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处方(绘画评点本)/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生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它是既可以涂写痛苦,也可以泼洒快乐的一幅白绢。

毕淑敏做了小说,也没有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

沈若鱼以一个吸毒者的身份潜入戒毒医院,见证了形形色色的病人、光怪陆离的事件……

女吸毒者庄羽施展计谋,使女院长简方宁也染上了毒瘾。面对无法戒除的毒品“七”,简方宁毅然决然地给自己开了一张红处方……

内容推荐

沈若鱼以一个吸毒者的身份潜入戒毒医院,见证了形形色色的病人、光怪陆离的事件……

女吸毒者庄羽施展计谋,使女院长简方宁也染上了毒瘾。面对无法戒除的毒品“七”,简方宁毅然决然地给自己开了一张红处方……

作品中所写的毒品及吸毒者的真相,令人不寒而栗。

试读章节

沈若鱼和母亲自南方旅游归来时,晒得像一段黑檀木。

先生到机场接她们,小心翼翼。好像母女俩是砍开的半个椰子,一碰就会汁液横流。本想把母亲接到自家,但老人坚持回干休所。送母亲回去安歇后,先生的精神才舒缓一些。

告诉你一件事,可别吓着。要有精神准备,把自己的红血球、自血球都调动起来,像城墙砖一样砌在那儿,抵御我这个消息的力度。先生郑重得吓人。

说吧,是不是我不在的这段时间,你搞了颠覆我的小动作?家庭兵变、第三者插足什么的,我时刻准备着。沈若鱼一边说,一边向外拿着南方特产。

比这要坏得多。先生不理会她的打趣,沉痛万分。

沈若鱼不由得把手中的芒果扔到一边,说,到底出了什么事?

先生说,简方宁死了。自杀。

他预备着沈若鱼大哭大叫,甚至私下准备了一条新毛巾,预备妻子嚎啕痛哭的时候堵枪眼。

不料沈若鱼什么也不说,只把挤压过的芒果,摆在果盘的最上面,以便吃的时候优先处理,免得坏掉。

先生一字一顿地说,沈若鱼,我不是和你开玩笑。你的最好的朋友,有着几十年友谊纪录,你临去南方前还和她朝夕相处的简方宁——她死了。听到没有?

沈若鱼说,咱们俩距离不到一米,我怎么会听不到?你安的什么心?为什么说了一遍又一遍?!

先生说,看你没有反应。

沈若鱼暴躁起来,你想要看什么反应?沉默不语就不是反应吗?

先生说,沈若鱼,我真惊讶。以前老是怕我死在前头,你可怎么办?现在我放心了。你对心爱的朋友暴死,都能这般无动于衷,还有什么风雨经受不起?

沈若鱼说,我已料到她会死。就像一个科学家计算出了冥王星的轨道外面,还有一颗冥外星。他在宇宙中发现了冥外星的踪迹,真如他预计的那般如期到达,你说他有什么吃惊的?

先生说,我想起一部电影的名字——女人比男人更凶残。

沈若鱼说,女人比男人更能忍耐。要是她决定死了,那就一定有活不下去的理由。

先生说,我觉得你从戒毒医院出来以后,更冷漠也更智慧了。

沈若鱼说,你的意思,是让大家都到那里去留留学?可惜简方宁这个戒毒医院的院长不在了,你想走后门插班,没机会了。

先生说,你就不想知道你最好的朋友是怎样告别人世的?真的大智若愚到了这种境界?

沈若鱼说,所有的事,我都知道。

先生大惊道,怎么一身巫气?简方宁前天去世,昨天她丈夫潘岗给我打的电话,死因不清,对外还属概不披露阶段,基本上是独家新闻。你怎么知道的?

猜的。沈若鱼淡淡地说。

我不信。先生摇头。做个试验,你先说她是死在哪里?

办公室。沈若鱼回答。

对了。可你怎么知道的?

