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传播心理学
内容
内容推荐
"《传播心理学》作为传媒相关专业的理论综合课程教材,内容涵盖关于传播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基础理论、规律、方法、应用与策略等,通过对经典案例与新近案例的分析研究,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传播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本质与规律。本书旨在开阔相关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他们的理论基础,帮助其理解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现象,以及能在各种传播活动中通过掌握传播心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本教材将理论、应用与专题研究实践案例相结合,层次清晰、内容丰富、难易适中,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时代性和引导性,既适用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及交叉学科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大中专院校学生和相关行业人士进行教学、实践与研究之用,也适用于传媒相关专业学生、传媒从业者、市场营销人员、传播心理学爱好者和社会科学研究者等不同类型的读者参考。"
目录
目 录
第1章 传播心理学:跨学科融合的时代交响 001
1.1 历史的和弦:传播学与心理学的融合探索 001
1.2 核心精髓:传播心理学的概念基石 002
1.3 多维探索:传播心理学的深度剖析 004
1.3.1 认知迷宫:深度解读认知过程 004
1.3.2 情感波澜:情感与态度的塑造与变迁 004
1.3.3 行为驱动力:行为与动机的内在奥秘 005
1.3.4 影响力矩阵:构建与运用影响力机制 005
1.3.5 策略智慧:传播策略的优化与创新路径 005
1.3.6 数字浪潮:新技术与在线传播的心理涟漪 005
1.3.7 实践镜鉴:案例分析中的心理洞察 006
1.3.8 特殊因素: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力量 006
1.4 方法论瑰宝: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工具 007
1.4.1 实验科学:设计规范的实验研究方法 007
1.4.2 调查广角:广泛覆盖的调查研究策略 008
1.4.3 观察细致:简便直观的观察研究方法 008
1.4.4 内容深度:深度解读的内容分析方法 009
1.4.5 互动洞察:焦点小组讨论的互动智慧 009
1.5 理论脉络:传播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010
1.5.1 西方轨迹:传播心理学的历史沿革 011
1.5.2 本土之光:我国传播心理学的独特发展 013
1.6 学科对话:传播心理学与传统社会心理学的交汇 017
1.6.1 紧密联系:两学科间的互补与合作 017
1.6.2 独特视角:传播心理学的差异化研究 018
1.7 演变历程:传播心理学的学科交叉与进步 019
1.7.1 理论深潜:基础理论的持续探索 019
1.7.2 实践创新:应用方向的突破与尝试 019
1.7.3 方法革新:测量与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 020
总结与回顾 020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021
第2章 传播之旅:心理学运作的深度揭秘 022
2.1 感知之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奥秘探索 022
2.1.1 感知基石:定义与内涵的厘清 022
2.1.2 流程解构:感知之旅的细腻描绘 022
2.1.3 机制深挖:感知背后的心理动因 023
2.1.4 认知迷雾:信息传播中的个体偏差 024
2.1.5 策略共鸣:感知心理与传播艺术的交融 025
2.1.6 文化烙印:社会背景对感知的塑造力量 026
2.2 智慧之光:传播中的学习、认知与条件探析 027
2.2.1 学习引擎:驱动传播的智慧火花 027
2.2.2 认知蓝图:构建信息理解的框架 029
2.2.3 条件枷锁:制约传播效果的隐形之手 031
2.3 编码记忆:传播信息的深层密码 034
2.3.1 理论基础:信息加工的智慧基石 034
2.3.2 编码解码:信息流转的双向舞蹈 035
2.3.3 记忆力量:支撑传播的隐形支柱 037
2.3.4 相互作用:编码与记忆的紧密交织 038
2.4 自我镜像:传播中的自我认知与感知 038
2.4.1 理论透视:自我图式的深层解读 039
2.4.2 行为映射:自我图式与传播行动的对话 040
2.4.3 感知基石:自我感知的理论根基 041
2.4.4 效果链接:自我感知与传播成效的纽带 042
2.4.5 交互乐章:自我图式与感知的和谐共鸣 043
2.5 人际桥梁:传播中的人际知觉探索 043
2.5.1 定义特征:人际知觉的初步描绘 043
2.5.2 深度剖析:人际知觉的内在世界 044
2.5.3 信息传播:人际知觉的桥梁作用 046
总结与回顾 048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049
第3章 传播者理论与传播心理 050
3.1 国家认同与民族和谐:透视社会认同理论 050
