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洛阳/华夏千年古都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洛阳,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地,公元前12世纪周公开始营建,105位帝王在此定鼎,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河图洛书”的故乡,是“最早的中国”。

李英全编著的《洛阳》是一本可资导游古都的书籍。这里展示的不仅是洛阳发展变迁的历史,也是洛阳名胜古迹、轶闻趣事的动人画卷。

内容推荐

李英全编著的《洛阳》分为上、下编、上编用丰富的史料对洛阳的兴起和发展变化进行了翔实的介绍,生动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历史沧桑的图景;下编则以现存历史文化景点为依托,讲述着洛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优美的故事传说,描摹出洛阳丰富浓郁的人文景观和生活情调。

《洛阳》最突出的特点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炉,处处凸现千年古都旅游的人文意蕴,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各朝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改朝换代的兴衰荣辱,贤愚忠奸的各色人物,风光宜人的风景名胜,以及价值连城的出土文物。此外,还能领略作者作为历史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专家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新颖独到的见解。最后,更难得的是作者文笔精练,叙轶闻趣事而出以幽默之意,使整个阅读过程绝无枯燥之感。所以,本书不仅是一部古都的历史,也是古都名胜古迹、轶闻趣事的动人画卷,同时亦是一本可资导游古都的书籍。

目录

上编 九朝兴衰古帝都

偃师西亳汤都址 周公营建成周城/3

险要的地理位置 美妙的远古传说/3

商都遗址今犹在 一杯净土埋古城/7

周公营建洛邑城 九鼎重器迁成周/10

九朝故都始东周 孔子问礼于洛阳/13

四代京都 汉魏洛阳/18

天上仙境 美洛阳南北宫/18

万祀干龄 令人敬仰/22

曹魏有五都 洛阳名副实/26

西晋洛阳遭劫难 嵇康临刑奏美曲/37

北魏文帝都洛京 洛鲤伊鲂贵牛羊/40

帝后信佛 寺院大增/43

三都赋成 洛阳纸贵/47

隋唐东都城 已非惜陪都/50

东都势险要/50

武周神都城/54

画手看前辈 妙绝动宫墙/59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63

十朝名都渐凋落 洛阳名园终未衰/67

下编 名胜古迹趣闻录

名山秀园/73

龙门山色 碧泉幽绝/74

金谷春晴 青柳依依/84

秦汉函谷关 深险甲天下/95

远去名利窟 自称安乐窝/103

烂柯一小山 王乔巧成仙/107

缑山孤峰秀 太子晋升仙/110

玄奘故里在缑山 西天取经传佛法/114

温泉晓霁 若云似雾/118

贫贱之交不可忘 此道今人弃如土/119

洛阳植物园 美景赛江南/122

古刹名寺/125

千年古刹 马寺钟声/125

关林翠柏 威扬六合/134

龙门十寺 香山首焉/143

若论风穴寺 应在少林前/151

灵山寺景 中胜一方/159

邙山吕祖庵 纪念吕洞宾/162

董宣撞柱护黎民 堂鼓不鸣董少平/164

瑰宝奇葩/169

精舍绕层阿 千龛邻峭壁/169

千唐志斋 书法圣殿/187

洛阳牡丹甲天下 花开时节动古城/193

墓中藏宝 壁画如神/201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205

拟山园碑帖 王铎书法馆/208

九都冥事/211

我羡齐王是人杰 愤不见汉死犹烈/211

汉陵晓烟 孟津一绝/213

荒冢之下 误讹其主/216

琵琶峰上 诗圣长眠/219

生前忧苍生 死后葬他乡/225

沙埋古篆折碑文 六国兴亡事系君/229

生为母下鬼 死亦孤坟怜/231

今日荒坟临古寺 犹带当年社稷愁/234

光大门户靠奇货 仲父风流生私子/237

程门立雪 圣人为师/242

参考文献/246

试读章节

九朝故都始东周 孔子问礼于洛阳

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趋于衰落。到周幽王时,他以“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士,引起国人极大的怨愤。他又宠爱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皇后,以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结果朝政混乱,诸侯叛离。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缯、犬戎等部,于公元前771年发兵进攻宗周(镐京)。幽王出逃,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之下。宗周被戎人摧毁,西周灭亡。