她的办公室,真是个求死的好地方。家里有保姆,死起来,多受干扰?凡是有头脑的人,都不会愿意死在家里。再说吓唬了孩子,肯定方宁不忍。所以她不死便罢,倘若死,只有到办公室。沈若鱼冷静得好像在评点某一电视剧中的女主角。  你说她是怎么死的?先生又感惊骇。

吃安眠药。沈若鱼成竹在胸。

料事如神。先生伸出大拇指。紧接着又是那句:你怎么知道的?

这还用说?简方宁是个医生,整天同药打交道,自然是这件兵器最拿手了。电工自杀,肯定去摸电门。农民一仰脖就喝敌敌畏了。…死是大事,又没经验,谁不想做得利索些?

沈若鱼说得头头是道,好像有一道现成的文字答案,悬挂面前。

你说她屋里还有什么吧?先生的脸因为恐怖有些变形,还是忍不住问。

就是说除了她办公室常用的办公物品以外,还有什么?沈若鱼借重复问题的机会,延长了一下自己思考的时间。

是啊,说啊。先生估计沈若鱼回答不出。

可以把范围缩小一些吗?办公室很大。沈若鱼稍显困难地回忆着。

窗台上。先生宽宏大量地提示。

在窗台上,有一只空的药瓶。药瓶里装了一半的清水,水里插着一束……不,不是一束,那太奢侈了,方宁舍不得的。她不愿把自己的死,搞得那样豪华……沈若鱼自言自语着,目射精光,好像在把一幅破碎的图片拼起来,殚精竭虑。

片刻之后,她坚定地说,在简方宁的办公室的窗台上,有一只空药瓶。瓶里有半瓶清水,里面插着一枝盛开的红玫瑰……

天啊!若鱼,你不要说下去了。如果你不是我的老婆,我简直要到公安局报案,说你涉嫌谋杀了简方宁。你人不在这里,怎么会对现场知道得这样一清二楚?莫非有特异功能?

先生真的向后退了一步,远距离打量。

沈若鱼笑了,说,不是你提议玩个游戏的吗?

先生说,我现在提议,永远不谈这个话题。

沈若鱼说,那不可能。我还要问你,以简方宁做事的严谨和一贯风格来看,她应该有一份很精彩的遗书啊。

没有遗书,更谈不到精彩云云。只有一个小纸条,写着:这件事与他人无关。底下是签名,还有时间,精确到小时和分,医嘱一样规矩。是深夜写的,然后就吞了大量的安眠药。还有一点异常的是,墙上原来有一幅油画,现在不知去向。怎么样,这你不知道吧?先生恢复了往日的镇定。

沈若鱼说,真对不起,就连这幅油画,我也知道。

先生答,潘岗说,人家这几天一直在询问他,以为他们夫妻之间有什么别扭。简方宁年富力强,人又漂亮精干。事业有为,正在向学术上的顶峰攀登,为什么自戕?实在是谜。你既然这么了解情况,还是找有关部门谈一谈。也算对朋友和她的家人,尽了最后的心意。

沈若鱼说,那也得看我愿不愿意、简方宁愿不愿意。

先生说,简方宁已经不在了,你如何征求她的意见?

沈若鱼说,我有通灵之术。P1-3

序言

由我们中国的出版社出版一套这样的丛书,我以为是合理的和应该的,因为评点文学这种独特的批评方式,原本只能诞生于中国。评是评议,点是圈点,以拼音字母组成漫长句式的西方文学,即便伟大如《荷马史诗》,也不好在上面加点挽圈,因此它简直非中国的方块字莫属。西人没有这个条件,就索性长篇大论地在书外进行某种主义的研究,而中国的古人一见好诗妙文,也顾不得保持页面的清洁,往往信手写下心得体会,卷前便是眉批,卷后便是尾批,卷侧便是旁批,字里行间便是夹批,题下便是题下批,把一卷书涂抹得丹黄一片,那书离洛阳纸贵的畅销书也就不远了。评点文学,想必就是缘此发生。

