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收录了高尔基著名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它内涵丰厚,耐人寻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这部世界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通过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青少年形象、青少年在成长期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所经受的各种心理考验,对于读者来说无比亲切感人,是一部不可错过的成长必读书。
本书是《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的名家导读本。
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讲述了:
父亲去世了,年幼的阿辽沙随着母亲来到外祖父家。暴躁的外祖父给阿辽沙幼小的心灵留下最初的创伤,但外祖母却让他体会到爱的温暖。
外祖父破产后,阿辽沙被送去做学徒,和贫苦的下层人民生活在一起。他与书交上了朋友,书籍为他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阿辽沙上大学的幻想很快就破灭了,他进入了一所有着广阔天地的社会大学。
本书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名家导读本。
天下着雨,我站在泥泞的小土丘上,看着人们把父亲的棺材放进墓坑。坑里全是水,还有几只青蛙,有两只已经爬到了黄色的棺材盖上。坑外的土落进水里,哗哗直响,那两只青蛙从棺材上跳了下来,往坑壁上爬,可是土块很快就又把它们打了下去。
走出坟场的围墙时,外祖母问我:“你为什么不哭?应该大哭一场才对!”
“我不想哭。”
“噢,不想哭,那就算了,不哭也好!”
我很少哭,哭也是因为受了气,而不是因为疼。
几天以后,外祖母、母亲和我一起上了一艘轮船。轮船缓缓地前进着,我们坐了好几天才到尼日尼——外祖母家住的地方。
来迎接我们的有一大群人。一个干瘦干瘦的老头儿走在最前面,他一身黑衣服,红色的胡子,绿色的眼珠,鼻梁很有趣地弯着,不过不是那种和蔼地向里弯,而是严厉地向外弯。
看见母亲扑进他的怀里,并且大放悲声地喊了一声“爸爸”,我才知道这个老头儿是我的外祖父,可是我感到自己不怎么喜欢他。
他抱住母亲,抚摸着她的脸。外祖母则像一个转起来的陀螺,在前来迎接我们的这一大群亲戚中跑来跑去,逐个和大家拥抱、亲吻。
我见到了米哈伊尔舅舅、雅可夫舅舅、娜塔莉娅舅妈,还有两个都叫萨沙的表哥、一个叫卡杰琳娜的表姐。
外祖母把我推到外祖父面前,他一只手提着我肩膀上的衣服,用听不出一点兴奋的声调说:“你是谁啊?”
“我从阿斯特拉罕上来,从船舱里跑出来的……”
“噢,天啊,他说的是什么呀!”外祖父问我母亲,没等我回答,就一把推开了我,“啊,看看,颧骨跟他父亲一模一样!好了,赶快下船吧!”
走在这群人中间,我感到很孤独,觉得自己是个陌生人,连外祖母好像也变了,跟我疏远了似的。
我最不喜欢外祖父,我闻到了他身上的敌意。
外祖母的家住在一座矮矮的平房大院里。从外面看,你会觉得里面一定很大,可进去一看,你会发现,里面非常拥挤,房子被分成了许多小间,仿佛每个角落都挤着人。大家好像都在发脾气,在互相责备。院子里挂满了湿漉漉的布,地上到处放着水桶,里面的水五颜六色,也泡着布。原来,外祖父家是开染坊的。
只几天的工夫,我就感觉到外祖父家里充满了异样的气氛。后来从外祖母那儿我才了解到,母亲来的时候,她的两个弟弟正强烈要求外祖父分家。母亲带着我突然回到这个大家庭来,这使他们分家的愿望更加迫不及待了。他们怕母亲向外祖父讨回她本应该得到的嫁妆。那份嫁妆因为母亲违抗父命结婚而被扣下了。两个舅舅一致认为那份嫁妆应该归他们所有。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些别的琐事,诸如由谁在城里开染坊,又由谁到奥卡河对岸的纳维诺村去开染坊,等等,他们几乎吵翻了天。
有天晚上,大家正准备吃晚饭,米哈伊尔舅舅忽然心血来潮,想要捉弄一下那个眼睛快瞎了的雇工格里高里。他叫九岁的侄子萨沙把格里高里的顶针拿到蜡烛上烧热。
萨沙很听话,用镊子夹着顶针在火上烧了起来,很快顶针就烧红了。然后他遵照米哈伊尔的意思,把烧红的顶针偷偷地放在格里高里常坐的地方,自己在附近藏了起来,等着看格里高里吃苦头。
可是没想到,老瞎子格里高里没在这个时候出现,外祖父却来了。他缓缓地坐在格里高里惯常坐的位置,不紧不慢地戴上了顶针。
等我听见叫喊声跑进厨房时,外祖父正甩着烫伤了的手指头。他一边跺着脚,一边吼着:“谁干的?你们这群浑蛋!”