3.1.1 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石与概述 050
3.1.2 社会认同理论在传播实践中的应用探索 052
3.2 传播者的抉择艺术:“把关人”理论解析 053
3.2.1 “把关人”理论的核心阐释 054
3.2.2 “把关人”理论在信息传播中的策略应用 056
3.3 建构心理现实的蓝图:框架理论的深度解读 057
3.3.1 框架理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轨迹 057
3.3.2 框架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在传播学领域的实践应用 059
3.4 媒介议程的设定机制:S-R理论的全面剖析 061
3.4.1 S-R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061
3.4.2 S-R理论在传播学领域的创新应用 063
3.5 记者的心理基石:共享现实理论的深度阐释 063
3.5.1 共享现实理论的基本内涵与意义 064
3.5.2 共享现实理论在传播心理学中的实践价值 065
3.6 新闻失实的心理防线:认知偏差的剖析与防范 066
3.6.1 认知偏差的基本概念解析 066
3.6.2 新闻失实中认知偏差的表现与影响 066
3.6.3 认知基模与阿克塞尔罗德信息处理模式的融合分析 069
3.7 传播者的品牌形象塑造:印象管理的策略与实践 070
3.7.1 新媒体时代下印象管理的新挑战与机遇 071
3.7.2 印象管理理论在传播心理学中的创新应用 073
3.8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揭秘“第三人效果”理论 074
3.8.1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074
3.8.2 “第三人效果”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延伸 075
3.8.3 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关键因素剖析 077
3.8.4 “第三人效果”理论在传播实践中的策略应用 078
总结与回顾 078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079
第4章 传播受众心理解析与策略 080
4.1 儿童认知与媒介接触:皮亚杰的视角 080
4.1.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石 080
4.1.2 成长轨迹:认知四阶段解析 082
4.1.3 定制童年:少儿节目的智慧引导 084
4.1.4 实践智慧:皮亚杰理论在传媒中的应用启示 086
4.2 埃里克森视角下的传播对象性 087
4.2.1 理论渊源与启示 087
4.2.2 生命周期的心理地图: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论 087
4.2.3 精准传播:对象性界定的艺术 089
4.3 偶像崇拜:准社会交往的魔力 090
4.3.1 理论初探 090
4.3.2 虚拟亲密:准社会交往与偶像情感的交织 092
4.4 拟态环境的公正构建:挑战刻板印象 093
4.4.1 刻板印象的理论剖析 093
4.4.2 破解偏见:策略与实践 095
4.5 传播者的困境与归因:习得性无助的透视 095
4.5.1 归因理论的基石 096
4.5.2 四大分支:归因理论的深度解读 097
4.5.3 实证分析:归因理论的应用案例 098
4.6 动机的双重奏: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098
4.6.1 动机界定:内在与外在的边界 099
4.6.2 动机的意义与价值 099
4.6.3 动机调节的艺术 099
4.6.4 评价体系的差异:内在与外在的对比 101
4.6.5 动机影响力:实例剖析 102
4.7 成就动机:成功背后的心理学动因 103
4.7.1 成就动机的理论概览 103
4.7.2 期望价值:动机的核心机制 104
4.7.3 成就动机的行为驱动力 104
4.8 社会学习:从感动到行动的桥梁 105
4.8.1 社会学习理论的演进轨迹 106
4.8.2 理论核心观点解析 106
4.8.3 新时代的嬗变:社会学习理论的新面貌 108
4.8.4 实践应用:案例分析 110
4.9 反馈的力量:及时回应的艺术 111
4.9.1 反馈理论的演变历程 111
4.9.2 反馈概念的深度解析 112
4.9.3 新时代反馈理论的特征与创新 113
4.9.4 实战演练:反馈案例剖析 115
总结与回顾 116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117
第5章 传播内容的编排理论与心理策略 118
5.1 吸引眼球的艺术:注意过滤说 118
5.1.1 理论框架介绍 118
5.1.2 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119
5.1.3 实战策略:如何有效吸引受众注意 120
5.2 格式塔理论:“完形”的创意魅力 122
5.2.1 理论概览 122
5.2.2 基本原理的深度解读 125
5.2.3 贡献与挑战:理论的双刃剑 126
5.3 媒介信息的智慧重构:组块理论的奥秘 127
5.3.1 组块理论的核心原理 127
5.3.2 组块理论的传播心理学实践 129
5.4 新闻背后的逻辑: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引领 131
5.4.1 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内涵 131
5.4.2 优化新闻背景与链接的传播心理实践 134