这种批评方式最早依附的文学品类自然不是小说,自然是最早出现的诗,次为词、曲、赋、骈文、散文、戏剧。二十四史作为写史散文的一种,除元史无人问津,原因是否为蒙古人入主中原并杀死了我们的文天祥,暂缺资料证明,其他各史的评点者众,这却是已知的。而“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的小说乃在最后,然而这种批评方式一进入小说就不得了,文士便竞相评点,读者也便争先赏阅,其繁荣的景象为后来居上的小说赢足了面子。

专家考证,评点文学的源头有二。一为训诂,“古今异言,解之使人知也。”《毛诗》注释《君子偕老》,“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装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楚辞章句》注释《九歌》,“屈原放逐……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一为史书,前四史各传的尾批为例,司马迁有“太史公日”,班固有“赞日”,范哗有“论日”,陈寿有“评日”。但此时只评不点,并且是作者自己评自己,真正发展成为评点文学,乃在唐宋。

“点”字最初的意思与后来是相反的,诗文写得不好,作者自己用笔圈点抹去,“以笔灭字为点”,即后世小学老师批评学生的话,卷子上有墨疙瘩,责令誊抄整齐了再交来。后渐演变对他人文章的赞赏,在绝妙字句的下面加点,周边加圈,以致醒目。并且点有单点、双点、圆点、三角点之分,圈有单圈、双圈、三角圈之别。此举也被后世的语文老师学习了去,用于表彰学生写得好的作文,有双圈者可以荣获九十多分。

南宋刘辰翁是中国第一位评点大师,也是第一个评点“小说家者流”的作品的吃螃蟹人,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命名小说,也是这位须溪居士。《魏武将见匈奴使》一篇,他在书眉批日:“谓追杀此史,乃小说常情。”《王子猷作桓车骑骑兵参军》,他又眉批:“亦似小说书袋子。”此后有明代据说是《金瓶梅》作者的王世贞,再后又出了第二位评点大师李贽李卓吾,三人同评《世说》,各是一路笔墨。而李贽较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竟早了半个多世纪,见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已评出“千古若活”的妙语,又将鲁、李、武、阮、石、呼、刘这七条急性汉子作一对比,“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读者亦以为然乎?”在李贽的率领下,评点文学的队伍中不仅有公安派的创始人袁宏道,竞陵派的领袖钟惺、谭无春,连小说家冯梦龙和戏剧家汤显祖也跻身其中,一时间评书点文,蔚然成风。编罢《三言》《情史》的冯梦龙评点的艳歌《挂枝儿》,“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成了名言,以至今日艳词已去,惟余冯评。

明末清初,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的盛世过去,《红楼梦》尚未诞生,评点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类适时填充了文坛的虚空。正如李杜、苏辛、关汤、罗施是各个时期与品类的代表人物,金圣叹和毛氏父子高高举起了评点文学的大旗。从来也没有人研究过,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似乎只被李贽潦草地评点过一次,它的冷遇会否与金圣叹有关。因为这位最终受一桩哭庙案的牵连,高呼着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火腿味的口号走上刑场的率性汉子,在评点《水浒传》时顺手把《西游记》打了一金箍棒,“《水浒传》不说鬼神怪异之事,是他气力过人处。《西游记》每到弄不来时,便是南海观音救了。”又评,“《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金大师评点的《水浒传》,实在是大出了评点的范围,他能大笔删去一百二十回本中宋江诸人招安后的内容,剩七十回,全书以卢员外梦见梁山好汉悉数被朝廷诛杀为完结。

人们已习惯称呼《三国演义》的首席评点家为毛宗岗父子,我认为这个称呼是有不对头的。金圣叹因评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走红,有江苏同乡毛纶者欲与争风,决定评点《三国演义》和《琵琶记》,遂针对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列举的倒插法、夹叙法等诸多读法,也罗数了《三国演义》中的追本穷源之妙、巧收幻结之妙等诸般妙处,故此得出“读《三国》胜读《水浒传》……吾谓才子书之目,宜以《三国演义》为第一”的结论。可惜用功过度,双目失明,只好采取现在流行的口述实录,父亲动嘴,儿子动手,让毛宗岗协助着他将评点事业进行到底。依照今天的知识产权法,创意与策划是毛纶的,并且他亲自动笔,只不该写着写着写瞎了眼睛。虽如此评点本的后半截也有他的口述,当年若能买到一个小录音机,再花钱雇位文秘,没有毛宗岗他照样可以完成这个工作。因此,著作权至少应有一多半在他身上,后世该称他们为毛纶父子才对,可见在文坛上,儿子占老子便宜的事也是有的。

