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居里夫人自传
内容
内容推荐
《居里夫人自传》分两部分,前半部分语言直白、坦诚,是一个普通女孩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顽强奋斗走上科学之路的真实写照。第二部分是由居里夫人撰写的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记,通过居里夫人的记叙、两人的书信和日记、他人的评价等多个角度,展现了皮埃尔·居里的高尚人格魅力。本书记录了并肩战斗的两位科学名人的一生,从中体现出来的致力于科学的精神和崇高品德至今仍值得世人学习。
作者简介
玛丽·居里(1867-1934),世称“居里夫人”,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目录
译本序
全书导读
第一卷 居里夫人自传
第一章 我的家庭
第二章 婚后生活
第三章 战争中的我
第四章 美国之行
居里夫人年表
第二卷 皮埃尔·居里传
前言
第一章 居里家族
第二章 青年时期的梦想
第三章 在物理和化学学校的初期生活
第四章 婚姻和家庭性格与品德
第五章 梦想成真发现了镭
第六章 为争取工作条件而斗争
第七章 民族的悲痛成为圣地的实验室
附录一 对皮埃尔·居里的评介文章选录
附录二 亲人驾鹤去空留思念情
附录三 悼念玛丽·居里
附录四 我的信念
后记一 伟大的发现
后记二 晚年的辉煌
序言
若干年前,当我还是个初中生时,我就听到老师们崇
敬有加地对我们讲述居里夫人的伟大成就。好几十年前的
我那听得入迷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在脑子里仍旧不时
地浮现出来。少年时的我,只知道她是个外国女人,一位
了不起的科学家。今天,出版社约我翻译她的自传,我当
然是欣然从命,因为这可以让我有机会更清楚、更详细地
了解这位伟大女性的一生。这种有意义的事情,谁都会很
乐意地去做的。
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这是不言而喻的,她
同时也是一位谦虚的科学家。她之所以写自传,完全是不
好意思再拖延美国好友、女记者梅乐内夫人让她写自传的
一再劝说,以致让她失望。这位美国女记者为了支持居里
夫人的科学研究工作,曾呼吁美国妇女积极捐款资助居里
夫人因经费紧张而陷于困境的研究工作。最后,梅乐内夫
人用妇女界的捐款购买了一克镭相赠,美国总统哈定亲自
主持了捐赠仪式,令前来美国接受捐赠的居里夫人感动不
已。在这个异国友人的敦促下,居里夫人只好勉为其难地
动起笔来。她的自传有数万字,直白、坦诚,不加修饰。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出生在波兰首都华沙的普通家庭的
女孩,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顽强奋斗,以优异的成绩高
中毕业,之后只身前往巴黎大学求学。她一边学习一边打
工,其苦其累可以想象。在与皮埃尔·居里相识、相知,
到喜结良缘,性格相近、志趣相投的夫妻二人,为了科学
研究而甘于寂寞,过着清贫的生活,终于发现了新元素一
一镭,并将它运用到医学上,救死扶伤。第一次世界大战
爆发时,她带领医疗队,奔赴各个战区,利用与丈夫共同
发明的x光设备,积极地投入抢救伤病员的行列中去。一位
知名的科学家,在战争爆发后,又在前线当上了白衣天使
,其高尚的精神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她与丈夫一样,整
天待在由于经费不足而设备简陋、条件极差的实验室里,
冒着有毒气体伤害的危险,为寻找新元素而废寝忘食,先
后发现了镭、钋、钍等当时尚不为人知的新元素。由于她
与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卓越成就,他们和贝克莱尔一同获
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成为该奖历史上第一位女
性获得者。在居里先生不幸遇车祸而英年早逝之后,不到
四十岁的她,中年丧夫,曾一度被这意外的沉重打击击倒
,终日思念自己的丈夫——科学研究事业上的战友和朋友
。但最后,她还是把自己的痛苦深埋在心中,一边抚养两
个年幼的女儿和照顾年迈的公公,一边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两次诺贝尔奖的得主,
而且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是她单独获奖,真可谓史无前
例。
