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移植与变异--东西方艺术交流/艺术东西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基本上围绕着印度、中国与西方三大文化体系之间的艺术交流进行介绍、研究和比较,重点探讨在东西方艺术交流过程中发生的移植与变异现象,并试图探讨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审美心理原因。对印度、中国与西方三大文化体系的艺术技法和图式之间的纵横比较,构成了一个三维立体的框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每一种文化相通的方面和各自的特点。也突出东西方艺术的交流和比较。

目录

目序/1

1 印度篇

《印度揽胜》序言/3

印度哲学源流/6

印度美学概述/13

印度神话谱系/24

印度艺术掠影/29

印度笈多时代的佛像雕刻/38

湿婆诸相/47

泰姬陵/59

《20世纪印度美术》前言/62

诗人泰戈尔的绘画/69

当代印度艺术巨匠胡赛因/72

2 交流篇

世间只有情难尽一一怀念常任侠先生/83

常任侠先生与敦煌学/87

《中外美术交流史》前言/90

犍陀罗艺术与笈多艺术的东渐/95

苦与空——印度佛教哲学对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影响/111

中国绘画对波斯细密画的影响/114

北大与美育/121

世界性语言的对话——苏立文的《东西方美术的交流》/123

走出编译状态——当代中国的外国美术研究/126

缪斯的遗产——世界著名艺术博物馆/132

莫奈与印象派/142

凡·高与浮世绘/146

凡·高年/152

《罗丹》引言:神明的静穆与犷放的忧思/155

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主义/157

情感的变奏——多萝泰娅·莎萨尔的新表现主义绘画/166

静物·城市·东方——乌尔古罗的世界/168

存在的漂泊/170

“东方的米罗”一一赵春翔与米罗绘画符号的比较/172

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传统科学理论的影响/175

3 比较篇

凹凸与明暗——东西方立体画法比较/185

移植与变异——中印借鉴西方油画比较/196

4 评论篇

左右21世纪中国美术走向的三种文化态度/211

绘画回归——当代西方艺术的一种趋势/218

水天中和他的《历史、艺术与人》/225

翟墨的《吴冠中传》/229

袁宝林的《比较美术教程》/231

牛克诚的《色彩的中国绘画》/233

中国花鸟画如何发展/235

郭味蕖的当代意义/239

愈老愈新——燕鸣的水墨画变法/241

幽情雅韵——林凡绘画如诗的意境/244

腹有诗书气白华——刘斯奋的写意人物画/249

四种丘壑与三种自然/252

走出传统图式的创造性一步——“锦绣中华万里行·太行篇”点评/255

江南春色正芳新——浙江画院画师作品展/258

进入现代的实验——陈醉的系列油画《追思》/261

张祖英的新写实油画/264

从写实到表现——汤传杰油画风格的演变/268

从表现到抽象——胡又笨的水墨艺术/272

黑白的哲思——徐虹的抽象艺术/275

枕木的寓言——隋建国印度之行的创作/280

悲怆的诗情——关玉良艺术的精神世界/284

孑L维克的孔子系列/288

大江东去浪千叠——汪国新的长江系列绘画/291

天山风骨大漠魂——周尊圣的天山山水画/296

寓禅于墨,寄情于诗——傅益瑶的水墨画/300

色彩的诗情~林江东的岩彩画/305

不凋的生命——许敏的干花世界/308

华贵的梦影——莫也的心理写实油画/311

勤奋的天才——青年画家刘中/315

5 双年展

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与现状/323

附:威尼斯双年展大事年表/337

东方的选择——2001年孟加拉国第10届亚洲艺术双年展暨国际研讨会/340

关于筹办中国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的建议/344

目击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350

我也有一个梦想/365

中国空前的国际艺术盛会——2003年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367

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现场考察/373

试读章节

印度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中国并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印度文明像中国文明一样号称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且这种古老的文明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仍属于活着的传统。印度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异常丰富、玄奥而神奇,凝聚着东方的智慧,散发着精神的魅力,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曾博得古代中国高僧大德的倾慕和景仰,也引起近代西方有识之士的艳羡和惊赞。

1871年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自由诗《向印度航行》抒发了对印度文明的历史与精神的向往之情:“灵魂啊,向印度航行!为亚细亚的神话,那些原始的寓言,提出印证……那浩繁的文献,宏伟的史诗,宗教,社会种姓,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神秘的梵天,年轻的佛陀……灵魂啊,真正向最初的思想航行!回到理性早期的天国,复归朴素的直觉,返回智慧的诞生地,重新与完美的宇宙同一。”在近代西方人的心目中,东方文明古国印度是神话之邦、神秘的国度、精神的净土,犹如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神圣的“佛国”、“西天”。