读者晓得李笠翁,多从《闲情偶寄》,从《十二楼》,而评点《三国演义》和《金瓶梅》事,因毛纶父子与此后张竹坡的压倒之势,则知之不众。其实李渔本身作为小说家和戏剧家,他的评点语言恰恰是很好看的,生动处他说“如见”,诙谐处他说“有趣”,精彩处他说“好看、好笑”。《金瓶梅》中西门庆一边与宋惠莲性交,一边夸她的莲花小脚比潘金莲的还小,被潘金莲在窗外听到,李渔便说:“从脚引到金莲,线索甚微。”意思是,如果夸她身体别的器官长得比潘金莲好,那淫妇更得一下气翻。与李渔同时代的评点大师,还有名妓柳如是的夫君钱谦益,冯舒、冯班兄弟,三大思想家的黄宗羲、王夫之等,不过限于诗歌散文。

陆次云评点别人诗文,自己却写小说,一篇《圆圆传》没有写好,不该说了李白成与陈圆圆的几句什么坏话,一生的工作都白干了。嗣后,有与陆次云同姓同籍同在浙江杭州的陆云龙,不仅自己写小说,且将评点的笔墨也转向小说。短篇集《型世言》中《不乱坐怀终友托,力培正直抗权奸》一篇,这位翠娱阁主人评道:“交不难一时之热,而难于到底如初。舟中同帐而不乱,权贵相逼而不移,更何事能寒其盟而夺其志?”如让鲁迅为此评点作一评点,必将又会笑其“近伪”,然而真要与男朋友所托的女朋友在帐中乱了,虽则打破了封建道学,但终究也有点对不起人。况且,小说写出这样的结尾,恐怕早被摩登男女笑嘻嘻地一口猜个正着。

清初只活了二十八岁的张竹坡,这个痴迷的文学青年,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精彩评点了《金瓶梅》。他将他的创作思想,也就是为什么写的问题告诉他的弟弟:“吾岂谋利而为之耶?吾将梓以问世,使天下共赏奇文之美,不亦可乎?”年轻轻的,眼力胜过情场老手李渔,把兰陵笑笑生的性描写一下看进了字缝里。《李瓶儿隔墙密约,迎春儿隙底私窥》一回,他在回评中评道:“写瓶儿春意,一用迎春眼中,再用金莲口中,再用手卷一影,再用金莲看手卷效尤一影,总是不用正笔,纯用烘云托月之法。”烘云托月法取自金圣叹的评点,时人遂以“可以继武圣叹”而语张生。

十八世纪之后的清代文坛,相继出现了考据与评点相参照的乾嘉学派,理论与评点相结合的桐城派。前如《四库全书》的总编修纪昀纪晓岚,后如惜抱先生姚鼐,惜的是惜抱先生对评点文学的最高认识,“圈点之妙有胜于人意者”,惟一没有落实在小说上。个中原委,或许因前人的小说名著都有大师反复评点过了,既难超越,遂不宜重蹈覆辙亦未可知。在此期间,倒有大批量的一般评点工作者对于一般小说的一般评点,直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的相继问世,名作方使有眼力的评者成为名家。冯镇峦评点《聊斋》,居然胜出蒲松龄送书上门的王士祯,“《聊斋》之妙,同于化工赋物,人各面目,每篇各具局面,排场不一,意境翻新。”一部《儒林外史》招致评点家如云,最著名的有卧闲草堂、齐省堂、天目山樵者三。见仁见智,三人竟在评点中PK起来,卧闲草堂说“虞博士是书中第一人”,天目山樵说“郭孝子才是书中第一人”,卧闲草堂说“名士风流带出一分脂粉气”,天目山樵说:“浮淡!”

