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台北上河图(全2册)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生动呈现一场台北历史视觉展,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上册的原作从一艘一艘船开始述说台北故事,用生动的画面展现城市街景的百年变迁。随着时代发展,画面呈现了风格上的各种变化,同时以最贴近民生、拥有代表的新闻来述说城市发展中所发生的各类大小事件,新闻与画面中的细节一一对应,细节丰富,意味十足。下册的历史场景重现与老照片绘制,直接将台北历史立体化呈现,不同时期的对比城市鸟瞰图,直观感受岁月流转,城市变迁,台北的万种风情跃然纸上。城市最重要的风景是人,来自不同领域的个人所拥有的台北记忆:上册千条民生新闻以图文细节还原,讲述台北庶民百姓的万象人生,下册作者邀请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亲朋好友,撰写每个人专属的台北印象,囊括生活中的食衣住行。正是因为有无数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才形成了今日的台北,同时也在创造着台北的将来。蒋勋作序——永续不断的“上河图”:“上河图”要人面对城市,观察城市,思考城市,反省城市。蒋勋说:“‘斑白之人’有‘斑白’的回忆,任祥的‘台北上河图’或许不只是过去台北这个城市的记忆,一定也期待这个城市的后来者,如何再创造城市与河流的繁华吧!” 内容推荐 《台北上河图》分为上下册,上册,主体即为不间断的手绘台北城市街景变化图档,配以1000余条民生新闻,记录台北从古至今的种种变迁、事件、政策改变等,新闻大都有图绘场景一一对应,从各个方面展开,呈现了生动的、富有烟火气息的城市百态;下册,绘者叶子以查访到的老照片为蓝本,重新绘制历史事件或家族图谱,另有作者邀请近20位亲朋好友撰写各自对台北的印象,这些亲朋好友来自于娱乐、文学、美学、商业等各个领域,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台北这座城市的往时今世。作者以切身对于一个城市的成长体会,全力搜罗这个城市的记忆,拼凑它的前世今生。而这两册书的内容,有如包罗万象的浮世绘,也是人生百态的教材。绘图者努力以淡淡细述的庶人素描彩绘和浮世绘的庶民素人观点,以及第三人平行观视时间流的构图方式,进行绘述,希望让阅读者能够细览台北城世世代代生活形态的进化,商业模式的更迭,百工百业的兴衰,流行文化的演变,以及人文价值的消长。北宋《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如今历时7年《台北上河图》以原作200米不间断的手绘图,呈现台北城的街景与历史场景,选编过往年间拥有代表的社会头条新闻、历史老照片和可贵的文字记载,搜罗跨时代的台北城市记忆,还原台北的成长历史。 目录 《台北上河图 上册》 《台北上河图 下册》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台北上河图(全2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姚任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3353229 |
开本 | 8开 |
页数 | 450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328000 |
出版时间 | 2024-08-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4-08-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95.81-64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