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缪荃孙年谱长编
内容
编辑推荐
null
内容推荐
缪荃孙(1844 —1919),江苏江阴人,晚清民初的重要学者。他集藏书家、校勘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金石家众多身份于一身,著述等身,成就极高。《缪荃孙年谱》以缪氏所著《艺风堂藏书记》《艺风堂金石文字目》《艺风堂文集》
等为主要资料依据,旁征其氏诸多亲友、交游的别集、年谱、方志编纂而成,运用文献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将谱主生平主要事迹、交游、著述等系年,详尽地勾画了缪荃孙一生的行迹。反映了缪荃孙的思想及文学创作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对其学术活动、唱和交游等作了细致的考订。
目录
前言

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号筱珊,晚年号艺风。道光二十四年(1844)八月九日生于江苏常州府江阴县申港镇缪家村,民国八年(1919)十一月一日卒于上海虹口谦吉东里四百七十七号寓所。他的一生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道光二十四年的江阴申港镇缪家村,面山背江,小溪环绕,村人造双桥以渡,古典而静谧,安适宜人,还停留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文明阶段。这是当时中国的缩影。江山之秀蕴育了缪荃孙的聪明灵慧,时代遭际与家世文化、社会惯习决定了其生命趋向与生活框架。缪荃孙出生于一个仕宦家族,成童以后便循例入家塾读四书五经,以便走科举仕宦之途。十岁这一年他遭遇了太平天国战乱。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陷常州,江阴陷,申港为乱军盘踞,缪荃孙被迫携家人流离失所。四年后奉父缪焕章命入蜀,始得安定的读书生活。同治六年(1867),缪荃孙寄籍华阳,为座师孙毓汶、李文田所赏识,得中一百二十八名举人。后四上春官,终于光绪二年(1876)中进士第,并于一年后散馆授编修,从此开始了为期二十年的居京为官生涯。这是当时大部分读书人的经历或终生追求的人生目标。接下来的缪荃孙更加深刻地融入了中国社会。
缪荃孙仕宦并不顺利。虽然他在京与当朝达官显宦常有交集,但宦途始终没有什么起色。这与缪荃孙的个性有关,也与其时时政为保守派所把持密切相关。光绪十一年(1885)四月,缪荃孙任国史馆总纂,因办“儒林传”坚持己见,与国史馆总裁徐桐意见不合。此事本系学术事务,然旗人出身的徐桐不学无术,顽固守旧,心胸狭窄,以此构怨,此后与缪荃孙事事龃龉,缪荃孙的仕途发展。光绪二十年(1894)御试翰詹,缪荃孙考卷为徐桐抑为三等一百二十四名,罚俸两年。缪荃孙的仕途陷入了困境,乃“浩然有归志”,遂乞假省墓,自此倚身江表,一去不归。在当时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这不是缪荃孙一人的遭遇,与其相先后,他的同辈友人若梁鼎芬、李慈铭、朱一新、袁昶、费念慈、许景澄等均有相近乃至更为惨烈的遭遇。
与宦途相反,缪荃孙在学术上是不断取得进展的。缪荃孙走上学术道路,与其自幼受到常州先贤影响有关。常州为清代学术重镇,硕儒辈出,缪荃孙自幼受当地学风熏陶。李兆洛、丁晏、孙星衍、洪亮吉、汤成彦等都或直接或间接对其产生过重大影响。时代学术风气也对缪荃孙影响甚大。缪荃孙在成都的学术实践,以及得入李文田、张之洞之门,在京抠衣翁同龢、潘祖荫之门,均对其治学大有助益。在居京二十年的宦途生涯里,缪荃孙与当时中国最很好的学者朝夕相处,在京所结交诸友,如王懿荣、李慈铭、朱一新、沈曾植、王锡蕃、盛昱、朱溍、丁绍基、孙德祖、陶在铭、屠仁守、张鸣珂、汪鸣銮等,无一不是在乾嘉学风影响下长成的学者。夏孙桐评价其“恪守乾嘉诸老学派,治经以汉学为归”,其上承乾嘉余绪是一种时代的必然,也是清代学术演进的惯性。
缪荃孙是张之洞阵营中的重要人物。自光绪元年(1875)缪荃孙执贽张之洞门下,一直深受张之洞眷重。修《顺天府志》,张之洞引为副手;丁母忧,邀其进广雅书局;丁父忧,畀以经心书院讲席;受徐桐压制南还,命其主讲钟山书院;清末新政,招其主持江苏教育变革,继而授意其创办京师图书馆,等等。缪荃孙的学术及仕宦,无不受到张之洞的助力。从另一个角度说,张之洞是晚清改革派的领袖、清末新政的积极推动者,缪荃孙则一直是张之洞新政的积极襄助者。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至辛亥革命爆发,缪荃孙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为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做了一系列有意义的事,其要者一是主持江苏书院转向学堂的变革,二是创办南北两大公共图书馆。这是缪荃孙一生中最为闪光的事业,也无疑是张之洞新政的成绩。
