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易经大传新解(殷旵讲堂)
内容
编辑推荐

《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呢?书中的符号图像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它们又告诉我们些什么呢?为什么它能流传几千年,至今还能常释常新呢?它是如何在归纳和演绎过程中发展的呢?对当今的科学思维是阻碍还是促进呢?本书为你解开这些关于《易经》的问题,带你了解它里面蕴含的古老思想。

目录

唐明邦教授《序》 /1

王树人教授《感言一则》 /3

前言 /4

引子 /1

《系辞传·上》

第一章 /25

 先说说“顶天立地” /26

 天与地 /27

 尊与卑 /30

 定位 /31

 贵与贱 /34

 常与裳 /39

 认识论——常 /40

 方法论——断 /42

 方类 /43

 吉与凶 /45

 在天成象 /47

 在地成形 /50

 刚柔相摩 /52

 八卦相荡 /54

 鼓之,润之 /55

 动静有常 /57

 变化规律 /60

 乾道与坤道 /60

 易知与简能 /62

 易知与易从 /64

 文与纹 /66

 中 和 /67

第二章 /69

 三古三圣三易 /70

 失得之象 /71

 忧虞之象 /71

 进退之象 /74

 昼夜之象 /75

 三极之道 /76

 居心仁厚 /77

 “居而安”的评判标准 /78

 “玩”的心态 /80

 原始的占卜 /81

 感受风的神奇 /85

 乾的精神 /87

第三章 /89

 补过与改过 /90

 爻位 /91

 中和正 /92

 相应与敌应 /93

 承与乘 /93

 简单与神秘 /94

 小大与险易 /95

 与天地准 /98

 地上的天象 /100

 幽与明 /102

 报本反始 /105

 死与生 /107

第四章 /108

 元精 /109

 游魂为变 /110

 阴阳增益 /¨2

 如何做到“不违”? /113

 如何做到“不过”? /114

 乐天知命 /115

 早上栽树晚上乘荫 /117

 一阴一阳之谓道 /118

 百姓日用之道 /120

第五章 /122

 易的应用 /123

 有为法与无为法 /128

 “无”中生有 /129

 何谓“神”? /129

 何谓“易”? /131

 让正念做主 /133

 关闭杂念 /134

 怎么“配”? /134

 何谓真善?  /135

 金丝猴的父母心 /137

 节约一滴水也是积德 /138

 井德与鼎德 /139

 智与礼 /140

 天地设位 /140

 何谓“存存”? /141

第六章 /143

 象其象 /144

 会而通 /145

 行其典礼 /147

 后言与后动 /148

 鸣鹤在阴 /149

 言应千里 /150

 君子的言行 /151

 号与笑 /153

第七章 /155

 物薄而用重 /157

 内谦和外谦 /158

 “大人”与大众 /160

 占卜是注重过程还是结果? /161

 法身、报身、应身 /162

 贵而无为 /163

 出户庭还是不出户庭? /164

 慎言密语 /165

 谁之过?  /166

 易经的先进性 /168

第八章 /171

 跳出文字易 /172

 占卜的准备 /174

 大衍之数为什么是五十?