这本十多万字的“小书”的第二部分是居里夫人撰写
的她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记,其篇幅大大地长于她自己
的生平传记,她对丈夫的深情由此也可见一斑。书中详细
记述了皮埃尔。居里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以大公无私、不
计回报、无怨无悔的精神与自己的妻子一道。矢志不移地
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他的精神感染着、鼓舞着自己的
妻子,二人并肩战斗,终于登上了科学研究的高峰,做出
了不朽的贡献,为人类增添了福祉。尽管自己的生活很清
贫,但有妻子这样一位志趣相投的伴侣,他很满足,一门
心思地埋首于实验之中。婚姻美满,事业有成,但天不遂
人愿,他因惨遭飞来横祸而丧生。这不仅是法国人民的一
个重大损失,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他的突然离世令世界为之震惊。唁电唁函如雪片般纷纷飞
来,有各国著名科学家发来的,也有一般平民百姓发来的
,足见他的崇高品德、伟大贡献是如何深入人心。
我仅在此摘录几篇知名科学家在吊唁中对他的评价的
片段,作为对这位英年早逝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
学家的缅怀。
法国著名科学家普安卡雷在法国科学院的悼念会上的
悼词:
在物理学研究中,居里先生头脑缜密细致至极,能够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别人很可能被引入歧途的错综复
杂的谜团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所有与他交往的人都能
体会到他的真诚、率直,可以说,从他的温柔谦和、天真
坦率、思维敏捷之中散发出巨大的魅力。在他的朋友们,
甚至对手们面前,他总是礼让三分……谁能想到这么温柔
可爱的一个人却深藏着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呢?他在原则问
题上绝不妥协,在绝对真诚的道德理想上也绝不妥协……
著名科学家让·佩兰在1906年5月的一期《当月》杂志
上撰文:
但凡认识皮埃尔·居里的人都知道,与他在一起,你
那种急于工作、急于研究、急于弄出个水落石出的需要就
会油然而生。我们将把这种感受广为宣扬,以此来更好地
缅怀他。我们还将从他那张苍白但英俊的面庞上探寻那种
使得接近他的人力量倍增的感召力的秘密……
他的学生,著名科学家什内沃1906年4月在物理和化学
学校校友联谊会上的发言:
我们中间有些人对他不无道理地崇拜至极。就我本人
而言,除了我的家人以外,他就是我最爱戴的一个人,因
为他懂得如何以一种极大的、细心的爱去关怀我这个卑微
的助手。他对人和蔼可亲,他的助手们都非常崇敬他。当
实验室里的学生们听见噩耗时,一个个泪流满面,痛不欲
生……
他的学生、后来的继任者、著名科学家朗之万1906年7
月在《当月》杂志上撰文:
我作为学生走进他的实验室时,他只有二十九岁,但
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整整十年的时光使他做起实验来游刃有
余。尽管我们才疏学浅,笨手笨脚,但一见到他在悉心指
教时那副成竹在胸的坚定神态以及他那腼腆但坦然的表情
,我们便心中有底,不慌不忙地、认认真真地跟着他做起
来……我学生时代最美好的记忆也许就是在实验室里的那
段时光。我站在黑板前面,听他兴致勃勃地同我们交谈,
启发我们的丰富的想象力,激起我们对科学的热情与爱好
。他的探索精神很强,而且极富感染力。他知识面宽广而
扎实,唤起了我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还有许多人,包括名闻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以及皮埃
尔·居里的学生们的缅怀文章和讲话,不一而足。从以上
所摘录的不多的一些片断中,就足以看出皮埃尔·居里是
怎样的一个人。让我引述居里夫人的原话来结束我的这篇
译序吧:
他像是一个感悟真理的先知,完全摆脱了羁绊,全身
心地向往理性和真知。他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只要以
追求理想为自己的生活目的,以自由和正直的精神鼓舞自
己勇往直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我们就完全可以像他
一样达到尽善尽美的精神境界。
陈筱卿
导语
《居里夫人自传》》比肩《人类群星闪耀时》,新语文指定阅读数目!
