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说,这画是1943年当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时,叔羊为他父亲“画以娱之”。在请黄题词时,黄忽然想起传说长征中共产党人在茅台酒池里洗脚。针对这个谣传,题出r这首七绝以讽喻。料不到,这幅画竟挂在中共领袖的客厅里!当黄炎培在此时此地看到这幅画时,一股暖流流遍了他周身,使他完全敞开了心扉,在3天中和毛泽东促膝长谈达十几个小时,造成了他自认为一生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
他在延安的5天当中,会晤了许多老朋友,历史学家范文澜还对他执弟子礼。当然,他们一行访问延安,主要是为国共团结谈判问题。但在黄炎培,却是一次对他的晚年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留学”。而毛泽东和黄炎培这两位政治家和诗人推心置腹的促膝长谈,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
7月4日下午,毛泽东在百忙中专程邀请黄炎培和冷通到他家里做客,整整长谈了一个下午。毛泽东谈了整顿三风的运动,说从多年的革命实践中,觉悟到过去的种种错误,就错在中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毒害;他们还探讨了教育学说上的看法。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黄炎培这一席谔谔诤言,掷地有声。
毛泽东高兴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的话,至今仍是不易的至理名言。
当时,黄炎培说:“这话是对的,只有把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个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得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短短的5天访问,对黄炎培来说,真是满载而归。7月5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到机场送行,大家依依握别,12时50分飞离延安返回重庆。在延安短短的95个小时的访问,大大澄清了黄炎培的许多模糊思想,打开了眼界,使他从朦胧中看到光明灿烂的前景,鼓舞了他追求真理的勇气,成为他一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黄炎培访问延安后,在一个新的起跑点上前进了。他到处作报告,讲他在延安的所见所闻。还在很短的时间中,写成《延安归来》一书并出版。这在那个年代,国民党造_r多少谣言,天天讲共产党杀人放火,共产共妻,把边区描绘成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用来欺骗老百姓。而黄炎培这样一位著名的老教育家,却以事实告诉大家,边区是那么自由、温暖和光明,共产党的领袖和鼎鼎大名的将领又是那么温文尔雅。这要多大的勇气!是多么难能可贵!而他的讲话和文章,在大后方造成多么大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了。
《延安归来》一书,初版两万册,几天内就被抢购一光,成为大后方轰动一时的畅销书。而且,这是第一本拒绝把原稿送交国民党审查机关审查而自行出版的书,点燃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拒检运动”,迫使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通过决议,宣布撤销对新闻和图书杂志的检查制度。
黄炎培从和毛泽东、中共中央领导人建立的深情厚谊中获得了力量。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亲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在毛主席留渝的43天中,黄炎培和毛泽东有上10次的会晤和聚宴。这是黄炎培访问延安和毛泽东交往的续篇……
黄炎培是1949年2月在地下党的帮助下,逃脱了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潜离上海经香港转赴解放区的。他于当年3月25日平安到达解放了的北平,展开了他生命史上新的一页。
黄炎培到达北平的当天下午,就和沈钧儒等民主人士一起赴西郊机场迎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人北平。两位政治家从重庆握别,虽然只有3年半时间,但中华大地已经发生r天翻地覆的变化了。他们在解放后的北平机场重相见,其欢乐是无可言喻的。当天晚t:,毛泽东征衣未解,就没宴与沈钧儒、黄炎培等20多位民主人士会面欢叙。第二天晚卜,毛泽东又在百忙中设宴单独邀请黄炎培畅叙别情,纵谈时局,直至午夜。一旦脱离黑暗的樊笼,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之下,黄炎培心潮澎湃。当第3天叶剑英(当时的北平市市长)和徐冰同志在国民大戏院为他开欢迎会时,他情不自禁地奋臂高呼:人民革命万岁!巾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随后,毛泽东几次邀集黄炎培等民主建国会的领导人,商谈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民建会的前途和革命分工问题,希望黄炎培多在民族工商业中做工作,和为解放上海出力。黄炎培随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上海人民广播,要求上海人民站起来,迎接上海解放。
黄炎培既不是资本家,也从不经营工商业,而是一位一生清贫的教育家。但他毕生从事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我国的民族工商业培养了.上万的技术人才,所以,他和我国的民族工商业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对他殷切的期望,使他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民主建国会的全体成员,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民族工商业者中发挥模范、带头和桥梁作用,将是他晚年的一项光荣的历史使命!