/177

 原始的占卜用具 /178

 占卜过程的演示 /179

 占卜中的平常心 /181

 易经中的数学 /182

 易经是解读生活的 /184

第九章 /187

 走进易的神话 /188

 易有“四道”  /191

 通变与极数 /193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195

 根据变化成其事业 /198

第十章 /200

 如何把握天下之道? /201

 做人要彻底 /203

 退藏于密 /205

 真不二价 /207

 睿智是境界 /208

 吃斋与吃素 /209

 自然是教科书 /210

 生活中处处是机会 /212

第十一章 /214

 八卦是怎么形成的? /215

 感知吉凶 /216

 富贵从哪里来?  /218

 天气变化的影响 /220

 河图、洛书的启示 /220

 天{;占还是自裙?  /222

第十二章 /225

 悟能尽意 /226

 是杯子?不是杯子? /227

 如何“尽神”? /229

 易与乾坤 /230

 形而上与形而下 /231

 变与通 /231

 象与爻 /233

 无为 /234

 《系辞传·下》

第一章 /239

 八卦螺旋 /240

 变与动 /243

 道从观察中来 /244

 中国人的“天下”观 /247

 刚与柔 /249

 卦卦都有用九、用六 /250

 内与外 /251

 大众之情 /253

 守位 /254

 聚人 /256

 义是游戏规则 /257

第二章 /260

 伏羲故里 /262

 易经的演变过程 /264

 八卦是如何演绎出来的? /265

 八卦的卦德 /268

 生活中的易——《离》卦 /269

 生活中的易——《益》卦 /271

 生活中的易——《噬嗑》卦 /272

 生活中的易——《乾》、《坤》 /273

 生活中的易——《涣》卦 /275

 生活中的易——《随》卦 /276

 生活中的易——《豫》卦 /276

 生活中的易——《小过》卦 /277

 生活中的易——《睽》卦 /278

 生活中的易——《大壮》卦 /279

 生活中的易——《大过》卦 /280

 生活中的易——《夹》 /281

 易经为什么得以传承? /281

第三章 /283

 象思维 /284

 无所不包一万能? /285

 阴卦与阳卦 /286

 一君二民与二君一民 /287

 殊途而同归 /289

 屈与伸 /291

 易以致用 /292

 易之盛德 /294

第四章 /296

 困与期待 /298

 易的主体 /300

 小惩大诫,小人之福也 /302

 积恶灭身,小人之祸也 /304

 安守自己的本位 /306

 居安不忘危 /307

 谋略与智慧 /308

 知几者 /309

 诚其意,正其心 /312

 宽容 /314

 一人行与三人行 /315

 至诚才能持久 /317

第五章 /320

 古老的易,不老的学问 /321

 石器时期的第一大发明 /322

 忧患意识从哪里来? /323

 观察力从哪里来? /324

 当名与正言 /326

 称名与取类 /327

 言曲而中,事肆而隐 /328

 有疑才有悟 /331

第六章 /333

 易之兴 /334

 易的忧患思维 /335

 礼是德之基 /336

 谦虚也要有资本 /337

 朴+真一善 /338

 固本与固末 /339

 损是修德 /339

 在困境中分辨德行 /340

 真理在水井的底部 /340

 尊重是双向的 /341

 返朴归真是觉悟 /343

第七章 /346

 文字是借鉴 /347

 谁适应谁?  /348

 如何把握“度”? /350

 顺境与逆境 /351

 谁能帮助你?  /353

 虚与实 /354

 本与末 /355

 终和始 /356

 在家能知天下事?  /357

第八章 /359

 为什么“二多誉,四多惧”? /360

 为什么“三多凶,五多功”? /361

 刚能胜柔? /362

 天道、地道、人道 /363

 你转谋略?谋略转你? /364

 文王为什么演周易? /367

 忧患与太平 /370

 易的立意 /371

第九章 /373

 至健与至顺,知险与知阻 /374

 《易经》是心理学 /375

 谁定“吉凶”? /376

 人谋?鬼谋?  /377

 吉凶与人的心态 /379

 不相得与不可得 /380

 听其言,观其行 /381

《说卦传》

第一章 /387

 神奇的蓍草 /387

 神助?自助?  /388

 是参还是叁?  /389

 “和”是下手处 /391

 何谓“尽”? /392

 何谓“命”? /394

第二章 /398

第三章 /399

 水道湾湾 /399

 顺和逆 /400

第四章 /402

第五章 /403

 一年八季 /404

第六章 /407

第七章 /409

第八章 /410

第九章 /412

第十章 /413

第十一章 /415

 乾之象征 /417

 坤之象征 /418

 震之象征 /419

 巽之象征 /421

 坎之象征 /423

 离之象征 /424

 艮之象征 /425

 兑之象征 /426

总 结 /428

《序卦传》

内 文 /435

《杂卦传》

内 文 /457

参考书目 /466

后记 /467

试读章节

我们再回过头看一看“动静有常”的“常”字。联系到雷霆和风雨这种自然现象,有人一听到打雷,乖乖!霹雳一声震天响,就认为是个反常现象,或者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现象。实际上,你只要理解了,这就是正常现象,是变化的规律。所以“震卦’’的爻辞很有意思:“震来虢髋,后笑方哑哑,吉。”雷声突然来时,大家都显出惊恐的样子(虢髋,但后又言笑自如,惊恐顿消,归于常态了。那么,你再联系到人际关系、社会现象,这个里面教我们怎么看问题。从人生推及社会现象,推及自然现象,互相参照。有些东西是互相参照的。我们看问题,分析问题,如何去看?实际上这个里面教给我们智慧,这个智慧是个大的智慧。智慧就是,你如何在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人自身的健康状况的各个方面悟得了一个“常”。如你的情绪、性格、运气等等方面,你都可以去推,反着推,顺着推,你在这个里面去找你所需要的东西。

