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边陲四季
内容
编辑推荐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边陲四季》,是部队著名女作家卢晓渤从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1987至2009年军事题材报告文学集。在我们这个社会文化早已进入快速制造和快速消费的年代,想想一个作家用漫长的22年时间写作和积累一部书,你就能意识到她在这部书里到底倾注了什么,耗费了什么,又寄托了什么,进而还能想到这部书具有怎样的品质和分量。

内容推荐

我久久不敢抬起头来,不敢让女兵看到自己已经夺眶而出的泪水因为女兵们说过,不管怎样,流泪就是软弱的表现。我不想承认自己软弱,但是,我的确落泪了,我的泪为她们而流,在相处的时候,她们曾经一次次地让我感动,在告别的时候,她们又一次感动了我。

目录

有一种热爱叫坚持(序)刘立云

在漂浮的国土上

 (一)大洋的呼唤

 (二)神奇的窗口

 (三)光明的土地

 (四)故乡的明月

 (五)金色的国家

 (六)投向大海和“K”

骄子·浪子

 (一)一条小路连接着两座校门

 (二)一条石凳上坐着他和他

 (三)一封家信映亮了两双眼睛

 (四)一样“靓”的年轻人

 (五)一把吉他弹热了冷却的心

 (六)一篇来自今天的报告

 (七)一点儿画外之音

中国水兵在夏威夷

 (一)一声“阿罗哈”,点亮了一双双对视的蓝眼睛、黑眼睛

 (二)母亲赐给的胸章是不能交换的,这种情感不分国界

 (三)面对频频敬礼的美军,女中校竟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四)他们没有见过长城,也没有见过黄河,但却自豪地说:我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五)觅食的小鸟,成了水兵争相拍照的明星

 (六)要求并不过分,却被女上士认真地拒绝了

 (七)“你能叫我一声妈妈吗?”

越过180°经线的中国水兵

 (一)“再见吧妈妈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二)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

 (三)“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四)“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问自己”

 (五)“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

 (六)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走出国门

山上有片海

 (一)逶迤雄浑的山脊,和那山石的荒凉、山峰的冷峻,一起描绘出特殊的风景

 (二)在山外的其他地方,我见过同样的红叶,那是一株株独立的树,而这里的红叶却长成了手挽手的灌木丛,恍如一片红海

 (三)我再三向不同的人们打听这些红叶的名字,不同的人们给我的是相同的回答——“火炬树”

出征

边陲四季歌

 (一)风

 (二)花

 (三)雪

 (四)月

 (五)春

 (六)夏

 (七)秋

 (八)冬

女兵流行色

 (一)那排红雨伞在连队值班室里格外显眼

 (二)女兵们把自己的连队叫做“家

 (三)松树上一个个的彩灯在闪烁

 (四)听姑娘们讲自己连队的故事

 (五)有人把她们叫做“杨门女将

迷彩女兵

 (一)在这里过一天,我能跟你有两天的话讲

 (二)要是我们好好练,会不会也能像她们一样?

 (三)当时我想:回去后一定要送他们个大蛋糕,要很大很大的,上面就写:辛苦啦,英雄们!

 (四)能在陆战队干两年,说明我很帅,我会为自己骄傲

 (五)海练是练。抗震是战

 (六)我知道自己一定会离开这里,但我也知道,我一定会想念这里

试读章节

同是一个晴朗的冬日——

面疆的阳光蒙起硝烟的雾色,蓝天飘浮着炮啸的余音,每一株绿树都挺立着神圣,每一缕微风都托举着庄重。

猫耳洞的潮湿中,泥水和汗水在年轻的面孔上描绘着战士的勇敢和坚定;等待的静寂和小憩的琴弦将在瞬间变奏出军人的奉献和牺牲。

在这里,青春时刻都会被复仇的火种点燃,爆发出满腔的热忱;在这里,忠诚时刻都会为正义呐喊,喷涌出热血的殷红。

同是一个晴朗的日子——

东海军港被热忱的涌浪拥抱,待命的军舰飘动着彩旗的欢悦,人们把喜笑高高抛起,烘暖了冬日的太阳;彩球和鸽子争相腾飞,让冻得发白的天空骤然洋溢起缤纷的春意。

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将军波塞冬——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海神一般,威风地站在指挥台上,随着一声起舰的命令,战舰轰鸣,向远洋浩荡驶去。

