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安/华夏千年古都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西安,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西安古城墙;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雷学华编著的《西安》是一本可资导游古都的书籍。这里展示的不仅是西安发展变迁的历史,也是西安名胜古迹、轶闻趣事的动人画卷。

内容推荐

雷学华编著的《西安》分为上、下编、上编用丰富的史料对西安的兴起和发展变化进行了翔实的介绍,生动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历史沧桑的图景;下编则以现存历史文化景点为依托,讲述着西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优美的故事传说,描摹出西安丰富浓郁的人文景观和生活情调。

《西安》最突出的特点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炉,处处凸现千年古都旅游的人文意蕴,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各朝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改朝换代的兴衰荣辱,贤愚忠奸的各色人物,风光宜人的风景名胜,以及价值连城的出土文物。此外,还能领略作者作为历史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专家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新颖独到的见解。最后,更难得的是作者文笔精练,叙轶闻趣事而出以幽默之意,使整个阅读过程绝无枯燥之感。所以,本书不仅是一部古都的历史,也是古都名胜古迹、轶闻趣事的动人画卷,同时亦是一本可资导游古都的书籍。

目录

上编 秦中自古帝王居

秦川八百里/3

优越的地理环境/3

进化的野蛮时代/5

西周都丰镐/8

纣王无道/8

周族崛起/9

武王兴师伐纣/12

丰镐立国/13

千金一笑亡国/15

秦据殽函制六合/18

秦公开地千里/18

商君变法封方伯/20

合众弱攻一强和事一强攻众弱/21

赢政称帝/24

始皇帝驾崩沙丘/26

赵高指鹿为马/27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29

无赖登基长安/31

大丈夫当如此/31

楚河汉界/32

兔死狗烹/34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37

外戚代汉改制/38

绿林与貂蝉/41

赵秦魏周风水传/44

八王之乱长安遭劫/44

短命前赵坐镇长安/45

草付臣又土王咸阳/47

长安易姓/49

文泰安邦/51

周武帝称雄/53

文帝篡位炀帝丧/55

一统江山/55

使皇后在吾不及此/56

畜牲何堪付大事/57

江都揽镜/59

大唐伟业 千古辉煌/63

长安再兴/63

从玄武门政变到贞观之治/64

长安城换了个女主人/67

开元天宝/69

盛世京城/71

贵妃绝唱/73

打金枝/76

战地黄花/78

河水东流 又迎春回/82

江河日下/82

沧海桑田/84

下编 人杰地灵古迹存

佳趣道不尽 山环水绕潼关锁/89

天下之阻终南山/89

华山天下雄/91

贵妃出浴华清池/93

黄河之水天上来/97

姑苏台与郑国渠/98

万夫莫开潼关/100

秦宫汉阙大唐殿/103

渭河水畔咸阳城/103

火烧三月阿房宫/104

娄敬微言都长安/105

艺术杰作未央宫/107

金屋藏娇建章宫/110

千门万户围棋局/111

九天阊阖开宫殿/113

潜龙飞天兴庆宫/115

陵墓今犹在 不见古帝王/118

始祖黄帝陵/118

巍巍始皇陵/121

赳赳兵马俑/124

麒麟高卧五陵原/127

茂陵松柏雨萧萧/130

大唐关中十八陵/132

乐游原上望昭陵/135

千古一绝无字碑/138

生为人杰死伴君/140

贤相萧何/140

名将卫青/141

少帅霍去病/144

红颜李夫人/146

李靖相伴红拂女/148

混世魔王程咬金/150

神机妙算徐懋功/152

明镜高悬照千秋/154

古刹寺观正心地/157

慈恩寺和大雁塔/157

荐福寺内小雁塔/159

兴教寺与玄奘塔/161

化觉巷中清真寺/163

司马太史祠/165

诗圣杜公祠/168

千载沧桑遗迹/172

半坡少女/172

曲江琼宴/174

明代城墙钟鼓楼/176

陕西历史博物馆/179

四方才子长安荟/186

大儒董仲舒/186

滑稽东方朔/188

初唐四杰/190

盛世才子/194

我醉欲眠君且去/199

长安米贵自居易/205

参考文献/212

试读章节

武王兴师伐纣

姬昌卒,尊为文王。其子发即位,是为周武王。武王以姜太公为师,以周公旦辅政,任命一批文臣武将,积极做好灭商的准备工作,以期完成文王未竞的事业。

周武王继位的第二年,在盟(孟)津大会诸侯,检阅军队,做了一次伐商前的军事演习。当时,叛商的诸侯不期而会者达八百之多,诸侯皆劝武王即时伐纣,武王认为条件尚不成熟,便撤军而归。

