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城(一座三千年城池的人文胎记)/成都魂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许多人都误认为“八旗子弟”就是满人,其实它是中华大地上所有归复清王朝的兄弟民族,他们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强盛,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诗篇。

众说纷纭,高深莫测的少城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说,遥想元朝的蒙古兵怎么来的少城?将军衙门是怎样一个衙门?至今残存的宽、窄巷子怎样诉说昨天的故事?康熙爷又是如何抓住机遇,借准噶尔,较好地解决西藏问题?少城公园成为人民公园是历史的宿命?……

清王朝历史以其强烈的戏剧性和现实借鉴意义,引起了不少出品人和创作家的冲动,不惜投入巨资来制作历史大片。编剧自然少不了杜撰和戏说,但戏说多了,人们会茫然:“我们的历史怎么了?”晚辈们会问:“叔叔阿姨,你们到底谁说得对?”

历时一年,两位作者通过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局、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走访了何俊川、羊角、赵宏枢、赵尔寰、苏成纪等世居族胞,请教了众多的史学家、社会学家、档案学家与电视艺术家,编写成此。

内容推荐

3000多年前的[部落时代],成都就已经有柑当深厚的文化积淀。289年前的成都如惊弓之鸟。一丝丝风吹草动,都会让这座城市着凉感冒。城头变幻大王旗,[少城]易名为[满城]。夕阳映在斑驳的院墙上,看穿3000年成都的前世今生。

目录

少城是解读成都文明的密码 章夫

第一章 289年前,一批不速之客从天而降

第二章 少城在成都的历史方位

第三章 “少城模式”的清朝之治

第四章 一条“蜈蚣”的城市雏形

第五章 又一个改朝换代的风雨之夜

第六章 寻访少城最后的血脉

第七章 两条巷子的少城记忆

后记

试读章节

49.竹椅子是宽、窄巷子的形象大使

多少年来,成都在都江堰的乳汁滋养下出落成千娇百媚美蓉如面柳如眉的野性美人,唱着行云流水般的花腔,在山水之间顾盼流连。

成都这座慢悠悠的城市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对生活宽慰的态度。

“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岷江源头雪山之巅流下来的清澈的雪水,径直流到了成都人的茶碗。成都泡在茶碗里已经“几千年了”。

宽、窄巷子很符合人们的怀旧情结。去宽、窄巷子喝茶是可以有幻觉的,好像特别的无聊,特别的成都,特别的有质感,特别的有文化。坐在那里,身后是斑驳的老墙,脚下可以踩到墙边延伸过来的青苔,头上或者是厚实的云层或者是潮湿的阳光,眼前是很多巨大的女贞子树,上面垂着一串串粮食一样的果实……这些东西对当下的人们都是有致幻作用的。

裂帛结庐,草舍印心。

到成都来的外地人特别喜欢要求当地人带他们去宽、窄巷子遛一趟,坐一会儿街边小茶馆的竹椅子,喝几口3块钱一碗的成都花茶,吃一碗撒了很多葱花的素椒面,然后蹲在那些坐在竹椅上晒“烘烘”太阳的太婆大爷旁边照几张相,成都一游也就不虚此行了。

即使你是生意再忙的外地人,只要在成都待上十天半月,你就会被成都人的生活方式所感染,自然而然地恋上成都的竹椅子。就像被传染一样,坐上去就再也不想其他的事了。这是外地人了解或变成成都人的先决条件。

不在意茶楼时光是否创造了多少效益,获得了多少价值,而只享受闲适本身。茶客们在茶楼做什么呢?打牌。纸牌、麻将都有,输赢的金额一般不大,甚至不打钱。摆龙门阵。四川将多人聚集随意的聊天叫做“摆龙门阵”,像东北的“唠嗑”、北京的“侃大山”、广东的“倾解”。

我不好说成都人如此奢侈享受时光的态度是否合适,但不少城市明显缺乏这种享受。而成都在闲适的时光背后,蕴藏的是一种内心的平静。

宽巷子和窄巷子的茶馆一般一碗茶3—5元,可以不断加水。如果自己带杯子和茶叶,仅仅用茶馆的水和场所,只需2元。此后你便可以海阔天空,随便坐随便聊。四方小桌,竹木椅子,坐起来咯吱咯吱不停地响,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

俗话所说的“少不入川”或许是由此而来的吧。来到这里,你就只是个平凡的人,可以随心地想,随心地说,偶尔还可以坐在摇椅上,听昕老人慢悠悠地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

宽、窄巷子,竹椅子是茶铺里天然的主角。来这里的人们多半是恋着那吱吱作响的特殊的声音,冲着那简陋的竹椅子而来的。与其说是坐茶馆,不如说更多的是坐竹椅子。

成都的传统茶馆,竹椅子往往堆积如山,煞是壮观,每每来一位客人就从“山”间取出一把椅子。成都这地方地处川西坝子,雨水丰盈,房前屋后都有一大围一大围的竹子相伴,因此竹子在成都甚至在四川,都是再常见不过的平常之物。价廉且物美,又经久耐用。

