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逃向世界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周、孔、思、孟、荀、董的精神线索之外,道与禅是中国精神史的一个重要侧翼。本书从远古巫教遗存—道家—道教到作为中国传统生存论思想顶峰的禅宗思想,考察了中国精神史的这一侧翼,从精神气质(Ethos)的范式,阐发了精神史的这一脉所蕴含的中国特质,为跨文化的中国精神史诠释提供了探索性例证。

在分论及附论部分,作者从审美维度上对道家、中国佛学、中国绘画进行探讨,并对20世纪中国精神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王国维和徐梵澄的思想进行了个案阐释。与全书内容相应,书中配以作者历年书法作品若干,从另一角度,彰显了本书的精神旨趣。

内容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vs国际性的学术视野:

作者曾师从李泽厚研究美学,后于德国图宾根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德国多所大学讲授汉学十余年,归国之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汉语汉学研究中心、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主持工作。本书即以解释学、现象学等哲学理念与方法研究传统中国问题的一个完美典范。

学术精神以文本和书法艺术作为表达,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

本书一改学术书版式呆板的传统,不仅标题书目,每一篇章作者都结合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多年锤炼的文本。作者研习书法多年,曾在德国与中国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十余场,书法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本书的分论部分探讨道、禅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而作者的书法实践是这些文章的具体表达。文字与书法作品的结合不仅使得版式活泼,而且使得本书的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从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层面向读者展示道禅精神。二十余幅墨宝,此次随书奉献读者。

“精神史”视角阐释道与禅,一大学术进步:

道、禅是对中国人思想影响深远的两大文化传统,本书以全新的学术视角——精神史的阐释范式——对道与禅思想作出阐释学探索和现象学还原。以经典文本中的言说为切入点,描画道禅思想的精神气质。全面而细致的阐释了道与禅对人、世界、自由、自在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20年锤炼累积,快意抒发:

全书旁征博引古今中外文献,并不冗长的篇幅内浓缩了系统性的阐发。但这并不会使本书显得“书呆子气”,反而让读者有快意之感。作者将其多年的思考以最凝练的语言表述出来,情感真挚,该颂扬处不惜笔墨,该批判处若疾风骤雨,该嘲讽处睿智幽默,行文流畅,酣畅淋漓。

目录

自序

引论:思想史还是精神史?

本论:道禅精神史探索

 老子

 庄子Ⅰ

 庄子Ⅱ

 道教Ⅰ

 道教Ⅱ

 禅Ⅰ

 禅Ⅱ

 禅Ⅲ

分论:精神史与审美维度

 道家美学

 中国佛学美学

 中国绘画与中国文化(与麦荔红合作)

附论:两个精神史个案

 王国维

 徐梵澄(与孙波合作)

后记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天地开辟,浩浩茫茫。

面对自然,面对宇宙壮丽的无穷景观,老子诗意地断定:“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人在世界上遭遇万物,从而也遭遇了自己。人通过命名来把握万物,经由人类的命名行为,世界被纳入了语言和知性的网络,也因此渐渐降低其外在性、异己性,从而成为人可以面对可以描述的对象,从而进人人的生活世界,成为精神生活的可能对象和资源。

命名行为从来富于随机性——在文明的发轫期尤其如此。

如果我们把汉字发展史作为这一问题的一个侧翼加以考察,从逻辑序列而言,似乎先有象形之创制,而后有指事、会意之滥觞,因之高度抽象性的名相也随之慢慢呈现。然而,这里并不存在绝对的时间序列。董仲舒云:“古之圣人,谝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名之为言鸣与命也,号之为言谝而效也,谝而效天地者为号,鸣而命者为名,名号异声而同本,皆鸣号而达天意者也。”命名问题上的由:謞”而“号”,正略近于文字上之象形;而由“鸣”而“命”,当类于指事、会意之属,更是这些指事会意之后的事情。在董仲舒这里,“谪而效天地”也好,“鸣而施命”也好,皆为达天意者——名号之立,绝非逸致闲情,命名是圣人效天且达天之途。从本体论和生存论的角度,鸣而施命这一端,更是接近命名行为的本质。名者命也,鸣而命之。命名行为终究是人类整理世界的理性化历程的意义至为重大的一步。

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总机枢而设定。这一命名行为的意义是如此深远。道,以这个简单的音节为旗帜,标示了中国文化某些基本方面的风貌,集结于这一音节下的思想成果,渗透了并且依然渗透着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某些层面。老子之后,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流派——道家和一个体系芜杂的本土宗教——道教都被归趋于道的旗帜下。