与物质文明相比,印度人自古以来更为崇尚精神文明,因此印度的宗教、哲学特别发达。有的学者曾说,印度的宗教是哲学化的宗教,印度的哲学是宗教化的哲学,可见印度的宗教与哲学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如果关于印度一欧罗巴人的假说成立,那么日耳曼人和印度人同属于雅利安人的后裔。这两个民族都擅长哲学思辨:日耳曼人擅长逻辑性的思辨,印度人擅长冥想式的思辨。德国给人类提供思想,印度也给人类提供思想。早在印度河文明时代,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就有了生殖崇拜和瑜伽观念。《梨俱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自然崇拜与达罗毗荼人的生殖崇拜和瑜伽观念结合,在原始生殖崇拜的基础上,逐渐升华为超验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宇宙生命崇拜,最后产生了奥义书哲学的“梵我同一”和轮回解脱观念。吠陀时代以后兴起的印度本土三大宗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耆那教和佛教,都从奥义书哲学中汲取了精神滋养。尽管各宗教教义不同,但都把灵魂的解脱或涅槃作为精神的终极追求和最后归宿。印度教把解脱之道分为知识之道、虔诚之道和性瑜伽,主张苦行与纵欲两个极端的并行互补;耆那教的解脱之道强调极端的苦行;佛教的涅槃则借助避免苦行与纵欲两个极端的“中道”。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倡导下,佛教向海外传播,现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在印度本土,印度教从笈多时代开始勃兴,至今仍占据统治地位,佛教却逐渐被印度教同化,日趋衰微,濒临绝迹。除了社会历史原因,婆罗门六派哲学的体系化也壮大了印度教的势力,佛教教义的密教化加速了佛教的蜕变。

印度的文学、艺术是印度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印度宗教观念和哲学思想的象征和隐喻。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往世书神话被奉为印度教经典。从迦梨陀娑的诗歌和戏剧到中世纪虔诚诗歌,都没有脱离颂神的主题。甚至现代诗人泰戈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诗集《吉檀迦利》,也是献给最高的人格之神的献歌。印度的宗教建筑,无论是桑奇大塔还是埃洛拉的凯拉萨神庙,都象征着宇宙模型或宇宙之山。印度的宗教雕塑,包括笈多式佛像、象岛石窟《湿婆三面像》、朱罗铜像《舞王湿婆》、卡朱拉霍的性爱雕刻,都属于宇宙化身或宇宙生命的象征。印度的宗教绘画,主要有阿旃陀石窟壁画和拉杰普特细密画,则属于神话传说的图解。不过,在印度的文学、艺术中也反映和表现了印度的世俗生活和审美情感,特别是《舞论》中的审美情感基调——“味”。随着印度社会的现代化、世俗化进程,积淀在印度文学、艺术中的审美情感价值可能会日益凸显出来,逐渐取代宗教、哲学价值而成为主导价值。

印度次大陆北枕雪山,三面环海,但并没有闭关锁国。《梨俱吠陀》的先知在上古时代就曾经呼吁:“让高尚的思想从四面八方到我们这里来吧!”其实不待自己呼吁,印度的财富早就刺激了从亚历山大到贵霜人、莫卧儿人、英国人侵略的野心。形成悖论的是,在印度文明史上,每一次新的入侵都带来了新的野蛮,也带来了新的文明。这种新的文明往往是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融合的产物,证实了印度吸收改造外来文明的巨大潜力。典型的例子有贵霜时代的犍陀罗艺术,莫卧儿时代的细密画与泰姬陵,印度现代的政治、经济、教育、绘画与电影。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也综合了印度耆那教P3-4

序言

地球村时代是时空缩略的时代。它令人想到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两个缩略词:在时间上,我们用“春秋”约言“一年四季”,而不用“夏冬”;在空间上,我们用“东西”约言“四方万物”,而不用“南北”。这真是有趣得很。

“艺木这东西”,的确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从“原始”到“古典”到“当代”,它从“架下”到“架上”又到“架下”,从“变生活为艺术”到“变艺术为人生”再到“变人生为艺术”,伴着人类从“群体生存”到“个体生存”又到“类体生存”的螺旋式升华。研究不同艺术在这升华过程中的变异与趋同、“意义与阐释”更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

“东西”,又指东方与西方。近代“西风东渐”以来,视觉艺术形态的变化的确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比起对中国本土艺术的研究来,我国对西方艺术长期停留在“编译”状态,对其有独特见解和个性的深入研究和比较研究一直是个较薄弱的环节,不过仍有一些以艺术为生命的学者默默地充满乐趣地于此耕耘着、播种着。

这套丛书,是定居西方、留学西方、访问西方、留守东方的几位学子,在新千年之始对东西艺术的研究笔记。比起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两极对立的“东西风压倒论”,他们多了些“双赢多赢”的宽容和自信;比起80年代急切浮躁的“西学热”,他们多了些“静沐西风”的深刻和沉稳。还不敢说他们“学贯东西”,但他们起码不同程度地有着“东寻西找”、“东奔西跑”、“东张西望”、“东涂西抹”的经历。他们的艺术研究,超越了东西方“隔岸远眺,,的距,离,也超越了旅游者“走马观花”的匆忙,而是住下来、沉下去,从“视觉.躯体‘文本”解读西方艺术,以“优选·提升·融创”构建全球文明。

“艺术东西丛书”就这样“说东道西”,告诉你“东西艺术”这“东西,,曾经是.怎样的“东西”,将成为怎样的“东西”,帮你理清艺术与时俱进的原委,助你提高艺术鉴别欣赏的能力。“艺术东西丛书’’就这样“东环西顾”,以全新的大视野,从东向西,从西向东,将“西风东来”和“东风西去”结合起来,将“本土世界化”和“世界本土化”互动起来。

在经济一体化、文明全球化的今天,这套丛书各有重点地为读者提供了解读“艺术东西”的新模式、新理念、新角度、新方法。 愿读者喜欢它。

主 编

2004年春·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东方人强调创造的直觉,西方人强调批判的理性。  ——[印度]拉达克里希南艺术是惟一的世界性语言。  ——蔡元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移植与变异--东西方艺术交流/艺术东西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65144
开本 16开
页数 3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8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7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1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8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