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枕的风情--中国民间枕顶绣
内容
编辑推荐

枕头,是件很不起眼的物品,但对每个人来说,却是一生都离不开。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伴随枕头度过的。提起枕头,人们自然想到的是卧具,很少有人去说它的文化,本书探究的正是枕头的文化:包括枕头的起源、历史演变、社会功能以及枕顶绣的内涵象征等。

目录

前言/1

枕头的起源、历史演变及社会文化功能/1

枕头的起源、传承和演变/1

枕头的社会文化功能/22

枕顶绣的造型、色彩、工艺和分类/37

枕顶绣的造型与色彩/37

枕顶绣的工艺与分类/49

枕顶绣纹样的祈福文化内涵/77

企盼子孙繁盛与延年益寿/77

婚姻美满与家庭幸福的祈求/89

富贵平安与富庶有余的渴望/105

友情长久与仕途荣华的向往/122

雅俗共赏的平民情趣/134

憧憬戏曲偶像的价值取向/176

枕顶绣纹样的象征符号阐释/195

象征符号及其在枕顶绣图案中的应用/195

枕顶绣图案的鸟兽象征符号/200

枕顶绣图案的植物象征符号/234

枕顶绣图案的仙道人物象征符号/256

枕顶绣图案的器物象征符号/260

枕顶绣图案的字符象征符号/268

结语/272

参考文献/284

后记/296

试读章节

唐朝的陶枕,基本上属于三彩和绞胎类。三彩是在白胎上印花,以宝相花、忍冬、缠枝花、蔓草等植物纹为主,还有鸳鸯、鸟兽及几何纹,施绿、黄、蓝色釉,蓝中带紫,或蓝中带赭红色,斑点淋漓,釉色参差鲜艳。收藏家杨永德的藏品(现已捐献给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中,有很多唐代的三彩枕,保存完好。三彩划花牡丹纹枕,呈长方形,枕面稍凹,灰白胎;枕面和枕体上部施黄、绿、白、红釉;枕面划牡丹团花纹,周围为蔓草纹,枕体的前后面上部划一半七宝纹,枕顶划花叶纹;枕底平坦,局部有白色的化妆粉,前面左端有一透气孔(图1-1-8)。三彩刻花牡丹纹枕,呈倒梯形,枕面内凹,红褐色胎;枕面施黄、绿釉,枕体施绿釉;枕面刻一花叶状开光,内刻盛开的牡丹,枕顶刻花格纹;枕底平坦,施白色化妆粉,右侧枕顶中央有一透气孔。绞胎就是把白色和褐色瓷土揉和在一起,拉胚成型,胎上有类似木质的纹理,施三彩釉和黄釉。江苏省扬州市出土一件三彩绞胎枕,呈长方形,枕身四边稍圆弧,枕面内凹,施黄、绿、酱三彩釉,绘梅花纹。在绞胎瓷枕中,有一种枕面上绞出三组圆形团花,成等边三角形排列,构成一幅装饰性很强的图案,好似模仿漆器的工艺。其实,绞胎只呈白、褐的层次,绝对不能绞出团花和规整的排列,应该是把绞成的色泥切成薄片“团花”,然后贴在枕面上,但其工艺确实有漆器的风格。

在唐代陶枕的制作中,应用了中国传统的圆雕技法,形成各种动物形枕头,有虎、狮、象、牛、兽等。浙江省宁波市出土一件褐釉绞胎伏虎座枕,长方形底座,座上塑一圆雕的伏虎,枕面内凹,施褐釉,一边平直,另三边呈菱花形。在湖南省长沙市铜官窑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湖宾馆遗址中,也发现了虎座陶枕。可见,唐代的虎形枕比较流行。

唐代晚期,在长方枕占主流的情况下,演变出圆形枕,枕面处理圆浑柔和,高度逐渐增大,更符合人的睡卧功能。在制作上,先敷一层白色化妆土,再施白釉、淡黄釉、青釉、黑釉等,有时在釉下用绿彩、褐彩或绿褐二彩绘鸟、兽、花、几何、圆点纹。这种釉下彩的做法一直流传下去,金代时出现釉上彩的工艺。P11