商朝重臣闻知武王阅兵,已预感到大难将至,而纣王却继续淫乱不止,胡作非为,认为自己富贵在天,他人莫可奈何。为了挽救商朝的统治,纣王之叔箕子、比干,庶兄微子反复进谏,纣王不仅不听规劝,反而剖比干之心,囚箕子为奴。于是,微子见势不妙而逃走,太师和少师干脆抱着乐器逃奔于周。商纣已处于众叛亲离的分崩离析之中。武王认为伐纣的时机已到,便决定兴兵伐纣。

周武王在即位的第四年一月,传檄诸侯:纣有大罪,不可不伐。于是,亲自率兵车三百乘、近卫军三千、甲士4.5万,并联合了庸、蜀、羌、微、卢、彭等方国部落,一同东向进军,与商纣进行最彻底的决战。当武王军队渡过盟津时,那些叛商的诸侯都率兵而至,与武王一起盟誓,决心共灭无道的商纣。

武王联军顺利地抵达了牧野(今河南淇县南),距商都朝歌仅70里了。这时,自命不凡的纣王才获知消息,如梦方醒,赶紧停止淫乐,调兵遣将。但这时商朝的大军正在东南一带征伐东夷,远兵解不了近祸,纣王只得下令将奴隶和战俘临时武装起来,拼凑了70万大军开向牧野。商朝大军与周的联军在牧野进行大会战。商军人数占优,但那些奴隶和战俘早就恨透了纣王,不仅毫无斗志,反倒希望周军赶陕进兵,杀死纣王。于是,在会战中,商军纷纷倒戈,为武王开路,抛弃了纣王。

纣王见大势已去,老天爷也救不了自己的命,就逃回朝歌,登上藏金堆玉的鹿台,穿上华贵的珠宝衣,点火自焚,终于落得一个可耻的下场。商朝灭,武王建立起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权,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

丰镐立国

当初,周文王灭了崇国后,为了继续拓展自己的实力并向东发展,文王调集了大批的奴隶,在沣水西岸营建了新的城市——丰京。周武王继位后,为了进一步做好灭商的准备,又在沣水东岸营建了一座新城——镐京。灭商后,丰、镐才真正成为统一王朝的都城,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统治中心。这也是秦川大地上第一次出现的都城。

作为都城,西周的一切统治命令均从这里发布。武王克殷后不久即病逝,子成王继位,由武王弟周公旦摄政。西周立国后的大政方针和统治方法的确立,可以说皆出于周公旦的大手笔。周公不仅佐武王伐纣、平定商遗民之乱,建立显赫战功,而且愿代王以死,谨执臣礼,摄政不篡,还为西周制礼作乐,确立典章制度。由此,周公被后世奉为圣贤之人,往往以“文、武周公”并称,大圣孔子甚至时而梦见周公,可见孔子对周公的崇拜之情了。  在周公的策划下,西周建立了一套更为严密的国家机器,制定了一套更为严格的统治方式。在政治上,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是由周天子将一部分土地及附着的奴隶分封给下属奴隶主,受封者为世袭的诸侯,诸侯按功劳的大小和与天子关系的亲疏被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诸侯又把自己的份地分封给下属贵戚,如卿、大夫等。由此形成奴隶主阶级对奴隶们的共同专政。