谁说军人就是战神?谁说军令就意味着战争?今天、我们的战舰起锚,不是为了扯起战火的风帆;我们的战士出征,不是冲向血和肉的搏击。浩浩大洋将出现我们崭新的航程……

《人民日报》1985年11月17日消息:新华社11月16日电:由一艘驱逐舰和一艘远洋油水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编队,在东海舰队司令员聂奎聚率领下,今天上午驶离上海吴淞码头,应邀前往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进行友好访问……

[一]大洋的呼唤

当战舰在海面犁开一条长长的航迹,大洋就沿着这

条路写进了我们的航海日志,写进了我们水手兵的经历。

每走出黄海亲切的怀抱,南中国海那粗犷的手臂把友谊的编队送上了五百年前郑和下西洋的航线。金喇叭般的马六甲海峡里,第一次传来中国军舰的汽笛。

像熟悉的人群中发现了新朋友的面孔,像以常漫步的花圃绽开了新蕾,当那悬挂着八一军旗的银灰舰影第一次映人马六甲海峡舟水樯龙和画面,整个海峡都在惊喜中欢腾。

轻灵的飞鱼跃出水面,扯起一串如虹的彩练;硕大的巨鲸喷溢着水柱,献上一捧晶莹的花束。远岸的大厦高楼伸长了入云的身躯,透过茫茫海雾,送来了浑憨的问候。就连那潮湿的海风,也像母亲温暖的手臂,轻拂着八一军旗,都说马六甲海峡像孩子的脸一样气象万千,今天她却将女性的慈爱的柔情布满海天。

巡逻的飞机俯下身子,中国水兵清楚地看到驾驶员在向他们频频招手;沿岸的港务当局用汉语发出邀请——中国军舰可以随时靠岸补给。飘着各种国旗的军舰闪动灯光,表达着他们的关切;五颜六色的客船货轮拉响了汽笛,传递着他们的致意。几只游艇携浪而来,向着中国军舰揿下快门扬起的欢呼像抛向舞台的花朵,把中国军舰航道铺满——“Chi-na!”“Good”"Good”“china”……

置身在陌生的海峡,置身在多彩的水域,兴奋自会像潮水拍岸般澎湃在心胸中;欢悦自会像春风登枝般荡溢在脸上。然而,我们的军舰却显得有些拘谨,我们的水兵却显得有些腼腆,答话过于持重,微笑过于老成,就连那挥手的手臂都像举止在一定的刻度。也许是我们的血脉里承袭着炎黄子孙特有的含蓄,也许是我们心底还潜流着初次离家的生疏?

噢,但愿大洋的辽阔使我们更加开朗;但愿海风的坦荡能使我们更加豪爽。

编队中年纪最大的是司令员聂奎聚。他的膝下已经有活蹦乱跳的小孙孙,像条蓬蓬勃勃的小溪延续着大河的生命和追求。编队中最年轻的是新水兵王正平,即使是点燃今年的生日蜡烛,他也才刚刚开始享受公民的权利。今天,在中国编队举行的首航印度洋的仪式上,他们一同站在国旗下,肩负着同样的使命,获得了同样的荣誉——代表祖国,代表中国海军向印度洋第一次报到。