米哈伊尔舅舅趴在床上,用嘴吹着顶针。
格里高里在缝他的布料,不动声色,巨大的影子随着他的秃头晃来晃去。
雅可夫舅舅也跑了进来,掩面而笑。
P3-4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
曹文轩
世界上的经典作品,都是沉甸甸的,它们是经过岁月磨砺而沉淀下来的作品,是经过时间检验而存留下来的作品。大浪淘沙,江水滔滔,留下来的就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当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书山书海,当我们走进眼花缭乱而又令人喘不过气来的书店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点迷茫,会有一点忧伤。我们也许会有一点点惊讶:这个世界的书真是太多太多了。但当我们冷静下来的时候,另一个声音会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好书的确是太少太少了。
任何一个没有阅读经验的人,都不会懂得多与少的辩证关系。任何一个没有鉴赏能力的人,都不会懂得该如何去选择最好的书。但一个基本的常识会帮助我们按图索骥,去寻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和最好的书籍,那就是去阅读经典。这是最可靠的最实用的阅读经验。而经验,则是一代一代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些质地高贵的经典,传承的就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经验。
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人终身受益。但我们必须承认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读书人的气质,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成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是丑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读书不仅可以培养人良好的气质,而且也能让人长精神。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靠的就是精、气、神的支撑,而那些好书就是源源不断提供精、气、神营养的所在。
读书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令人心旷神怡的部分。我们在书的世界中流连,在书的世界中陶醉,在书的世界中静听自己生长的拔节声。书还给了我们抚慰,给了我们安宁。我们在与书的对话中释放了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所带来的忧郁与苦闷。书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成了可以与之窃窃私语的知音。在阅读中,我们获得了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精义、神髓与真谛。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一千本好书,就是一千轮太阳。灿烂千阳,会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也会让这个世界所有的秘密在我们面前一览无余地展开。
一曲自强不息的生命赞歌——读《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感
高尔基是我尊敬的一位苏联作家,《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三部曲,读后让我深受鼓舞。从这三部自传中,我看到了一个倔强的男孩子成长的过程,看到了他不断追求进步的心路历程。
《童年》主要讲述了小主人公阿辽沙在外祖父家度过的童年时光。父亲早逝,阿辽沙跟随母亲来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个自私贪婪的老头,脾气暴躁,常殴打阿辽沙,舅舅们则为了争夺家产而钩心斗角。在这个家庭里,阿辽沙看惯了暴力与欺诈。但让人欣慰的是,他的外祖母是个心地善良、爱憎分明的人,她爱护着阿辽沙,给了阿辽沙童年的慰藉。虽然成长环境恶劣,但阿辽沙保留着童真童趣,他喜欢在花园里营造自己的一角,也喜欢读有趣的《安徒生童话》。
《在人间》讲述了阿辽沙出外谋生的一段苦难经历。少年的阿辽沙被外祖父赶出家门,他先后当过鞋店的学徒、轮船上的洗碗工、圣像作坊里的学徒等。阿辽沙干着与自己年龄、体力不相符的重活儿,也饱尝了人间的冷暧辛酸。但在这个过程中,阿辽沙爱上读书,并把读书当成人生的最大追求,为了不虚度年华,他决定到喀山上大学。
《我的大学》则讲了阿辽沙从少年长成有志青年的过程。他告别外祖母,千辛万苦来到喀山,但没有实现上大学的梦想。为了生存,他必须直面人生,到各处打工挣钱。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仓库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在社会大学里,他经历了各种苦难,但也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并逐渐有了革命的意识。后来,在革命者洛马斯的带领下,阿辽沙成长为一个拥护革命的青年。
阿辽沙的人生是苦难的,是充满坎坷的,但任何苦难、坎坷都没能压垮他,他的生命进发着积极向上、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读起来就热血沸腾,就看到人生的希望。
任何人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碍。有时,我常常会夸大我所遇到的困难,有时我也会逃避,把问题丢给别人。但是,阿辽沙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人总要学着长大,总要学着自己去面对一些事情,当自己独立走过沟沟坎坎,稚嫩的生命才能得到历练,走向成熟。到那时,自己才可以自豪地回望成长的路程。所以,无论何时,我都应该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去迎接任何来自生活的暴风雨,去抒写我自己生命中的那首成长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