居里夫人是亿万中国青少年的精神楷模,告诉我们不应该虚度此生!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一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励志传奇,爱因斯坦倍加推崇,拥有亿万读者的个人传记!
随书附赠居里夫人版精美明信片!
入选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个人理想藏书”,哈佛大学113位教授开列的“推荐阅读书目”。
后记
伟大的发现
玛丽·斯科罗多夫斯卡的学生生活中最愉快的时期,
是在顶阁里度过的;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
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
,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妇
女体验过,两次都是挑选最简陋的布置为背景。
娄蒙路的棚屋工作室,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
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一间
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
下雨,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的声音,
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
家的标上记号永不放仪器的地方;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
僵了。没有方法补救。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程度,
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
受一点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
不过,玛丽和皮埃尔习惯了室外的残酷温度,这也是
很需要的。他们只有一点必不可少的设备,差不多没有专
门装置,没有把有害气体放出去的叫作“通风罩”的装置
,因此大部分炼制工作必须在院子的露天里进行,在充足
的空气里做。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个物理学家就狼狈地忙
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
,而不至于被烟窒息。
这种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对佛
提埃大夫夸说过!
后来她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
,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做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
。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假如我过学生生活的几年是
卡西密尔·德卢斯基从前说的‘我的姨妹一生中的英勇岁
月’,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
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
“……然而我们生活中最好的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
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我们把精力完全用在工
作上。我常常就在那里安排我们的饮食,以便某种特别重
要的工作不至于中断。有时候我整天用和我差不多一般高
的铁条,搅动一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
力尽。”
1898年至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
下工作的。
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分析工作,并
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有活动力的产物的放射作用。不久,
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皮埃尔试着确定镭的特性,
更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制炼,提取纯镭盐。
在这种分工办法中,玛丽选的是“男子的职务”,她
做的是白日工人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细巧的
试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布满灰尘、染渍酸液的旧工作服
,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她
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11。
她写道:“我一次制炼20千克材料,结果是棚屋里塞
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我搬运蒸馏器,倒出溶
液,并且连续几小时搅动冶锅里的沸腾材料,这真是一种
极累人的工作。”
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
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铀沥青矿的残渣里含有百分之一的
镭,那种时期哪里去了?这种新物质的放射作用极强,极
少量的一点镭散布在矿苗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象的来源
,很容易观察或测量。最困难的,不可能的,乃是分离这
极小的含量,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矿渣分开。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皮埃尔
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
。他们的亲爱和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
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两个人都是
一样,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出乎意料的发现,在这个
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
。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
得很快乐。我们的时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那个极可怜的
棚屋里有极大的宁静:有时候我们来[8i1~着,一面密切
注意着某种试验的进行,一面谈着目前和将来的工作。我
们若觉得冷,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我们在一
种特殊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过日子一样。
“……我们在实验室里只见很少的几个人,偶尔有几
个物理学家或化学家来,或是来看我们的试验,或是来请
教皮埃尔·居里某些问题,他在物理学的各部门的学问是
著名的。他们就在黑板前谈话,这种谈话很容易记得,因
为它们是科学兴趣和工作热忱的一种提神剂,并不打断思
考的进行,也不扰乱平静专注的空气,真正实验室的空气
。”
皮埃尔和玛丽有时候离开仪器,平静地闲谈一会,而
他们总是谈论他们爱恋的镭,说的话由极高深的到极幼稚
的,无一不有。
玛丽有一天像小孩盼着某人已经答应给的玩物一样,
很热心而且很好奇地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
子,它的相貌如何。皮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
状?”