有的人讲:“我的运气怎么这么不好啊?我这几年怎么这么倒霉啊?,,不要去瞎猜,你就在这个里面去寻找一下。你的这种情况可能是受社会影响,受小环境或受大环境的影响,也可能与天象和自然现象有关,你去琢磨一下。这里面有它的道理,是有规律可循的。你经常去琢磨,经常去找,你找到了它的可循规律,你就得到了大智慧,你就是高人,你就是圣人,你就超凡脱俗了。所以讲,要超凡脱俗你必须有一个路径。路径在哪个地方?《易经》里面讲到,这个里面就是路径。我们不能讲讲《易经》,讲讲易传,讲了以后,哎呀!这个东西我懂了不少。这个没用。实际上这个必须联系到我们自身,联系到我们自身的健康、情绪、性格、成功率、办事的能力、说话的口才、思维的方式、认识问题的观念、世界观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从大自然中去找规律,从社会现象中去找规律。找到后进行横向比较,比比这,比比那;比比今人,比比古代人;比比东方人,比比西方人。这么去比较,你就是一个大聪明人了,就得到大智慧了,你就不会在那里稀里糊涂了,不会在那里怨天尤人了,就有驾驭已知和未知的能力了。

有的人为什么怨天尤人?有的人为什么人云亦云?有人讲这个国家不好,他也跟着人家讲这个国家不好。好与不好在哪个地方?讲不出所以然。他是人云亦云,他没有主见,在什么问题上他都没有一个独立的人格。联系到前面这一段的“是故”,这个“是故”很重要。联系到前面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你定没定?只有定到乾坤,你才有一个独立的人格,才有独立的思考、独立的思路、独立的认识观、方法论。否则,你处处不能独立,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是变相地残疾了。

有人讲:“我没有一米七,我是一个残疾人。”这是一个外在的东西,真正内在的东西,就是你的主见、你的思维方式、你的观念、你的思想,这是很关键的。我们认为,《易经》最关键的就是给我们一个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人格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慢慢修行得来的。参易,参道,参天,参地,参人生,你经常去参究,这个你不需要单独花时间。你走路在观察,吃饭也在思考,就是要思考,在思考中得出你自己的东西。这个东西不是人家的,不需要你去背书,你也不会忘掉。基本做人的准则、办事的准则,它不会变,你也不会忘,因为自己已经熟悉了。

有些人搞学术研究经常会有这种现象,发现一个东西,哎呀!我是天下第一,历史上我是第一个发现。人家还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他就先夸自己“天下第一”了,自己把自己给封王了。“王”是封了,结果手下呢?一个兵都没有,一个百姓都没有,谁都不认可他。这种“王”什么都不是。为什么呢?他的定位不准确。经常会有这种现象,在商界可能也有这种现象。有人只是夜郎自大,说“我”这个产品是什么第一,做广告时说“我”的产品怎样怎样;在家里夸“我”的公司怎么怎么样,讲了一大堆。实际上这个东西呀,要客观地去看问题,要客观地去表态。所以我承认,我这一本书从头到尾有很多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但是处处我都讲探讨,讨论,欢迎批评。我不能讲这是我的,或者讲这是唯一的,或者说这就是正确的,不能这么说。因为,一说你就错,一说你就对不起老祖宗,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后代。这个定位要有,不然的话你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人格。你自己封自己“天下第一”,你的人格就上升到第一了吗?没有人认可,你就是最低的。这是明摆着的东西,所以这个地方要反复地讲这个问题。

这里再讲人本。国以人为本,那么人以什么为本?人以心为本。你的心是怎么想的?老是想做天下第一,这是不行的。你的东西再伟大,我不听你的,我听不进去了,为什么呢?你给自己“封王”了,这个时候别人是不会去听你的。为什么?因为你的人格在那里摆着,你做不出那种东西,你得不到那种东西。该你得的你才能得,不该你得的你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你没有人格你得不到,你没有到那个高度嘛。P57-58

序言

这本《易经大传新解》是《易经的智慧》姊妹篇,两本书合起来才是一部完整的《易经》(《周易》)解读本。为什么说这本书是《易经的智慧》的姊妹篇呢?我在《易经的智慧》一书的前面列了一张表,表上看得很清楚:《周易》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为“经”,孔子解释“经”文的为“传”。《易经的智慧》讲的是“经”文部分,这本“易经大传新解”讲的就是“传”文部分。

