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诚信建构 |
内容 | 内容推荐 互联网赋予信息传播更大的威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信息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等也催生了大量新议题和新问题,使社会诚信建构面临新的挑战。本书从社会建构论出发,关注社会诚信这一社会议题的主观性特质,立足这一社会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将社会诚信建构活动分为公共关注、议题聚合、舆论动员、心理重塑和对策行动进行系统研究。本书认为,在社会诚信建构中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应联尽联,打破信息孤岛,从而提高社会诚信建构的效度和力度,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渐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共建,信息共享、实时互动,市场自治、行业自律,广泛应用、高度智能”的新格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第三节 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 第四节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研究镜像 第五节 问题框架与研究方法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的公共关注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的“可见性”提升 第二节 信息发布:公共关注的起点 第三节 信息扩散:公共关注的拓展 第四节 共鸣效应:公共关注的策略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的议题聚合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的“新议题”聚合 第二节 概念体系:议题聚合的元素 第三节 理念重塑:议题聚合的框架 第四节 视而易见:议题聚合的取向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的舆论动员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的“连接性”动员 第二节 数字互联:舆论动员的显著特征 第三节 诉求消解:舆论动员的多重功能 第四节 多元联动:舆论动员的路径拓展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的心理重塑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主体的心理“建构性” 第二节 他者认同:政府诚信主体的心理重塑 第三节 信任级差:企业诚信主体的心理重塑 第四节 认知悖论:个人诚信主体的心理重塑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社会诚信建构的对策行动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的“协同性”治理 第二节 共建共治:对策行动的主体联动 第三节 数字治理:对策行动的技术策略 第四节 道德治理:对策行动的文化策略结语参考文献附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诚信建构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方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842356 |
开本 | 其他 |
页数 | 312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309 |
出版时间 | 2024-11-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832.4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