这个物理学家柔和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
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书评(媒体评论)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
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和对人
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
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
方面还要大。
——爱因斯坦
精彩页
我的美国朋友们要我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下来。一开始,我觉得这一建议对我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但我最后还是被友人们说服了,凑凑合合地写了这个简略的生平传记。但我不可能在这本简略的传记里写出我一生中全部的感受,也无法详述我经历过的所有事情。时过境迁,许多当时的感受已经记忆模糊,时间愈久,就愈加模糊不清,竟至有时还以为有些事情与己无关。还有许多事情似乎应该是与我有关的,但一提笔想写下来时,却又好像是别人所经历的事情。无疑,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主要的思想和某些深刻的感受在影响和支配着他,使其生活沿着一条主线往前走。这条主线通常比较容易确定,容易找到。有了这条主线,就会明白当初为什么这么做而没有那么做,就可以看到当事人的性格等各个方面的特点。
我祖籍波兰,名叫玛丽·斯科罗多夫斯卡。父母双亲都出生于波兰的小地主家庭。在我的祖国波兰,像家父家母那样拥有一份小产业的中产阶级家庭为数颇多。他们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阶层,彼此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波兰的知识分子大多源自这一阶层。我的祖父领导着一所省立中学,闲暇时还干一些农活。我的父亲勤奋好学,曾就读于俄国的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在华沙的一所大学预科学校担任物理和数学教师。他娶了一位与他情投意合、志趣相同的年轻女子为妻。她很年轻,但已是华沙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了。在当时,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被看作极其崇高而庄严的事业。我的父母亲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严肃认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们的学生遍布波兰全国,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这些学生至今仍对我的父母亲爱戴而感激,怀念着自己的恩师。即使在今天,每当我回到波兰,总会遇见一些父母亲以前教过的学生,他们总要向我倾诉他们对我父母亲的温馨怀念。
我的父母亲尽管居住在城市,在学校任教,但他们与身在农村的亲戚们都保持着来往。每到放假,我就会跑到农村亲戚家里去小住,这使得我对波兰的农村情况颇为了解,而且也使我喜欢上了农村。在农村,我会感到无拘无束,散淡惬意。我之所以终生喜爱田野乡村,喜爱大自然,想必与这段值得怀念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
我于1867年11月7日在华沙出生,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因为我大姐在十四岁时不幸病逝,所以我只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由于大女儿的不幸病逝,我母亲悲恸欲绝,因而患了不治之症,年仅四十二岁便撒手人寰。母亲去世时,我才九岁。我哥哥也只有十三岁。全家人沉浸在难以言表的悲痛之中。
大姐的突然西去,是我一生中遭遇的第一次最悲惨、最痛苦的事情。这之后,我常常会无缘无故地突然陷于忧伤悲戚、沮丧消沉之中,想必与这一悲惨之事不无关系。我母亲为人高尚,温柔敦厚,心慈面善,而且她知识渊博,心胸坦荡,严于律己。她宽容大度,温和善良,在家中很有威望,大家都信服她。她非常虔诚(我父母亲都是天主教徒),但她能包容一切,对宗教上的不同看法,她从来都是求同存异的,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她对自己的孩子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就我个人而言,一方面,因为是小女儿而备受呵护、关切,所以我深深地爱着我母亲;另一方面,一种崇拜之情也把我和母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母亲的不幸去世使父亲悲恸欲绝,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他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中去,投入对自己的孩子们的教育上来,致使自己没有多少空闲时间。母亲过世多年后,我们仍感到若有所失,百无聊赖,仿佛家中少了一个主心骨。
我们兄弟姐妹很小就开始学习了。我六岁时就上学了,是班里年龄最小、个子最矮的学生。每当有人前来听课或参观时,老师总是把我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学生叫上讲台朗读课文。我生性腼腆,一叫我上台就吓得不行,恨不得跑出教室躲起来。我父亲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关心,并懂得如何指导我们,但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开始时我们上的是私立学校,后来不得不转到公立学校去了。
华沙当时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而这种统治中最残酷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学校和学生的严格控制和迫害,波兰人办的私立学校都受到警方的监视,并且一律用俄语教学。学生们很小就开始学俄语,以致母语波兰语反倒说不利索了。幸而这些学校的老师都是波兰人,他们不愿受此迫害,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多学一些波兰语。这些私立学校都不准授予正式文凭,只有公立学校才有权力授予。
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居里夫人自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玛丽·居里
译者 译者:陈筱卿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38874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6-12-01
首版时间 2016-12-01
印刷时间 201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292
CIP核字 2016253774
中图分类号 K835.656.13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