蓝天也变得如此庄重,它将摄下八一军旗的风采,把这一刻永远载入史册。

大洋也变得如此肃然,它记录下中国军舰的足音,把这一刻永远融进它的乐章。

让印度洋墨绿的浪涌把军装衬得更加洁白,让印度洋熠熠的阳光把军旗映得更加鲜红。快揿动快门吧,把大洋的雄姿刻进战士的经历,把战士的自豪映人浪花的记忆。

年轻的部门长薛亦成有一本精美的相册,每页都镶嵌着他的幸福航程。上一页,有他在太平洋上的微笑。那是五年前,他参加科学考察船的护航。当军舰贴近赤道那一刻,他以鱼雷般的飞步冲到了舰首旗杆下,被战友们誉称“第一个跨越赤道线的新中国军人”。这一页,他要将印度洋的浪花精心采撷,他要将印度洋的云霞精心收藏,又一回的“第一次”,使相册增添了分量。也许将来有一天,薛亦成会把沉甸甸相册连同沉甸甸的希望一起交给自己的孩子,他的心将为此而洒满欣慰的阳光。或许有一天,他的孩子也会有一本自己的相册,那里面珍藏的记忆,一定不止在陆地、海洋,甚至地球……

是谁把一双沾着故土气息的皮鞋送进了大洋,激起的浪花像是在大海踏出了新的足迹?是谁把家乡小河边的鹅卵石交到跃起的浪花的手上,像对待童年的朋友一般真心实意?是谁把姑娘写在月亮上的小诗低吟给大海,让这浩浩长波也沉醉在深深的爱恋中?

呵,多情的大海啊,有人曾把封着遗产的“漂流瓶”托付给你,你便使穷汉变成了富翁;有人曾把刻着祝福的“小船”托付给你,这祝福便伴着亲人走完坎坷的人生;有人曾把渺茫的爱情托付给你,你便行走八方,为他带来了有情的新娘。有海的地方就有浪花,有浪花的地方就有动人的传说,有传说的地方就有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你把中国水兵的礼物深藏在自己的内心,明天,你将把这礼物化作怎样的灿烂,挂上那升起在全人类注目中的太阳?

P2-5

序言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边陲四季》,是部队著名女作家卢晓渤从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1987至2009年军事题材报告文学集。在我们这个社会文化早已进入快速制造和快速消费的年代,想想一个作家用漫长的22年时间写作和积累一部书,你就能意识到她在这部书里到底倾注了什么,耗费了什么,又寄托了什么,进而还能想到这部书具有怎样的品质和分量。

无论就作品而言,还是从人品上说,晓渤都是我从心里敬重的作家和大姐。虽然她只比我大两岁,但25年前当我调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当编辑,在我们同住的院子里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以大量的散文、散文诗和不少题材新颖且影响深远的报告文学,受到文学界和军内外读者的注意。记得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散文诗作家李耕来京组稿,就曾当面对我说,他第一个想见的部队作家,就是卢晓渤。都知道那时的晓渤年轻,漂亮,端庄,举止优雅,脸上总带着灿烂的微笑,对人特别谦和,特别友善,仿佛谁都是她的朋友,从不像同时代有些女作家那样总是在大庭广众面前大呼小叫,神采飞扬,惟恐被轻视和冷落。在以后的频繁接触中,我发现晓渤几乎每天都穿着那身或蓝或白的海军军服,那种清爽和熨帖,从容和干练,好像不仅她身上的那套制服,而且连她这个人都是为海军量身定做的。许多年后我才知道,她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父亲,是我军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海军著名将领,她从小在海军部队的大院里成长,曾有机会见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并与他们合影。在读小学的时候,晓渤曾代表少先队员给五好战士献花。那幅献花的照片,被用于《解放军画报》的封面。后来,另一期《解放军画报》的封面刊登了毛泽东主席观看该杂志的照片,当时,毛泽东主席观看的画报,就是晓渤做封面的那一期。但晓渤却从来不提这些,从来不提家庭的优越,不提与众不同的经历,甚至出于爱护公物,连当年那幅令人们无比羡慕的照片也不忍从部队征订的刊物上撕下来,留作终生纪念。直到我所在的《解放军文艺》在600期纪念号向她约稿,希望让广大读者分享她的幸福,她才在大家的帮助下,从几十年后《解放军画报》制作的光盘中找到那幅照片。从这个意义上说,晓渤是那种从源头上就与我们这支军队血脉相连的部队作家,不仅她的家就像一棵因根深叶茂而从不挪动的大树,始终植身在部队的院子里,而且军人的意识,军人的追求和向往,军人的喜怒哀乐,早已渗透进她的灵魂和血液之中。因此她的一言一行,她留给人们的印象,她在作品中所醉心吟哦、歌唱和痴情维护的,都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光荣、崇高和尊严。