《红楼梦》的红至今日,解梦人的解至今日,不能说不与脂砚斋、畸笏叟的评点没有关系。正是有了同期的评点,“起是梦中,宝玉情是梦中,贾瑞淫又是梦中,可卿家计长又是梦中,令作诗也是梦中,是故红楼梦也。今余亦在梦中,特为批评梦中之人而特做此一大梦也”,才有了随后的追梦者如护花主人、大某山民、太平闲人,也才有了评点派、索隐派、考证派和评论派,也才有了几百年后央视百家讲坛上的众讲纷纭。有人说,一部书必得等到著者已成故人,盖棺论定,无媚人之嫌,无罪人之虞,方可下手,斯言大谬。《石头记》的评点文字透露消息,脂、畸二人恰就在著者的身边,或红袖添香,或厮鬓弄墨。与健在的著者笔谈于书眉行间,页侧篇尾,可释困疑,亦可免误读,而且还不会留下“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的千秋之憾。此诗的前二句是“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著作者与评点者手握一卷,泪流一处,我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去岁于鸿宾楼与友人欢聚,席间有拉美文学专家,兼多部拉美小说的翻译,饮了酒口吐真言。说国内一走红作家应邀演讲拉美文学,又不能读原版书,借助他人译著,直讲得色舞眉飞期间还擦汗二次,却似多情单恋,连马尔克斯本人也不便承认大风吹牛乃是魔幻。专家静坐台下,嘿然聆听,深觉国人误读的悲哀。我便又想到中国的评点文学,似乎它不是这样,它有一只会说一,有二绝不说三,没把握时大可嬉皮笑脸,效法深谙厚黑之术的李卓吾,问罢了“读者亦以为然乎”,还能再问一声“作者亦以为然乎”。

中华民国以降,现代白话小说少有评点,新文化运动伊始,西风东渐,散文诗歌也易为新体,浅白通俗,国人以为没有了评点的必要,于是在怀抱西书的噬嚼声中,慢慢忘却了金圣叹推荐的小说读法。新时期的出版界重印四大名著及其他古典小说原本,旧的评点弃之不附,人又无心续以新评,大量各国译著蜂拥而入,使饥饿的中国青年饱吃西餐。

这委实是好。但我又想,假若这个评点文学是西人发明,国人必将瞪圆惊奇的双眼,连夜埋锅仿造。西人重直觉的印象派批评,只与中国的评点文学擦了点边,就曾让我们少见多怪的眼睛亮了又亮。再假若,金圣叹先生不卷入哭庙案,且能万寿无疆地活至今日,他所醉心的评点文学方式得到西人首肯,发他一个诺奖证书,国人中也有一些会将眼睛瞪圆。当然还有另一些,会故意投之以不屑,如鲁迅说,是上海的便如何,是邻居则不然了。

应该承认,中国的评点文学是有缺点的,它随心所欲,口无遮拦,如听京剧唱到好处就大喝其彩,不从昆曲源头徽班进京说到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唱念做打四大形式梅程苟尚四大名旦以至八大样板戏,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进行归纳。然而,尝到美食立刻抒发舌尖的快感,看见佳人一语就能道出她是个瓜子脸,这比那些摆开架势从动植物和人的基因开始进入,三小时后论到人体器官味觉和视觉的大评论来,它的短小正好成了特长。我是这样想的,要是在圈点和旁批中尽兴地表达感觉,在眉批和总评中严谨地阐述理论,我就不信,中国式的评点文学不能发扬光大,推陈出新。

