慧。说到这里,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处世哲学就该闪亮登场了。在这些处世哲学当中,儒家的中庸处世之道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处世明星。

中庸处世之道绝对不是和稀泥。但不幸得很,中庸处世之道在近代遭到了很多人的不齿,认为中庸处世之道就是不讲原则立场,墙头草随风倒。冤啊!比窦娥还冤!这是对中庸处世之道最大的误解。中庸处世之道不仅不是“和稀泥”,甚至有时候还表现得很强硬呢!口说无凭,引孔老圣人的话为证:“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论语·卫灵公》)。再比如:“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论语·宪问》)

那么,真正的中庸处世之道是什么呢?宋代学者朱熹认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也就是说,“中”就是不要太过分,也不要达不到,而“庸”,就是指一种平平常常的状态。“中庸”,就是要求人们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之间选取或者把握一个中道,并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加以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庸”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就是不偏不倚,既不过头,也无不及。还有,坚持原则,自己有主心骨儿,不管潮流怎么变,不管生活怎么苦,也会坚持原则不动摇;“庸”就是一贯如此,好比实事求是是一个人的原则,那他无论在哪里都会实事求是,面对鲜花和掌声他会实事求是,脖子上架着钢刀他一样会实事求是。所以,中庸的人是伟大的人,在社会上根本是凤毛麟角的,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才是真正的“中庸”。

所以,中庸处世之道的核心原则是要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过分也无不及”。过犹不及的道理是中庸之道的精髓,也是孔子最精彩的教导之一。它的来源是这样的:

子贡问孔子,您认为子张和子夏这两个弟子哪个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师是子张的名字,商是子夏的名字。孔子说,师这个人做事老爱过头,商呢,则总是欠点火候儿。

子贡接着问:那就是子张更好一些了?  孔子说:“过犹不及。”这两个人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更强。

不及的害处,人人都可以理解;过的害处,就不那么容易看到了。举个例子来说,雨水可以湿润大地。可是过分就变成涝灾;阳光可以促进万物生长,可是过分了就变成干旱。赏赐是为了劝人向善,过分了就是僭越;刑罚是为了惩治恶行,过分了就是滥用。仁做过了头,对所有的人都是同等对待,就体现不出父亲的重要;太过于礼貌,别人会觉得你在讨好……

你看,连天地、阴阳、仁义、赏罚、执礼,这些看上去天经地义的东西,也都不能超过它的度,更何况个人的处世方法呢!

无过之亦无不及!恰到好处!这才是处世最根本的需要,也是体现智慧的最佳状态。回到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中庸处世的内涵更加丰富:比如,人要适度工作,不能好逸恶劳,也不能劳累过度,必须有劳有息;人都喜欢山珍美味,但食多伤脾胃,只要吃饱了就行了,中医提倡八分饱,就是这个道理,不食则饥,过饱则伤;人都喜好美色,男女皆然,但过于沉迷就会伤精损身,而完全禁戒也会让身体不适,所以君子好色而不滥,行之而有度;人都有悲痛之情,但如果悲伤过度,也会伤了身体,所以聪明的人总是适度悲痛;人都难免发怒,但怒大伤肝,愤怒也不可过度,适可而行;人都会有所畏惧,也会有无所畏惧,但畏惧也应有度,更不能因畏惧止步不前;人都会有忧伤为难之事,但忧伤过度也会伤身,最好的办法就是时有远虑,有备无患;人的智慧各有不同,有人好逞能示强,有人唯唯诺诺,最聪明的人总是尽其所能,量力而行;有人喜欢思考,多思伤身,必有其度;有人很自卑,有人很自负,自卑与自负都有害于人,最合适的状态则为自信。凡此种种,可推及所有事物之中。

由此看来,中庸处世之道是一套很高明的处世哲学,认真学习、实践必定能受益匪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学习这套中庸处世哲学呢?《中庸》生涩难懂,《论语》枯燥乏味,各种理论解说泛泛而谈,让人昏昏欲睡。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轻松愉快而又容易领悟的学习方法,于是这本《中庸处世哲理故事全知道》跟大家见面了。这本书经过对中庸处世之道的内容的精心编排,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将中庸处世的精华全部展现在大家面前。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立刻一起踏上通往中庸处世哲学的故事之旅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庸处世哲理故事全知道/故事全知道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02656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1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9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9: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