听上了年岁的老前辈讲,不只是成都,若干年以来,竹椅子甚至是四川所有茶馆的主角——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屁股”。只要茶客一招呼“把屁股拿来”,店主就知道客人是想要把竹椅子了。茶馆里茶客不是很多的时候,那些茶客往往是一人独占两把竹椅子,屁股坐一把,另一把放脚养神,微闭双眼,优哉游哉,不亦乐乎。

茶楼是成都一大景观。成都有众多平民化的茶楼,收费很低,只要你有时间,可以一坐一个下午,或者一天。只要离开时不忘了付茶钱,没有任何人来扰你。偶尔有一两人从你身边走过,也是询问你要不要掏耳朵,或是擦皮鞋的。如果你不需要也不必出声,手一挥,他们会走得远远的,再也不会来烦你了。  成都的那碗茶,成都的那把竹椅,会使很多人对生活对人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继而大彻大悟。

不少茶客专挑这样的午后,一盏清茶,一把竹椅,几个可以闲谈的朋友,坐在阳光斑驳的树影里,仿佛能够一直坐到永远。

一对广州的夫妻来成都开餐馆,他们看不惯成都人泡茶馆,女老板说,我始终不明白,在里面一坐就是半天,说话,有什么好说的?!他们来成都多年,但他们依然没有融进成都的生活。因为他们始终不明白的是,成都的生活应该是从茶馆开始的。

“竹缘”可谓宽巷子的品牌茶馆。说是品牌,不外乎走过青砖青瓦的门庭过后,豁然开朗一个坝子,一围竹子,围成的竹子里正好可以放一两张小小的茶桌。竹子不粗也不细,长得很有规律,像排阵一样把个茶桌围得严严实实,主人也有情致,有意无意间在竹子外间挂上几盏小红灯笼,点缀效果极好。我每次来这里喝茶,这样的“雅问”都提前接客了,其实竹外的坝子喝茶也不错,只是少了些竹问的情趣。“竹缘茶馆”的接待能力最多不过10张茶桌,每碗茶也不过3—5元钱,如此算来,茶主人每天的收入不会超过100元。如果你真的按照这样的方式算账的话,茶老板会不高兴的,因为他们开这个茶馆本身的目的就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竹趣和幽静。他本身也是茶客,只不过外带卖茶,来这里吃茶的人都是情趣所在,话能说到一起,情趣爱好相投,还在乎什么钱呢?这里真有一种“名士方家大不拘”之感,拆迁中的厕所也没有了男女之分,远远地沿着手书的“厕所”二字前行便到。

成都的休闲,自然源头在都江堰,文化源头在“两条巷子”。

序言

少城:一座三千年城池的人文胎记

1

一个城市的记忆,都必须打上文化的烙印。有着3000年文明史的成都及其与之同时代的少城尤其如此。

我们可以说,一部少城的历史,其实就是成都的文明史。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实际上就是这座城池的历史悠久程度。成都真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未改名换址之城,应该始于秦时。秦人张仪历经种种艰辛,先按“咸阳建制兴筑成都、郫城和临邛三城城垣”不成功,在乌龟的“教诲”之下(相传张仪筑城时屡败,后来乌龟引路,张仪方筑城成功),最后方筑城大小两座,大城在东,名为“大城”,小城在西,称为“少城”。西晋时成都大文豪左思的《蜀都赋》云:“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即十分明确地阐述了大城与少城的历史方位。

2

我一直在想,或许张仪当初筑城时,因成都平原土地卑湿,沼泽沮洳遍布,难度极大。是不是先筑小城而获经验,再筑大城?从考古中我们发现,后来的大城在城池上比少城更为坚固,少城可以称得上“试制品”。少城在大城之西,成都的战事多从“西”起,或许因为少城是大城的前哨堡垒?自古以来,少城是成都的经济中心。《华阳国志·蜀志》形容“内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阗,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而大城是成都的政治中心,政府长官及各办事机构都在大城。成都历史上的战争证明了这一点,少城数次遭受重创,以换来大城的相对安全。至此可看出少城的“屏障角色”。

这两个“筑城理由”似乎都存之有理。但秦人张仪究竟基于哪一点,数千年后我们只能猜测。可以肯定的是,当初的大城与少城形同母子,是一种唇齿相依的依存关系,到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少城便成为大城的“城中之城”了。

3

按理说“秦大夫张仪”应该是成都的敌人,他是“秦兵灭蜀”的直接实施者。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灭蜀有经验,秦国便派他们治理蜀国。成都人自古就有海纳百川式的包容。为惦念张仪灭“蜀”后的筑城之功,成都人专门修造一座城楼名为“张仪楼”。随着世代的不断修缮,张仪楼后来竟“高百尺”,历代诗人墨客为之吟诗唱赋,最为有名的就是著名大诗人岑参在《张仪楼》里的那句“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直到1200年后的唐朝后期,张仪楼才在历史风雨中仙逝。