在非严格学术意义的西文语境中,Daoism/Daoismus往往被笼统地使用,或指道家,或指道教,或作为二者的通称。这无疑不完全符合中国精神史的实际情况。但这又确然导源于道的混沌性,导源于《老子》思想的混沌性——“道之物,唯恍唯惚。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窈呵冥呵!其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其名不去,以象众父。”

老子充满自信,他确信他的直觉已经契悟了宇宙最高的真实和生命最深的玄机。此道,既精且真,尚且有信,推今及古,其名不去。似乎一切都将颠扑不破。然而即使如此,道还是依旧陶然于一片混沌之中……

没于混沌者,又岂但道?

《老子》又何尝不没于一片混沌之中?《汉书·艺文志》所录的邻氏、徐氏、傅氏之家“经说”,早就没于空濛之中。1973年马王堆帛书一出,人们才突然发现,这叫惯了千百年的《道德经》,原来竟是《德篇》在前而《道篇》在后!20年后,1993年郭店楚简的出土,又给老学提供了新的朦胧空间。至此,人们的期待值空前高涨,何时何日,地不爱宝,我们将又得到什么?

2.2

道家又何尝不没于一片混沌之中?老庄庄老,孰先孰后?梁启超掀起的笔墨官司至今犹在。我们倾向于胡适那似乎没有多少朴学后盾的论断:“《老子》书中论道,尚有‘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的话,是其书早出最强有力之证。这明明说他初得着这个伟大的见解,而没有相当的名字……”

这恰是老子与《老子》意味之所在,以道为号召的思想线索和精神遗产意味之所在。这恰也是思想的原始性与原创性之所然。这种混沌性是文明发轫期亦即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所谓的“轴心时代”的许多思想家与思想流派的共同际遇。于是,五千言导出了累世不竭的千万言——说不尽道不完的老子!解老训老累世累代,道家道教若即若离。

闻一多先生指出:“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于神秘思想的宗教,更具体地说,一种巫教。”毫无疑义,道教其来有自——其基本精神向度确实来自先秦道家,而道家更其来有自——老子庄子的古典理性化成果必有某种幽远的渊薮。巫教时期的、古典理性化时期的和准体制宗教时期的三者互相承续,这该才是精神史这一脉的真正逻辑和流向。因此,在混沌的老子背后,自有更为混沌者在。

不论老子的身世如何扑朔迷离,从《史记》人们还是大略可以认定,(1)老子为南方之人,(2)老子为周之史官。《汉书·艺文志》有九流皆出于王官之说,这的确大大可疑。不过,就较为切近的文化渊源而言,道家出于史官文化,并不诞谬。然而,儒、墨、法、兵、纵横、阴阳诸家,与史官文化又何尝没有渊源关系呢?重要的是史当然也其来有自——史出于巫,巫史常常并称,然而不管于时间意义上还是于逻辑意义上,巫文化都是史文化的渊薮。

一切都必须从巫文化说起。《说文》云:巫者,“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觋,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日觋,在女日巫”;“祝,祭祖赞词者。”世界对于原始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现代人所难以完全契解的。太阳壮丽地升起,照临无边的海洋。太阳隐去,黑夜降临大地。流星划过。风暴骤起。雷声撼动苍穹。虹霓悄然掠过天际,又同样悄然地消失。生命与死亡,睡眠与梦幻……总之,外在的世界与内在的世界必是那样地使初民惶恐不宁。人不能容许世界以这样的异在性和不可理解性呈现,于是有了神话——这是原始人类的解释体系,通过迷茫纷纭的表象,世界被诗意地定位和编织起来,从而消除其观念上的异在性;于是有了巫术——这是原始人类的操作体系,通过神奇怪异的仪式,世界被人的行为所“干扰”而消除其实践的异在性。古代中国的巫文化,便属于这一历史进期。巫,约略地是这一时期身兼多职的人物——他们首先可能是部落或民族的领袖,又同时是文化的承荷者。他们负责解释世界,解释人生,沟通有形与无形、人与神、实存与意义……在这里,一切都是诗意的、泛灵的。

