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文学中国"的域外生成——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的系统演化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一个学科的形成过程和运作情形的考察。 内容推荐 本书由卢曼的系统论出发,考察德国汉学家自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演化情形。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相当于一个自主的功能系统,按照自身程序生产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也将“文学中国”建构成一个共同演化的意义世界。本书力图从德国内部视角去描述这一系统的总体运作,从元理论层面去观察它对中国文学材料的选择、加工程序,以及融入更大的西方知识系统的路径,以期揭示中国知识在西方的生成规律。 目录 导言 第一章“中国文学”:一个学科的形成、发展和运作 第一节二战前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 第二节西德汉学与中国文学专业的形成 第三节东德的中国文学研究 第四节方法论与中国文学治理 第二章中国文学的引导符码 第一节三个引导符码 第二节鲁迅早期形象的政治化:两篇博士论文 第三节东德的鲁迅观:革命者鲁迅 第四节西德的鲁迅观:从革命者到反讽者 第五节鲁迅符码建构的新起点:现代性 第三章作为系统构建工程的文学史书写 第一节文学史和系统性 第二节硕特《中国文学述稿》:博学史模式 第三节顾路柏《中国文学史》:“古代”模式 第四节卫礼贤《中国文学》:重估中国精神 第五节施寒微《中国文学史》:文学—文化 第六节艾默力《中国文学史》:多元方法 第七节顾彬《中国文学史》:寻找现代性 第四章万神殿的构建:汉学系统中的中国作家作品 第一节作为意义单位的文学符号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符号 第三节中国现当代文学符号 第四节中国文学的诗学问题 第五章系统内的中国文学观察者 第一节阐释主体与交流系统 第二节库恩 第三节西德汉学家:霍福民、鲍吾刚、德邦、马汉茂等 第四节东德汉学家:葛柳南、梅薏华 第五节顾彬 第六章中国文学研究作为知识交流系统 第一节怪异的“中国文学” 第二节怪异的知识系统及其运作程序 第三节最后的阈限:自我问题 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学中国"的域外生成——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的系统演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范劲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4333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88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510000 |
出版时间 | 2023-10-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3-10-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