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半岛上游走
内容
编辑推荐

作家最重要的是要诚恳、要质朴。作家嗓子比不上广播员,思辨比不上哲学家,漂亮比不上影星,作家只有一份质朴的感情。

张炜即是一位执著于简朴生活与纯粹文字的作家,拒绝喧嚣与浮华。这部最新散文集散发着率真质朴的品格性情,平和博远、闪烁灼见。对故土的至深挚爱,精神上的自我救赎,成为张炜写作的特质,体验困惑忧患,感受天地生命,指引着他朝着精神呼唤的方向。

内容推荐

就作家写作而言,有的人用技巧,有的人用语言;有的人用生活,有的人用经验;有的人用智慧,有的人用聪明。只有很少数的作家是用生命写作,我以为,张炜是这很少数作家中的一个。

这本《在半岛上游走》(作家出版社)包含了张炜近几年大部分散文新作,文体各异,却无不散发着真诚的感动和睿智的光芒。所谓“文如其人”,斯言不谬。

目录

一辑

 山水情结

 济南:泉水与垂杨

 东部:美城之链

二辑

 万松浦书院开坛

 散文写作答问

 诗歌时段

 关于《手》及书院

 文苑三探

 鉴别和检验

 天府之吟

 生活纪事

 诗章引领我抵达

 在海边吟诵不息

 平原的吟咏

 心蕾的怒放

 自然温婉的叙说

三辑

 在半岛上游走

 马耳山文谈

 “个性”和“想象力”

 纯文学的当代境遇

 今天的遗憾和慨叹

 把文字唤醒

 沉迷与超越

 远和静,环境和文学

 阅读:忍耐或陶醉

 二十年的演变

 谈简朴生活

 文学散谈四题

四辑

 理想的阅读

 续写心中的交响

 文学写作的神秘性

 不绝如缕的诗声

 因为绝望而哭泣

 丛林秘史或野地悲歌

 时代之蛊和东夷之风

 精神背景之争

 写得更多更久而已

 少年的读与写

 写作,办杂志和行走

 写作:八十年代以来

 写作,我们这一代

 民间文学:视而不见的海洋

 选择记忆中的大感动

 岱下文化谈

读后记(杨德华)

试读章节

山水情结

我的无尽的烦恼,难以言喻的匆忙,这一切会纠缠终生吗?它们来自哪里?来自生活本身,来自生命,来自一个无法变更的命运或一个莫名的规定?我怀疑,故而不愿服从。可是我又无从摆脱。

北望立交桥

这是一段难忘的回忆,它仍然是关于居所,关于我与一座城市相依相存的故事。

那时我在这座都市里第一次拥有了一个两居室新居。一开始有些兴奋,因为这是我得以安顿自己的空间,它平凡而又神奇地出现了。在熙熙攘攘的都市里,这是无数楼房中的一居,隐于其中,活于其中,消失和生长在其中。它在苍苍茫茫中找到了我,或者说是我找到了它。我的幸福无以言表,尽管它在五层楼的最高处,据说冬冷夏热,但一切在我看来都好得不能再好。

我对于新居所还没有任何体会,而只有关门对视的喜悦。我在粉刷一新的房间内走动,从这一间到那一间,嗅着相同的水泥和石灰的香味。

不知什么时候,我突然听到了轰隆隆的声音,它一阵阵爆发,中间还夹带了粗长的持续的震响。这声音可真是有力和持久啊,它不仅震动人的耳膜,还轰击着人的心脏。我四处寻找这声音的来源,一站到窗前立刻就明白了:北边不远处是一座立交桥,连绵不断的车流在桥上旋转,桥下边则是另一些车辆,还有一簇簇的人群。

我搬人新居的时间正是这座城市最好的季节:秋天。不冷不热的天气和崭新的居所合在一起,当有无法忽略的幸福。可恨的是我再也休息不好。当然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轰鸣赶走了睡眠。怎么办?有人说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适应期,也许很快会像过去一样,还给我一个新的安眠。后来的日子真的有过几个像样的睡眠,但我知道这不是适应与否的缘故,而实在是连续失眠造成的极度疲惫的结果。我开始想一些办法,比如用棉条塞封窗隙,再比如安装双层窗子。这些方法事倍功半,因为实在是声源宏巨,而且真正密封之后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即振动和共鸣的力量反而由此而增大。车辆在悬空的立交桥上加速时发出的轰响,它引起的楼体和窗子的共振,简直无可抵挡。