5.5 信息可视化的魅力:双重编码理论的视角 135
5.5.1 双重编码理论的解读 136
5.5.2 展望理论在信息可视化领域的应用 138
5.6 故事的魔力:语义与情节记忆的交织 139
5.6.1 语义记忆与情节记忆的概念框架 139
5.6.2 语义记忆与情节记忆的内在联系 140
5.6.3 运用情节记忆讲故事的艺术 141
5.7 舆论引导的微妙平衡:感觉阈限的智慧 142
5.7.1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143
5.7.2 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143
5.7.3 阈下知觉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144
5.7.4 感觉阈限理论在传播心理实践中的运用 145
5.8 传播效果的持久之道:遗忘理论的启示 146
5.8.1 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曲线 146
5.8.2 遗忘理论与遗忘的机理 148
5.8.3 基于遗忘理论的传播效果保持与巩固 148
总结与回顾 150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150
第6章 传播环境与心理互动的深度剖析 152
6.1 环境的力量:勒温心理场论的传播学解读 152
6.1.1 心理场论的核心概念及其特征 152
6.1.2 心理场与传播场的结合—舆论场的构建 154
6.1.3 勒温场论在传播心理学中的应用 156
6.2 周围人的影响:参照群体的力量 157
6.2.1 参照群体的起源与发展 157
6.2.2 参照群体的功能 158
6.2.3 参照群体的形成机制与选择理论模型 159
6.2.4 参照群体在网络传播心理实践中的应用 161
6.2.5 参照群体理论的局限与发展 161
6.3 群体性事件的心理探析:集群行为理论的视角 162
6.3.1 集群行为的表征与逻辑 162
6.3.2 集群行为的结果与干预 165
6.4 “禁止”告示牌的作用:规范焦点理论的视角 167
6.4.1 规范焦点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反常识”特性 167
6.4.2 规范焦点理论的形成与作用机制 169
6.4.3 规范焦点理论的实验支持 171
6.4.4 规范焦点理论对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引导 171
6.5 民意的判断与报道: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启示 172
6.5.1 发展历程:沉默螺旋的兴起与影响 172
6.5.2 新情境透视:沉默螺旋在当代的新解释 174
总结与回顾 175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176
第7章 传播策略与心理机制的精妙融合 177
7.1 说服的艺术:路径与深度解析 177
7.1.1 早期探索:说服模型的萌芽 177
7.1.2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路径剖析 178
7.1.3 调节机制:影响精细加工的关键因素 180
7.1.4 实战应用:精细加工模型在传播中的实践 181
7.2 情理交融:理性与感性诉求的双重奏 184
7.2.1 理论基石:诉求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84
7.2.2 模型构建:诉求理论的应用框架 185
7.2.3 策略优选:精准定位诉求点 186
7.3 认知失调:从失衡到转变的心理历程 186
7.3.1 理论概述:认知失调的揭秘 187
7.3.2 实验探索:失调心理的实验验证 187
7.4 情绪三因素:态度背后的深层驱动力 188
7.4.1 理论概览:情绪三因素的理论解读 188
7.4.2 实验透视: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的实践 190
7.5 单面与双面说服:策略的艺术 191
7.5.1 理论框架:说服理论的核心概念 191
7.5.2 实验验证:说服理论的科学依据 192
7.5.3 策略智慧:选择最适合的说服路径 194
7.6 恐惧诉求:唤醒内心的力量 195
7.6.1 理论初探:恐惧诉求的心理学基础 195
7.6.2 发展历程:恐惧诉求的演变轨迹 195
7.6.3 应用策略:如何有效利用恐惧诉求 196
7.7 预防接种:增强心理“抵抗力” 197
7.7.1 理论介绍:预防接种的心理机制 197
7.7.2 历史沿革:预防接种理论的发展脉络 197
7.7.3 实战策略:预防接种在传播中的应用 198
7.8 强化理论:行为塑造的心理学视角 199
7.8.1 理论解析:强化理论的核心要义 199
7.8.2 发展历程:强化理论的演进历程 200
7.8.3 实践应用:强化理论在行为改变中的作用 200
总结与回顾 202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203
第8章 传播效果的心理评估与深度解析 204
8.1 睡眠者效应:延迟的影响力 204
8.1.1 概念解析:睡眠者效应的定义 204
8.1.2 原因探析:睡眠者效应的心理机制 205
8.2 两级传播理论:从单一到多元的传播网络 207
8.2.1 子弹论的兴衰:早期传播效果的误解 207
8.2.2 两级传播模型:信息传播的中间站 208
8.2.3 N级传播:信息传播的多级扩散 209
8.3 意见领袖:引导舆论的关键力量 209
8.3.1 背景追溯:意见领袖的兴起 210
8.3.2 新媒体视角:意见领袖的新面貌 210