我读晓渤的作品,当然比20多年前见到她的时候还早。除去因为都热爱诗歌,对她早年写的那些清丽、隽永、圆润,仿佛一颗颗露珠那般晶莹剔透的散文诗印象深刻外,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她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报告文学《军港的夜啊静悄悄》和发表在《当代》上的报告文学《把灵魂抵押给魔鬼的人》。这两篇作品中的主角都是女军人,但两个女军人的命运却截然相反,一个是当时以《军港之夜》唱红全国的海军青年歌唱家苏小明,一个是因抵御不住外界诱惑而出卖灵魂的堕落者。我重提这两篇作品,不是想追述它们在当时那个大潮初起的年代,或以文学的样式开了打造明星的先河,或以惊人的胆量较早揭示了部队内部的矛盾,只是想提醒人们:卢晓渤其实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先行者,无论其作品的震撼力或影响力,她都属于走在报告文学创作前列的那批作家。她的《把灵魂抵押给魔鬼的人》等报告文学作品,曾几次入围全国报告文学奖的评选,但因其丈夫恰是评委,出于避嫌而放弃了最后的获奖机会。她创作的这些报告文学,与部队同时期出现的《河那边升起一颗星》、《奔涌的潮头》、《在这片国土上》、《蓝军司令》、《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等等,当年是并驾齐驱的。这之后才有所谓的全景式报告文学,才有报告文学铺天盖地制造出来的这个和那个热点,也才有部队报告文学创作在全国独步天下。再之后,我们虽然在报告文学的那些轰轰烈烈的大标题下,在那支意气风发的队伍里,很少看到她的名字,不是因为她掉队落伍了,也不是她再没有过去那种锐气和激情了,而是主动避开那些热闹,那些日后证明多数是昙花一现的热点,一头扎进了纯正的部队生活之中,只把目光对准我们那些生活在最基层又最默默无闻的官兵。

从这以后的20多年,不管报告文学这个门类门庭若市,还是门可罗雀;也不管报告文学队伍有多少人转入潜规则写作,或转入比报告文学更耀眼的小说和影视创作,甚至有多少人干脆金盆洗手,再也不干这种必须长年奔波又吃力不讨好的事业了,但晓渤却甘于寂寞,甘于被人淡忘,甘于远离各种名利,对逐渐沉寂下来的军事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痴情不改,不离不弃,一直坚持到今天。对此,晓渤的心始终如一而平和,因为,她说,自己是海军的孩子,是喝海风和军队的奶水长大的,有一份感恩的情感和回报的责任不能割舍。她说,中国人讲究孝顺,为养育自己的军队写作,讴歌献身国家和民族的军人们,就像儿女的孝敬父辈一样,自然而不可推卸。

晓渤除了写海军,还写陆军;除了写海防,还写边防;除了写女兵,还写男兵。20多年过去,当我们回望当年那批风起云涌的报告文学作家,早已是人去楼空,烟消云散,晓渤却不断用她的作品告诉我们,她依然沉浸在部队,依然在倾听着我们这支部队前进的足音,始终把那些早已比她年轻的基层官兵装在心里,并像以往一样为我们这支部队的奉献、付出和牺牲而感动,而振奋,而魂牵梦绕。对她的这种顽强坚持,始终如一,以至有些孤独求败的写作姿态,我们没有理由不表示由衷的钦佩和赞赏。至少我作为一个同时期坚守在部队文学刊物的编辑,一个部队作家创作状况的见证者,从内心对她充满敬意,充满感激。