距今整整十年,公元一九九八年秋,我去西安,平凹兄接风于一家古雅酒店,有旧式的凉亭花台,竹帘雕窗。饮酒问忽然由文学评论说到评论文学,说到评点文学,说到评点小说,我当场提出要光复这一好玩的传统,开二十世纪今人评点今人著述之先。且明确挑出他的四部长篇小说为一系列,请西安孙见喜、费秉勋、穆涛、肖云儒四人执笔评点,我作总序。此书既成,翌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数次重印。越年,北京的同心出版社又出版了另外两种,深圳陈泽评点,再过一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第七种的时候,依然陈泽评点。

随后在新世纪,国内文学期刊如《莽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者,也开辟了短篇小说名作的评点专栏。改版后的《广州文艺》又增设了与此类似的,附有短评的经典小说重读专栏。这些行为,犹如从行将死灭的灶洞里刨出一粒曾经那么热烈的火种,并把它小心地呵护传递下去,重燃篝火,让世界看到它活泼调皮的异样光焰。

这套即将问世的评点本丛书,计划把中国当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进行陆续评点,适时推出,使之成为书界的风景,文坛的档案,读者的珍藏,作家的宝镜,中国评点文学史上裂冰地带的一列跳石,连接当今,通往后日。具体的做法是搜索名作,确选评者,在评点文学极其丰富的诸手段中,先行只选择旁批和总评这两个节目,不加圈点,不套双色。这样做的理由,是不仅简便了排版和印制的繁复工艺,而且也使得页面爽洁,阅之悦之。不过这并不是永远的规定,世界在变,出版尤须与时俱进。

最后才说,评点才子书者最好也是才子,这人思域奔放,洞见深刻,用足以配得上原著的奇思妙语,发泄阅读的快乐并将其传染给远方与后来的文学知音。须率真如儿童,亲切如故友,了然如本人,见什么说什么,说多少是多少。不板面孔,不端架子,随时随地,无顾无忌,嬉笑怒骂,拍案惊奇。如此还不尽兴,再于篇尾发表一篇汪洋恣肆的高蹈纵论。那些在官办官订的报纸上大版刊登,引必西人语录,文必异国主义的评论,只配拿到灯火阑珊处去念给自己的影子听,评点文学的性灵世界容它不得。

遵中国工人出版社李阳先生命,主编这套大书并作小序,是欣然的。

2008年5月5日写于听风楼

后记

作为医生,毕淑敏的小说几乎都与生命有关。对生命的怜悯、敬畏和珍惜,与死亡的对峙、博弈和拯救,成了她小说的主题。《昆仑殇》《血玲珑》《拯救乳房》和这本《红处方》,都是如此。她在以药物为病人救死扶伤的同时,也在用心灵为社会救死扶伤。她把一个医生对病人的情怀,升华成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社会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爱和责任。感人肺腑,弥足珍贵。

《红处方》是一部可以让全世界都来阅读的书。因为它对全世界的个人和家庭都会带来益处,都会很有意义。不仅因为它的文学之美,也因为它的命题之深。

《红处方》以沈若鱼的密友、戒毒医院院长简方宁自杀开始,到沈若鱼接过简方宁的担子、走进戒毒医院结束,不但给我们讲述了戒毒医院里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巨大的社会命题:有毒的到底是毒品,还是人心、社会和这个世界?唯美的笔调,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心灵震撼。