《易经的智慧》讲解的是《易经》的经部,六十四卦,共68个课时,从卦名、卦画、卦象、卦德、卦辞、爻辞几个方面讲解。

《易经的智慧》自去年4月初发行至今,收到很多专家读者来信。现将易学老前辈唐明邦教授为《易经的智慧》赐的“序”和王树人教授赐的“感言一则”排在本书的前面,使这两本书很好地吻合起来。再将有关专家、学者和读者的来信摘录一同奉献给本书的读者:

美国著名易学教授、美西易经学会理事长汪忠长先生(九秩老人来信说:

“拜读了你的大作——《易经的智慧》,非常敬佩与高兴,甚至稍感意外,因其内容深入浅出,引经据典,且能运用甲骨文及金文注解古文,足见你博览群经,功力深厚,良深敬佩。”

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兼秘书长助理、易学专家郭或先生来信说:

“今天拜读了《易经的智慧》大作,您对普及《周易》的用心可谓良苦,其效果必因此书之问世而日见显著。有人一味地在那里说《周易》被人们视为算卦之书,却不用具体行动让‘日用而不知’的百姓去全面了解《周易》。这是我们要肩负起来的宣传普及任务。”

“天水日报社”主编赵晓霞女士来信称赞此书说:

“适于静夜而读,也适于躁时领悟,颇有南怀瑾先生释禅说道之风。相信读到它的人都会有所收益。”

借此书出版的机会,谨向上述关心、鼓励、支持我们的各位前辈、师长、同仁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这本《易经大传新解》讲解的是易传部分,即孔子及他的弟子所撰写的,包括《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彖辞、象辞和文言是跟着六十四卦走的,在《易经的智慧》里已解说过了。本次讲课共讲了48个课时。

在听完六十四卦后,我们很想接着听易传部分,但爸爸一再坚持,要对我们负责,认为易传部分比易经更难讲解,在讲完《易经》的经部即《易经的智慧》后又参究了两年,一直到去年10月份才开讲《易经大传新解》。我是完整听完《易经的智慧》和《易经大传新解》共一百一十六个课时的,并参与录音整理、文字校对工作。听课的几十名年轻人中有物理博士、环保硕士、管理硕士、法学学士,有哲学、医学等学科的年轻人,是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大汇集。《易经大传新解》像《易经的智慧》一样,即兴演讲,充分展开,以生活为平台,以日用为依据。我们作为听众总有一种感觉:今天比昨天讲得好,“下传”比“上传”讲得好,其实,再回头整理,又觉得前后都讲得好。我们还有一种感觉:天天听课,天天都有新颖、新奇的感受。甚至觉得,我们的生活中间、大自然中间,处处皆是道、易、禅。

本书即将出版了,可爸爸又说:不知道这样讲,读者满不满意?他希望读者还像以前一样,多来信、来电交流,欢迎批评指正!

  

 珍泉

2005年5月于北京

后记

这是一篇有悖于常例的后记。

去年4月,我们的拙作《易经的智慧》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来,出现了两种不正常现象:一是跟风,一时间《XX的智慧》、《易经的XX》之类的图书一窝风地跟进;二是盗版,本书的盗版书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盗版书摊。对这两种不aY-常现象,我们无可奈何。

但是,最近叉出现了一种更为怪异的现象:盗版书摊上突然出现了三本书(《禅之悟》、《禅的处世智慧》和《易经的经商处世智慧》。这三本书有如下共同点:

1、封面署名殷蜀或殷旵、珍泉著,版权页和扉页署名殷旵、珍泉,而我们却一无所知;

2、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责任编辑谢国西(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责任校对沈勇,经联系,他们同样一无所知;

3、版权页的在版编目及书号,完全盗用《易经的智慧》一 书,这是一种严重违法的侵权行为;

4、冒用我的名义编造“前言”和“后记”,其中对我家庭成员的姓名任意篡改,显然侵犯了个人的名誉权。

对这种卑鄙的伎俩本可不屑一顾,但是,如果视若罔闻,即意味着对法律尊严的轻忽,同时,也意味着对广大信任我们的读者不负责任。所以,在准备诉诸法律的同时,借此书出版之际,书后记之,以表示对这种知识产权如此混乱现状的担忧,呼吁广大读者以新世纪、新主人、新读者的文化自觉,共同抵制这种卑鄙的侵权行为,使我们的图书市场由混乱向健康发展,净化图书市场,净化我们的眼目和心灵。

最后,对在为此书录音整理、插图、版式设计、校对的尹红卿先生、殷美满先生、邹忠华先生、张延图先生等,以及出版社领导和责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

  2005年5月30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易经大传新解(殷旵讲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殷旵//珍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159793
开本 16开
页数 4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6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1.5
丛书名
印张 30.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59
188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