我走入了头胀目涩的日子。与此同时,我发现满屋都被黑色的细尘蒙住了,随时擦拭随时落下,源源不断。窗子已得到如此的封闭,黑尘还是钻挤进来,显然已经无法根治。由于这噪声和灰尘,门窗也就轻易不可打开,于是室内空气愈加恶劣。

我只想尽可能地逃离这个居所,并且永远不再返回,可这又是我惟一的居所。

立交桥建得丑陋而庞大,是粗鲁的水泥裸体。它在我眼里成了狰狞的怪物。它是凸起的一截城市的肠道剖面,正露出内部的蠕动和循环。它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还有巨响。可是我不仅避不开这声音这气味,还无法摆脱它刺目的形体,因为我不能对窗外的一切视而不见。渐渐我觉得它也在与我对视,并且时而狞笑。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就病了三次。

偶尔出一趟远门,让我暂得轻松;可每到了归来的日子,又开始恐惧那个日夜轰响的居所。回来了,无眠,脱发,绝望,一遍遍洗脸,抬头看发青的眼窝。

有谁愿意交换这个居所?你有一个安静的柴棚或者猪窝吗?那你愿意用它与我交换吗?是的,我将欣然前往,但你不准变卦。

帐篷

我从养蜂人那里得到了启示,觉得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有一段时间,不管在哪里,只要遇到养蜂人,我就要停下来耽搁一会儿,了解我所感兴趣的一切。他们的职业在一般人看来是辛苦的,到处游转,远途运输和奔波,夜宿野外,等等。可是他们的生活听来又极具色彩,如追赶花期,如依山背水而眠,如走遍大地。

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想以某种方式,真的尝试去做一个养蜂人。之所以说要以“某种方式”,那是因为身有公职,有一种固定的工作,并非可以一走了之。今天生活中的人,有几个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凭自己的一时兴起和阶段性的好恶去寻找一种日月呢?所以说变换日常生活要有章法,有途径,不得不去遵循“法度”。

如果以挂职的方式去一个蜂场里工作,这就有机会随放蜂人在大江南北流转了。但兴起而行,困难重重,尽管奔波考察了一番,结果还是没能成功。不过这期间我买了许多养蜂的专业书籍,于是得知了神奇的蜜蜂有多少本领,它们独特的习性,以及养蜂人的日常工作。还有一些花的常识,各种可供采蜜的花,它们的开放周期等等知识。

P3-5

后记

张炜——用生命写作的作家 杨德华

就作家写作而言,有的人用技巧,有的人用语言;有的人用生活,有的人用经验;有的人用智慧,有的人用聪明。只有很少数的作家是用生命写作,我以为,张炜是这很少数作家中的一个。

什么样的作家才是用生命写作的作家?这样的作家有什么特征?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方面是生命意识,再一方面是生命态度。

张炜的生命意识体现在他把文学写作当成自己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在谈到文学写作与生命的关系时说:“人的一辈子如果只是写作,写作就不仅是主业,而是成了心灵之业。支持写作的动力在哪里?为什么能一直写下去?就因为它是心灵的需求。”(《阅读:忍耐或陶醉》)因此,他把文学看得很重,认为“真正的纯文学作品永远存在于人的生命当中,存在于生命的旅程当中,它是人类永远的需要”。(《纯文学的当代境遇》)他不会孤立地谈文学问题,而是始终把文学和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学的本质,也还是一种生命的创造,是一个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感悟、感动或愤怒,是一个生命与客观世界冲撞的结果,是与这种种世相对应的紧张关系。”(《沉迷与超越》)“纯文学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问题,而可视为生命的延进状态,是生命如何发展和表达的问题。”(《纯文学的当代境遇》)显然,张炜所强调的生命意识,不仅包括群体对生命的尊重等一些共通的认识,更包括作家对于生命的独特感受。他说:“对于纯文学来说,这里显然不是一个更强烈更集中的问题,而是怎样更个人化的问题,即怎样使其完完全全从属于自己的生命。”(《纯文学的当代境遇》)这种生命意识已经成为张炜的一种自觉。