在经济方面,西周实行“井田制”。由于当时的田地被划分为方形或长方形,许多田连在一块,中间被沟渠、小路(阡陌)分开,远望如“井”字,因而称为井田。当时,一夫耕百亩(约今31.2亩),九夫为一井,又称方一里。周天子分封时,就将方十里、方百里不等的井田和奴隶一起分下去,作为诸侯或臣下的俸禄,他们仅有使用权,天子可以随时收回所有权,因而井田又称“公田”。实行“井田制”,使得全国的土地和奴隶归天子所有,保证了周天子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天下共主地位。

千金一笑亡国

西周前期政治较清明,统治较稳固,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也客观存在。如铭文中记载,匹马束丝可以交换回5个奴隶。在西周后期,不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尖锐起来,而且统治者内部的矛盾,西周与周边民族的矛盾也激烈起来。这些都极大地动摇了西周的统治。

周厉王统治时,不断发动对外战争,不仅打了败仗,还消耗了国力。对内则残酷地剥削奴隶,甚至对社会的统治基础——国人也实行横征暴敛的“专利”压榨。因此民怨载道,严厉谴责厉王。

 厉王一意孤行,并用卫国的巫师来监视国人,谤王者杀头。这就弄得国人不敢说话了,道路以目,愤怒至极。忍无可忍的国人终于在公元前841年举行了武装暴动,攻占了王宫,厉王逃到山西,死在那里。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斗争,也是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厉王死,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宣王在位46年,是一个较有作为的天子,对内基本上稳定了统治,对外的战争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因而史称“宣王中兴”。但宣王之子幽王即位后,统治者内部出现了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激烈斗争。

周幽王是个糊涂虫,是与商纣王差不多的爱美人甚于爱江山的昏王。幽王原有正配申后和太子宜臼,后来得一美女褒姒为妾,对她极其宠爱。褒姒人宫后虽色压群芳,但从无笑容,惹得幽王又爱又恼,想尽办法也不能博得美人一笑。为了能看到美人的笑容,幽王悬赏招贤:谁能让美人一笑,赏赐千金。贪重赏的人走马灯似的说笑话、做鬼脸、演丑角,都未能让褒姒开心。这时,善谀好利的卿士虢石父出了一个绝招:点烽火台为褒姒解闷。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正束手无策,便马上采纳了这个绝臭的绝招。他带褒姒到了骊山,晚上就下令点燃了烽火台。烽火台是古时传递紧急军情的信号台,若哪处有军情便白天放狼烟(烧狼粪,其烟直上不扩散)、晚上点火,邻近台亦照样做,军情就通过烽火台而传到京城,天子就发兵作战,各路诸侯亦及时领兵来参战。幽王无事生非地点烽火,害得各路诸侯火急救援,谁知是幽王瞎折腾,上了当,恼恨而归。褒姒见此乱劲,果然展眉一笑,喜得幽王骨头发酥。虢石父自然也得到了千金的赏赐,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闹剧——千金一笑。美人一笑,倾人之国,兴头上的幽王尚不知悲剧就在眼前了。

幽王因宠爱褒姒,就废掉了正宫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褒氏子伯服为太子。如此胡闹不合祖规,引起国人的普遍不满。申后之父申侯见女儿和外孙被废,恐自己也会遭到不测,就干脆先发制人,联合了犬戎攻周。烽火传来军J隋,幽王才知大祸临头,身边兵将不多,只有指望诸侯来救援。但各路诸侯以为又是幽王在胡闹,不肯再次上当,皆不予理睬。于是,犬戎攻进都城,杀死幽王,掳掠了京城的财物和人口。这时,各路诸侯才知真情,忙发兵救驾,但为时已晚,丰镐两京已被敌军的一把火夷为废墟。

犬戎被打跑了,诸侯们立废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但这时京城已不成其为京城,到处是残垣断壁,且犬戎仍在附近游弋。于是周平王在一些贵族和诸侯的护卫下离开丰镐,东迁洛邑,时间为公元前770年。从此,丰镐作为都城的地位被洛邑所取代,秦川大地上首次建立的王朝都城不复存在。同时,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周王室失去了控制四方诸侯的能力,中国开始进人了一个大动荡的诸侯争霸的时期。