汇集在晓渤这部《边陲四季》的报告文学作品,绝大多数反映海军部队的军事生活,其中有再现海军舰艇编队出访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美国的《在漂浮的国土上》、《中国水兵在夏威夷》、《越过180°经线的中国女兵》和《走出国门》,有讴歌海军某基地技术保障大队模范忠于职守的《山上有片海》,有记述2003年海军医护人员冒死奔向小汤山参与抢救“非典”患者的《出征》,更有2009年新鲜出炉、反映海军陆战女兵在严酷的战斗生活中铿然成长的《迷彩女兵》等。超出海军视野,最值得推荐的是描绘新疆阿尔泰边防部队生活的《边陲四季歌》。有意思的是,这些作品不论采用什么结构,不管从何处着眼,运用的几乎都是第一人称。其实这决非偶然,是因为作者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与官兵们的面对面访谈以及朝夕相处的交流中泡出来的,都融入了晓渤自己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1989年,她还作为一个普通水兵,亲自站在了远渡重洋的甲板上,和舰艇编队的将士一同跨越太平洋1 80~经线,一同经历了海上航行的漫长孤独,又一同承受了访问美国夏威夷军港的荣耀。因而读晓渤的报告文学,你既能感到部队官兵的呼吸和心跳,也能感到她自己的呼吸和心跳;你既能看到部队官兵的淳朴可爱,又能感受作者从心里眷恋着这支部队,热爱这些官兵的那份真挚情感。我还想特别告诉读者,前些年晓渤曾大病一场,但大病痊愈之后,她的视野反而更宽了,对部队的眷恋和对官兵们的牵挂也更强烈了。这在她近年陆续采写的《边陲四季歌》、《女兵流行色》和《迷彩女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边陲四季歌》中,她曾写到去阿尔泰号称“蚊虫王国”的北湾看望坚守在那里的官兵,当听说在春尽夏来时,那里的蚊虫平均一立方米的空间竟达到1700只之多,历史上曾发生过婴儿被蚊虫咬死的事件,心里受到巨大震荡和冲击,当场请求一个叫蔡明的士兵挽起裤腿,要亲眼看看那些“凶猛得很也狡猾得很”的毒蚊,在我们的官兵的身上留下了怎样的伤痕。后来她在作品里写道:“蔡明挽起了裤腿儿,露出了小腿上被蚊虫叮咬后留下的痕迹,深深浅浅的黑斑连成了片,几乎遮盖了皮肤的原色。我是个军人同时也是个母亲,那累累瘢痕让我迟迟抬不起强忍泪水的眼睛……”读到这种的情景交融的细节和感叹,我忽然想,随着阅历的丰富和情感的浓烈,晓渤爱我们这支部队和官兵,已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深沉。她奉献给我们这部《边陲四季》,实际上既是她记录的我们这支军队在20多年中走过的四季,也是她本人走过的人生四季,更是一个作家为她的热爱在自己的心灵中一路守护过来的四季。

是啊,有一种迷恋与生俱来,有一种热爱叫坚持——这是我对晓渤这20多年的写作和她在这部书中呈现的品质,最想表达的祝贺和赞美。

2009年9月9日北京平安里

书评(媒体评论)

从小看着祖国那雄鸡似的版图,读着祖国浩如烟海的历史长大,曾无数次地想象要长成历史中那些报效祖国的英雄一般的人,要走遍那被热血染红被希望育绿的版图的角角落落,用自己的深情和脚步去丈量一寸寸的国土,去感受那山山水水之中深深的蕴涵。

——摘自《边陲四季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边陲四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晓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22334
开本 16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2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