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民俗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叟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分剂,是世世代代捶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有中国民俗的内容。
内容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本书力图在有限的篇幅里,介绍民俗学的基本知识,并以民俗学理论为基础,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予以简要叙述。同时,还考虑到当前保护民俗文化的实际需要,对于民俗调查的有关内容以附录的形式,给予了特别的介绍。
目录
引言
章 民俗与民俗学
  民俗的概念
  作为独立学科的民俗学
  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国际民俗学流派说略
第二章 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方法
  田野作业法
  历史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
  结构分析法
  民俗学研究程序及技术
第三章 人生礼仪民俗
  诞生礼俗
  成年礼俗
精彩页
    叶涛,中国民谷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研究》杂志主编。著有《中国京剧习俗》、《江湖社会习俗》、《孔府》、《孔子故里风俗》、《中国京剧习俗》、《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民俗学导论》等。
    
章 民俗与民俗学
    
民俗学是以民俗事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人文学科。民俗学通过探讨民俗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以期对人类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民俗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从中国大地上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中国民俗便与之相伴而生。对于中国民俗的探讨,也经历了一个从民族文化自觉到学科意识自觉的发展过程。在此,探讨中国历目前和民俗学产生以来,关于“民俗”和“民俗学”学科概念的演变过程,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民俗大有裨益。
    
民俗的概念
    
民俗的广泛存在对社会和民众的行为发生巨大的规范作用,早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
    
在我国,对于民俗事象的重视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民俗”一词的出现也较早。在《礼记》、《史记》、《汉书》等著作中,已多次出现过“民俗”这个词语。《礼记·淄衣》说:“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传》云:“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书传》日:“变民风,化民俗。”此外,《管子·正世》中也提到了“民俗”一词:“料事务,察民俗。”这说明,我国古代虽然还不可能产生民俗学这门学科概念,但作为民俗事象的“民俗”概念已经出现了。不过,“民俗”一词作为专门性学术术语,被我国学术界所使用,却是较为晚近的事情。
    
    纵观我国民俗研究的历程,在传统社会中,“民俗”一词虽较早使用,但相比较而言,其含义与“风”、“风俗”、“民风”、“习俗”、“谣俗”等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指的民俗事象,还没有上升为一种较为自觉的理论高度。就这些不同词语的使用频率而言,似乎“民俗”一词大致经历了一个由“风”而“俗”,由“风俗”而“民俗”的演变过程,只是其含义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而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民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14110
开本 16开
页数 151
版次 3
装订
字数 80000.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9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