P12-17

序言

中国古代的都城,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古代人文荟萃之地,四方文化融汇之所;中国文化的万千气象,便是在这些古都中展现出来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都城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缩影。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建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的古都,自然就成为人们洞窥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因而吸引着无数的游人纷至沓来,领略其风采。

中国古代都城,是在城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历史上和语言文字中,最初的“城”和“市”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所谓“城”,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获取和维护政治、军事权力而建造起来的设施:而“市”乃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一般而言,“城”的出现比“市”要早,“城市”一词的使用,是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市”逐渐与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城”相互渗透融合的结果。史学家们一般把夏代中晚朝至西周视为中国古代城市(确切地说是古代都城)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城市的行政地位不同,因而它们的等级也有区别:按行政级别可分为都城、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等。各级城市在地理分布上大体有一定的规定,而且,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一般也取决于它们的行政级别。所有城市中,地位最高的是都城,因为它们是一国之都。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由于王朝更迭,列国递变,因而出现过许多都城。据《水经注》记载,在北魏以前,中国就有180多个都城,加上北魏以后到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都城大约有200多个,这在世界上是没有任何国家可以与之比肩的。在这些古都中,最著名的便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它们号称中国六大古都,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第一流的国际大都市。

中国六大古都是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精华和瑰宝,它们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和缩影,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我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当西方城市科学尚处于粗放阶段,我国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富有华夏文化特色的城市规划体系(其中包括城市规划理论、建设体制、规划制度及规划方法。随着社会的演进,这套体系传统不断得到革新与发展。因此,历代名城辈出,特别是汉唐“长安”与“洛阳”、宋“东京”与“临安”、元“大都”与明“南京”等,都是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大城市)。其规划之先进,城市之宏伟,影响之深远,一直为世人所称颂。从不同时代的一些外国人士的记述中可窥知一二。例如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认为杭州(南宋临安)城市之庄严秀丽,堪为世界之冠。这些古代都城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并未随着古代政权的消亡而悄然而止,而是以其旧有的文化与新的文化相融通,不断向前发展,丰富着新的中华文明,使千年古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对中国古都的研究方兴未艾。人们认识到,要想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首先就应该搞清中国古都的历史,特别是这六大古都的历史。同时,不清楚这些古都形成与演变的规律,也就不可能为这些已成为现代大城市的古都提出有价值的管理规划。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的教师共同研讨、合作撰写了这套“华夏千年古都书系”。这套书系共分六册,北京、杭州、开封、洛阳、南京、西安各一册,共百余万言。每册又分为上、下编。上编对每个古都的历史沿革进行简略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古都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从而展示了一幅中国历史沧桑变迁的图景;下编则以现存历史文化景点为依托,着重介绍每个都市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记载,也有许多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轶闻趣话和优美的故事传说,展现出古都丰富浓烈的人文景观和生活情调。

我们这套“书系”最突出的特点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炉,处处凸现千年古都旅游的人文意蕴,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各朝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改朝换代的兴衰荣辱,贤愚忠奸的各色人物,风光宜人的风景名胜,以及价值连城的出土文物。此外,还能领略作者作为历史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专家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新颖独到的见解。最后,更难得的是作者文笔精练,叙轶闻趣事而出以幽默之意,使整个阅读过程绝无枯燥之感。所以,这套书不仅是一部古都的历史,也是古都名胜古迹、轶闻趣事的动人画卷,同时亦是一本可资导游古都的书籍。

本书系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历史与旅游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教授为了写好这套书,大家多次在一起相互切磋,精诚团结,使这套书得如期高质量地完稿。这套书虽然由我和雷学华教授共同主编,但主要贡献却是各位编著者作出的。同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的各位编车老师也竭尽全力支持这套丛书,他们精心组织、编排,使这套丛书增色不少。

中国历史悠久,国土广袤,山川秀美,文化遗产丰厚,这些都是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我们希望这套“华夏千年古都书系”能为中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使每一个炎黄子孙更加热爱我们的古都,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姚伟钧

2011年初春于武昌桂子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安/华夏千年古都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雷学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526117
开本 32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1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11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