从巫到史,人类不知跋涉了多少万年。史无疑正是巫的延续和转型,并且,在中国上古史上,巫史确曾长期交错并存。“天道、鬼神、灾祥、卜筮、梦之备书于策者,史之职也。”乍看起来,似乎巫史的文化功能几乎相同,事实上,新质的文化因素早就酿成。史者“从又持中”,清人江永周指出,凡官府文书谓之中,故掌文书者谓之史。王国维进而指出:“持书者谓之史,治人者谓之吏,职事者谓之事。此盖出于秦汉之际,而《诗》《书》之文尚不甚区别。”重要的正是这个“不甚区别”,这说明了先秦时代史的功能正涵盖了这三方面。史文化的特质也正在于此。原始时代之巫师的文化功能几乎是全方位的;而殷周时代情况则大大不同。据《礼记·曲礼》所载,天子所建的典司六典的六大天官,大史不过是其中之一,其余尚有大宰大宗,等等,其文化功能如何,今天已难确考。但无论如何,史之掌书记事、职事治人的文化功能,昭示了某些新的文化因子:政教分离(巫可能本身就是首领,而史却无论如何不过是辅弼);古典理性化历程的发轫;一种初级形态的理性——经验理性的出现。

道家正是在此基础上崛起的。《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道家著述凡三十七家,其中绝大部分于今荡然无存。《老子》于是成了传世最早的成熟的道家著作。它的出现,实是巫史文化的一次大综合。P16-20

序言

湘潭毛润之氏曾谓,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我愿意相信,斯言所论,确有某种颠扑不破的东西——无论其为真理,还是信念。我也确信,就这一点而言,毛泽东必然是20世纪精神史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重大主题。

一个由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技术、统计学、阿拉伯数字、摇头晃脑的科层制等等自觉联席统治的所谓后现代世界,常常是一个直截了当反精神的世界。惟其反精神,故而往往充斥了各种花里胡哨的伪精神戏剧。因此,从学理的角度,似乎有必要重新审视精神史(Geistesgeschichte)的观念。

笔者对精神史观念的逐渐自觉,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奉呈出来的这点文字,相当部分初成于那些年头。自1991年负笈去国,开始精神流浪以来(当然也不仅仅在精神意义上),精神史问题始终未能释怀。然学理上的探究则始终延宕,迟迟未曾着手。自数年前归国以来,一直尚未能树立这个时代绝对必要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多快好省的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所以对以往文字的整理和重思一直搁置至今。

在20世纪的重要思想家中,面对同一个生活世界,同样面对在技术的威力和光焰中变得日益可有可无的精神问题,海德格尔(M.Heidegger)和霍克海默(M.Horkbeimer)的反应大相径庭而又同样“经典”。海氏甚为豪壮——“凡是精神统治之处,如此这般的在者(das Seiende als solches)将越来越具备存在品格(immer seiender)”;而霍氏则颇显苍凉——精神不过是一种过渡性显像,它属于人类的童年。

不管精神问题是否真如霍克海默所言那样,仅仅属于人类童年,今将这点文字奉呈在此,先立此存照,以示未悔少作。是为序。

杨煦生

2009年夏月某日凌晨天嘘堂中

后记

“杨朱无书”。在杨朱的时代,无书自有其不遑究问的理由。

杨朱而外,对于传统中国士人来说,“点墨落纸,大非小事”。“三不朽”中,只有“立功”一项,是可以大声嚷嚷的。“立德”“立言”二者,都事关谦卑和敬畏,属于吭吭哧哧的事体——我们本来生活在一种与文字有特殊缘分、对文字有特殊敬畏的文化中。

然而,不知何时,写呀写终于成为今日读书人的命运。

不管有多少种书写的方式和宗旨,有一种明明白白的书写的宗旨和动力就是感恩。本书该当此属。这时分,正是向默默知我爱我理解我的朋友们表达我的感恩之情的时刻。

感谢李泽厚教授、薛华教授、孟华教授、钱理群教授、陈平原教授、夏晓红教授、朱孝远教授、萧延中教授、陈少明教授的关爱和敦促。

感谢孙波、王建、白乌兰、李学军等各位挚友的厚爱和宽纵。

感谢傅城城、李頔、廖恒、邓建华、马婷、王慕尧、刘云屏、何欢、戴谋、陆涛、郑家欣各位同学的各种方式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在遥远的南方的家父和继母、姐姐和姐夫以及在家乡和在他乡的亲人。

感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吴兴元先生、黄燕华女士、张鹏先生、方理女士,其他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辛劳的各位朋友。

是为记。

杨煦生

2009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逃向世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煦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295925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59.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