序言

枕头,是件很不起眼的物品,但对每个人来说,却是一生都离不开。除非特别场合。睡觉就要用枕头。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伴随枕头度过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枕头虽小,功能却很重要。提起枕头,人们自然想到的是卧具,很少有人去说它的文化。更少有人从文化遗产的高度去认识它。李宏复博士推出的这本《枕的风情——枕顶绣的文化意蕴及象征符号》。使人大开眼界,对于每个人都很熟悉的枕头的文化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李宏复是博物馆专业出身,有较长时间的博物馆工作经历。三年前,她成为我招收的民族学专业中华民族吉祥物研究方向博士生。第一次见面。她带来几件枕顶绣实物样品,并对我说她的枕顶收藏品已有4000多件,这着实令我大吃一惊。我见过不少“邮票迷”、“古玩迷”、“书报迷”……,却从来没听过还有“枕顶绣迷”。眼前的这位学生,如果不是执着地追求,不可能搜集到如此之多的藏品。我自己做过吉祥物课题研究。还出了一本《中国少数民族吉祥物》,但没用过一件枕顶绣纹样。她的丰富的枕顶绣收藏,使我感到,枕顶绣虽小,却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个值得一作的有价值的课题。三丰的学习,李宏复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理论素养,掌握了民族文化的理论和方法,实现了从“收藏”向“研究”的转换,完成《枕顶绣的文化意蕴及象征符号研究》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本书就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

作为一种器物,枕的起源很早。由于这种器物质地的缘故,最初的草质、木质枕不可能保存下来。但在古代文献中,却不乏记载。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的百科全书式的《古今图书集成》,有关枕的文献资料,不胜枚举。然而,直到近现代,真的研究才真正开始。

就质料而言,枕头有软质、硬质两大类别。硬质枕以陶瓷为主,还有石、玉、铜、银及竹、木等种类。软质枕以布、丝绸、皮等为原料缝制,内有充填物。在日常生活中,软质枕使用最多,但留存下来的文物却非常罕见。而硬质陶瓷枕却以其宝贵的文物价值,首先进入现代研究视野。1919年河北天津第一博物院通过科学考古发掘,对于民国八车河北巨鹿县城出土的陶瓷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及研究,发表数篇介绍性文章,开陶瓷枕研究之先河。从此,陶瓷枕成为文物考古关注的一种古代器物。1954年,陶瓷鉴定家陈万里出版《陶枕》(朝花美求出版社,1954年),这是国内有吴枕的文化的第一本专著。其后,陶瓷枕便在考古文物中占据一席之地,引人注目。张子英编著的《磁州窑瓷枕》(人民美求出版社,2000年)堪称陶瓷枕研究的一部代表作。作为收藏,香港杨永德的陶瓷枕藏品最丰富,1984年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举办了杨永德收藏的中国陶瓷枕展览,并编辑出版《杨永德收藏中国陶枕》(大阪,1984丰)一书。1985年,日本学者矢野宪一出版《枕■文化史》(讲谈社,1985年),其中利用了大量中国陶瓷枕资料。

谈到中国的软质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娄别:一种是现代人使用最多的“洋枕”,枕面呈曲线型,这是近代以来从西方传进来的。另一种是中国传统枕,以纺织品缝制成长柱状,两端多呈正方形,上面刺绣各种图案,人们称之为“枕顶绣”。具有枕顶绣,是中国传统软质枕与陶瓷枕的一大区别,也是现代“洋枕”所不具备的一大特色。枕顶绣体现出中国民间传统刺绣工艺水平,同时,其丰富多杀乏的纹样展现了中国传统祈福文化价值取向。因而,软质枕,特别是枕顶绣应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中不该遗漏的一项重要课题。抓住枕顶绣,也就把握住传统软质枕的文化内核。近年来,在民俗、工艺研究著述中,已出现一些涉及软质枕顶绣的研究内容,但还没有达到专题研究的层次。作者在本书中特别指出:“与文物瓷枕的高贵身价相对照,传统软质枕的枕顶绣却一直受到冷落,无人问津。然而,软质枕顶绣的文化、工艺、艺求及民俗文物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如果说,瓷枕已是翩翩登场亮相的雍容贵妇人,那么枕顶绣正是待字闺中的山野妙龄女郎。软质枕顶绣应该是也可以是与瓷枕交相辉映的枕文化的另一支主干。”李宏复积多年苦心孤诣的努力,为世人献出这部中国传统软质枕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填补了枕的文化研究的一个空白。她以丰富的实物图片,展示出枕顶绣的五彩缤纷天地,并以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深刻入微地揭示出枕顶绣纹样的祈福文化内涵,解析了枕顶绣纹样的象征符号,论证了软质枕顶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份不可忽略的宝贵遗产。其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功,值得称许。