鸦片,吗啡,海洛因,冰毒,七,一连串毒品的名字,听起来就毛骨悚然。无数个家庭被这些毒品折磨得血肉模糊、千疮百孔,无数条生命被这些毒品毒害得妻离子散、魂归西天,而那些本很单纯的无数个灵魂,也被这些毒品腐蚀得变态、扭曲和糜烂。庄羽因为好奇吸毒而不能自拔,深爱她的支远不但没有把她从吸毒的深渊拉回来,自己也跳进深渊,与毒为伴。简方宁舍弃一切,千方百计地把庄羽等吸毒者从毒品和死亡身边拉回来,自己却被拉进了毒品和死亡。庄羽本该好好感谢为她和她爱人尽心戒毒的简方宁,却恩将仇报,设局将简方宁送上了不归路。业兴知道姐姐需要移植他的骨髓才能活下来,他却还是抵制不了毒品的诱惑,偷偷吸毒,眼睁睁地看着恩重如山的姐姐在血癌中等待死亡。张大光膀子不顾老婆的羞耻和旁人的嘲笑,每天都要自己的女人当着病房的众人解决他的性需求。三大伯自己不吸毒,却装扮成吸毒者,冒险打进戒毒医院悄悄贩毒。孟妈身为戒毒医生,却利欲熏心,不断挖戒毒医院墙脚,肥自己的一方瘦土。如此种种,我们心痛地看到,在毒品面前,爱情、友情、亲情、恩情,都一钱不值!道德、人性、良知、良心,都不堪一击!巨大而残酷的无奈与现实,让我们的心一阵阵悸痛,一阵阵流血。这些血淋淋的生命与事实告诉我们,毒品本身无罪,有罪的是人和人的心!毒品有毒,更毒的是人和人的心!毕淑敏以一个医生和作家特有的敏锐与情怀,勇敢直面和深刻揭示了人性和民族的精神病毒和沉疴。

毕淑敏的笔力并没有到此为止,她的作品揭示了更为残酷的事实和现实,即我们的这个社会和世界感染的病毒,社会和世界对毒品的麻木、宽容,甚至期待和怂恿,更是令人揪心。麻木的是那些对毒品一无所知的人,宽容的是那些把毒品当做鲜花的人,期待的是那些以毒品牟取暴利的人。特别是某些政府禁毒的软弱和对贩毒的怂恿,更是毒品泛滥成灾的最大推手。毕淑敏通过她笔下一个个血淋淋的生命和事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球和全人类的课题。戒毒禁毒,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和一个国家的事,而是一个社会一个地球和一个人类的事。环环相扣,唇齿相依。一个环节有了纰漏和死结,各个环节就会出现裂缝和霉变。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敌不过毒品结党营私的巨大合力;一个人的拳头再坚硬,也击不碎毒品的铜墙铁壁。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就烟消云散的毒品,又会死灰复燃,泛滥成灾,就是因为中国和世界禁毒链接上都出现了断裂。与此同时,毕淑敏还在作品中给我们揭示了社会更深层面的东西:为什么有的人会在毒品中寻找快乐,是因为现实和社会没有快乐,要风不得风,要雨不得雨,要什么没什么,他们只好要毒品,只好在毒品中麻醉自己,解脱自己,享受毒品带给他们的短暂快乐。有的人为什么会在毒品中寻求刺激,那是因为现实已经让他们享受到了一切快乐和美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要什么得什么,他们不知道再要什么了,只好要毒品,让毒品激活他们、放纵他们,带给他们新的刺激和快乐。等他们明白毒品的危害,等社会想挽救时,为时已晚。

可贵的是,毕淑敏并没有在悲怆和悲悯中止步,而是在悲怆和悲悯中寄托了她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理想。这个理想美好而顽强。简方宁带领一群人与毒品抗争之后悲壮赴死的绝笔,表达了人类誓与毒品殊死斗争的顽强意志。沈若鱼逃离有如人间地狱的戒毒所又义无反顾地回到戒毒所去完成简方宁没有完成的事业,寄予着人类要与毒品抗争到底的希望。简方宁对禁毒戒毒的思考、实践与奉献、牺牲,是人类文明奋斗的理想化身。她宁愿慷慨赴死,也不愿依赖毒品苟且偷生的殉道者形象,不但是一个白衣天使的形象,也是中国文学画廊里不可多得的文学形象。简方宁和沈若鱼的前赴后继,让我们在悲怆中,看到了希望和力量。这种希望和力量,平凡而真实,温馨而动人,既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也是一个民族坚韧顽强的脊梁。这种血脉和脊梁,正是医治和战胜一切的最好处方。

《红处方》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当是此。

2009年9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毕淑敏做了小说,也没有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总之,她有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人的关怀、热情和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著名作家 王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处方(绘画评点本)/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毕淑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谈歌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44600
开本 16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4
169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