当时,美国国务院发表了关于中国革命的颠倒是非、捏造事实的“白皮书”。黄炎培立刻撰写了批驳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和《展望》周刊上发表,并以民主建国会的名义发表声明,予以驳斥。文章发表的当天,毛泽东就亲笔写信给黄炎培说:“声明写得极好,这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教育作用当是极大的。民建这一类文件(生动和积极的、有原则的、有前途的、有希望的)当使民建建立自己的主动性,而这种主动性是一个政党必不可少的。”黄炎培怀着深深的知遇之情,立刻给毛泽东写了回信,表达了他的感激和兴奋,“希望主席时时指教”。
毛泽东接到黄炎培的复信后,隔天又第二次致书黄炎培,重加勖勉,信说:“8月24日大示敬悉,很高兴。民建此次声明,不但是对白皮书的,而且说清楚了民族资产阶级所以存在发展的道理,即建立了理论,因此建立了民建的主动性,极有利于今后的合作。民建的事采用民主方式亦是很好的,很必要的。此种方式,看似缓慢,实则迅速。大家思想弄通了,一致r,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1949年10月1日,黄炎培随同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参加隆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当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宣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作为历史的见证人,黄炎培的心情是万分激动的。他把激情即席抒发为一首题为《天安门》的诗篇,诗共八节,热烈地歌颂了党和革命人民的丰功伟绩,并亲笔恭书呈献给毛泽东。
建国以后,黄炎培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本来,黄炎培是一生拒不做官的。早年,北洋政府曾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都坚拒不就,他儿子黄大能曾问他:“恁地年过七十而做起官来了?”黄炎培详告以周恩来总理动员他任职的经过。这一方面说明他坚定地遵从党的安排,同时,也说明他对历史使命有正确的认识。他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他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作风,做事认真、踏实,待人和气、虚心、厚道。我们读了几十年书,积下一些理想,所认识的道理,就是这些,所想象的世界就是这样,我们怎能不好好做呢?”
黄炎培是一位富有强烈献身精神的爱国者。当他一旦寻找到了真理,他就义无反顾地全力以赴,他自觉地接受毛泽东和政府交付给他的历史使命,尽忠职守,意气风发地努力工作。他是以自身的进步,去推动一个阶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改造和前进的。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中,这是史无前例的历史使命。所以,他每前进一步,都是在党的帮助之下,经过自我搏斗,在自我批判中前进的。他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经常把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向党向毛泽东和盘托出。他的正确意见,是对党的诚挚诤言;不正确的观点,也能及时地得到党和毛泽东的帮助,经过认真的自我剖析,扎扎实实地前进一步。
如在解放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中,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运动触动到_『他们,不免怀着极大的恐惧和疑虑。一时问,一部分有土地的工商界人士,到处告状,叫喊“斗争过火”了,“偏差很大”,要求“和平土改”,等等。黄炎培也收到不少此类的告状信件,由于不明真相,他怀着不安的心情向党中央毛泽东转达了这些信件。毛泽东并没有简单地对黄炎培加以批评和指责,而是诚恳地以各种方式用事实启发他的觉悟,帮助他前进。毛泽东多次亲笔写信给黄炎培,把各地的土改材料送给他参阅,还介绍苏南区党委书记陈丕显与他见面恳谈。当黄炎培初步了解了基层情况之后,主动要求下乡考察,毛泽东对他的愿望十分重视和支持,特地写信给中共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和陈丕显,关照他们说:“黄炎培先生收到许多地主向他告状的信,我将华东局去年12月所发关于纠正肃反工作中缺点的指示及1月4日关于纠正土改工作中缺点的指示送给他看,他比较懂得了一些。黄先生准备于本月内赴苏南各地巡视,我已嘱他和你们接洽,到时望将全区情况和他详谈。”临行前,毛泽东又邀黄炎培面谈,告诉他:“苏南已土改地区,可择好者、坏者各看一二考察之。”
毛泽东这样无微不至的关切和帮助,黄炎培是衷心感激的。他经半个月的实地考察,心里明亮了,他立刻在上海工商联举行的大会上,兴致勃勃地宣传土地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说新中国人口中80%的农民翻身了,组织起来了,真正扬眉吐气了,表明新中国的确站起来r!回到北京,他立刻写了《访察苏南土改报告》,送给毛泽东和周恩来。他在报告中首先肯……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