至于张炜的生命态度,大致可以用“严肃、认真”这几个字来概括。我们来看看他反复强调的话:“作家最要紧的是要诚恳、要质朴。作家嗓子比不上广播员,思辨比不上哲学家,漂亮比不上影星,作家只有一份质朴的感情。”(《在半岛上游走》)“我还是得说,现在杰出的作品少,关键还是作家关怀的力度、强度和深度不够,没有更高更大的关怀,还是人格问题。这种强烈的关怀,执拗如一的人格力量,最终还是决定一个作家能否走远的最大因素。”(《“个性”和“想象力”》)毫无疑问,质朴和人格力量是张炜生命态度不可替代的标尺,用此来衡量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一种文学规律:“真正优秀的作家,不会站在平庸的开阔地上,而只能站在一线非常狭窄的地带,这个地带容纳的人是很少的。这里将站着为数不多的人。”(《在半岛上游走》)在他的心目中,有四位中国文学的大师矗立在那里,他们是屈原、鲁迅、李白和杜甫。可见他的文学定位非同一般。

正是有了这样的定位,张炜才会在写作问题上如此较劲。他一再强调诗性的写作,认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只有诗性的写作才能建立文学的高峰,才能站在整个的思想力完美力等诸种条件综合筑成的山巅之上”。(《纯文学的当代境遇》)他赞赏作品的饱满,“如果不饱满,什么都谈不上了。那是生命的力度,是那种方块字不能掩藏的激动和感动……”(《在半岛上游走》)他把作品的语言问题提到关乎作品成败的高度:“忽略了语言就忽略了整个文学,所以他们能够容忍粗糙的语言,宽容得没有原则。我就不能够容忍。那种低水平、粗糙的语言,根本就不要指望它好,我看不下去。”(《丛林秘史或野地悲歌》)这样一种生命态度让张炜的创作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这本《在半岛上游走》(作家出版社)包含了张炜近几年大部分散文新作,文体各异,却无不散发着真诚的感动和睿智的光芒。所谓“文如其人”,斯言不谬。

说起来认识张炜起码有二十多年了。那时候,张炜的小说在文坛上已经颇有影响,短篇小说《芦青河告诉我》和《一潭清水》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古船》出版后好评如潮,但他仍然是个青年作家,不过是比其他青年作家成绩显著一些罢了。那时候,我只是一个作家出版社的年轻编辑,初出茅庐,去山东找作家组稿,却和张炜一见如故。记得我那次到济南下火车,是张炜的夫人小王接我的。她说张炜在郊区开会,晚上才能回来,让我在他们家里等。果然,晚上张炜和王润滋、尤凤伟、矫健等一帮山东作家一起回来,大家聚谈甚欢。接下来两天,我们除了谈文学,就是遍游济南城。当时张炜和我谈得最多的,就是作家创作如何打深井的问题。

那次畅谈,不仅让我对张炜的创作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让我们的内心世界达成了某种契合,虽然后来我们又有过多次类似的谈话。其实,这种契合已经超越了一个作家和一个编辑的关系,更超越了被组稿人和组稿人的关系。因为,这二十多年中,张炜虽然给我推荐了不少山东作家的作品,包括张海迪那部获奖作品《生命的追问》,可从未主动把自己的新作品拿给我。他总是和被推荐的作家说:我给你找个中国最好的文学编辑。

当我大病初愈,想要弥补一些人生的遗憾时,我想到了要给张炜编一本书。如果在我的编辑生涯中缺少了这一环,我会内心惴惴不安的。于是,我给张炜打电话,要他的新作。而他,二话不说,就把稿子编好,给我用电子邮件发过来。他没有给我提任何出版条件,只是希望我给他的这本散文随笔集写篇编后记。

其实,张炜已将稿子编好,我的任务只是细细地阅读,然后便有了这篇读后记,向读者起点儿推介的作用。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生命底色,编辑不过是将其还原得更逼真。我以为,这本书是张炜生命底色的一次曝光,但愿它在读者的心目中永不褪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半岛上游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45200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9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3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