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守正创新:滇西民间工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大理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分类及传承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几乎涵盖了以大理具有代表性民间手工艺的全部类型,结合艺术学分析方法,通过对大理民间工艺的实际考察,深入分析工艺现象背后的大理民族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征,以此考察大理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精神价值与物质生活的关系,进而对大理传统工艺的传承现状问题及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探讨大理民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内容推荐 本书为重庆邮电大学引进人才基金“滇西民间工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项目资助。本书较为详尽的调研滇西地区传统手工艺的原真形貌与形态体系,通过对滇西地区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及相关单位等进行调查走访,以此考察滇西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精神价值与物质生活的关系,探讨滇西地区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尝试从现有的田野调查和走访调研中探寻滇西民间工艺传承发展的制约因素、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从人类学、经济学、艺术学等视域下提出适合滇西民间工艺的发展对策,为西部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滇西民间工艺的历史概述 第一节 滇西历史发展概述 12 第二节 滇西地理人文与民间工艺关系概述 28 第三节 滇西地区调查点位概述 38 第二章 工艺演化:滇西民间工艺类型分析 第一节 功能分析:滇西民间工艺的功能类型分析 86 第二节 场域阐释:滇西民间工艺的应用场域类型阐释 103 第三节 人文类型:滇西民间工艺的地理人文类型 126 第三章 观念嬗变:滇西民间工艺的文化功能嬗变 第一节 文化变迁:滇西民间工艺的文化语境变迁 132 第二节 审美演化:滇西民间工艺的审美形态演化 143 第三节 价值嬗变:滇西民间工艺的审美价值嬗变 149 第四节 观念转向:滇西民间工艺的价值观转向 157 第四章 现状调查:滇西民间工艺的发展现状调查 第一节 机制调查:滇西民间工艺的传承机制调查 166 第二节 模式比较:滇西民间工艺的发展模式比较 179 第三节 问题反思:滇西民间工艺的发展问题及反思 189 第五章 个案探究:滇西民间工艺传承发展个案研究 第一节 产业探索:大理鹤庆新华村金属工艺产业化发展探索 200 第二节 价值重构:德宏芒市傣族剪纸的传统仪俗及价值重构 206 第三节 创新转化:楚雄大姚彝族刺绣工艺发展现状与创新转化 223 第四节 保护传承:西双版纳景洪慢轮制陶的保护及传承探究 234 第六章 守正创新:滇西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第一节 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承续 248 第二节 工艺革新:新时代滇西民间工艺的变革动力 254 第三节 功用蜕变:从物质功用到文化创意的转变 268 第四节 美育赋能:从日常生活劳作到民众美育的回归 277 结论 286 参考文献 296 附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反思 304 附录二 滇西大理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316 附录三 记鹤庆县新华村白族银器工艺非遗传承人寸发标 326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守正创新:滇西民间工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侯小锋;解梦伟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6700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4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300000 |
出版时间 | 2024-08-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4-08-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528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