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居住王城,建立东周王朝。自此,拉开了洛阳“九朝故都’的序幕。

从周平王始,东周23王都以洛阳为都。其中,平王、桓王、庄王、嫠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共12世251年中,周王朝一直以洛邑王城为国都。王城既为国都,东边的下都就开始称为成周。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为了避开王子朝之乱,从王城迁人下都(成周),历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共10世,到赧王时又迁居王城。

关于成周,《逸周书·作洛》记载了东都洛邑的修建规模:“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立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即北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所谓“郛”,即城郭,也就是外城。当时的成周城方1700多丈,外郭方约700里,可见规模是很大的。

王城的具体方位到底在哪里?史料无明确记载。我国先秦古籍《国语·周语》中有这样一条记载:“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谷水曾与涧水会合,这里所说的谷水实即涧水,王城的位置应靠近涧水入洛水一带。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根据这个线索,终于在1954年找到了东周时期的王城旧址。

成周建成后,很快成为当时征收四方贡赋和粮食财物积储的中心,西周对成周的经营,使它成为东方的重要政治中心,致使周平王东迁后能迅速地建立起东周政权,使周王朝又在洛邑苟延残喘了几百年。

东周时,洛邑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在这里保存了十分丰富的古代典籍,尤其是西周的公文档案、规章法典等。

 根据史料记载,距今2500多年前,孔子坐着一辆由两匹马拉的车子,风尘仆仆,千里迢迢,从鲁国来到洛阳学习。鲁迅在《故事新编·出关》中曾风趣地描述:

老子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先生,孔丘又来了!”他的学生庚桑楚不耐烦似的走进来,轻轻地说。

“请!”

“先生,您好吗?”孔子极恭敬地行着礼,一面说。

“我总是这样子,”老子答道,“您怎么样?所有这里的藏书,都看过了罢?”

“都看过了。不过。”孔子很有些焦躁模样,这是他从来所没有的。“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很长久了,够熟透了。去拜见了72位主子,谁也不采用。人可真是难得说明白呢,还是‘道’的难以说明白呢!”

“你还算运气的哩,”老子说,“没有遇着能干的主子。六经这玩意儿,只是先王的陈迹呀。那里有弄出些陈迹来的东西呢?你的话,差不多和陈迹一样的。陈迹是鞋子踏成的,但陈迹难道就是鞋子吗?”

停了一会,老子又接着说道:

“白鸽们只要瞧着,眼珠子动也不动,然后自然有孕;虫呢,雄的在上风叫,雌的在下风应,自然有孕;类是一身上兼具雌雄的,所以自然有孕。性,是不能改的;命,是不能换的;时,是不能留的;道,是不能塞的。只要得了道,什么都行,可是如果失掉了,那就什么都不行。”

孔子好像当头挨了一棒,亡魂失魄地坐着,恰如一段呆木头。

大约过了几分钟,他深深地倒抽了一口气,就起身要告辞,一面照例很客气的致谢着老子的教训。

老子也并不挽留他,站起来扶着拄杖,一直送他到大门外。孔子就要上车了,他才留声机似的说道:“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茶去吗?”

这就是“孔子问礼”的故事。

鲁迅根据《庄子》等古文献中的资料,巧妙地描述了两位古代哲人的一段颇富哲理意味的对话,还说,在孔子问礼之后,老聃(即老子)竟骑着青牛逃到沙漠中去了。

当时,老聃是“周室守藏史”,是管理全国图书典籍的中央一级的官员,而孔子则是一个诸侯国自己开业的青年教师。孔子问礼,拜别老聃后,不仅对老聃相当敬佩,还把他比作龙。

孔子一生都对周文化钦佩得五体投地,不遗余力地传播周文化,并由此创立了儒家学说。由此可以看出洛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道家学说于此创立,儒家学说也由此发源,后来佛教传人中国又首先在洛阳扎根,宋代理学又曾以洛阳为重要据点。因此,洛阳在中国古代较长时期内曾处于思想界的中心地位。