8.3.3 理论评价: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分析 211
8.4 使用与满足:受众需求的核心 213
8.4.1 背景探索: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起源 214
8.4.2 理论提出:使用与满足的核心观点 214
8.4.3 理论评价:使用与满足在传播中的应用价值 215
8.5 创新扩散:心理与传播的双轮驱动 216
8.5.1 启航:创新扩散理论的诞生 217
8.5.2 深度解析:创新扩散的内涵 217
8.5.3 价值审视:创新扩散理论的评价 221
8.6 议程引领:塑造公众认知的蓝图 221
8.6.1 初探:议程设置理论概览 222
8.6.2 回溯与展望:理论起源与发展 222
8.6.3 层次递进:议程设置的三个维度 223
8.6.4 新时代变迁:议程设置的新面貌 225
8.6.5 批判性思考:议程设置理论评价 226
8.7 教养涵化:媒体塑造个体认知的力量 226
8.7.1 入门:教养理论简介 226
8.7.2 起源:教养理论的提出 227
8.7.3 演进:教养理论的后续发展 227
8.7.4 变迁:教养理论的新趋势 228
8.7.5 评估:教养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229
8.8 知识鸿沟:信息时代的不平等挑战 230
8.8.1 概览:知识沟理论简介 230
8.8.2 起源与延伸:知识沟的提出与发展 230
8.8.3 剖析:影响知识沟的因素 231
8.8.4 现实意义:知识沟理论的社会影响 232
8.8.5 动态变化:知识沟的新形态 233
8.8.6 评价:知识沟理论的贡献与反思 234
总结与回顾 235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235
第9章 心理与传播的交响:社会效应探索 237
9.1 社会心理:个体与传播的互动舞台 237
9.1.1 去个体化:群体中的自我消融 238
9.1.2 从众现象:随波逐流的心理机制 240
9.1.3 群体极化:意见强化的漩涡 242
9.1.4 相互作用:社会心理与传播心理的对话 243
9.2 社会影响:塑造传播心理的力量 244
9.2.1 社会影响的定义与范畴 244
9.2.2 理论基础:社会影响理论解析 245
9.2.3 应用实践:社会影响在传播心理学中的展现 247
9.3 社会思维:传播心理的认知框架 248
9.3.1 三维透视:社会思维的构成 248
9.3.2 符号互动:沟通与理解的桥梁 249
9.3.3 效应解析:社会思维下的传播心理影响 250
9.4 社会关系:人际与传播心理的纽带 251
9.4.1 关系网络:社会与人际的交织 251
9.4.2 交换原理:社会交换论的视角 252
9.4.3 融合探索:社会交换与传播心理的交汇 253
9.5 社会行为:行为主义视角下的传播心理 254
9.5.1 理论基石: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览 255
9.5.2 社会效应:行为主义对传播心理学的影响 256
总结与回顾 257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258
第10章 新媒体浪潮:传播心理的新篇章 259
10.1 社交网络:重塑人际传播的心理版图 259
10.1.1 定义重构:媒介变迁中的人际传播 259
10.1.2 新特征涌现: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传播 261
10.1.3 影响深析:社交网络对人际传播的塑造 262
10.1.4 未来展望:新媒体与人际传播的融合之路 263
10.2 人机交互:智能化传播的心理新境 264
10.2.1 发展历程:人机交互的演进轨迹 264
10.2.2 交叉热点:人机交互与智能化传播心理的融合探索 267
10.2.3 智能化传播心理:人机交互的新篇章 270
10.2.4 融合创新:人机交互与传播心理学的实践前沿 271
10.3 网络舆情:心理学的洞察与引导艺术 273
10.3.1 网络舆情概览:定义与特性解析 273
10.3.2 心理透视:网络舆情形成的深层动因 274
10.3.3 策略导航:传播心理学视角下的舆情引导 279
10.4 谣言传播:心理机制的揭秘与应对 282
10.4.1 心理动因:谣言传播的驱动力 283
10.4.2 心理特征:谣言传播的独特印记 286
10.4.3 策略剖析:谣言传播的心理战术 287
10.5 媒介暴力:心理、表现与治理的深度探讨 289
10.5.1 定义界定:媒介暴力的基本概念 289
10.5.2 心理溯源:媒介暴力的成因剖析 289
10.5.3 表现形态:媒介暴力的多样化展现 292
10.5.4 新特征解析:媒介暴力传播的时代变迁 293
10.5.5 影响评估:媒介暴力的社会心理效应 294
10.5.6 策略构建:媒介暴力的有效治理之道 296
总结与回顾 297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298
参考文献 29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传播心理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英杰、丁文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674146
开本 其他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字数 421
出版时间 2024-10-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06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