少城并没有因为“张仪楼”的消亡而衰败。《酉阳杂俎》载,少城内“广填华屋,置楼观榭圃,并饰以金碧珠翠”。我们今天仍可以想见少城那个时候的潇洒与倜傥,这种潇洒与倜傥引来了不少名人,如汉代大儒扬雄“草玄堂”,三国诸葛“丞相府”,还有司马相如的府邸等都镶嵌在少城之内。

4

少城的蜜月期持续了数百年之久,直到东晋时因屡遭战火,终究毁于一旦。两百多年后的隋朝初年,蜀王杨秀重建少城,在隋唐时期才又繁盛起来,连五代时的前蜀、后蜀宫殿均在少城之中。到了明末清初,成都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战乱,少城也难于幸免。城廓屋宇几乎荡然无存。

虽然遭受一百次毁灭,也要再现一百零一次的辉煌。顽强的少城,再次经历命运的抉择与考验。康熙57年(1718)调荆州驻防旗兵3000名来川,60年(1721)选留1600名永驻成都。当局这一决策只不得是少城历史上的一个拐点。如果旗兵不来进驻少城,少城还可能是另外一个模样,但少城的辉煌是不是可以延续,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以那样一种方式延续。事实证明,大清时期满蒙人手里的少城,是保存得最为完好且不断辉煌的少城。

5

大清时的少城有三个级别:将军衙门、副都统衙门和城守卫衙门。成都那条蜈蚣之“头”——“将军”地位之显赫,可以从“将军衙门”大门上的两块匾额求证,上面分别刻着八个大字:“望重西南”、“控驭岩疆”。

烈火中永生的少城(其时为满城)景致,可以从傅崇矩的《成都通览》中一见端倪:“城内景物清幽,花木甚多,空气清洁,街道通旷,鸠声树影,令人神畅。”

就这样一座城中之城,竟然承载着无数次的历史风云变幻,在点地不过三四平方公里的袖珍版图上,演绎出了那么多的波诡云谲,还有民众的兴衰沉浮。

6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千年帝制,本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其丰功伟绩自不待言。但这一打破旧世界的行为,就像我们端起盆子泼脏水时,将盆子的娃娃一起泼掉一样,少城就是那盆污水里可爱的娃娃。也就在这个时候,少城完好的城墙开始拆除了,直到1935年全部拆除,哪怕那些叫做“胡同”的街名也不例外,全都改称为“街”“巷”。

用武断和暴力行为对待文化,是中国在改朝换代之时惯用的手法,以为这样斩钉截铁便可斩草除根斩尽杀绝。其实文化是不能被武断地割裂的,受害的是最后是我们自己,而文化的血脉也是无法被武断地铲除的。

7

少城见证了中华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大革命”,堪称一位风雨老人。今天,脱胎换骨的少城正在经历又一次命运涅槃。

每每想起那似蜈蚣的城池,我的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那个“千足蜈蚣”的城市雏形,正是成都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象征。

宛如一个人,一座城市也有其灵魂的话,那么成都的灵魂无疑在命运多舛的少城。她是成都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名城的关键所在。成都文明的源头,很大程度上从少城身上体现出来。

丁亥年仲冬于蓉城得一书斋

后记

“辉煌伴随着耻辱,骄傲渗透着悲哀”。静静坐落在太阳下的成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少城带来的扑朔迷离的景象,虽已成过去,清王朝的满蒙族后裔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惆怅。

许多人都误认为“八旗子弟”就是满人,其实它是中华大地上所有归复清王朝的兄弟民族,他们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强盛,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诗篇。

众说纷纭,高深莫测的少城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说,遥想元朝的蒙古兵怎么来的少城?将军衙门是怎样一个衙门?至今残存的宽、窄巷子怎样诉说昨天的故事?康熙爷又是如何抓住机遇,借准噶尔,较好地解决西藏问题?少城公园成为人民公园是历史的宿命?……虽为满蒙后裔,凝视着若隐若现的少城,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清王朝历史以其强烈的戏剧性和现实借鉴意义,引起了不少出品人和创作家的冲动,不惜投入巨资来制作历史大片。编剧自然少不了杜撰和戏说,但戏说多了,人们会茫然:“我们的历史怎么了?”晚辈们会问:“叔叔阿姨,你们到底谁说得对?”

历时一年,我和章夫先生通过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局、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走访了何俊川、羊角、赵宏枢、赵尔寰、苏成纪等世居族胞,请教了众多的史学家、社会学家、档案学家与电视艺术家,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我能真实地感受到祖辈们的脉搏和心跳。

一个不懂得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记住历史,以史为鉴,才有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傅尔济吉特氏·哈伦娜格

2007年12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城(一座三千年城池的人文胎记)/成都魂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章夫//傅尔济吉特氏·哈伦娜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26642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8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3: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