从学术史与思想史的角度上来认识,考据之学到了晚清,事实上已经接近脱离时代思想、学术的前沿,此时今文经学与西学挽救危亡的思潮大兴。缪荃孙实际上没能理解这一趋势。他治考据学,至老而不悔,为此也曾与梁启超发生龃龉。然正是由于缪荃孙的坚持,使他在方志学、金石学、史学等领域以及在典藏、传播古代典籍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近代教育变革勃兴,西学汹涌而入,而中学被日益抛弃之际,他主张中、西学并重,旧学、新学同举,保存旧学,增入新学,并因理念与他人抵牾而辞去学职,转而创办可以开启民智、保存典籍的江南图书馆。当时持这一立场的不是缪荃孙一人,若张之洞、樊增祥、沈曾植等均有这种理念,故此时存古学堂在各地兴起。
从宣统辛亥年(1911)十月起,至民国八年(1919)缪荃孙去世,他一直以遗老的身份流寓沪上。这期间缪氏所交往之人亦多为遗老,他一直参加超社、凇社、逸社等雅集,赋诗饮酒,抒发亡国之恨、衰年之感。沪上遗老形成了一个近乎封闭的交游圈。他在沪上的生计,多依赖售书与坐馆脩金。馆事与其一生醉心的刻书、藏书事业及学术追求密切相关,成就了他生命最后一个阶段的学术辉煌。他先后与邓实合作编辑出版《古学汇刊》;为盛宣怀愚斋图书馆编藏书目录;为张钧衡、刘承幹刊刻丛书,鉴定版本,编纂藏书目录。缪氏自己也编刻了《烟画东堂小品》《荛圃藏书题识》等典籍。张元济、傅增湘、陶湘等好古之学者也时向其请益,张氏主持的民国间的丛书《四部丛刊》的编刻,也是缪荃孙率先发起的。这是在中国社会进入民国之后,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一步步加深,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受到靠前冲击的背景下,他为文化递承、学术传承做出的不可泯灭的贡献。
总体来看,缪荃孙的一生和整个中国近代史相始终,和近代文化、学术息息相关,他也是时代的产物。在政治上他没有机会做出什么重大建树,但他对近代文化、教育发展有其独特的贡献。缪荃孙自幼在学术上深受乾嘉学派影响,最终也没有突破它的桎梏开创或接受新的治学方法,其学术成就很大程度表现在理董旧籍上,他是清代最后一代理董旧籍学者的典型代表,也一直是中国固有传统文化的坚定支持者与传承者。
宋以后之士人,往往有年谱,或士人自订,或门生故旧别撰,述其一生之行谊。缪荃孙遵古法,在民国元年(1912)也曾自撰年谱一卷,时间至“皇帝逊位,民国南北合同”而止,叙述他此前之经历与行谊。这为我们研究缪荃孙及其时代提供了珍贵资料。今天来看,缪荃孙自订年谱只是述其生平大要,且有其时代固有的视角,欲较为全面、深入研究缪荃孙的生平、学术,确立其历史地位,进而更为全面、立体地认识他生活的时代,还需要对其事迹做进一步的发掘研究。编写《缪荃孙年谱长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式。这不仅可以更为全面地梳理其一生的事迹,还可以将其放在近代史的框架下深入认知他和时代的关系。
缪荃孙一生著述甚富,今多传世,这为我们编写缪荃孙的年谱长编提供了足够的文献资料。长达三十九年的《艺风老人日记》无疑是最为核心的材料,其次是其文集、诗集、藏书记、金石目、笔记、校记、书札等著述,凡一百三十九种,另有其代人撰著三十三种。此外还有《艺风堂友朋书札》,保存了缪氏同时代一百五十七位知名学者与之论学的书札二千余通,无疑也是承载他与时代关系的重要资料。其交游友朋之别集、日记等著述,则可以为研究缪荃孙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近些年不断涌现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可以为编写工作提供研究基础。本次研究即以上述资料为基础展开。
由于缪荃孙编年研究的相关文献极为丰富,为更好地展现缪荃孙的生平事业及行谊,本《年谱长编》注重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注重将其事迹放在时代背景下展开系年,力图在时代的框架下展现缪荃孙的生平,也通过缪荃孙作为一个视角去书写那个时代。二是虽然是一部年谱长编,但也无法对谱主的方方面面做事无巨细的书写,本谱剪裁文献力求从大处着眼,以点带面立体化地叙次缪荃孙的事迹。三是对缪荃孙事迹的考证,充分理解文献信实的层级,力求客观。如,虽然《艺风老人年谱》与《艺风老人日记》都是缪荃孙所撰,二者相较,前者是二手文献,后者是一手文献。原因之一是《年谱》编写因总括而易失真;原因之二是《年谱》编写与所记事实发生时间相隔久远而难免记忆差池。故当两者记载有差异时,往往经过考察而取信于《日记》。四是充分利用书札。书札不仅可以呈现缪荃孙与友人的互动事迹,弥补《日记》记载之简陋,且书札的撰写往往是随情所至,不加布局擘画,真实记载个人情感,从而可以更加丰富真实地谱写谱主及时代。为此,本谱对相关书札系年考证做了大量工作。
由于时间仓促,笔者学养有限,笔力孱弱,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指教,笔者不胜感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缪荃孙年谱长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洪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165906
开本 32开
页数 534
版次 1
装订
字数 1026
出版时间 2024-06-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