P13-17

序言

中国古代的都城,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古代人文荟萃之地,四方文化融汇之所;中国文化的万千气象,便是在这些古都中展现出来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都城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缩影。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建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的古都,自然就成为人们洞窥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因而吸引着无数的游人纷至沓来,领略其风采。

中国古代都城,是在城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历史上和语言文字中,最初的“城”和“市”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所谓“城”,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获取和维护政治、军事权力而建造起来的设施:而“市”乃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一般而言,“城”的出现比“市”要早,“城市”一词的使用,是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市”逐渐与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城”相互渗透融合的结果。史学家们一般把夏代中晚朝至西周视为中国古代城市(确切地说是古代都城)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城市的行政地位不同,因而它们的等级也有区别:按行政级别可分为都城、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等。各级城市在地理分布上大体有一定的规定,而且,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一般也取决于它们的行政级别。所有城市中,地位最高的是都城,因为它们是一国之都。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由于王朝更迭,列国递变,因而出现过许多都城。据《水经注》记载,在北魏以前,中国就有180多个都城,加上北魏以后到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都城大约有200多个,这在世界上是没有任何国家可以与之比肩的。在这些古都中,最著名的便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它们号称中国六大古都,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第一流的国际大都市。

中国六大古都是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精华和瑰宝,它们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和缩影,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我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当西方城市科学尚处于粗放阶段,我国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富有华夏文化特色的城市规划体系(其中包括城市规划理论、建设体制、规划制度及规划方法。随着社会的演进,这套体系传统不断得到革新与发展。因此,历代名城辈出,特别是汉唐“长安”与“洛阳”、宋“东京”与“临安”、元“大都”与明“南京”等,都是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大城市)。其规划之先进,城市之宏伟,影响之深远,一直为世人所称颂。从不同时代的一些外国人士的记述中可窥知一二。例如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认为杭州(南宋临安)城市之庄严秀丽,堪为世界之冠。这些古代都城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并未随着古代政权的消亡而悄然而止,而是以其旧有的文化与新的文化相融通,不断向前发展,丰富着新的中华文明,使千年古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对中国古都的研究方兴未艾。人们认识到,要想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首先就应该搞清中国古都的历史,特别是这六大古都的历史。同时,不清楚这些古都形成与演变的规律,也就不可能为这些已成为现代大城市的古都提出有价值的管理规划。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的教师共同研讨、合作撰写了这套“华夏千年古都书系”。这套书系共分六册,北京、杭州、开封、洛阳、南京、西安各一册,共百余万言。每册又分为上、下编。上编对每个古都的历史沿革进行简略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古都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从而展示了一幅中国历史沧桑变迁的图景;下编则以现存历史文化景点为依托,着重介绍每个都市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记载,也有许多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轶闻趣话和优美的故事传说,展现出古都丰富浓烈的人文景观和生活情调。

我们这套“书系”最突出的特点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炉,处处凸现千年古都旅游的人文意蕴,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各朝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改朝换代的兴衰荣辱,贤愚忠奸的各色人物,风光宜人的风景名胜,以及价值连城的出土文物。此外,还能领略作者作为历史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专家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新颖独到的见解。最后,更难得的是作者文笔精练,叙轶闻趣事而出以幽默之意,使整个阅读过程绝无枯燥之感。所以,这套书不仅是一部古都的历史,也是古都名胜古迹、轶闻趣事的动人画卷,同时亦是一本可资导游古都的书籍。

本书系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历史与旅游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教授为了写好这套书,大家多次在一起相互切磋,精诚团结,使这套书得如期高质量地完稿。这套书虽然由我和雷学华教授共同主编,但主要贡献却是各位编著者作出的。同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的各位编车老师也竭尽全力支持这套丛书,他们精心组织、编排,使这套丛书增色不少。

中国历史悠久,国土广袤,山川秀美,文化遗产丰厚,这些都是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我们希望这套“华夏千年古都书系”能为中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使每一个炎黄子孙更加热爱我们的古都,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姚伟钧

2011年初春于武昌桂子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洛阳/华夏千年古都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英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526100
开本 32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6.13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51:03