枕顶绣纹样基本上都是吉祥纹样。吉凶、祸福、灾祥是人类最早形成的价值观念,也是古往今来长久不衰的人生最关切的话题。在中国传统祈福文化中,形成了名目繁多的吉祥物和吉祥图案。在传统文化中,吉祥纹样多表现在工艺品、美术品及建筑物中。近羊来,有关吉祥物即吉祥图案的著作不断涌现,然而,还没有一部著作采用枕顶绣纹样资料。李宏复的这部著作,向人们展现出一幅门类齐全、包罗广泛、独具特色的枕顶绣吉祥纹样画卷。可以说,民间枕顶绣,就是一部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缩影。本书对于中华民族吉祥纹样的研究,无疑是个重要突破。作者在论述枕顶绣所表现的吉祥纹样时说:“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从天子到庶民,尽管每个人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但都把‘福’作为人生命运的最高追求,这点毫无二致。天子有‘洪福’,官宦有‘禄福’。平民百姓所追求的是平安如意的‘小康之福’。枕顶绣所反映的正是传统社会平民百姓的如意之福,也是农业社会小康之福。”通过枕顶吉祥纹样认识传统文化,本书有独到新见。本书的出版,对于方兴未艾的传统吉祥文化研究,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对于现代年轻人,本书研究的带枕顶绣的枕头,不要说没有枕过。恐怕大多数见都没有见过。传统软质枕正在消亡过程中,抢救和保存这一文化遗产,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李宏复博士这部著作,开辟了软质枕研究的新天地。但也仅仅是起步而已。本书采用的材料,基本局限在东北、华北地区,更广阔的地域还没有涉足,特别是有吴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枕文化。更是亟待发掘。希望李宏复博士再接再厉。锲而不舍,将枕文化研究继续下去,再出新篇。宏复的成果问世前,要我写几句话。是为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祁庆富

2004年6月25日

后记

掩卷睹物,思绪万千,一本书一个作品的产生犹如学者一份生命。从收藏到整理和对每件绣品的考证分析研究都包含着我的心血和投入的全部精力。本书是对民族学“物象”研究的一个尝试。在指导老师祁庆富教授的鼓励后,我下决心选择了这一题目,枕顶绣是个小到不起眼的“物”,然而真正做起来,就感到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太广泛。通过本文写作,最深刻的体会是以小见大之难!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就有关本文的结构、内容和分析与我的导师祁庆富教授作了多次的商议和探讨。祁先生提供了很多的文献资料。提出许多的宝贵意见。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感谢导师使我对枕顶绣的研究及追求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基础上,承蒙我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央民族大学终身教授宋蜀华先生、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孔祥星先生、中国艺求研究院研究员邓福星先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理先生,就本文的理论应用、写作方法、论文内容与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修改而成。并向他们表示真挚的感谢。

多少个难忘的瞬间,多少次真情的感动,多少个梦想和期盼,多少次拼搏和奋进,多多少少丝丝缕缕,都离不开朋友、亲人的关心扶持和照顾。领我走进中央民族大学这座殿堂的宋兆麟先生,让我真正进入了民族文物鉴定研究的领域。资源流散文物鉴定家刘岩、国家博物馆李露露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冯晓琦研究员及学妹金灵。她们在学习及生活上给予了我极大的关爱。摄影家胡宝玉先生、祁宝龙先生、资深记者宫军先生为此书的图片拍摄提供了许多帮助。我的母亲、姐弟、爱儿和师母杨玉老师,在我攻读学位期间,没有他们的支持和爱,也就没有今天的成果。

最后,对促成本著尽快出版的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长尹绍亭教授、担任本著的责任编辑马清、版式设计张跃兵表示由衷的谢意。真诚的感谢爱我的朋友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也就没有这本书。

如今,人类跨入了新的世纪,美的追求又进入了更高的境界。无论您是研究绣品的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您都会对此书有一种细腻委婉的茭的享受,即便只是看看图片。也会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唯美心境、丰富宁静和谐的一切有所了解和喜爱。希望您喜欢它!

李宏复

2004年3月10日初

稿于中央民族大学7号楼342房

2004年7月10日定稿于翡翠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枕的风情--中国民间枕顶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宏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44241
开本 其他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23.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25
184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